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范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

“惟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惟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

有人说:“未来只会更差,不会更好。”那些我们曾经蹲在树下抓着蛐蛐,看着重复再重复的动画光碟——那些我们曾觉得如此无聊的童真岁月,在如今难以闲下脚步的生活里变得如此珍贵,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生活的步伐推着我们不断向前,我们不可能靠着回忆过一辈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它嵌入心底封存起来。

普鲁斯特在这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小说中构建了一座庞大宏伟的记忆花园,里面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精彩纷呈的细节都浸润了作者别具匠心的笔墨。虽然我只读了很少章节,却不得不感叹这个高度完整的回忆世界,里面每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有大段的细腻的场景描写。

普鲁斯特自幼生活在一个较为宽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中,体弱多病。他没有像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但他凭着自己过人的天才和敏感,创造出了一个普鲁斯特式的浩大而缥缈的心灵世界。

我想敏感是与普鲁斯特不可分割的特质。我想没有人不“怀旧”,普鲁斯特穷其记忆写下《追忆》或许是为了记录下自己生活中每一次思索,每一次情绪的波动。或沉思,或感动,或释怀,或是歇斯底里,抑或是怅然若失,这些包含情感的经历难道不珍贵吗?

一块玛德莱娜的点心和一杯热茶的滋味足以令普鲁斯特回到那段早已远逝的时光,普鲁斯特是热爱生活的。罗丹说:“生活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人尽皆知的话又有谁仔细品味,反思自身呢?

不可否认,在这个快速生活的时代,我们为了追求物质的享受,舍弃了太多来自内心的微感受,忽视了太多生活中许多独特迷人的细节。每天等车的巴士站,你是否尝试过搁下手机,抬头望一望此时的天空是湛蓝的还是灰蒙蒙的,是否有飘逸的似马奔腾的云朵,几颗安详静谧的星是否仍挂在天空的那一边。

年华似水,里面流淌着的是我们最美的回忆。他人所认为的微不足道,也正是这些生活中的微不足道承载着我们一生的美好。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2

近一段时间,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粗粗读过(洋洋240万字,够累的),叹为观止。若有时间和闲心细读,玩味之际可能快乐更多。这是一部奇妙的心灵独白史。没有紧凑的故事情节,只有滔滔不绝的文字奔涌至眼底,看了上句若不看下句,你猜不出作者会讲些什么;看了上段,下段的内涵你根本就推测不出来。几乎每句话、每段文字都是美的闪光、都是智慧的标题、都是真知灼见。

许多地方的文字,并不比人类历史上那些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的话逊色。这是一部散文式的巨著。它好象撒满了五光十色的宝石的草原;草原上有花在开放,有草在生长,有虫儿在鸣唱,有蝴蝶在起舞,还有阳光雨露,电闪雷鸣,月辉彩虹。细看,在阳光下在草丛中随处可见宝石的闪闪烁烁。那是真的宝石,可他们象小石子一样多、一样不起眼。若没有阳光的映照,则看不见他们的闪光,还真不把它们当人间瑰宝看待。这阳光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读者的会心一笑或拍案一叹。而这些宝石也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作者随笔写的一个词或几句话。这词之精彩、这话之绝妙,不看想象不出来。

普鲁斯特对文学、美术、雕塑、音乐、建筑、美食、时装等高雅之物的欣赏知识达到专业人士的高度。普氏尤会描绘大自然的美丽和上流社会的男女心理活动。他笔下的少女和鲜花一样,自然而生动,敏感而娇美。他对人类的友情、亲情、爱情之体验之细腻,描述之细致达到空前之高度。他笔下的天空、大海、山坡、田野、教堂等美妙绝伦,变化莫测。我尤其喜欢他在乘车旅行时,透过车窗对沿途看到的风景之美的描写。

