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学实录 >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

若水1875 分享 时间: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范文5篇

《白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火车上向子女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没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愿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白杨》课堂教学实录》,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1

《白杨》教材分析及课堂实录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白杨》课堂实录( (第二课时) 一、激趣设疑入课 师课前播放关于白杨的风景图片 师:别光看老师的图片,快把你们再次搜集到的有关白杨的资料、图片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门把再次搜集到的图片依次通过投影向大家介绍,同学们看的目不转睛。) 师:刚刚我们欣赏了许多美丽的图片,大家兴致很高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3 课。

( 教师板书课题后手指板书带领学生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你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 生: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爸爸向他的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事。

师:(竖起大拇指)概括得既全面又简练。

(学生高兴地坐下) 师:通过再次预习,你们又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我不明白十四自然段,爸爸说这些话的含义是什么? 师:也就是爸爸要表白的心愿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有思考价值。(师副板书:表白?) 生:爸爸的微笑为什么消失了? 师:(点头表示赞许)你抓住了人物神态的变化提问。(板书:神态?)谁还抓住人物的神态变化提问? 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第十八自然段,爸爸开始陷入了沉思,为什么后来又微笑了呢? 师:(面露微笑)你读书可真仔细! 生:文章为什么以“白杨”为题? 师:(赶紧接)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学习文章,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写作内容,还要了解他在写法上的特点。(板书:写法?) 生:白杨树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特点) 生: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大戈壁滩的荒凉,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也涉及到了文章的写法。(板书:环境描写?)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 30 秒

二、展学评导定教 师:(手指黑板)你们可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相信通过我们深入地研读课文,大家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师:(商量的语气)我们先来确定我们这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生:我觉得文章题目是白杨,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白杨的特点。

师:(环视全班)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我也同意。

生:(有点害羞)我觉得爸爸的心愿也应该重点了解。

生:对!我还觉得,如果了解了爸爸的心愿,那后来爸爸的神态变化就应该很好懂了。

师:(兴奋)太棒了!你们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我觉得,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还一定要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边说边在“写法”下面打上勾。)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1 分 30 秒 三、读解感悟明意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提示独立自学课文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1—12 自然段,画出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②速读课文 13——16 自然段,体会爸爸的心愿。

③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细读析路品语 师: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白杨树的特点是什么,你画了哪些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学生举手踊跃) 生: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生: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生: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非常强,生机勃勃。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坚强不屈。

师:(点头)你已经谈出了自己的体会,你真棒!还有没有描写白杨树的句子? 生:妹妹说的那句话“你看它多直!” 通过这句话,我体会到白杨树非常直。

生:“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高”从这句话中我不仅找出了它直的特点,而且我还发现白杨树很高大。

生:(没举手站起来抢着说)“那不是树,那是大伞!”伞是很直的。从中我体会到了白杨树很直。

师:(笑)有一个既概括出它高又概括出它直的词语,谁发现了? (生齐):高大挺秀。

师:(指坐在最前面的一学生)请你把“高大挺秀”写到黑板上。(学生没把高大挺秀与前面的白杨对齐,师指导他重新写好。) 师:高大挺秀仅仅写出白杨树直、高大的特点吗? 生:还写出了白杨树非常秀丽,非常美。

师:谁还有不同的体会? 生:我从不管„„也不动摇。这句话中体会到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教师出示投影) 师:你的体会真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课文) 师:(指着大屏幕)你还从爸爸其他的话中,体会到白杨树的特点?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白杨树不像别的树只能在好的环境中生

长,它就是在沙漠里也能生长。

师:这样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树,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好这句话。

生:敬佩、赞扬。

(学生朗读这句话)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10 分钟 师:白杨树高大挺秀、生命力顽强,你能不能结合第一自然段来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生:我从图上看到,白杨树生长在荒凉的土地上,我感到白杨树为大戈壁增添了色彩。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结合图片展开想象,你们能不能结合语言文字谈出你的体会呢? 生:白杨树在这种环境中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体会到了白杨树生命力顽强。

师:你体会得真好。谁能把这种荒凉的感受朗读出来呢?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写白杨为什么要写荒凉的大戈壁呢? 生:这样写更表现了白杨树顽强。它能为新疆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生:这样写更衬托了白杨树不怕自然环境的恶劣,生命力顽强。

