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品德《法不可违》教学课件

若水1875 分享 时间:

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一品德《法不可违》教学课件1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我们必须遵守,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不但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而且自己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方框的内容

二、法不可违(板书)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讲述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事例。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学生看P91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那么什么是违法呢?

案例展示: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3、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刮刀,强夺9名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400多元。

公安局抓获,怎么处理?(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P93页表格,选派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1、违法行为的含义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种类:(见书)

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程度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较小 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法律法规

刑事违法行为 刑法 严重社会危害性 严重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前两种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小,我们把它们称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

我们先了解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

1 、犯罪、刑法(板书)

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基本特征(板书)

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法律标志)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后果)

3、刑罚的含义、种类(板书)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活动“我是小法官”:请结合所学知识判定下列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一:吴某的小卖店被盗,便到派出所报案称系邻居王某所为,吴某还对许多人说:“王某偷了我店里的东西,派出所正在侦察,没几天王某就会被逮捕。”经派出所调查,排除了王某作案的可能性,但吴某仍坚持说是王某作的案。请问吴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二:学生小创因多次未完成作业,且还撒谎,被其母采用笤帚打成重伤,其母亲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案例三:中学生王某无心学习,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合伙绑架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并电话威胁其家人不给三十万元钱就撕票。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懂得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因此我们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板书

课外知识:

刑罚

内容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期限 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3年 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1年 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得超过20年 终生,减为有期徒刑后,根据实际情况获得假释或者减刑 终生,两年考验期满后改为无期徒刑,再减为有期徒刑,根据实际情况获得假释或者减刑

执行机关 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 监狱,低于一年的可以在公安看守所执行 监狱 监狱

是否在押 否 在押,每个月可以回家1—2天 在押 在押 在押

待遇 同工同酬 参加劳动的,酌量发给报酬 强迫劳动,按规定量实行供给 强迫劳动,按规定量实行供给 强迫劳动,按规定量实行供给

执行前羁押队刑期的折抵 一日折抵两日 一日折抵一日 一日折抵一日 无折抵 无折抵

对构成累犯是否有影响 否 否 有 有 有

能否适用缓刑 不适用 适用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能否假释 不能假释 不能假释 能假释 (有例外) 能假释 (有例外) 能假释(有例外)

最低实际执行原判执行刑罚刑期 (减刑后)不低于原判刑罚的二分之一 (减刑后)不低于原判刑罚的二分之一 (减刑后)不低于原判刑罚的二分之一 (减刑后)不少于10年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改为无期徒刑,再减刑后,不少于十二年法。商

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中的附加刑,虽然实际一种附加刑,但是却是一种比较严厉的刑罚法。商因为依照《刑法》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应当”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和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两无期徒刑的犯罪,还“可以”适用于杀人﹑抢劫﹑Q###J﹑防火﹑爆炸﹑投毒等严重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法。商

法商 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包括: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言论﹑出版﹑集会﹑结社﹑_﹑_自由的权利;③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④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权利法。商

法商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①判处管制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同②判处拘役﹑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③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缓期两年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终生;判处死缓减为有期徒刑或者被判处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3年以上10年以下法。商

法商 剥夺政治权利期限的计算:①被判处管制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和执行管制的期限同时起算同时执行;②被判处拘役﹑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从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③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判决发生效力之日起计算法。商④被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判决生效之日起计算法。

初一品德《法不可违》教学课件2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三、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学法,知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做一个自觉认真学法用法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现在我们要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以提高我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授课:

专题一: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引导。

一、 学法、知法

1、 走近法律:

(1)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要局部适用的准则。

法律则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下面我们就来复习掌握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

(2)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具有两个作用:

一是规范作用,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再如《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所以,我们学法,守法,用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价值标准。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法不可违:

所谓违法,就是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凡是违法行为都对社会有一定的危害性,按其轻重划分,可将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两类。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

3、犯罪: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犯罪历来是国家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严厉的刑事处罚。

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犯罪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任何一类违法必将承担法律责任。按其违法类别分别承担行政制裁,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不管哪一种责任都会影响我们的大好前程。所以我们应认清犯罪危害,加强自我防范,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开始时往往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可一旦发现,却为时已晚了,这就需要我们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

二、 守法、用法

1、 加强防范,预防犯罪:

首先要认识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往往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未成年人就应加强防犯,预防违法犯罪。

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分别规定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内容。了解并掌握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在生活中如何防范呢?

