有关糍粑的初三语文作文

若水0 分享 时间:

 许多地方都有做糯米糍粑的习俗,糍粑,除了可口的味道,这小小的糍粑还有很多寓意,比如在红火纷飞之时煮糯米,寓意来年红红火火。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糍粑的初三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有关糍粑的初三语文作文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春节,在我的家乡福安,过春节有一种习俗,那就是打糍粑。

先备一大桶用木桶蒸熟的糯米饭,再把糯米饭倒入石臼中,加入些许清水,然后一人用巨大的木槌反复的捶打,一人在一边用手在木槌抬起的瞬间,用手沾着清水调整糯米的位置。就这样,糯米逐渐的,越打越粘糊,变成了糯米团团;再上百次的捶打,变成了还可辨认出星星点点米粒样的糯米糊;再捶打,再棰打,再上千次的捶打,终于有了一丝糍粑影儿了,似一个大面球,但还是会十分的粘手。再捶下去,整个的,倒像在耍杂儿的了:一人用一巨大的长木槌,去捶打一个不知名的,十分有质感的白面球,一人在木槌抬起的瞬间用沾了水的手,把微弹起来球团按回臼中。那“球”是越打越韧。味儿,也按耐不住了,从团中,槌中,手中,渐渐的散发出来了,萦绕在空气之中——这是一种糯米的清香。十分微妙,令人难以形容。

整个打糍粑的过程看着十分有趣又带着点小惊悸的,因为那手,似乎总差那么一点就要被木槌打着了,但,就是从差那么一点儿,一直不带粘边的那种,让人看着,忍不住的揪心。

一个过程下来,少说也要半天以上,现在几乎只在乡下还有见。

糍粑打完了,按传统,是会分给全村人的,因为这个象征着全村的团团圆圆,“粘”在一起,万众一心!

有关糍粑的初三语文作文2

每到腊月底,老家都有打糍粑的风俗。去年回老家的过春节的时,我终于知道了怎么打糍粑。

前一天晚上,爷爷把糯米用井水泡好。第二天早上,把泡得胀鼓鼓的糯米端上桌来,倒进木桶里。用熊熊烈火来蒸。我们则把事先准备好的石盆、木棒拿出来,摆在门外。等屋子里飘满米香时,糯米就粒粒熟透了。把火关掉,把糯米倒入石盆。爸爸爸和伯伯操起两根木棒,往里面使劲一捣,还喊起了号子。妈妈则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沾着水给糯米翻个身。每捣几下,就要沾点水,才不会粘。

爸爸他们越打越有劲,糯米渐渐成了糊状。刚开始捣还挺轻松,后来,糯米不是颗粒了,十分粘手。一捣下去,就沾着不放。必须捣一下,就沾点水才行。不一会儿,爸爸他们就满头大汗了。好不容易干完了,爸爸累的头发都湿透了。妈妈把打好的面团放在竹筛上,上面铺了一层面粉。妈妈把面团扭成条状,不时揪下一团。我们则把面团做成糍粑。先在手掌心滚成球形,再用手一压,又用大指拇按住中心,顺着中心一边按一边转,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大家热火朝天地干着,忙的不亦乐乎。终于糍粑出炉了,我急忙抢了一个,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可口呀。

我望着美味的糍粑,心想:正是我国这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才造就了糍粑这等美食啊。我们一定要继续把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有关糍粑的初三语文作文3

如果说喝雄黄酒是端午的习俗,吃年夜饭是除夕的习俗,那么打糍粑就是清明节特有的习俗了。今年清明节,我就亲眼见到了糍粑的制作过程。

做糍粑的第一步就是蒸糯米。把糯米洗净放入一个木桶中,将木桶放在一口盛满水的大锅上,下面生起火来,不一会,热气就冒出来了。经过一番蒸煮,木桶里的糯米熟了。热腾腾的糯米出桶时,白花花的雾气迎面扑来,一股糯米香直冲鼻孔。整桶糯米被倒到一个大石臼中,大人们开始用石锤击打。打糍粑可是一项体力活,那石锤少说也有几十斤重,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提不动,因此需要有好几个壮汉轮流击打。一锤子下去,即使是再坚硬的东西也会被砸碎,何况是这柔软的糯米,因此同时还需要一个灵巧的人来控制形状,添水揉糯米。

开始时,身高八尺、力大无比的舅舅首先上阵。只见他两手一前一后托住石锤柄,与动作灵敏的叔叔互相配合,一起一落,仿佛在演奏一支富有节奏且欢乐流畅的乐曲。那锤子在舅舅手中得心应手,犹如金箍棒在齐天大圣手中舞动,毛笔在王羲之手中挥洒自如,不久,原本缝隙较大的糯米渐渐融为了一团。别看舅舅打得兴致勃勃,但没过几分钟,他就体力不支,败下阵来。于是,后面的人就自告奋勇地接上去,累了又轮下一个,如此交替、重复,充分显示出了集体的力量。

待打得颗粒均匀时,糯米就变成了糍粑。热气腾腾的糍粑出臼后,倒入覆盖着一层面粉的面床上,用手和擀面杖扒平,然后划成一条条的形状,放入各种馅料,用刀切开,如同包饺子一般包起来,再拉长拉细。这样,香糯可口的糍粑就大功告成了,一口咬入,嚼性十足。

