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

若水1875 分享 时间:

《美丽的晋祠》节选自散文家梁衡的文化散文《晋祠》,本文采用了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以简练传神的语言恰当地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从整体上把握本段的结构,理解本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通过句中关键词语想象、感受、品读体味晋祠的水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品味优美生动、精准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5、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以读促写,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学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7课《美丽的晋祠》的第2、3自然段,一起感受了晋祠山和树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吗?(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二、研读课文,感悟晋祠的水之美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第四自然段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板书:水)

(二)、快速浏览,找出总写水的特点的句子。(学生交流,老师相机板书)

1、指导体会顿号的作用

2、指导朗读

(三)文中哪些语句分别表现了水的这些特点呢?默读勾画相关语句,并作出批注。

交流:

1、第一个特点——多

A、抓住“这里”、“那里”、“桥下”、“亭中”、“路边”等词语体会到睡得数量多,并指导朗读。

B、这里写了几种水?(潭、渠、河、井、溪)什么是“渠”?指导朗读体会水的种类多。

C\、抓住“……细流脉脉”、“如线如缕”、“……碧波闪闪”、“如锦如缎”体会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妙处,指导朗读体会水的姿态美。

2、第二个特点——静

A、抓住“叮叮咚咚”体会“鸟鸣山更幽”,指导朗读。

B、“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和上文的哪一句话相呼应?

3、第三个特点——清

A、抓住“历历可见”体会水之清。

B、指导朗读

4、第四个特点——柔

A、指名读,想象柔和美,从哪些词语体会到?

B、出示动词想象画面。

C、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D、比较区别文中两个“绝”的不同意义。

(四)、学习总结部分

1、引读李白的诗句并区别引号的不同作用。

2、引读最后一句,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体会“漂”。

3、指导朗读。

三、感悟写法,大胆质疑

1、作者的写法中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

2、为了是文章更有条理,层次更清晰,可以怎样调整?

四、课后拓展,学以致用

用上今天学习到的方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校园。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2

学习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泪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晋祠的山和树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板书晋祠

1、师述:是啊!晋祠座落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的悬瓮山麓中,是一大片古建筑群。有近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美景如画,在苍都的树林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古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晋祠的美丽,常常地吸引作家梁衡,他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这篇《美丽的晋祠》,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领略晋祠的美丽。

2、齐读课题

①同学们晋祠的“祠”是平翘音,来大家再读一遍,而且祠是“示字旁”,这儿只有一点,大家用手写一写。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练。

2、分词出示生字词,大家刚才把课文很认真地读了一遍,读准读顺吗?现存老师来检查一下。

草木萧疏拾级登山周柏唐槐虬枝弯曲老妪负水偃卧草蔓荫护

3、师述:现在,请你们再一次读读课文,找到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指名回答

②再读读这句话,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③齐读这一自然段

④老师板书:在山、在树、在水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晋祠的美在山,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晋祠的山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①生:巍巍的长长的

生: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晋祠的山这两个特点?

生:从这个拥字体会到:这个字既准确地表达出山与晋祠之问的地理关系——晋祠在群山怀抱之中,又巧妙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对晋祠的“呵护”写得充满温情,谁来读读,传递出这脉脉温情。

再指名读这一句

②师过渡:刚才你们读的这一句话写出了山的形美,晋祠的山不仅形美,而且色彩也很美,出示课件,看这两句多工整啊!作者用对偶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晋祠山西幅绚丽的画面。

谁来读读这两句,男女生配合读

师评价:真美,真让人感

师述:同学们,通读你们读,让我感到晋祠的春、秋天太美了,你们能不能根据晋祠山春、秋的景色展开想象,描绘一下夏、冬之景呢?

夏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述:因此作者说“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谁还能通过自己的读表达这种情感。

③师述:是啊!作者在这一段抓住了晋祠山巍巍的、高高的,四时景色皆宜的特点,写出了晋祠山的美,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

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晋祠的美不仅在山,而且在树。

2、指各读第4自然段。

思考:晋祠的树美在哪?有什么特点?

3、学生概括:古老苍劲.还有什么特点(造型奇特)

你们能用不仅……而且……来说说晋祠树的特点呢?

