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的高中记叙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文化长河之间互相碰撞,只有我们每一位国民,都用自己的灵魂扞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化的高中记叙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文化的高中记叙文1

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让梨”等典故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至高无上的美德,更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之都。

但是中华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们忘却,人们对它不管不问,正所谓:此道今人弃如土。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就像我们是中国人,就要说中国话一样,和谐的社会需要中华美德来构建,来填充这个空虚的世界,否则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枯燥无味,这正是中华美德给予我们的,一颗中国心。

想想这句名言吧: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

如果你真的对中华美德弃而不管,你就等于背叛了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这是一个愈发进步的社会,但是不是因为进步了,就可以把中华美德像扔垃圾一样遗弃呢?然后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国文化,而自己家乡的文化却遭到冷漠呢?那么,你到底还是不是龙的传人,还是不是一条地地道道的中国龙?如果是的话,你又怎能甘心,做一只外国驴呢?

啊!让我们保持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吧,并且是一颗有着中华美德的中国心!要永远记住,你是个中国人,要学习中国文化,中国美德!

雷锋叔叔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因为他身上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中华美德。

中华美德人人都可以拥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拥有,团结同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谦虚好学你就拥有了中华美德;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你也拥有了中华美德……中华美德就在细微之处,只有你用心去做了才能发现它。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

这是保护中国文化的一次行动,让我们保护好那一颗中国心,不要让它日积月累没有了往日的风采!请不要只展望未来而忘记过去,过去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回味的地方!

关于文化的高中记叙文2

复古精致妆容配上典型的东方面孔,一丝不苟的梨花配上肤若凝脂的肌肤,小巧可爱的高跟鞋配上做工精致图纹典雅的开叉旗袍。举止优雅,穿行于繁华的都市,蓦然回首,便是一幅展现着民国之色的画卷。

旗袍,一个优雅的名字。一针一线,勾勒着传世的美丽,一裁一缝,展现着如水的腰肢。它沉淀着岁月晕染的东方神韵,书写着民国历史的传奇。

关于旗袍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旗袍直接从满清旗女的服饰改编而来,也有人认为满清旗女的旗袍应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蜀汉服饰。不论来源,只论历史,旗袍文化源远流长。

回望历史长河,旗袍以其独特的民族气息,以其各样的形式,跨越数年来到当代。

现如今的旗袍多为民国时期改良的旗袍。《辞海》中对于旗袍有着这样的叙述:“辛亥革命以后,满清旗女之袍为汉族妇女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叉,袖口收小。”这样脑海中便有了旗袍的样子。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变迁并不只是服饰变化的意义,还蕴含着中国妇女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追美的深刻内涵。

北伐前夕,女子纷纷改穿旗袍,还将头发剪短,要投身于时代变革,与男子平起平坐。有“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的气概。因此,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而最早穿旗袍的,是女学生,她们洋溢着青春与活力,投身于争取自由与解放的运动之中。要求与男子平等,颇有一番英雄气概。

民国时期,有位知名的女作家是旗袍的狂热爱好者,不论是她的性格还是她的旗袍都是独树一帜,别有一番特色。她-----张爱玲,执着于自己设计旗袍。经常自己画出旗袍样式,交给时装店裁制。她辗转于旗袍的明丽与冷清之中。

在她的小说中,旗袍的出镜率也很高。《倾城之恋》、《沉香属.第一炉香》中都有出现旗袍。“靛蓝水滴纹缎的齐膝旗袍,小圆角衣领只半寸高,像洋服一样。”只几十字,就描绘了女主角的形象。

后张爱玲定居美国。1995年张爱玲在家中去世,身上也穿着朱红色的旗袍。所以说张爱玲是旗袍重视的追求着。

旗袍在文化革命期间,被当成“四旧”“封、资、修”的象征,进行批斗,备受冷落,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在大陆学术界中展开了到现在备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甚至在国际性会议中,被定为与会各国领导人的服装。有内涵的文化,注定不会被时间磨灭。

“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两袖月光,诉说绝世风雅,行走在芳菲的流年里。”旗袍所蕴含的风骨里,或得体优雅,或端庄大气,或婉约客人,都是不同女性用自己独特的气质所展现出来的。

夏宏萍曾说“旗袍很美,但我们不只是把它看成一件单纯的衣服,要把一件旗袍穿出神韵,必须有相应的文化内涵。”旗袍所对应的文化正是我们自身所学习的中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继承中华传统服饰,将服饰的内涵展现出来,将中华文化的深度发扬出来,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释放出来,正是每一位热爱旗袍的国人的毕生追求。