师:对了,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就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特点。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2 分 30 秒 师:多么了不起的白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得如此高大挺秀。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高大挺秀的白杨? 生齐:想。

(师边放录像边朗读) 师:看完录像,你们的体会一定更深了,请你再练习读爸爸的话。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表达出来。

(生练习朗读后指名朗读。) 师:谁能评价一下她的朗读? 生:我觉得她读出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师:你有没有这种感情? 生:(自豪地)有。

师:那就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吧!(指该生朗读) 师:这么好的语言,让我们把它记在心里,咱们试着背一背,好吗?背不下来,可以看一看投影。

(学生练习背诵) 师:大多数同学都背下来了。咱们并没有刻意背诵,怎么就背下来了。

生:(颇为自得)因为我们已经读过很多遍了。

师:(欣慰地)对,熟读就能成诵。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5 分钟 师:同学们可真能干,白杨树的特点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了。

师:让我们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吧。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2 分钟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师引读生接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你们知道吗?请你联系上下文,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中讨论一下。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生:爸爸、妈妈要开发新疆,使祖国边疆更富强。

生:他们也想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扎根。

师:爸爸要表白的就是自己作为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啊!(板书:建设者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 师:作者表面上是写的白杨树,其实赞美的是——边疆建设者(生答) 师:对,这就是— 生答: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想一想:爸爸在沉思什么?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他想:将来自己的孩子也会像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生:大树就是自己,小树就是自己的孩子。孩子们一定会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师:爸爸看到了在高大的白杨树身边的小树,仿佛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新一代的建设者正在茁壮成长,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钟 五、练习拓展评结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练习检查大家的学习成果。

(大屏幕出示按原文填空练习,学生各自练习后齐读。) 此环节教学时间为 3 分钟 师:不错,看来大家这节课学得非常认真,你还有哪些收获,可以与大家一同分享? 生:我知道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和环境的衬托作用。

生:我了解到边疆建设者为了祖国的建设做出了伟大的奉献。

师: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作业,请你们回家读一读。(发放印有《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两篇文章的作业纸)你们还可以把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感受写一写。下课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2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请看,大屏幕,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跟老师板书课题(板书:3.白杨),大家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

课前已经让大家预习课文了,生字词都掌握了吗?看大屏幕,谁来读一下?漂亮的女生,你来,读的字正腔圆,谁还想读一下,你手举得最高,你来,读的真不错。都想读啊,那请大家齐读。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去掉“土”祖国的疆域就不完整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1)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2)课题是《白杨》,那课文仅仅就是写白杨的吗?(不是,其实是借物喻人,抒发自己要像白杨一样不畏环境艰难,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概括的很准确。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语、句子。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生: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生: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生:我的感受是: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是令人佩服。

(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同学们读的真好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不是的)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附: 板书

5 白 杨

白杨 边疆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 坚强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 服从需要

抗拒恶劣气候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借物 表达心声、提出希望 喻人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3

时间:2017年5月11日上午

地点:陕西省安康市白河职教中心

学生:白河城关中学七年级

一、了解自读学情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大家自己看过没有?已经看过的举手?(学生举手)读读文章题目?

生齐:《一棵小桃树》。

师:那好,接下来老师要问问题了。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有一点就说一点。

生1:贾平凹的这篇文章是通过平凡的物来表达深刻的思想的。

师:我很希望你把这句话还原成很具体的文本内容,比如说什么物,什么思想?

生1:他通过描写小时候院子角落里无端长出来的一棵小桃树,表达了自己对奶奶的思念。

师:非常好!请坐!这个同学了不得!她读这篇文章,和一般同学还不同,从这篇文章中她读出了对奶奶的思念(强调“对奶奶的思念”)。这是会读书的同学!谁再来说说?这篇文章,我读出了什么?(等待)读过文章了,肯定会读出一点东西来的。好,你来说!

生2:从这篇文章中,我读懂了,不屈不挠的奋斗可以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师:读出了文章的精神、文章的内涵,说得好。请坐,多好!

生3:我读出了小桃树的那种精神。小桃树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后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小桃树的这种绽放,是它经过非常刻苦非常努力的,坚持不懈才开出花。尽管遭人唾弃,尽管被人讨厌,但它还是坚持开花。我读到了小桃树的这种热爱生活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格!