(1)说到古老苍劲,我们不得找到作者写到的两棵树,它们就是:周柏唐槐。

(2)我们反从他们的名字上,周柏,唐槐就见它们的古老。那么我们再来读读描写他们的句子吧!(指名学生读)(出示课件)

(3)大家自由读这两句话,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晋祠树的古老苍劲。

学生抓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等体会

指导朗读,读出苍劲有力

(4)体会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A先看看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树干、树皮、树顶、枝条、姿态等几个方面来说明周柏、唐槐的古老苍劲)这是这两棵树的相同点

B作者在描写周柏、唐槐同样古老苍劲时,还写出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读读句子,这两棵树还有着怎样的不同

师小结:周柏还有稀疏的特点,而唐槐则是茂密的美

教师小结:课文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出了周柏、唐槐古老苍劲,又各具疏朗,浓密的特点,可谓是匠心独运。男生、女生合作读,体会一下作者这独具的匠心。

晋祠的树,不仅周柏、唐槐具有古老苍的特点,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树,元不显出苍动的风骨。

(5)前面我们说晋祠树不仅美在古老苍劲,还以造型奇特见长,现在我们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造型奇特这个特点的呢?

默写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晋祠的树造型奇特的句子。

谁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指名读。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有的偃如老妪负水,低下去的树像一位老婆之背着很重的水,被压弯了腰,有的挺拔的树,像一位壮士屹立在天地之间托起了天,你们看这树的形状奇特,说说晋祠的树有哪吸哪些奇特的造型吗?有的弯如虹桥,有的大如巨伞,像这样形状其特的还不止一棵、两棵呢?

你能发挥一下你的想像,仿照这两句说说,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生答(不一而足)

师述:这其中造型最为奇特,当数晋祠圣母殿前的左扭柏,这就是左扭柏,来我们来读读描写它的句子吧!比较一下把红颜色的句子换成括号里的字好吗?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与学生一起作者的用词准确细致)

师评价:作者就是这样细致而准确、生动,多角度的观察地写出左扭柏高大,左扭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五)总结:

漫步在晋祠中,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满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配乐齐读课文,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在古老苍劲,造型奇特的古树荫护下晋祠的美丽。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3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因为临时换初三的班级,考虑他们文体知识已陌生,故修改导语,不从文体入手。)很高兴认识咱们班的同学,有个小问题调查一下,咱班有旅游爱好者吗?(有,则问:游过哪些地方或为什么不去?没有,则从我的旅游心情谈起。主要是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入手。)老师现在教初二,正在教说明文,同学们也学过。有人说,说明文学起来很枯燥,你们当时感觉如何呢?(只请一名同学发言)老师却觉得在说明文里可以游历很多地方呢,如《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等,让老师重温旧地,乐不可支啊!今天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有缘和咱们同学一起跟着梁衡到晋祠去看看了。顺带我们也温习一下说明文文体知识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

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ò

悬瓮山拾级皴裂荫护偃卧老妪脉脉

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

亭台轩榭冉冉不绝鳞甲须髯牌坊瀛胜楼

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

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第4组概括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把握行文思路。

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本文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

六、小尝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

例: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

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

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

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4

教材分析:

《晋祠》是一篇介绍名胜的文艺性说明文,《晋祠》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晰,介绍了晋祠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在“抓住说明对象特征及说明文的结构与顺序”方面可作为模仿、分析的范本,在“写作指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晋祠》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当我们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时,我们会发现文字并不是枯燥、单调、死板的。透过文字,我们会感受到环境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体验到晋祠在建筑艺术方面所体现出来我们先辈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以及作者字里行间所洋溢的自豪之情。

学生分析:

由于这篇说明文的对象“晋祠”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加上文字优美,学生初始阅读的兴趣将会较浓,而且由于文章通俗易懂,九年级学生完全能够自学。通过自学,学生就能够掌握晋祠的地理位置、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但是学生的自学也往往停留于此,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如果没有新的任务驱动,学生在“这篇文章蕴涵了哪些情感因子”“这篇文章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等方面不会进行深入追求。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明显的“增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进一步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说明中运用描写的文艺性说明文。

3、情感目标:了解晋祠的悠久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精读重点语段,领悟关键词语的含义。

体会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教学方法:

美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西方19世纪的艺术家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除了形容建筑和音乐一样有着明确的音律以外,也说明完美的建筑犹如一曲完美的乐章,表现为一种和谐的旋律。而中国园林则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呈现出不同的风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座北方的园林------晋祠。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晋祠的总体特征

(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照应这一特征的是哪些段落? (2----5)优美的自然风景

(6---11)悠久的历史文物

(以板书形式归纳)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得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三、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读2---5节,感受自然美

1、山:长长地,巍巍的,四季宜人。

2、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

3、水:多、清、静、柔。

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 (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

(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却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一起领略吧!)

