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

若水1873 分享 时间: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1

我本来以为普鲁斯特回忆他童年时期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的哲学思考,是一种兴趣爱好,而且,他一直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把自然风景作为艺术对象研究,女孩只是艺术对象的象征,不存在作者对女孩的爱情,我刚接着看了158页,我这才发现作者的这次回忆,是他童年梦想当画家的理想没有实现。

你仔细看看这段,他想在树林里的女孩没出现,森林里的树木,他也对它怒气冲冲,他朝思暮想的女孩也不可能遇到,不相信我的这种欲望—当画家会在我思想之外存在,在我看来,这欲望(当画家),纯粹是主观的、无作用的和幻想的东西.....现实从此失去一切魅力和意义,画家的梦就这样没了!

我刚在网上看到,把这段标题定为《鲁森镇的树林,拥抱农家姑娘的欲念》,也不知道取自哪个译本,翻译的内容也不知道有没有被发帖人改动过?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2

全书读下来,最让我有感情的是三部分,第一部分,斯万之恋,描写斯万追求奥黛特而不得的痛苦心境,第二部分,阿尔贝蒂娜之死,死后马赛尔内心对感情的重新认识和忏悔,第三部分,书的末尾,马赛尔在一切物是人非以后对往事重现时空不再的幡然醒悟。有书评说前两个部分都是病态的扭曲之爱,但是我不这么认为,行为可能是扭曲的,但是在连篇累牍的心理描写中可以说是极其细腻,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面对外物,倏息之间脑海百转千回,最终化归沉默。原来的思想已逝,都被现在的我所替代。作者厉害之处在于用长篇的句幅将这些心理变化都描述了出来,关于爱,或者说爱嫉妒,性嫉妒的描写细致入微,我个人认为,非常贴切,非常真实,以至于有段时间我没办法直视其中的文字,那段时间刚好我非常痛苦,每次打开读到一种描述,总是和自己的痛苦联系起来,使得这些描写显得更加真实,也恰好呼应了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的,读者看他的这本书,并不是看他,而是看读者自己的记忆和体会的映射。

第二部分作者一面说自己不爱阿尔贝蒂娜,一边囚禁她,在我看来纯属弱智的行为。她死后又开始在描述里面说我原来深深爱她,我真是鼻孔朝天喷气,你要说是反映真切的心理变化,那我也没话说。这篇的精髓在于她死后,作者对于感情的重新认识,也是事无巨细的描述了爱情的变化过程,从拒绝,到承认,到痛苦,到麻木,直到最终遗忘这一切,从悲苦中脱离自我,随似水年华逝去,同样是因为个人体会,我认为这两章对于爱情和爱情心理(虽然是单一的从男方的角度)的描述是极其细致,极其真实的,可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体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描述和概括的,总而言之,是我读到过的对爱情最细致的描写。

第三部分属于点题,在前面数百万字的铺垫以后,作者终于开始对追忆似水年华这个题目进行阐述,对这种感觉,理解,或者说概念进行揭示,和爱情无关,超脱一切,时间累积生命,记忆唤回体验。

其他章节,比如说对男同,女同,sm,上流社会,家谱,沙龙,派对谈话等等等等的描写,很多章节我都觉得相当无聊,如果说作为时间经历积淀的铺垫,作为时代风貌的记录,那也就这样吧。虽然有时候作者有些含讥带讽,但说实话,并不是带有明显的批判眼光,如果较真起来,我反而觉得文中的我有些自恃聪明对社交环境的一切带有淡淡的鄙夷,却并不是那种对立的鄙夷,因为他自己的表现也是其中的一员。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3

«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是由法国意识流代表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__1922年)历时十四年之久呕心沥血之作。对普氏而言该作品既是其人生意义之全部所在。

作者并未给文中主脚起一个名字,所有文中主脚的出场.体验以及意识流动,皆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完成的。读这本书就特别能理解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的中心论点-----世界的存在是以"我"的意识为支柱而存在的。通过"追忆"这一独特角度,普氏在写作技巧上进行了崭新的尝试,创作目标更多的转向关注人物的精神领域。借助回忆,(一种味道,一道风景,一种浮动的暗香都是其追忆模式开启的阀门)普氏轻而易举让读者追随着"我"的意识跳跃时空的限制,随时复原过去某个时刻。读者就好像落在普氏礼帽上的一颗尘粒,随他去他的似水年华里徜徉......

大部分读进去了的读者可能都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感受。普氏是一个才华横溢极度感性甚至敏感到了痛苦状态的人。文中对景物,对人的感觉,对往事的印象的描写,无不给人以细腻到家的感觉。再加上文中数不胜数的明喻,像蓝黑海面上那一浪浪的波涛冲刷着堤岸,又好像老师在黑板前讲得眉飞色舞,用各种不同的解法给你灌输同一个知识点。«追忆»并不以情节取胜,情节反而有些乏善可陈。那些无聊的沙龙社交活动甚至让人昏昏欲睡。由于本人性取向正常,又无好奇心。因此只要提到夏吕斯男爵大人和他的男朋友的情节,都是我头大如斗的时候。

