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优秀范文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鲁教版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了解诗歌常识;

  ⑵.辨识与积累“碣石”、“沧海”、“澹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⑶.正确诵读诗歌;

  ⑷.理解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写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⑵.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⑶.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3.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品位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曹操生平事迹及诗集等资料。 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 一、导入新课 1、检阅回顾复习学生积累的古诗。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学生展示展示有关曹操的生平事迹及有关诗句,了解曹操。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国历代的诗歌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从最早的诗歌总集春秋时的《诗经》,到战国时的“楚辞”,从汉代的“乐府”到“唐诗”、“宋词”,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请说说你最喜欢的诗歌是哪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充分发挥,激发兴趣)

  2.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近被人称作“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品读他的乐府诗--《观沧海》,去感受这位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心灵世界。

  3、 1、激发对古诗学习的兴趣

  2、了解时代背景 展示曹操图片及相关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二、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感受情感

  (一).初读诗歌,辨识积累

  沧海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老师范读,学生积累;重点辨识:沧--苍,峙--侍--恃。引导学生从形旁辨识意义)

  (二).朗读训练

  1.听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情感)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感情到位)

  ⑴.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⑵.抽生朗读,集体评价

  ⑶.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⑷.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三).讨论:本首诗描写出了一幅什么样画面? 1、扫清生字词障碍,积累字词。

  2、激发朗读的兴趣,正确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3、初步感知内容

  听音频朗读,训练学生正确朗读,激发朗读的兴趣。 三、合作探究 1、探讨是个描写的景象

  2、探讨诗歌表达的情感

  3、探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一)研讨、分析、感受诗歌内容,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结合注释,想一想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碣石山?他的精神或心情怎样?诗中第一二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他去观沧海的精神状态和情形得的?可以换成其他字吗?

  2.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景的?

  鲁教版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优秀范文二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培养语文表达能力。

  3.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学习

  重点

  难点 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培养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诗歌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设计

  三个阶段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学生行为 自主学习阶段 情景导学、揭示主题

  1.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出个谜语,猜一位人物,他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成绩,曾煮酒论英雄。

  2.请同学们谈谈对曹操的了解与认识。

  3. 实际上,曹操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能歌善舞,字孟德,安徽人,死后,被其子曹丕追封为魏武帝。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自主探究、个体建构

  1. 了解写作背景。

  2. 播放诗歌朗读音频,学生听字的读音,注意节奏。

  3.学生自由诵读诗歌,注意节奏、语调、情感。

  4.小组内读。

  4.全班同学齐读,注意节奏。请同学谈谈诗中描绘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

  猜人物导入

  引出课题

  板书:

  观沧海

  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巡视指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猜出人物:曹操

  谈谈对曹操的认识

  听

  扫清文字障碍

  同学认真听,指出错误。

  大胆发言 互动对话阶段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鲁教版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_/_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_/_/X或者(_/X/_)

  七言句_/_/_/X或者(_/_/X/_)

  2、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研读课文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丛生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 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小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动态景色 波澜壮阔

  实景

  静态景色 生机勃勃

  登山观海 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日

  虚景(想象) 月 博大胸襟

  星汉

 


 

鲁教版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优秀范文

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鲁教版初中语文观沧海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了解诗歌常识; ⑵.辨识与积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5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