(二)、研读7---11节,体会文物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 (古建筑中的“三绝”)

2、为什么?(抓住典型事物介绍特征)

3、“三绝”“绝”在何处?

4、

10、11节介绍了什么?(其它建筑、园中小品)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它景物,这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由高到低)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化得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

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

四、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把握行文思路,说明顺序;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抓住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文缩写成一段平实的说明性文字,100字左右。

2、我们的高行中学也是非常美丽的,请同学试试写一段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篇2:晋祠 教案

晋祠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

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 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 悬瓮山

拾级

皴裂

荫护

偃卧

老妪

脉脉 .......

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 亭台轩榭 冉冉不绝 鳞甲须髯 牌坊 瀛胜楼 ...... 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6~11)

师板书: 晋 历史文物——悠久

美 (2~5) 浑然一体

祠 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总)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

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 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

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

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第4组概括

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 把握行文思路。

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本文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

六、小尝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

例: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 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

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

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

板书

(6~11)

晋 历史文物——悠久 (主——次)

浑然一体

(2~5)

祠 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 美 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篇3:《晋祠》教学设计

《晋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初步学会分析短小的文艺性说明文,体会说明文中运用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效果,明确说明顺序。 3.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从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角度入手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

在说明文中通过合理的顺序的安排表达感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标注段的序号。 2.在文中画出欣赏的语句并加以旁批。 3.查阅有关晋祠的资料,提出疑问题写于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生 1.读准下列字音。

wèng shè cūn yìn yǎn yù m? 悬瓮山

拾级

皴裂

荫护

偃卧

老妪

脉脉 .......

xuān xiè rǎn rán fāng yíng 亭台轩榭 冉冉不绝 鳞甲须髯 牌坊 瀛胜楼 ...... 2.让学生谈谈初读感受。(了解学生预习层次及其内在能力)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晋祠,那么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概括。(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 2.为什么是这句呢?(鼓励学生从全文结构看) (因为全文是从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两个角度展开介绍的)引导学生分析结构。

(6~11)

师板书: 晋 历史文物——悠久

美 (2~5) 浑然一体 祠 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总) 过渡:悠久的历史与优美的自然风景共同构成了晋祠的美,罗丹曾说过:“世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让我们随着梁衡的视线去领略晋祠的美吧。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

(一)研析2~5节,感受自然美 1.总领晋祠自然美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晋祠的自然美在什么地方?(第二节;山、树、水)

2.老师读,学生思考,练习。

边听边想边做:a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晋祠自然美的特征获得形象的认识?(描写与说明相结合) b 请画出你欣赏的字、词或语句,加以点评;或画出你欣赏的景,谈谈你的见解。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感受自然美。多鼓励学生说)

(山:用“拥”字形象生动说明了晋祠与山的地理位置;树:用“挑”字极富表现力地说明树的“苍古”;水:多“这里??,那里??,桥下有??,亭中有??,路边有??”(条理清晰),清、静“细流、碧波、叮叮咚咚”(“蝉鸣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淙淙的流水声里,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脱尘之感油然而生。令人叫绝。)柔“流势不大”等等,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说明中有描写,刚才我们一起随着作者领略了晋祠的自然美,你觉得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呢?(学生自主发言) 4.小结:上文在说明晋祠的自然风景之美,用了描写的手法,这是很必要的,要使晋祠鲜活在读者的心中,离不开描写。因为,美在形象,美在生动。以后大家如果要写文章介绍某一个地方,可别忘了今天学的哦!