师:说得非常具体了。有小桃树的经历,而且包裹了小桃树的内在精神,非常好!我注意到男同学都没有举手过。我们班的男同学目前就像一棵棵小桃树!(鼓励男生)哦,这个男同学举手了,你来说!我就说嘛,是男孩子就一定敢把手举得高高的,来!

生4:我从这篇文章当中读出了,贾平凹从小桃树中悟出的人生启迪。他自己是出生在农村的,环境没有城里优越,但他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奋斗,最后获得成功。(掌声)

师:一言可以概括,你读出了作者“我”的经历。

师:你看,多了不起。(赞赏地)你们读出了小桃树的经历,又读出了“我”的经历,读出了小桃树的品质,还读出了对奶奶的思念。你们真会读书。还有没有男同学再来说一点?不同的感受,不能重复。有没有?(继续鼓励,呼唤)有没有?躲在最里面的男同学,你多像一颗角落里的小桃树!你来说说看,你读出了什么?

生5:这篇文章是贾平凹写的,小桃树像另一个他,其中包含了他的梦想!

师:你说得这么好,为什么不举手呢!(掌声)为什么要等我去找你呢?知道嘛,有时候,一次举手,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好了,同学们,你们很会读书,这是个会读书的班级!

二、关注课文旁批

师:再考虑一下,这篇文章是自读课文还是教读课文?

生自由:自读课文。

师:明显的标志是什么?

生自由:星号。

师:除了星号之外,课文教材上面你是怎么看出来它是自读课的?

生6:课文旁边有批注。

师:对的。编者给我们提供了几个批注?数数看。

生自由答:5个。

师:五个旁批,非常好,这是在提醒我们,自读的时候要学会看旁批。那么,同学们,五个旁批,一共提出了几个问题?

生自由:3个。

师:好,三个问题,不待肖老师说,你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是哪个?(等待中)哪个问题是你自己会的?(有学生举手)来,你来说,这三个问题哪个问题你能回答?

生7:书中有一个旁批是“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作者说,他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去了城市,准备轰轰烈烈地干一番自我的事业了,然后他就忘记了家里的这棵小桃树了。

师:作者离开了农村,去城市读书,创业,渐渐就忘记了那棵小桃树。你这个问题回答得好!老师就不再解释了。来,这位女同学,我觉得你一定能回答另一个问题。第几个问题你能回答?

生8:“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这里不仅仅是在写花,因为小桃树小时候是奶奶照料的,作者写小桃树,还是在写对奶奶的思念。

师:小桃树开花,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还有没有同学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解说的?

生9:这篇文章也是一个追梦的主题。“蓄着我的梦”,不仅仅是写小桃树,还写了作者对梦想的追求。小桃树开花,是作者在执着地追求梦想。作者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追求梦想的曙光。(掌声)

师:了不得!批注中还有一个问题,一起来把最后一个问题读读。

生齐读:“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

师:文章最后,小桃树在风雨中开花的那一刹那,“我”的情感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吗?读出来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举手不多,都是若有所思)没关系的,没读出来我们就再好好读读。这个问题看来有点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好,放下手。

三、品读“没出息”的小桃树

师:接下来再看,五个旁批当中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第几个?

生齐:第二个!

师:第二个旁注告诉我们阅读这篇文章的方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师:反复出现的细节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要仔细去体会。这就是阅读这类散文要特别注意的。那么,编者说,反复出现了“没出息”的小桃树。按照旁注的内容,应该指向第四自然段。我们就来反复地读读这段话,仔细去体会。一起来读,“秋天过去了”,预备起——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秋天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冬天,孩子自有孩子的快活,我竟将它忘却了。那个春天的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我却不大相信,执著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师:这段话里就包含着作者对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姿态的描写。我们请一个同学读一读描写小桃树样子的句子。这位同学,你来读。

生10读: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她找得很准。我们可以再加上几句。“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再读读。

师领读: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

生齐读: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想想,这段描写中哪个词最能写出小桃树的“没出息”?你来说——

生11:从“委屈”这个词可以看出。(读)它长得很委屈。(很多同学都点头)

师:哦,它长得很委屈,大家都认为是这个词。考虑一下,贾平凹先生说这棵树长得很委屈,是想说这棵树长得——

生12:这棵树长得很丑。(教师点头)

师:你也来说说看,树长得很委屈,是说树长得——

生13:长得很不健康,很不正常。

师:有道理!你说说看,很委屈是说这个树长得——

生14:长得很瘦弱。

师:这棵树特别瘦弱,所以它长得很委屈。你看,这棵树长得很丑,长得不健康,不自然,长得很瘦弱。可贾平凹先生有没有用“瘦弱”“很丑”来说呢?唉,没有说!他用了哪个词?