个人认为,和历史上那些极度敏感感性的高才一样。普鲁斯特就是上帝造人时的失误。本应给普通人浇上一勺意识让其用于感知世界。轮到他们时,上帝打了个盹,浇过了又浇了一勺。如果再浇一勺,恐怕普鲁斯特都能带着人类找到回去的路了。

我一直认为人类的理性其实是走入了迷途,理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已经确定无法解决人类的困境。而一切艺术,美学几乎均来源于直觉以及印象。普鲁斯特虽没有明喻人生的荒诞和无意义,用心的读者自会感知。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4

《追忆似水年华》的兴起,标志着法国传统小说的中介和现代小说的兴起,因此马塞尔·普鲁斯特也被称为不世出的法国作家。《追忆似水年华》是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穷尽一生所著的一个鸿篇巨制。它运用叙述性的语言为广大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堪称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灵动,艺术技巧高超,对于生命的体察细致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称经典,甚至还有全新的写作模式——裂变式描写,这些都是构成这部传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书的内容我只读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却感受颇深。因为我总是会沉陷在极其悠长的对某个人物的描写里面而忘了作者是怎么样来塑造上一个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说,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留世是因为他那盖世绝伦的叙述语言。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深有体验。作者在文章中的叙述性语言虽然悠长但并非以辞藻华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语言的诙谐,以及其对文体的娴熟驾驭能力。这也许与他长期模仿写作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关,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无不熠熠生辉,他笔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个性十分鲜明。

从这些语言中,我们可以对马塞尔·普鲁斯特独特的叙述性语言的魅力窥见一斑。除此之外,马塞尔·普鲁斯特还喜欢用复合式的长句,一个句子中包含有几个附属句,冗长与琐碎也就成了他独特的叙述语言风格。鲁斯特的复合句式由之而构成的一连串从属句的用途就在于不仅把某一瞬间的内心体验,而且同时把环境、景色、体验发生于其中的情势统统纳入一个完整的句子,换句话说,似乎使一个人的内心和外表在同一个时间里呈现出来。如:“维尔迪兰夫人面对我们新客人,像德·夏吕斯先生(戈达尔没有看见他)啦,像我啦,听到康布尔梅夫妇到了,故意不露声色,不以为然,不动身子,对这条消息的宣布不做出反应,只顾同大夫谈话,优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兰西剧院舞台上一个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调说道:‘男爵正是这么对我们说的……’这对戈达尔来说太过分了。”

以我贫乏的语言不能总结出马塞尔·普鲁斯特所擅长的叙述性语言所拥有使得无穷魅力,在这里引用网络上的一则书评中的话来表达对此种语言风格的欣赏和崇拜。这些长句依靠副句的层层相叠和协调并列竖起一棵棵枝繁叶茂而又错落有致的大树,呈现出匀称美丽的框架结构,它们又如瓦格纳歌剧中那绵绵悠长的乐句,旋律优美,婉转流丽,读来悦耳动听。长句生动的形象和乐感为所叙事物增添了某种具体形式,使读者更加便于感受。独特的叙述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细致的裂变式描写等构成一个个生动而形象的小说人物。普鲁斯特巧妙地将这些手法娴熟地运用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为读者们呈现一个“近看一片模糊,远看光彩夺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画,只宜远观,只宜意会,如果非分出个一二三来,那就偏离了作者写作的本意。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范文5

读《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次美妙的精神漫游。在一个个寂静的夜晚,静静地走进普鲁斯特的世界,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灵怎么繁衍、成长为一个阔大幽深的花园。

《追忆似水年华》是我读过的所有长篇小说中篇幅最长情节最散漫随意的一部,它没有严谨的故事,除了马赛尔以外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没有一部长篇小说让我如此着迷,我彷佛面对一座规模浩瀚博大、结构精致繁复的宫殿,推开那扇看似平凡的门,发现里面竟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世界。普鲁斯特用其精美、精细和精微构造出了一种博大的气势。

《追忆似水年华》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出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这种回忆表现的是“自我”,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生活。小说大量采用了自由联想的方式,一物诱发一物,一环引出一环,形成作品意识联想自由流畅的态势。在这本小说中,“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如一连串在海中跳跃的浪花。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惊讶于作者丰富的学识。书中大量的引述贯穿了整个欧洲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学,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世界通史,令你无所适从,找不到自身归宿地。正是这样的原由,使理解的难度大大加大。但是我可以完完全全从另一个方面去接触它,感触它,书中到处所流露出的饱富激情但却倍受压抑的感情,它甚至令我有种窒息的感觉。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丰富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当然,只有那些才华出众、思想深邃的艺术家才可能为世人破译并展现这个世界,而且也仅是这世界的一小部分。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此外,作品的结构和语言也极有特色。对于作品的结构,序言里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圆拱”。斯万家和盖尔芒特家的两条线索在作品里发展,最终汇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一般的一部家族史。普鲁斯特的文字也相当优美,尤其擅长使用比喻,对于各种细小的事物和内心感受都刻画得具体而真切,即使是中文译本也不能使其减色。

总之,要真正领略《追忆似水年华》的魅力,还只能靠亲自读一遍。虽然普鲁斯特的文字有时也给人太细致以至嗦的感觉,但只要你耐心把它读完,你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

100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