过渡:作者虽看不够晋祠的自然风景但他认为晋祠的最美在何处呢?(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是啊,自然风景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可历史文物可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和汗水啊!一起领略吧。

(二)研析7~11节,体现人之美 1.晋祠林立一百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轩榭,作者却主要抓住了什么来介绍?(古建筑中的“三绝”: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 2.为什么呢?(抓住典型的事物介绍特征。又教会同学们一招喽) 3.“三绝”“绝“在何处呢?(学生默读讨论,前三组顺次负责三个内容,第4组负责

10、11小节概括其内容)

(明确:圣母殿——现存最早、殿内无一根柱子、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木雕盘龙——现存最早、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十字形飞梁“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道:‘此式石筑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仅此一例,洵〈实在〉为可贵。’”) (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圣母殿内无柱子(南京无梁殿),鱼沼飞

梁十字形飞梁(立交桥的雏形)) 4.第4组概括

10、11节内容。(次要建筑及园中小品,突出精巧、匠心独运)

小结:这里也用了描写的手法,让我们了解了晋祠的历史、文化悠久的特点。我们虽然没有亲临晋祠,却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能说,这不是得益于文章生动的描写。

(三)结构分析,体会感情 1.文章在介绍晋祠的历史文物时先重点介绍了“三绝”,再粗略的介绍园中其他景物,这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那对于晋祠的自然风景又是按什么顺序的呢?(每一部分都是总分,作者的视线是由高到低)(师板书) 2.提醒学生看板书,作者介绍的顺序与开头总说的特征顺序并不一样,为什么先介绍优美的自然风景,再介绍悠久的历史文物? (提示:晋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自然风景,还是历史文物的悠久呢?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看,人们是易于感受自然美呢,还是历史文物美?)

(明确:作者由浅入深,先写人们容易感受的自然美,再介绍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物美,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一句的语序,突出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的赞美。)

小结:在这篇课文中,晋祠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美,这在于它的风景优美,也在于它的历史悠久,还在于梁衡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和合理的顺序安排啊。

五、总结全文,巩固学法 1.在文中我们看出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由衷的赞美我们也由衷赞美一句吧,集体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小节。 2.结合板书,学法小结。 a 把握行文思路。

b学会用描写进行生动说明。 c抓住典型的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小结全文: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晋祠》。本文的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导游,一路娓娓而叙,侃侃而谈,带着我们在晋祠这幅优美的图画中驻足观景,留恋忘返。有和老师一样有旅游爱好的同学,咱么有空也去看看吧。

六、小尝试,激发兴趣

让学生试着给晋祠写副对联(即楹联)。

例: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圣母殿) 一湾碧水馨唐叔;开遍莲花到晋祠。(唐叔虞祠) 唐国封桐七百年,功存王室;晋渠水灌三千顷,泽及生民。(唐叔虞祠)

七、小练笔,加强实践(课后作业)

咱们的伯乐校园也是非常美丽的,同学们是否可以学着梁衡,向大家介绍一下呢?试试看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校园的生动的说明文。

板书

(6~11)

晋 历史文物——悠久 (主——次)

美 浑然一体 (2~5)

祠 自然风景——优美

(总——分)

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篇4:《晋祠》教学设计

《晋祠》教学设计

江阴市申港中学 徐 华

一、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 赏析文章精彩语段,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晋祠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自然风景,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精读语段,让学生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和词语准确描摹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品析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前阶段学习了《苏州园林》,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绘画美的特点,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标本,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方、北方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也不同,折射到园林的设计、建造也有所不同,陈从周在《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一文中讲到,江南园林婉约秀雅,北方园林的华丽高亢,各具特色,现在让我们随着作家梁衡的笔触去领略北方园林之美吧!

二、简介“晋祠“的由来

晋祠是为了纪念西周时期“唐国”开国君主——叔虞而修建的祠堂,因唐国境内有晋水流过,于是将国号改为“晋”,祠堂亦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三、分析:

浏览课文

1、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晋祠的特点,你用哪一个字?明确:美

2、晋祠的美体现在何处?(明确:在自然风景,在古代文化——板书)

分析自然风景的美。

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1. 山的特点:巍巍的,长长的,四季怡人 2. 如何来体现山的特点?明确: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对偶(板书:丰富的修辞) 3. 精读第四段,讨论下面问题

(1) 这段文字说明了晋祠树的什么特点?明确:古老苍

劲,造型奇特

(2) 古老苍劲的特点如何体现?

