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潭》课堂教学课件

若水1875 分享 时间:

《梅雨潭》是选自散文大家朱自清的《绿》。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传神。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梅雨瀑狭长飘逸、水花飞溅的动态之美。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梅雨潭》课堂教学课件1

诵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2、感受梅雨潭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诵读重点:

感受梅雨潭绿的美,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诵读过程设计

导入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2、这节课我们继续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欣赏梅雨潭撼人心魄的美,交流梅雨潭资料。

3、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

4、试背文章,了解主要内容。

孩子们自由背诵课文,教师巡视。

5、检查试背情况。

6、再背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7、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明确观察顺序,找到描写梅雨瀑的句子。

品读描写远景中的梅雨瀑句子

1.观看远景拍摄的梅雨瀑的图片,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及你的感受。

2.欣赏朱自清的描写。

小结:黑边儿,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顔色对比十分醒目,哗哗的水声仿佛感受到瀑布气势的磅磗,朱自清从声、形、色三个方面对远景中的瀑布的描写让我们如临其境。 带着愉快与惊喜的心情再读。

3、品读描写近景中梅雨瀑的句子

4、欣赏朱自清的比喻手法的运用,读描写梅雨亭的句子,感受梅雨亭的独特

5、理解作者的感悟,有感情朗读课文

《梅雨潭》课堂教学课件2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的方法,感受梅雨潭独具特色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移步换景)

3、体会文本优美的语言,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2、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晰目标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梅雨潭》,这节课我们继续追随朱自清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欣赏梅雨潭的美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

2、出示目标(三个小组分别读)

二、自主学习,互助合作

第一自然段

1、自学指导: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来到梅雨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梅雨瀑。请同学们把书打到25页,找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它学生思考:作者此时的观察点是在哪?他观察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来的?(学生汇报)

2、远看瀑布,你也和朱自清一样对它一见钟情吧?下面我们带着喜爱、愉快心情来读这一段。指名读(两)

第二自然段

1、自学指导:初到山边已领略梅雨瀑的大气,那么再往近处走,景色定会大有不同。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合作:作者此时的观察点又是在哪里?他观察到什么?亭、瀑、潭的关系如何?用“ 正对着 , 下面是 ”句型描述。

2、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亭的呢?谁能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出示梅雨亭的图片和描写梅雨亭的句子)

3、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把亭子比喻成苍鹰)从踞和浮这两个词语上你体会到了什么? (使我们感觉到梅雨亭位置奇妙,险峻,说明作者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比喻句用得十分巧妙)

4、师:身处这悬浮半空的亭中,眼望那飞泻而下的瀑水,我们仿佛成了这亭中的一部分,这水中的一分子,这美妙的自然之景怎么不让人心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动的感觉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自学指导:面对梅雨亭,我们不禁赞叹造物主的神奇,但更令人称奇的还是作者近看梅雨瀑的描写,现在就让我们去细细观赏梅雨瀑吧。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作者依次看到了哪些景色?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找一找近看梅雨瀑的句子。 (出示句子:"那瀑布从上面冲下。....纷纷落着") 师:默读这段话,请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 (想好的同学,同桌之间可以先说一说) 生汇报;

1、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因为瀑布上部分整齐平滑,下部分受到岩石阻隔后分成几道,看上去像是被人扯成了一块一块的,作者把瀑布的形态描写得非常形象。从“扯”字体会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瀑布描写得生动又形象,用词的准确。﹚ 有感情朗读。(3名)

2、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板书:像花朵,像玉石 (这里说水花像玉石,像花朵,表现出水珠晶莹洁白和迸溅时的景象十分美丽。) 指名读,(3名)

3、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板书:像白梅 (作者将水珠比喻为朵朵白梅,不仅突出了其形状特点,还表现出水花轻快飞舞飘落的动态之美)指名读。(2名)

师:你读得真美啊!仿佛这个富有诗意的梅雨瀑现在就展现在我们面前。看到这飞溅的瀑布,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引读最后两句话) 抓住“送、钻”两个动词,体会水花飞溅时的可爱和作者对梅雨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交流展示,点拨提升

师:朱自清的比喻手法,使我们生动形象的感受到梅雨瀑的美。 (出示所有比喻句)

师:这些比喻词都表示什么意思?(像,好像)

师:一样的意思为什么用不同的比喻词呢?(灵活运用词语会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彩)

师:下面谁能试着说一个比喻句呢? 师:同学们平时要多加练习,写作时才会有用武之地啊!