具体做到:应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从小事做起,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现实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未成年人又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未成年人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党和国家对我们健康成长无限关怀,制定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即《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对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置了四道防线。同时我们青少年自己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法律。由于我们对法律知识知道得不太多,常常需要帮助。因此,要了解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3、求助有路

(1) 能为我们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很多: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2)维护权益的有效手段:

非诉讼手段: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它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

诉讼手段:它是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无论是哪种手段,我们运用的前提都是非法侵害已经发生了,而假如非法侵害行为正在发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4、善于斗争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私自报复,要用正确的合法的手段去维护。

临危不乱,是胆略与智慧的表现,在险境中,我们要保持镇定,要迅速调整自己的言行,有效地保护自已。保护自已的生命健康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借助各种社会力量保护自已,决不能硬拼和蛮干,一定要力求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具体的好办法有很多,如,呼救、拨打110报警、暂时妥协,记住象貌,事后报警等。

总结:在学法上,对于一些基本的知识,如法律的特征,违法行为的分类等,应该准确地识记,然后将所学知识在小范围内进行综合,再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以达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典型例题解析:(课件中)

板书设计:

专题一: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一、 学法、知法

1、走近法律

生活中的规则: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2、法不可违: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制裁、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

刑罚种类:主刑和附加刑

3、犯罪:含义、特征、危害

二、守法、用法

1、加强防犯,预防犯罪

认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增强法律意识、加强道德修养、从小事做起

2、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3、求助有路

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维权的有效手段:非诉讼手段、诉讼手段

4、善于斗争

既要勇敢、又要机智

初一品德《法不可违》教学课件3

第四单元 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人(习题精选)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课标解读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 走近法律

1、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了解我们身边的行为规则,掌握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

2、知道公民的生活和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认识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保护作用。

第二框 法不可违

1、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和区分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

2、掌握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了解刑罚及其种类,正确把握刑法

犯罪和刑罚的关系。

第三框 防患于未然

1、认清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把握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

2、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八课 法律护我成长

第一框 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1、认识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必要性,了解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专门法律。

2、了解和区分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3、了解和区分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和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二框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1、了解和灵活运用维护权益的有效途径,掌握诉说诉讼的含义、作用及其类型。

2、认识依法维权的意义,善于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选择题

1、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法律这个规则,其作用的发挥靠( )。

A、舆论的力量 B、习惯的力量 C、信念的力量 D、国家强制力

2、2013年5月3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山东省人民政府原副市长黄胜受贿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黄胜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表明( )。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法律是公民的行为准则

C、违法行为必受刑罚处罚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要“告别”这一交通违法行为,每个人应该( )。

A、学会团结协作 B、积极参与竞争 C、增强守法意识 D、完善交通设施

4、与道德、纪律相比,法律最为显著的特征是( )。

A、依靠社会舆论保证实施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D、只对违法人员具有约束力

5、在生活中有许多规定,如“不准带手机进考场”“严禁酒后驾车”“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因为( )。

A、人们的行为都是不自觉的

B、良好的社会秩序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C、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准则

D、我国的法制不够完备

6、自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列入犯罪行为以来,我国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及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这充分说明( )。

A、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B、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

C、违法和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D、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律对全体违法人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③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④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8、五名无业人员在公共场所散发传单,散布世界末日来临的谣言,制造了社会恐慌。2012年12月14日是,武汉市东西湖区公安分局依法对他们作出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五名无业人员的行为( )。