明确:a、举例子:周柏、唐槐(周、唐朝代距今久远) b、词语准确描摹:古老:皴裂,疏枝,偃卧,虬枝盘屈;苍劲:劲直,粗大,青青的,绿叶如盘; (3) 造型奇特的特点又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a、举例:左扭柏 特点: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 b、描摹:

1、修辞手法:比喻(烟、绳)

绳,能否换成丝?——体现了左扭柏的特点,照应了古老苍劲的特点,“旋”能否换成“飘”?——(1)体现左松柏的特点,造型奇特。(2)拔、冲、旋照应古老苍劲的特点。(板书:用词的精当)

小结:作者用丰富的修辞和精当的用词描摹出晋祠树的特点,生动形象,在具体品析时着重运用比较法和替代法,让学生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第五语段——晋祠水的描写。

分析第五语段:

水的特点:多、清、静、柔

(1)多——种类多(潭、渠、河、井、溪),区域广(石间、林中),手法: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细流——线、缕,碧波——锦、缎。

(2)清——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

(3)静——日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运用反衬的手法)。

(4)柔——①修辞:比喻的手法(飘带),与上文的线、缕、锦、缎有异曲同工之妙。②用词精当:换、铺、挂、织、穿、绕,体现了柔的特点,与描绘左扭柏的词语进行对比,一刚一柔,让学生体会用词精当的妙处。

(5)对“晋祠流水如碧玉”语句的分析,

1、运用比喻的手法,

2、“碧玉”一词体现了水清、静、柔的特点,从李白描绘晋祠流水的角度印证了本文写景生动的技法。

小结: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作者在具体的描摹中作用运用丰富的修辞(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加上用词的精当,生动,描绘出晋祠的美,让人置身于晋祠的山水中流连忘返。

分析古代文化。

三绝:圣母殿:(本身:年代久远,规模较大,结构独特,气势宏伟;宋代泥塑珍品,巧夺天工)。

木雕盘龙(年代早,形象生动,工艺精巧)

鱼沼飞梁(构造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罕见)。 其它:(古朴优美,用工精巧,极具匠心)。

小结:晋祠的建筑是美的,是绝妙的,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但是作者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赞叹吗?作者赞美的是从建

筑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这才是最美所在。

分析文章的说明顺序:(清晰的条理) 1. 描写自然风景的顺序(由上到下) 2. 描写古代文化的顺序(由主到次) 3. 全文的说明顺序:(总—分—总)

总结:晋祠,她将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浑然融为一体,而成为北方园林的杰出代表,是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园林建筑,她是美的,而作者在描摹晋祠之美时,运用了丰富的修辞,精当的用词以及清晰的条理,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造就了晋祠这篇文章之美。

作业:小作文:校园一景

要求:

1、修辞丰富

2、用词精当

3、条理清晰

附:

板书设计

山 自然风景

树 (上→下) 丰富的修辞

水 美 精当的用词

清晰的条理

三绝 古代文化

其它 (主→次)篇5:《晋祠》教学设计

《美丽的晋祠》教学设计

武汉市新洲区仓埠中心小学 张 燕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晋祠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古迹的热爱和探寻之情。 3.初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文字之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晋祠的“美”。 教学难点:

赏析作者的文字之美,体会晋祠内在的文化美。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走近晋祠 1.板书“晋祠”,了解晋祠。 2.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晋祠的美在哪?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生字词的认读。重点强调“拾级登山”中“拾”的读音,相机理解“老妪负水”的意思。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三、精读寻美,走进晋祠

(一)品味山之美

1.自由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晋祠的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反馈,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巍巍的”“长长的”“拥”等词感受晋祠山的特点。 3.多形式朗读,感受山的美。 4.小结:春有春的色彩,秋有秋的恬静,难怪作者会感叹:无论什么时候拾

级登山都会心旷神怡。 (二)品味树之美

1.默读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晋祠树的特点。

引导学生抓“古老苍劲”“造型奇特”来概括。 2.体会“古老苍劲”。

●周柏

① 指名读,引导学生抓“劲直”“皱裂”“挑”“疏枝”“偃卧”等词体会。 ② 介绍周柏的经历,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周柏顽强的生命力。

③ 激情引读。

●唐槐

图文结合,感受唐槐别样的“古老苍劲”,朗读。 3.体会“造型奇特”。

●重点感受左扭柏的造型奇特。

① 读相关句子,说说左扭柏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② 用换词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左扭柏的造型奇特。 ③ 结合图,体会作者的表达之妙,观察的多角度。