五、当堂训练、达标测评

1、《梅雨潭》的作者是( )。

2、作者是在什么季节游览的?( )

3、作者从山边远看瀑布的样子到走近梅雨亭近看瀑布,这种以地点转换的方式描写景 物的方法,我们称之为( )法,这样描写,使文章则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此外作者还运用了( )和( )的观察方法。

六、盘点收获、反思提高

1、同学们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同欣赏了梅雨潭的美丽风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预设:收获了作者优美的语言。

小结:

是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着意描写,层层渲染,把梅雨亭、梅雨瀑描写得神形兼备,妙趣横生。这种细腻准确的描写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收获了写作方法(观察顺序)

2、还有哪些疑问? 文章题目为“梅雨潭”,可内容却重点介绍了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篇课文是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绿》,原文中,的确是以梅雨潭为主的,课后有时间,大家可以读一读原文。下课。

《梅雨潭》课堂教学课件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4.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多媒体课件等。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篇文章中需要认识的字有很多,而且这些字的字形又都比较烦琐,认识起来并不容易,在教学中要把这些字融入到课文当中,通过反复地在课文出现来认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要认的字中,侧重读准字音,要重点认记:“镶、踞、薄、绺、棱、倏”这几个字的字音,只要在读文时反复强调即可。

“呈”“撞”是翘舌音,“碎”是平舌音,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准;“潭”“低”“踞”“幅”“棱”等都是形声字,在指导学生写的时候,要注意讲清形声字的组字方法,便于学生以后运用;“翼”字比较复杂,要运用拆解式的记忆方法来识记,效果能够更好一些。“薄”是多音字,要讲清楚不同的读音和意义,使学生在以后遇到时能正确地读出来。

2.朗读指导

课文的语言自然流畅,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范读、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梅雨瀑的美、自然的美。

3.阅读教学

作者写梅雨潭,但更多的是梅雨瀑,在讲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重点介绍给学生。

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先写从远处看到的瀑布:“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这景致是作者在山边远距离仰视梅雨瀑,又因为瀑布两边是黑边儿,所以,看上去梅雨瀑就像是一条带子。

“带子”准确地表现出梅雨瀑的狭长飘逸,洁白鲜亮,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作者写近看梅雨瀑,用奇巧的比喻,摹画瀑布的整体形态:“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用“布”这一大家非常熟知的东西表现水流的形态,既形象,又使人容易产生联想,感受事物的特点。同时说明瀑布上部整齐、平滑,往下由于受到岩石阻隔,而被分成几道,把瀑布的形态描绘得非常形象。

作者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抓住瀑布冲击岩石所激起水花,层层渲染,着意描写,用比喻句把水花写得形神兼备,妙趣横生。你看,“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用“飞花碎玉”比喻水花十分贴切。既刻画了众多的水珠像花朵、像玉石的形态,又表现出水珠晶莹洁白和迸溅时的面貌。作者再设喻写梅雨瀑飞溅的水珠:“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用“白梅”比喻飞溅的水珠,突出了其形状特点,进一步表现出水花轻快飞舞飘落的动态之美。

作者写梅雨瀑,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在结尾得到升华,用比喻传神地揭示出来。在作者看来,那水花“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用“杨花”作比,把风吹水花如烟、如雾、如尘,在空中飞舞飘游的情景描绘得十分逼真。正是水珠像杨花飘散,才有倏地钻入作者怀抱的感受。写出水花的轻盈可爱,是说明梅雨瀑的美已装入作者心中,传神地表现出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些词语的介绍,再加上优美动情的个性化朗读,对课文美的感受会逐渐加深。

4.活动提示

(1)“背诵你喜欢的段落。”这道题是在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这么优美的文字,读了都会有所感悟,所以在让学生选择时,不要硬性去规定背诵的地方,以自愿为主,但背诵的地方不能太短,应该选择一处完整的美景或一段完整文字。

(2)“读一读,仔细品味加点的词。”这道题中“踞”和“扯”的用法,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拟人手法的运用会使描写的景物更形象;“流”对云的描写充满了动感,使读者感受起来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云的样子被活化了。教学时,不必说得太详细,只要通过读能体会作者的用法即可。

(3)“比一比,说一说。”可以通过让学生先查字典再理解作者用词的妙处的方法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灵活运用词语会使文章添色不少。