(生自由答,委屈)

师:委屈!这个词,平时我们会不会这么用?

生齐:不会。

师:这个人长得很委屈。你会不会这样用呢?

(生摇头,笑)

师:可是,细细一品,竟然觉得这“委屈”里深意无穷。陌生化的词语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强调两遍!学生听得认真)高手用词就是不一样。这句话,这个“委屈”,我们把它记在心里面去,再读读。“它长得很委屈”,预备起——

生齐读:它长得很委屈。

师:除了这个词可以看出它长得“没出息”,还有哪些词可以看出?

生15: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这么长的一个句子,你能说出最重要的词吗?

生15:瘦瘦的。

师:哦,你现在找对了。你看,“瘦瘦的”,还有呢?你既然找到了“瘦瘦的”,一定会把后面的那个词也找出来了。

生15:黄黄的。

师:好,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瘦瘦的,黄黄的。

师:瘦瘦的,黄黄的,怎么就“没出息”了?

生16:这样写小桃树长得很细,是不健康的那种。

师:我们讲一个人长得不健康,往往会用四个字——

生齐:面黄肌瘦!

师:面黄肌瘦,所以你看,小桃树如果长得正常的话,就不该是瘦瘦的,黄黄的,就应该是什么的?

生自由答:强壮的。

师:壮壮的,不是黄黄的,应该是——

生自由:绿绿的!

师:所以你看啊,贾平凹在写树的时候,其实就把它当做什么来写?

生齐:人!

师:这就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生活观察来用词。这回我们又学会了写文章用词语的方法。好,“黄黄的,瘦瘦的”,确实没出息,还有没有?你来说一个词——

生17:紧抱,紧抱着身子的。

师:“紧抱”咋就没出息了?

生17:因为一般的树,它长出来是伸展开的,不敢伸展才是紧抱的意思。

师:你有没有“紧抱”过身子的体验?什么时候我们会把身子紧抱起来呢?

生17:害怕!

师:害怕,还有呢?

生17:冷!

师:冷,还有吗?

生18:遇到危险。

师:小桃树在那个角落里感到冷,害怕,孤独。你看,这个“紧抱着身子”是不是贾平凹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来写的?多生动!那么,“紧抱”懂了,“弯头”也就懂了。再看,还有没有其他词语?(见一同学走神)来,那边那个男同学,越看你越有出息,读书你肯定有出息。(笑)你来说说看,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小桃树“没出息”?

生18:“也”字。

师:在哪里?

生18:奶奶说的话

师:你怎么就跑到奶奶说的话里去了呢,说你有出息你马上就飘了。我们刚才研读的是关于小桃树的描写语言,哪个词可以看出没出息?先别跑,好不好?你觉得哪个词?

生18:“也”字。

师:哪个“也”?

生18: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多好的种子,长出来,却都是野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

师:还是回到奶奶说的话了。不过这个词,你确实找得很准。现在肖老师让你在写小树姿态的句子里找找看,你还能不能找出一个比你这个“也”字更有味道的词儿来?

生18:弯了头。

师:弯了头,对的,你很聪明,不过我们刚才在讲“紧抱”时也已经讲过了。上课时候还要认真听。好的,谢谢,请坐,没事儿。(微笑)同学们,还有没有发现,你来说——

生19:“拱”字。

师:“拱”字怎么就没出息了?

生19:“拱”可以表现它生活环境非常恶劣。

师:墙角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来。刚才那个男同学,你看,认真读书,这位同学就找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拱”字!它“拱”出来,我们一般说,这个树怎么出来?

生20:“长”出来。

师:作者说这个地方“长出一点嫩绿来”,会怎样呢?用“长”字,行不行?