有关糍粑的初三语文作文4

谈起家乡,便不由得想起家乡的糍粑。小时候,最喜欢过年了,不仅仅是有新衣服可穿,烟花可看,更为重要是有糍粑可吃。

每到过年,咱们乡下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这家打糍粑,还没打的近亲乡邻就都去帮忙了,等到自己打了,打过了的又会来帮忙了。小时候,最喜欢站在旁边,看大人们打糍粑。那时节,打糍粑的场景是我最爱看的,打糍粑的声音是我最爱听的。

终于到自家打糍粑了,把糯米晒干了,洗净了,上了气蒸。蒸到九层熟的时候起锅,两个大人提起甑把,疾步走进院落,兜头倒进一个巨大的石臼里。爸爸和叔叔举起手腕粗的枣木大棍“呼儿嘿哟”地打起来。因为糯米很黏,所以每打一下就会由我妈妈把木棍的糯米给“拧”下来。这打糍粑很有讲究,要求“快、准、稳、狠”四字,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如此这般,叔叔和爸爸早已是双颊通红、大汗淋漓。这时,糯米被打成粘乎乎的一个大团团,然后爸爸和叔叔用木棍把米团架起来,搁上已撒好面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团。刚做好的糍粑是软的,从木模里拿出来后,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转了几个圈,圆圆地落在晒席上,再盖上被单,等温度降下来就好了,或者手粘蜂蜜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做得光滑漂亮。小糍粑做好后,由心灵手巧的妈妈再做几个大的。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了农家人的热情好客。

忙了一整天,看着那些还不能吃的糍粑,可急坏了我这只馋猫。幸好奶奶看了出来,敲了敲我的小脑袋说:“就你馋!”然后拿了个糍粑带我去了火坑旁。她用火钳架在火坑上后,又小心翼翼地把糍粑放上去烤,过了一会儿再翻个面,烤熟后的粑粑变得更白更胖了,不一会儿,香味弥漫整个屋子。奶奶把糍粑拿起来去碗柜给我包了点酸菜递给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我夺了过来,随即咬了一口,这次的香味在我口中弥漫开来,香香的,焦焦的,脆脆的,还酸酸的。因为粑粑很黏,还总爱粘牙,所以要嚼很久,嚼完后还很享受地舔舔嘴唇,回味刚才的美味。

现在,我仿佛又看见大人们在打糍粑,而我站在一旁……

有关糍粑的初三语文作文5

老家人很爱做糍粑,甜的,咸的,有馅的,没馅的……还有专属于清明节的青糍。

对于糍粑的味道,我并没有很感冒,但每次做糍粑的场景,我却记忆犹新,恋恋不舍。

小时候,没有什么学业的烦恼,回到老家就是一阵疯玩。三个姑姑每逢过节都带着自已的家人和我们一起回老家。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平时冷清的屋舍里充满了活力、欢笑。

只要姑姑们在,那是绝不愁饿肚子的。糍粑、糖环、米糕、豆腐花……每天都变着法子做好吃的,今天煮这个,明天蒸那个。实在不想做,出去拜个年也能带些好吃的回来。像我们这些在城市里吃够了各种口味的糖果的孩子,这些“土零食”是最能吸引我们注意的。

每每到做糍粑的时候,是最热闹的。糍粑不像糖环,糖环做起来要费点手艺,糍粑是除米糕外最简单的了。扯一小团糯米粉团,做成一个窝,把陷放进去,再包起来合上口,大功告成!姑姑们有时会帮奶奶一起做糍粑,有时人手太多,就会站在一旁边嗑瓜子边闲聊。我和表姐也会在旁边学着做糍粑,听着她们操着地道的家乡话,不停地说笑。我有时也会用蹩脚的家乡话接上一两句,引来一阵暴笑……

蒸好出锅的糍粑,总会在盘子还冒着热气的时候就被分完了。毕竟家里人多,还有很多小孩,一人一个,盘子很快就空了。刚出锅的糍粑,热乎乎的一口咬下去,里面的馅会缓缓流出,吸一口芝麻与花生的酥香,混合着白沙糖的香甜,让人忍不住再吃一口。

现在姑姑们很少回来过年了,都去夫家过年,家里变得冷清了许多。由于人少了,奶奶也很少在做“土零食”了。即使做了,直到我们回去了,也还剩几大盘冰冷放在那里。现在做糍粑,也只有我和奶奶,冷冷清清地两个人在厨房里,边听着灶台里的柴火噼啪作响,边默默地做着糍粑。

童年的记忆,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可如今回想起来,却仍像在昨天发生的一样。不经意间,仿佛又听到欢声笑语,又回到那热闹、幸福的日子……

咬一口糯磁,甜了舌尖,也甜上了心头。回忆,也如蜜馅般,一点点涌出,占据了我的心。

回味,记忆中的糯糍;回忆,脑海中的温馨。

念的,不是糯糍清香,念的,是记忆中的团圆时光……


有关糍粑的初三语文作文相关文章:

关于糍粑说明文作文

糍粑说明文六年级小学作文6篇

打年糕中考作文范文600字

2021春节的美食文化作文800字五篇

家乡的美食说明文600字初三作文5篇

初三新年作文800字5篇

初三年级作文记忆中的味道优秀作文素材700字

家乡的风俗中考满分作文550字5篇

春节的味道初三作文600字5篇

惊喜2021为题的中考作文5篇

有关糍粑的初三语文作文

许多地方都有做糯米糍粑的习俗,糍粑,除了可口的味道,这小小的糍粑还有很多寓意,比如在红火纷飞之时煮糯米,寓意来年红红火火。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糍粑的初三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有关糍粑的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77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