旗袍,值得被发扬,也值得被珍藏。

关于文化的高中记叙文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从5000年前追溯至今,中华文化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熏陶和心灵上的享受。随着时代的潮流,人们努力抓住时尚的尾巴。感受与众不同的生活面貌,可谁曾想到,自己身后那一步步的足迹,正是他们丢弃的最美好的思想。文化的理念又是否在他们心中扎下了深根?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与中华文化便紧密地连在一起。两个独立的个体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每天,我们都在同文化打着交道,就像一位要好的朋友—形影不离。筷子,人们生活所必需用品,你是否想过没有了它,生活又会变成怎样。很多年前人们用手或原始的棍条来夹取食物,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智慧的积累,筷子逐渐被人们所发明并运用于生活。我们无时无刻不用汉字语言进行交流,而你又是否知道在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发明语言文字又是怎样运用于生活?促使他们的又是什么呐?又是怎样延续至今?

逢年过节,总会给人们带来喜气洋洋的感觉,这离不开鞭炮、对联、年画等充溢着浓浓文化气息事物对年味儿的烘托。端午节,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在这一天会吃粽子,划龙舟以表达对屈原的纪念,这难道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吗?屈原那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唐诗、宋词、元曲。我们所耳儒目染的三个名词。它们带给我们的是精神的熏陶。同时也带领我们领略古时的文化,让我们对事物有了更贴切的认识,各代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的内心想法,所思所感全然跃于字里行间,引起人的的无限深思和暇想。诗中所告诉人们的道理难道不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吗?‘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天上鱼鳞般,晒谷不用翻’这些俗语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们的智慧。当然这不可否认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神农,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尝遍百草。虽险遭毒死,但他依旧有着一颗坚持不懈的心,正因如此如今才有茶的存在,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忙碌闲暇之际,泡一杯清茶,舌尖感受着来自茶叶所特有的浓醇、甘甜,久久环绕在口中,带给人们灵魂上的享受。这不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吗?

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正因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独特的见解,才有了所广为流传的经典名画,始得人们为之惊叹。王曦之,入木三分的代言人,话说他将一池子水染为黑色,这都来源于他练字所用的毛笔。然而正因如此,才造就出这么一位出色的书法家,一个所为人们流传的人。他的书法,成了永恒的经典,定格在了中华文化中,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翻山铰子,石桥所特有的文化,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响亮的的敲击声,轻快的步伐,灵活的动作无不让人们所惊叹。追溯到过去,人们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喜悦。这不也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吗?

中华文化和我们之间似乎有着一股强烈的磁场,看似毫无交集,实则在无形中影响着彼此。在中华文化这个大环境中,接受着来自文化的洗礼,生活变得更加精彩,更加充实。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来源于文化。

如今愈来愈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崇洋的过程中往往会丢掉我们传统的文化。欲来欲强的崇洋风的兴起,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关于文化的高中记叙文4

油纸伞,一位优雅婀娜的女子,她从悠悠的历史长河里缓缓踱步而来,踏在蕴满中国文化的鹅卵石上……我叹,时光荏苒,不变的只有她的容颜。

“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徊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伞骨微摇,在雾雨迷蒙中,桐油纸做的油纸伞传承着一国文化,于烟雨飘渺中绽放万人夺目的光辉。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随着大陆客家人迁移至台湾定居,令中式油纸伞在台湾生根、发展。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在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老人喜好象征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在客家,纸与子同音,油纸也是寓意有子的美意,也寓意着早生贵子。

伞之外形,顶天立地,蕴含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 ——“天人合一”的文化概念;伞骨同聚一轴,象征团结与力量;伞外蓝天一片,伞内温情无限,油纸伞代表着关爱与真情。桐油工艺,镇宅辟邪,平安如意;圆形伞面,美满团圆;竹制伞架,寓意节节向上。

作为有千年历史的油纸伞,虽是纯手工纸质的,但因外形美观和做工材料等多重原因,油纸伞也成为了很受欢迎的雨具。现在油纸伞作为中国传统工艺品,艺术性和实用性共存,油纸伞雅致天成,历久弥新,积淀并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文化。这不仅仅是一把遮阳避雨的雨伞,更是我们对于古人智慧结晶的传承和尊重。

“纵使千根骨,终归一点心”,心连心、共命运、风雨同舟。伞骨为竹,竹报平安,中空正直、无私无邪;中国古代文人讲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由此可见,中国古文化油纸伞是承载了千年人的情感,漫漫文化长河,油纸伞展现出了它惊人的气魄。在时间的长河里,已经波澜不惊,不起风尘。唯一跟随的,是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古国,在微风细雨中,在苍苍大海中,在悠悠山林中,伴随着时光的脚步,焕然夺目。