生21:“拱”字能够体现出角落环境那种不好,“长”的话就不能体现出角落里的那种狭小。

生22:“拱”出来的话,那个嫩绿的树苗上面的土层是不肥沃的,干硬的。

师:不肥沃,不柔软的,是硬邦邦的,很不利于生长,所以必须要用那个“拱”字儿!看,生长环境没出息。“拱”字,大家把它圈出来了。好像该找的词儿都找完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部分描写句子。

生读描写小桃树姿态的句子: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师:还有没有词儿?哦,这位女同学。

生23:可以从“角落”这个词看出小桃树出身卑微,生长环境恶劣。

师:说得好,细心!来,你比她更加细心,你来说说看!

生24:我找的是“竟”字!从这个“竟”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小桃树长出来是难以置信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小桃树无人关爱。作者在幼年时把它种下去,他把小桃树都已经遗忘了,在他把小桃树遗忘的时候,它竟然长出来了!小桃树是无人关爱的。

师:你竟能找出这么一个词来!这个同学读得很细,越来越会找词啦!来,把这句话读读看。

师生齐读:它竟从土里长出来了!

师:她不但找得准,而且说得好。这个“竟”字就说明小桃树是被人遗忘的,不被人重视,没出息!你还能找出和“竟”字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个词吗?你来找,哪个词?

生25:“才”字。“第二天才舒开身来”。

师:这个“才”字说明什么呢?

生25:一般的小树苗在它生长的时候很快就舒开了,而它却是第二天才舒展开的,表现它的瘦弱和不健康。

师:人家都舒开成枝了,它才舒开,这个“才”字说明舒开的时间特别的迟,特别的晚。所以读散文,品词语,不仅要从有明显状态的动词形容词中读,还要从有隐含味的副词中读出深意,这样,你的阅读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来,一起再把这段话来读一读。

(生再次齐读描写小桃树的句子)

师:说小桃树“没出息”是谁说的?

生齐:奶奶。

师:你来把这句话读出来。

生26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

师:“大家都笑话它”,按照正常的语言表达,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

生:也笑话它。

师:对,老师要问了,那贾平凹为什么把“笑话”这个词改成“说”?能不能说“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笑话”?这样“也”字就更顺畅了。你举手了,不举手的孩子要想一想。你来说说看——

生27:因为在前面说过,奶奶说,含着桃核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生呢。然后,作者就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奶奶是十分疼爱“我”的,大家都笑话它,奶奶虽然在心里也是不接受这棵桃树的,但是这棵桃树它含着“我”的梦,奶奶就不能这样笑话它,她还是要关爱桃树的,就像关爱“我”的梦一样。(掌声)

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学生赞同)我也同意!这就说明,奶奶说它没出息,是基于客观的事实,奶奶甚至还提出了建议,要嫁接。而别人对小桃树是在嘲笑。那你再读,看一看,除了奶奶没有嘲笑它,还有一个谁没有嘲笑它?

生自由:作者“我”。

师:文章当中,“我”对小桃树从来就没有说过它“没出息”。我都是怎么说的啊?

生齐读:我却不大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呢。

生:还有“我的”小桃树。

师:因此,我们会多次读到“我的小桃树”“可怜的小桃树”。所以,对小桃树的这些“没出息”的描写,我们该怎么去读?

生自由:心疼,怜爱,焦虑……

师:语速上要快读还是慢读?

生齐:慢读!

师:慢慢地读,有一种怜爱,有一种忧伤,有一种焦虑,有一种心疼,有一种难过,当然,还有一种希望。好,你来读。

生28读: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嫩绿儿来……(没有感情,叫停)

师:我们刚才品析了那么多的词,一定要读出感情的,好,你再来读。

生28读描写小桃树的句子(有重音,有感情)

师:哦,这就读好了。刚才找的那些词一定要读出情感来。同学们不要急,我们一起再来读一下,感受这棵小桃树。“角落的地方,拱出一点”预备起——

(生很有感情地读)

师:很好,这就是作者笔下那棵没出息的小桃树。文章还有许多地方都写到了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能不能找到?非常多!有同学举手了,举手的时候再思考一下,现在老师就不帮你品字、品词了。你要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来,这位女同学,你找到了是哪一句?下面的同学把段落圈好——

生30:第6段第一句。(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很有感情)

师:一个春天,才,样子也极猥琐。我都听出了她读这棵小桃树的感情。文章好多处都写了这棵小桃树,好,你来找一处读读。

生31:第9段,可我的小桃树,一棵“仙桃”的种子,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很有感情)

师强调:真的是可怜啊,这是一棵患了重病的小桃树,太白了,太淡了,这种内心的痛,一定要把它读好,尤其是“太……太……”,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苍白白的脸,又偏苦涩涩地笑着。小桃树可怜可敬的笑啊。还有没有?这位女同学你来读一读。

生32:第2自然段,纤纤的生灵,枝条已经慌乱,桃花一片一片地落了,大半陷在泥里,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纤纤”读错)

师(正音“纤纤”):小桃树的没出息还表现它在风雨中受到的摧折。文章当中,好多地方都写到了它经受如此的摧折。

生33:第8段,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折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

师:还要被猪拱折,你看,多可怜啊。还有没有,你来找?