(4)“找一找,说一说。”这道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为表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5.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在学习课文之后,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的都是梅雨瀑,题目为什么不叫梅雨瀑呢?”遇到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要交代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即本文是节选,原文中的篇幅的确是用来写梅雨潭的,也可推介原文让学生自读,既引发学生关注文题的概括性与准确性,同时又补充了课程资源,一举两得。

《梅雨潭》课堂教学课件4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的方法,感受梅雨潭独具特色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

(移步换景)

3、体会文本优美的语言,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2、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晰目标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梅雨潭》,这节课我们继续追随朱自清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欣赏梅雨潭的美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

2、出示目标(三个小组分别读)

二、自主学习,互助合作

第一自然段

1、自学指导: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来到梅雨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梅雨瀑。请同学们把书打到25页,找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它学生思考:作者此时的观察点是在哪?他观察到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来的?(学生汇报)

2、远看瀑布,你也和朱自清一样对它一见钟情吧?下面我们带着喜爱、愉快心情来读这一段。指名读(两)

第二自然段

1、自学指导:初到山边已领略梅雨瀑的大气,那么再往近处走,景色定会大有不同。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小组合作:作者此时的观察点又是在哪里?他观察到什么?亭、瀑、潭的关系如何?用“正对着,下面是”句型描述。

2、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亭的呢?谁能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出示梅雨亭的图片和描写梅雨亭的句子)

3、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把亭子比喻成苍鹰)从踞和浮这两个词语上你体会到了什么?(使我们感觉到梅雨亭位置奇妙,险峻,说明作者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比喻句用得十分巧妙)

4、师:身处这悬浮半空的亭中,眼望那飞泻而下的瀑水,我们仿佛成了这亭中的一部分,这水中的一分子,这美妙的自然之景怎么不让人心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动的感觉齐读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自学指导:面对梅雨亭,我们不禁赞叹造物主的神奇,但更令人称奇的还是作者近看梅雨瀑的描写,现在就让我们去细细观赏梅雨瀑吧。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作者依次看到了哪些景色?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找一找近看梅雨瀑的句子。(出示句子:"那瀑布从上面冲下。....纷纷落着")师:默读这段话,请找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想好的同学,同桌之间可以先说一说)生汇报;

1、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

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因为瀑布上部分整齐平滑,下部分受到岩石阻隔后分成几道,看上去像是被人扯成了一块一块的,作者把瀑布的形态描写得非常形象。从“扯”字体会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瀑布描写得生动又形象,用词的准确。﹚有感情朗读。(3名)

2、岩上有许多棱角;

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板书:像花朵,像玉石(这里说水花像玉石,像花朵,表现出水珠晶莹洁白和迸溅时的景象十分美丽。)指名读,(3名)

3、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

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板书:像白梅(作者将水珠比喻为朵朵白梅,不仅突出了其形状特点,还表现出水花轻快飞舞飘落的动态之美)指名读。(2名)

师:你读得真美啊!仿佛这个富有诗意的梅雨瀑现在就展现在我们面前。看到这飞溅的瀑布,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引读最后两句话)抓住“送、钻”两个动词,体会水花飞溅时的可爱和作者对梅雨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交流展示,点拨提升

师:朱自清的比喻手法,使我们生动形象的感受到梅雨瀑的美。(出示所有比喻句)

师:这些比喻词都表示什么意思?(像,好像)

师:一样的意思为什么用不同的比喻词呢?(灵活运用词语会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彩)

师:下面谁能试着说一个比喻句呢?师:同学们平时要多加练习,写作时才会有用武之地啊!

四、当堂训练、达标测评

1、《梅雨潭》的作者是()。

2、作者是在什么季节游览的?()

3、作者从山边远看瀑布的样子到走近梅雨亭近看瀑布,这种以地点转换的方式描写景物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法,这样描写,使文章则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和()的观察方法。

五、盘点收获、反思提高

1、同学们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同欣赏了梅雨潭的美丽风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预设:收获了作者优美的语言。

小结:

是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着意描写,层层渲染,把梅雨亭、梅雨瀑描写得神形兼备,妙趣横生。这种细腻准确的描写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收获了写作方法(观察顺序)

2、还有哪些疑问?文章题目为“梅雨潭”,可内容却重点介绍了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篇课文是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绿》,原文中,的确是以梅雨潭为主的,课后有时间,大家可以读一读原文。下课。