A、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B、应受到刑罚处罚

C、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D、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9、2013年4月8日,浙江警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散布H7N9疫情谣言的柳某等三人给予拘留的处罚。柳某等三人的行为属于( )。

A、行政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 D、违宪行为

10、刑事违法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它是( )。

A、违反民法的行为 B、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

C、违反刑法的行为 D、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11、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

A、严重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刑罚当罚性 D、违法多样性

12、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下列属于附加型的是( )。

A、管制 B、有期徒刑 C、罚金 D、无期徒刑

13、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共同点是( )。

A、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B、都要预提同等的法律责任

C、都触犯了我国刑法 D、都具有刑罚当罚性

14、目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家长疏于管教 B、学校没有履行好教育职责

C、辍学 D、自身的法律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

15、我国制定的两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_______和________。( )。

A、宪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B、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D、民法通则 教育法

16、人民法院对于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司法保护 D、社会保护

17、某校几名学生拦路抢劫被抓获,人民法院在审理比案时采取不公开审理方式,并做到寓教于审,审教结合。这体现了人民法院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的原则是( )。

A、教育为主,批评为辅 B、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C、惩罚为主,批评为辅 D、惩罚为主,教育为辅

18、“自尊自爱做防护,法律武器保平安,遇到侵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周旋……”这首歌主要启示未成年人应学会( )。

A、不屈不挠 B、选择坦途 C、自我保护 D、控制情绪

三、材料题

1、中学生要李某今年15岁,喜欢上网,一开始他还能管住自己,只是在网上查资料、看新闻,后来迷上了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他经常与一些网友见面,还在社会上结识了很多“哥们儿”,常聚集在网吧打游戏。从此,他变得无心学习、不交作业、时常旷课,受到学校多次批评教育后,仍不思悔改。为了筹集上网费用,他杰同网友盗窃自行车和手机变卖,将得到的钱一部分用来上网,另一部分用来赌博。要某等人被公安机关拘留多次,到最后因持刀抢劫,被公安机关逮捕。后经法院审理,判处李某有期徒刑2年。

(1)李某的行为中,哪些是违反校纪的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2)李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李某的经历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2、材料一:2011年10月26日,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按照学生每天三元的标准,中央每年拨款160多亿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材料二:《江西省义务教育条例》于2012年2月1日起施行。条例指出,用于接送学生的校车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确保行车安全;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

(1)“特别的你”从材料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哪些“特别的爱”?

(2)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3、学生刘凯的家人与邻居发生了纠纷:2011年12月的一场大风,刮倒了邻居家的一堵墙,结果将刘凯家的家的几头猪给压死了。刘凯的父亲要邻居赔偿损失,哪知邻居说这是天灾人祸,不是他们故意的,拒绝赔偿。刘凯的父亲对此没有办法,只好自认倒霉。刘凯在学习了法律常识后,劝说父亲去打官司。

(1)如果你是刘凯,请你向父亲介绍“打官司”。

(2)刘凯的父亲如果向法院提起诉讼,他应提起什么诉讼?

4、一天,初中生小林在回家路上,看到一歹徒正持刀抢劫。他心想:“作为未成年人,要懂得自我保护;同歹徒作斗争是大人的事,与我无关。”于是,小林悄然离开。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小林的想法进行辨析。

初一品德《法不可违》教学课件4

教学依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思想品德》教材

3、搜集部分教学案例及社区课程资源

4、七年级学生认知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青少年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能根据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

3.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能分清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相关的法律责任。

二.教学方式:

1.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通过欣赏歌曲、模拟情境、知识竞答、以案说法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2.教师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创设情境、营造氛围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构思: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习水平及能力以及本框教材的特点,设计了歌曲欣赏、引起思考;情境模拟、分组探究;风采展示、一比高下;知识竟答、抢前争先;感知教材、质疑求索;案例传真、探究解惑;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八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实现本框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曲《心声》,学生欣赏。

师:一曲《心声》,唱出了一批失足少年对往事的追悔,对新生的期待,这些正值花季的少年,为什么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法为何物,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他们的经历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并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然后完成93面的表格。(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模拟和探究活动)

