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是本节的重点,黄赤交角的形成是难点,难在建立较强的空间概念。教学中通过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或让学生参与演示活动,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地理课已有所了解,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演示、观察、提问、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提问】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演示】发给每位学生(或两人、四人)一个地球仪。若只有一个地球仪,可请l~2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地球的自转,要求学生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留心观察在北极上空或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有何不同。


【讲述】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时要注意:地球在太空中的运动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它有自己的旋转轴,这个轴和地表的两个交点我们定义其为南极和北极(实际上把哪一个定义为北极点,哪一个为南极点并不重要)。地球南、北方向是由南、北两极的位置来决定的,是绝对的。地球上的东西方位则随地球自转而变化,是相对的。


【演示】要求学生演示地球仪,思考:如何确定地球的自转周期?地球自转周期究竟是多长?请学生联系物理课和初中地理课所学知识回答。


【提问】确定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24小时)的参照物是什么?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天空中最亮的天体,所以人们选择太阳作参照物,一天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但这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科学家们选择了遥远的恒星作参照物,由此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这是为什么?


【演示】教师自扮地球,让前排一位学生扮作太阳,再让最后一排的一位学生扮作遥远的一颗恒星。教师面对太阳,也面对与之在同一直线上遥远的恒星,边转动身体演示自转,边移动脚步演示绕太阳的公转。教师自转360°后,正好面对遥远的恒星,却不是正好面对太阳。因为教师已绕太阳公转了大约一度,所以必须再多转约1°,才能正好面对太阳。


【提问】以两个不同参照物确定的地球自转周期,哪个是真正的周期?周期的时间是多长?确定真正周期的意义是什么?


【讲述】太阳日是人们生活中最常用的周期,如计量一天的长度,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等。


【活动】让学生用太阳日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提问】教师用地球仪演示自转运动,问:地球自转时,各地的角速度是否都一样?自转线速度大小是否相同?


【演示】用地球仪向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讲述并提问】我们很明显看到除了南北两极外,其余各点的角速度都一样,其角速度约为每小时15°,严格地讲,这里应该用360°除以地球的自转真正周期(即一个恒星日)来计算,想想为什么?因为各纬线圈的长度不一样,所以同样是自转一周,不同纬度的地方,其走过的路程是不一样的,显然赤道地区的自转线速度,赤道向两极减小为零。


【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1.22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


【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


【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


【阅读】学生读书图1.20和表1.2及教材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特点,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讲述】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所以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表1.2已说明这点。


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很小,但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运动快,所用时间短;远日点时,公转速度慢,所用时间长,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


【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


【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


【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如书图1.22下图所示。


【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黄道面和赤道面的交线(简称黄赤交线),在图1.22上图中也画出黄赤交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


【提问】太阳直射光线和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是如何变化的?研究两者关系有什么意义?


【总结】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的关系,在一年中,自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转年春分,由0°逐渐扩大到360°,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黄赤交线所成的夹角,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二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动画:地球的运动。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动画地球的运动,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地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检验学习情况。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总结反思。


培养梳理知识、巩固知识能力。


七、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1.自转:自西向东,时间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2.公转:自西向东,时间一年,四季变化、五带。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三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

2.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优秀范文

3.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3篇

4.高中地理教案人口普遍增长的地区差异教案总汇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