生34:第13段,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很有感情)

师:非常好!这个同学找得很准,而且读得很好!后面要不要再读出来?(生说“不要”)那个“然而”后面的是有出息的还是没出息的?

生齐:有出息的!

师:真会读书!而且,你发现吗,这里有一个“一片,一片”。大家看看第2自然段里,有没有“一片一片”,这两个有什么区别?

生齐:这里多了一个逗号。

师:这里我要问了,把这个逗号去了,你看行不行?

生自由:不行。

师:你再来说,一片一片为什么加逗号?

生35:第12段,是写花开的时候,第2自然段是写花落的时候。

师:还有没有从视觉效果来说的,这逗号有什么作用?你来说——

生36:我认为更能体现对花的惋惜。每一片都让作者心疼。

师:一次花落就是一次心疼啊。因此,读的时候要读得?

生齐:慢!沉重!

师:所以说,高明的作家,标点都能帮他抒发感情。来,通过读来体会一下——

生齐读(慢):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很有感情)

四、“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深意

师:非常好!一片,一片。同学们,在我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能慢慢地感受到没出息的这棵小桃树。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不急着举手,先想一想,为什么?好,你来说!

生37:因为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作者儿时便怀有的、象征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因此,无论是他的小桃树的来由,发芽,开花,长大,还是各处的具体描写,都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和寄托。

师:非常好,写小桃树其实就是在写“我”。(板书:树——我)文章你们都已经看明白了。(就不再阅读“我”的经历了)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

生自由:托物言志。

师:托物言志,托树言谁?

生自由:自己!

师:这就要写两条线索,明线写谁?(学生回答“小桃树的经历”)暗线写(自己),所以这篇文章很特征的写法还有双线交织。以后你们写这类文章的时候,可以参照一下。(学生点头)

师:为什么要写树?除了托物言“我”的梦外,还有什么?

生38:我把小桃树种下,小桃树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

师:你来找一找,哪个句子最能体现对奶奶的思念?

生39:第12自然段最后一句“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

师:请坐,写树还是寄托对奶奶的思念。(板书:奶奶)还有吗?

生40:写了小桃树经历了磨难,小树在磨难中成长,终将绽放,开出了花,也希望自己像小树一样,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

师:说得真好!树开花了,“我”的心理也迎来了一个转折。所以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转折,因为小桃树变成了我人生路上一盏指示灯!一起来读一下那段“然而”后面的句子。

生齐读:然而,就在那附地的那刹……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师小结:所以,这棵小桃树,是对奶奶的思念,对童年的怀念,小桃树的经历,就是“我”的经历,它,更是给我人生鼓励的一盏指示灯。(板书:灯)你们越来越读出了散文隐含的东西,因此,读这些文字,一定要反复地咀嚼。

五、一个字读出“不寻常的情感”

师: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第一个批注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齐读: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师:这,就是这篇散文的特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把“情感”这个词圈出来。读散文最重要的是,品味作者在文字里的情感。这五个旁批以情感开始,也是以情感结尾。文章更有好多地方写出了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比如第一段,文章的情感就非常充沛。来,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位女同学——

生41:读第1段。(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儿,只是常常自个儿忏悔,自个儿安慰,说:“我是该给它写点什么了呢。”

师:一起来读第一句话,预备起——

生齐读:我常常想要给我的小桃树写点文章,但却终没有写就一个字来

师:考虑一下,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看出对小桃树的情感很深?(学生说“常常”)常常,总是想写,却写不出一个字来,这是为什么?好的散文是作者情感聚集到不可遏制的时候,自然便出来了。所以要写出好文章,什么最重要?

生自由:情感!

师:作者说,常常想写,却总是写不出一个字来。我想问问同学们,如果今天贾平凹先生只能写一个字,来写他的小桃树,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他会写哪个字?