《梅雨潭》课堂教学课件5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4.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多媒体课件等。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篇文章中需要认识的字有很多,而且这些字的字形又都比较烦琐,认识起来并不容易,在教学中要把这些字融入到课文当中,通过反复地在课文出现来认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要认的字中,侧重读准字音,要重点认记:“镶、踞、薄、绺、棱、倏”这几个字的字音,只要在读文时反复强调即可。

“呈”“撞”是翘舌音,“碎”是平舌音,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准;

“潭”“低”“踞”“幅”“棱”等都是形声字,在指导学生写的时候,要注意讲清形声字的组字方法,便于学生以后运用;

“翼”字比较复杂,要运用拆解式的记忆方法来识记,效果能够更好一些。“薄”是多音字,要讲清楚不同的读音和意义,使学生在以后遇到时能正确地读出来。

2.朗读指导

课文的语言自然流畅,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如:范读、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梅雨瀑的美、自然的美。

3.阅读教学

作者写梅雨潭,但更多的是梅雨瀑,在讲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重点介绍给学生。

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先写从远处看到的瀑布:“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这景致是作者在山边远距离仰视梅雨瀑,又因为瀑布两边是黑边儿,所以,看上去梅雨瀑就像是一条带子。

“带子”准确地表现出梅雨瀑的狭长飘逸,洁白鲜亮,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作者写近看梅雨瀑,用奇巧的比喻,摹画瀑布的整体形态:“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

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用“布”这一大家非常熟知的东西表现水流的形态,既形象,又使人容易产生联想,感受事物的特点。同时说明瀑布上部整齐、平滑,往下由于受到岩石阻隔,而被分成几道,把瀑布的形态描绘得非常形象。

作者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抓住瀑布冲击岩石所激起水花,层层渲染,着意描写,用比喻句把水花写得形神兼备,妙趣横生。你看,“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用“飞花碎玉”比喻水花十分贴切。既刻画了众多的水珠像花朵、像玉石的形态,又表现出水珠晶莹洁白和迸溅时的面貌。作者再设喻写梅雨瀑飞溅的水珠:“晶莹而多芒;

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用“白梅”比喻飞溅的水珠,突出了其形状特点,进一步表现出水花轻快飞舞飘落的动态之美。

作者写梅雨瀑,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在结尾得到升华,用比喻传神地揭示出来。在作者看来,那水花“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用“杨花”作比,把风吹水花如烟、如雾、如尘,在空中飞舞飘游的情景描绘得十分逼真。正是水珠像杨花飘散,才有倏地钻入作者怀抱的感受。写出水花的轻盈可爱,是说明梅雨瀑的美已装入作者心中,传神地表现出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些词语的介绍,再加上优美动情的个性化朗读,对课文美的感受会逐渐加深。

4.活动提示

(1)“背诵你喜欢的段落。”这道题是在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这么优美的文字,读了都会有所感悟,所以在让学生选择时,不要硬性去规定背诵的地方,以自愿为主,但背诵的地方不能太短,应该选择一处完整的美景或一段完整文字。

(2)“读一读,仔细品味加点的词。”这道题中“踞”和“扯”的用法,是让学生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拟人手法的运用会使描写的景物更形象;

“流”对云的描写充满了动感,使读者感受起来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云的样子被活化了。教学时,不必说得太详细,只要通过读能体会作者的用法即可。

(3)“比一比,说一说。”可以通过让学生先再理解作者用词的妙处的方法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灵活运用词语会使文章添色不少。

(4)“找一找,说一说。”这道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为表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5.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在学习课文之后,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写的都是梅雨瀑,题目为什么不叫梅雨瀑呢?”遇到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要交代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即本文是节选,原文中的篇幅的确是用来写梅雨潭的,也可推介原文让学生自读,既引发学生关注文题的概括性与准确性,同时又补充了课程资源,一举两得。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1、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2、“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

3课时。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 ti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 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 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 “独”坐是“谁”独坐?

⑵ 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 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

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

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1、学生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

“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⑴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⑵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⑴ 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⑵ “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⑶ 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⑷ “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 “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⑹ 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 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 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⑴ 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 “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

⑶ “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

师再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老师板书:

同:

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

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1、古诗词三首:

同:

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

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梅雨潭》课堂教学课件

《梅雨潭》是选自散文大家朱自清的《绿》。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传神。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梅雨瀑狭长飘逸、水花飞溅的动态之美。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梅雨潭》课堂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17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