●像左扭柏这样造型奇特的古树在晋祠里到处都有,这段话中是怎样概述

的?引导学生想象,仿说。 4.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延伸,回扣主题

晋祠,正是因为有了这山的怀拥,树的荫护,水的滋养,晋祠才如此吸引人。其实,晋祠的美还有很多??下节课,我们继续去欣赏晋祠的水和它独具匠心的建筑小品。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5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全文以说明为骨架,糅合细致准确的描写,对说明的事物进行艺术的渲染,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我首先在整体上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课题入手,把握“美丽”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以课文第一句总起句为关键句辐射全文,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再组织学生在深入研读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典型的写作特点。本文将说明与描写结合在一起,在描写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加具体的说明,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文章的结构特点有二:从全文来看是总分式结构,先总起,后分为四段具体说明,行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从第二部分来看,采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和并列的构段方式,对晋祠内景观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种观察和描述景物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写作。

二、预设。 教学内容:

《美丽的晋祠》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节选自著名散文家梁衡的文化散文《晋祠》,采用了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以简练传神的语言,按总—分的顺序,有条理地、详略恰当地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名人题咏的词工句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就要让学生主动了解作者从山、树、水以及园中的小品、名人题咏写出了晋祠的美,知道课文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在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同时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还要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祠、萧、柏、虬、拧、蔓、栏、滨、咏”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2、3自然段。 (3)感悟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在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同时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读、画、做批注,读中体验,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思想、写法。 (2)小组活动,自主学习,交流中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通过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学习感受晋祠之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小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在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同时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同学们,在我国山西太原市悬瓮山麓的晋水之滨有一片古建园林,那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亭台楼阁,数不胜数。相传周武王的儿子叔虞被封到这里做诸侯,他带领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过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他死之后,人们修建了一座祠庙供奉他,这就是晋祠。大家觉得晋祠美吗?晋祠的美丽,不仅吸引着同学们,也吸引了作家梁衡,他在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这篇《美丽的晋祠》。

2.出示课题,指导读题,读出“美丽”:谁来读读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就让我们就跟随作者去细细的领略晋祠的美丽吧!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一读。之后小组合作检查预习,时间8分钟。今天为我们点评的是第七小组。 2.出示预习:

(1)检查读音:先由A检查D,B检查C;再A、B互读,最后小组齐读。 (2)研究字形:A指导C、D观察,B总结关键笔画和形近字。 (3)全班交流:读准字音(D读第一类,C读第二类),指导书写。 3.出示生字词。 4.全班交流。 预设:

(1)字音“拧(níng)栏(lán)祠(cí)滨(bīn)”。 (2)多笔少画:祠

(3)区分形近字:萧与箫 祠与伺 5.齐读词语。

6.浏览课文,哪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请用横线画出来。 预设:

(1)指名读:晋词的美,在山、在树、在水„„(相机板书)

(2)师评: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其他的段落都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那课文围绕这句话又分写了什么呢?那这句话又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叫做总起句,总领了全文。这种布局谋篇的方法就是总分的写法。 (4)再细读读这句话,你发现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观察顺序——由高到低)。 (5)全班齐读。 环节反思:

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师,课前要进行必要的指导。课前,教师要明确目标任务、学生要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所达到的目标要求。

在“小班化教学合作型学习”模式的课堂上,合作群学是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检查预习情况,夯实双基;然后根据对课前问题的筛选进行文本交流;接着,学生提出课前预习中小组筛选出的最有价值的问题,全班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

事实证明,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中,学生不仅自主落实了生字学习和资料收集、整理、筛选,还进行了读文和初步质疑,生成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课堂上的生成和交流的过程就会比单一的读文、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自主学习:

1.师:我们通过找中心句的方法知道了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那晋祠究竟如何美丽呢?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份“美丽”吧。根据自学单完成第2自然段的学习,时间8分钟。 2.交流反馈。

(1)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双臂,将晋祠拥在怀中。

a.抓住“巍巍的”“长长的”体会山的特点。 预设:山像屏障一样遮挡着晋祠,多高呀,你来读。 这些山像伸开的手臂,长长的!你来读。

b.比喻:把山比作屏障和双臂。相机理解“屏障”。

c.拟人:一个“拥”字既准确地表达出山与晋祠之问的地理关系——晋祠在群山怀抱之中,将山对晋祠的“呵护”写得充满温情。

预设:你能做做“拥”的动作?(张开双臂,把晋祠揽在怀里)请你做着这个动作再读读这句话。

是啊,山像母亲般呵护着晋祠,充满了温情。谁来读。

3.师:晋祠的山还不止这些呢,看这两句多工整啊!(出示PPT)作者用对偶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晋祠山两幅绚丽的画面。

(1)读读这两句话,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2)指名读:谁来读读这两句。 预设:

生:我仿佛看到漫山遍野都是花,走在哪儿都能闻到花的芬芳。我觉得应该这样读„„

生:秋天的时候,有些树叶子落下了,却能更好地看到那蓝天、白云。我觉得应该这样读„„ 4.通过你们的朗读,让我感到晋祠的春天秋天太美了!那你们能想象一下晋祠的夏冬之美呢?