(学生思考,举手)

生42:梦!因为在文章当中,多次看到“梦”这个字,而且在结尾处,作者写道“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对吗?”,这就说明,小桃树是作者梦的寄托,是作者的一种感慨。(教师把“梦”字写到黑板上,下同)

生43:爱!因为文中有许多小桃树的描写,都凝聚着作者的爱。由小桃树联系到他奶奶,也可以写小桃树的爱。

师:爱小桃树,爱奶奶,也爱自己。梦,爱,挺有想法的!还有没有?

生44:念!第12段写了“我心里喊着我的奶奶”,小桃树寄托了我的思念。

师:你要用哪个字?

生45:灯!文章13自然段里写到,小桃树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小桃树的经历也像灯一样启迪着我。

师:这位同学一直没有发言,你喜欢哪个字?

(生46站起来,数秒,一言不发)

师:来,肖老师喜欢的词在第三段。你读读看,能不能帮我找出来,将桃核——

生46读:将桃核埋在院子角落的土里,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

师:你知道肖老师喜欢哪个字儿?

生46:蓄。

师:你多聪明!蓄字,你蓄了这么久,终于说了一个好词儿。(掌声)

师:老师认为这篇文章就是写“蓄”的,为人生蓄梦,为未来蓄力,蓄情!包括文章的写法,也是慢慢地蓄意而写。你请坐,还有哪个词,你再说说看!

生47:老师,我有自己一个独特的想法。文章写小桃树就表达了自己的多种情感,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很难用一个字来表达的。用“梦”可以来表达“我”对未来的憧憬和期盼,用“爱”可以来表达爱他自己(爱小桃树),用“念”可以来表达思念他奶奶。

师:我还能说什么呢?(掌声四起)

师:“我有一个独特的想法”,这个同学说的真好!这个同学甚至把老师的这个板书都已经说出来了。人生有梦,心中有念,内心有爱,那么生活就有希望,就这样“蓄”着。我还喜欢一个字儿,在文章的结尾——

生齐:孕。

师:风雨过后,希望孕生。这不仅是作者对小桃树的祝福,也是我对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的祝福。记着,努力,你们就是一棵待开花的小——桃——树!下课!(掌声)

 

板书   树——奶奶

       树——我

       树——灯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4

 

 

《白杨》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二)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三)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三、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见过,你能介绍一下吗?调动学生学习《白杨》这一课的积极性,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杨树的情景中。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三)理清脉络,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意。这篇课文以白杨为线索,用自然段合并法,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四)朗读课文,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为理解边疆建设者的高贵品质做准备。(五)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2.读熟课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高贵品质。(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板书:直适应性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大戈壁上。)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板书:坚强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师:同学们,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因为新疆是祖国的边疆,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干的人去建设。所以他们的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新疆。)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实际上他通过介绍白杨树表白了很多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祖国需要他们在哪儿工作,他们就到哪儿去安家。)的确如此,许多边疆建设者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为此献出了生命。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车上望着车窗外“出神”,是因为他想到自己。可现在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课文最后一段的第二句话是这样说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五)理解《白杨》的中心思想。教师出示投影: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中心思想: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请三位同学读三种答案,同学们进行比较,然后找出一种最准确的答案,并说一说为什么?(我认为第三种答案是最准确的。因为第一种只写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写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种没有讲课文中的什么事,只写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好像还不全面。而第三种讲的是最全面、最准确的,它把课文的写作目的与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板书: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六)总结全文。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写白杨,可真正的目的是写那里的人。白杨的品格,正是边疆建设者的品格。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也正是边疆建设者对孩子们扎根边疆健康成长的期待。板书:借物喻人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附:板书设计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5

 

 

 

《白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教学准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师准备课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1小节。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1.指名朗读12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③指导感情朗读。“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③指导感情朗读。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四、领会爸爸的心愿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2.引读讨论14小节: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小节。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六、布置作业1、造句:①哪儿……哪儿……②不管……不管……总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附:板书设计#FormatImgID_0#教学反思:教学本课时,我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公开课《白杨》教学实录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语文《白杨》优秀教学实录

《白杨》名师教学实录

有关《白杨》教学实录

小学课文白杨教案设计

关于《白杨》教学设计

《边城》公开课教学实录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修改设计

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