师:在学生模拟和探究的过程中适时的指导,广泛的参与学生的活动。

师:下面我们分组展示我们模拟和探究的结果。

(学生分组表演情境模拟小品,并展示小组探究的结果)

师:对每组的表演及其探究的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师:刚才各组分别展示了他们的探究成果,完成的都很出色,相比之下,哪一个组的最精彩呢?请每个同学充当评委,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意识。)

师:通过我们共同探究,我们弄清楚了违法行为大致可分为三种: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为了检测同学们是否能判别这三类违法行为,下面进行知识竞答活动,看哪个同学回答的最快、最准确。

出示题目:(投影)

1.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并责令其赔偿经济损失。

3. 赵某与李某有矛盾,一天赵某家被盗了,赵某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逢人便说李某是强盗,后经公安机关调查,李某并没有实施偷盗行为,李某以赵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向法院起诉,法院判处赵某向李某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000元。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二目教材,(学生通过读教材,然后交流阅读收获与困惑。)

师: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

案例展示:(投影)

王某在读高中时,结识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小青年,在这些所谓的哥们儿的带动下经常出入网吧、歌舞厅,打架斗殴的事是三天两头的发生,虽然受到了学校多次纪律处分,王某却不思悔改,为了筹钱打电脑游戏,王某多次在校门口找小同学勒索钱财,并因此被公安机关处于警告处罚。一天,王某在街上闲逛,路过一家银行时,正好遇到一客户取钱出来,王某顿生邪念,尾随那人至一僻静处,用匕首残忍的杀死了那人,并抢走了现金2万元。后王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法院判处王某死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面对法院的判决,王某流下了悔恨的泪水,但却悔之晚矣。

思考:

1.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不归路的?

2.王某“找小同学勒索钱财”与“杀人抢劫”这两种行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 王某最终受到的处罚是一种什么样的性质的处罚?这种处罚分为哪几类?请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4.王某的案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探究以上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师:我们身边也有违法犯罪活动,请你讲一个发生在你身边的案例,并请同学们判别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案例,进行判别)

要求: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社区违法犯罪现象进行调查,然后形成调查报告。

结束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课堂反馈:

1、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氛围活跃,在活动中学生参与、合作、探究意识得到增强。

2、从课外探究和学生的调查报告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实现了三维目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案的设计采用以活动贯穿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探究、体验、感悟,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意识。

2、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联系生活,以案说法”、“课外拓展,学法践行”等活动体现了课程的实用价值。

初一品德《法不可违》教学课件5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学生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

【综合设计思路】

由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导入,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接着以“故事发展”的手法将各种不同的法律知识分接阶段展开在学生面前,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形象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喜闻乐见亲身参与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切体味、掌握知识,提高对法律的认识,提高尊重法律的觉悟。

【教学过程:】

导入:温故知新(“社会规则的种类于区别”知识的复习)并由此引出课题。

新知识的教授:以两兄弟的自己和身边的人所发生的法律故事展开学习:第1集:身边的法律小事

第2集:兄弟二人参加法律学习班

第3集:表哥出事了

第4集:学法改变人生路。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学生分阶段地思考并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分类;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的种类)

最后重点知识归纳: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归纳: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解决好这个问题,学生必须以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为前提,这样的活动以能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也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事半功倍)。

【课后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课的内容十分的繁多,并且专业性较强。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将这个知识发生背景与生活拉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鉴于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安排的问题,在这节教授课中新知识必须要有在本课堂上学生消化检测的环节,否则学生的知识遗忘率是十分惊人的。所以在最后的“小组合作”环节的设计是必要和有效的。但教学完毕后,仍然感觉知识点组织较为松散,不够紧凑,如果能将四集故事浓缩成一到二个情节,背景更加清晰,学习效果更好。


初一品德《法不可违》教学课件

使用课件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情绪,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一品德《法不可违》教学课件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1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