预设:夏日:绿叶如伞,荷花飘香;

冬至:大雪纷飞,粉妆玉砌。

师:难怪作者会说“无论什么时候拾级登山都——”接读“心旷神怡”。 5.配乐读第2自然段。 环节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助力棒,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而学生独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晋祠山美的段落文字简单,理解起来不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自学,渗透学习的方法,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合作学习:

1.师:晋祠的美不仅在山,而且在树。那晋祠的树又美在哪里呢?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间10分钟。 交流反馈:

句一:那周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偃卧躺卧在石阶旁。

句二:那唐槐,老干粗大,虬枝盘屈,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 抓住“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体会。

句三:以造型奇特见长的,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不一而足。 a.理解“不一而足”。 b.表达方法:比喻。

句四: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a.换词法:能把拧换成转吗?体会用词的准确。

b.抓住“旋”体会树的粗大,并向一个方向旋转,突出其高大而左扭的特点。 2.师:作者就是这样细致而准确、生动,多角度的观察地写出左扭柏高大,左扭的特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师小结:这里的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漫步晋祠中,满日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的——(生接读)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4.回顾板书,总结写法。 环节反思:

在这个反馈、交流、分享的环节中,教师是平等的一员。教师的任务是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优、中、差展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让课堂富有弹性,因为开放性的课堂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要根据课堂的表现与互动,灵活地做调整。

这样就能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能真正实现学习目标的自主性、学习方法的自主性、体验感悟的自主性、问题情境的自主性,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再加上小组内生生互动的功能,能实现学习成果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的交流更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由课堂上生成的效果来看,也确是如此: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解读精彩词句、一起互动分工,有的写、有的画、有的讲、有的读,他们都在学习着、交流着、思考着、汲取着,一个也没有落下,学习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的身体、思想和心灵都在工作。

四、当堂训练。

完成《长江作业本》第4题。

五、小结课文。

1.这节课,我们游览了晋祠的山,晋祠的山巍巍的、长长的。春天,这里山花烂漫,秋天,这里天高水清。观赏了晋祠的树,晋祠的树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学到这,你能用一个词说说晋祠给你的感受吗? 2.让我们再来读课题。

3.那晋祠的水又是怎样的美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板书设计:

17.美丽的晋祠

在山 巍巍的 长长的 在树 古老苍劲 造型奇特

在水

排比 小品

比喻 „„

拟人 教学反思:

对于教学设计,我也进行了多番调整,最明显的是小组合作的次数有所减少,这节课,为大家呈现了两次小组合作。

第一次是检查前置性学习,夯实基础字词。第二次是针对第三自然的内容“围绕晋祠的树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的?”这一个主要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放弃了之前对第二自然段的合作学习,做这样的调整是想让小组合作学习用在实处,真正的起到作用。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就是让学生在老师方法的引导下,自主的完成学习,获得学习的方法与快乐。所以,过于简单的内容,合作起来毫无意义,不能激发兴趣也浪费时间,选择过难的问题,学生无法合作完成,既不能起到效果,又打击了学习的信心。

在这节课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课堂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在“小班化教学合作型学习”模式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大胆放手让他们去进行自主学习,把大量学习、读书、分享、质疑、交流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由学习和表达。而我的过渡语不够精简,问题问得有些琐碎,没有能够等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就率先的抛出了结果。都是我以后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地方。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案模板

《最后一分钟》教学课件6篇

关于小学六年级《我的第一个笔记本》语文教案范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课件5篇

《秦兵马俑》教学课件5篇

《我能行》教学课件范文5篇

《杯子的设计》教学课件5篇

《第一个愿望》教学课件5篇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课件

《捞铁牛》教学课件模板5篇

《美丽的晋祠》教学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17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