七月美如画,细雨铺洒在青石路上,油纸伞衬在其中,构成了一副曼妙绝伦的水秀图画。

油纸伞是中国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作,凝结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以及许多生活习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它传载了意境美、图画美、音乐美。人们可以在伞上刺绣、作画、题字等,使油纸伞更具美观。同时,美丽与实用并存,也成为了油纸伞能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的原因。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钢制骨架雨伞的出现,这种成本高的雨伞也面临着失传的挑战,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员,我们中国人应该保护油纸伞,经积极投身于油纸伞的传承活动中。作为一个有千年历史的文物,更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之深厚,我们更应该着力于此。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于纸伞见古国文化。踏星斗、越千万里,看星辰漫亿光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长河漫漫,油纸伞那美人回眸一笑,颠倒众生……

我叹,倚楼听风雨,风雨依旧。

关于文化的高中记叙文5

中国文化,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呢?首先中国。那就说明是其它国家没有或是没有体现出,而在中国有的东西。而文化单单指文字吗?中国的文字—汉字,是沿用至今唯一的象形文字,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才有今天这个模样。当然中国文化呢除了文字更多的还是艺术上的东西。例如:中国结、京戏脸谱、剪纸、旗袍等。但是这些东西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流逝,有很多东西到我们这辈已经没有了。

记得小时候,拿着一碗黑乎乎的汤水,散发着一股令人难以接近的味道。我皱着眉头问爷爷这是什么,他说这是中药喝了我的病就会好。可我觉得这哪是能医好我的药啊,简直就是毒药,还未下肚,味道胃就已经开始翻搅,这要是喝下去了,还不把我给折腾死。我抬头正想说可不可以不喝,爷爷一个眼神就让我的话生生的卡在了喉咙里。我艰难地端起药碗,郑重地把药喝下肚,苦味在嘴里蔓延。

跟中国古代的医术相比,我们现在的医术可以说是先进的。但中国古代的医术也是非常高超的在那个没有网、没有科技的时代,却出现了一位位惊人的医学者,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的大名也是广为流传。针灸之祖—黄帝 脉学介导者—扁鹊 外科之祖—华佗 医圣—张仲景 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药王—孙思邈 儿科之祖—钱乙 法医之祖—宋慈 药圣—李时珍 《药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相信这里面的人你一定不陌生,他们都为中国医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是他们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一次次的实践,一生的积累,融成了中国的医学从死神手中抢回了无数人性命。

可是,这些医书在时间的长河中,有很多都已经找不回了,这是多么的不幸。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商业的增加,很多传统手工业由于一些因素已经没有了。炎热的夏天,尽管夜晚的温度比白天低很多,但房间里还是十分闷热。开窗又会有蚊虫飞进来,扰得你不得安宁。所以每天晚上我都得用扇子扇风,否则无法入睡。而现在随着空调和风扇的增多,还用扇子的人已经很少了。扇子不但是一种工具,它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它的种类和形式有很多。例如:纸扇、绢扇、葵扇、羽毛扇等。我最喜欢的是苏扇,它的制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高超的技艺,同时需要长久的经验。

苏扇它不但长的精细。它的制作过程也是十分精细的,不论是从选材上还是加工上都要十分认真。首先要用新鲜的竹子在水里煮,这样可以防止扇子被蚊虫蛀,然后晾晒、烘干。由于烘干的时间和程度有所差异,它的成色也会有所差异,所以要挑选出合适的材料。一把著扇竹片,它的颜色、光泽不能有较大的差距。否则竹子会影响苏扇的最终效果。当然,材料再好,没有一个好的雕刻者,它终究只是一块竹子。若是雕刻的好,边上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若是不好,便也成了“废品”。

一本本惊世的医书是由实践得到的,一把把精巧的苏扇是由片片完美的竹片雕刻成的。时间的长河中,它们经过长久的沉淀,如今快要消逝了。它们曾经见证过中国的繁荣,也见证过中国的衰败。它们拥有这自己长久的故事,不要让它们只是曾经来过,也许刨开泥土,它们就种在文化的根上。


关于文化的高中记叙文相关文章:

以文化传承为话题的高三记叙文5篇

文化传承的高三优秀记叙文800字

以文化传承为话题的高三优秀记叙文800字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高中生作文800字5篇

有文化味的节日中考作文记叙文5篇

关于传承的记叙文800字

高中记叙文作文高分5篇

围绕民俗文化的记叙文初中中学优秀作文初中初一5篇

文明的作文记叙文作文700字

关于读书记叙文高中作文5篇

关于文化的高中记叙文

文化长河之间互相碰撞,只有我们每一位国民,都用自己的灵魂扞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文化的高中记叙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文化的高中记叙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9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