现实中,我也喜欢在乘火车时欣赏沿途的大好河山。可我的文笔之笨拙,难再现真实的风景之美的万分之一。普氏一代大家,那文笔就不同了。他能为大自然增色添彩。他对旭日和落日的描写我也赞叹不绝。红日初升的天空与落日的时分的晚霞被他的笔描写成天堂的景色。有趣的是,他很少描写满天繁星和月光皎洁的文字——我猜想这是因他身体不好,夜晚不大出门有关吧。普氏的文笔非常优美。

有的地方则是不露声色的幽默,语句或辛辣或俏皮。作者对上流社会那种无聊空洞而奢华的生活随时随地加以冷嘲热讽。他常常将某个实物东西当成有知觉、有思想的生命之活物来写,这颇符合佛家的万物平等之原则。他笔下的对话能非常逼真地再现书中当时当事的气氛和人物的背境。这些由书中人物说出来的原话是作者随心所欲地插进来的。由此可见作者的记忆力之强!有些地方,对于社会、人性的哲学议论有卢梭的风格。对于大自然风光的描写则有《瓦尔登湖》的影子——亦或反之;与《猎人笔记》迥异。

普氏笔下的少女都是一些天真烂漫而又不乏任性的精灵。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嗔一笑都展现出其纯洁心灵之海的波光艳影。有些女孩还喜欢恶作剧——淘气而又不失节制。他们都是天堂的使者,所以她们脸上都洋溢着阳光。她们也是海的女儿,因此她们在蔚蓝的海滩边追逐浪花,那么投入、那么快乐。我能从这些女孩身上看到郝斯佳的影子亦或林黛玉的遗风。我想每个少女——哪怕最平凡、最乡气——也能成为作家或画家笔下的艺术女神。如果能真实地再现这个女孩的肉体和精神之美,我们会发现这种美中的率真与随心所欲。

女孩的美随时随地灵光—现又转瞬即逝——连她自己也意识不到适才美神亲吻了她。一旦她意识到这种美对人的诱惑,而想通过各种手段固定下来,保存起来时,少女已堕落成交际花了。但凡自然之美是不能参有人之意志的刻意。自然就是自然,如同生命、如同日月星辰、青山绿水。普氏深得其趣——他以高出女孩们的智慧与敏感与她们一块游戏,以便欣赏之、享受之、影响之。他以此为乐、亦以此为业。若不是写出这部惊世之作,他的生活,我们可以认为是曲型的纨绔子弟的空虚无聊的人生游戏。女孩们老了,但其妙龄年华却在普氏的笔下复活,这于人类之精神文化多么有意义!

我想普氏的创作生活定然不象路遥创作《平凡世界》那样“苦行僧”吧。普氏下笔万言,恣意汪洋,随心信笔,为所欲为。我看起来却非常累。拿此书当小说读那是笑话,只能当散文读,最好是当哲学著作读。那种阅读时的快感全来自闲而又闲、静而又静的时候。要想读的“过瘾”,最好找《基都山伯爵》和《红与黑》之类的快意恩仇的书来读。说到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去“探险”,“洗涤”人心,则找《追》来读不错。我以为梭罗的《瓦尔登湖》与《追》是同一类书。普氏是靠精雕细刻人物的心路历程,来展现人间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在普氏所写的人物中似乎没有一个是我所倾心欣赏的。勉强说一个,我选安德烈。这个女孩聪明高贵、机智灵活;另外还非常大度和善良。

我向往的是普氏笔下的海洋、小镇、山坡、田野。我对普氏所描述的教堂尤为感兴趣。普氏从建筑美学的角度来描写这些教堂,我则更愿去亲身感受教堂里的宗教氛围和《圣经》有关的文化内涵。我最想去的不是那些大都市中游人如织的著名教堂,而是安静肃穆的小镇教堂。这种教堂最贴近上帝,也最能代表教徒之虔诚。我也想听听普氏醉心的那段音乐——看看是如何地动听迷人。普氏笔下的贡布雷是一个迷人的小镇。该镇的真实名字为伊利耶——系普鲁斯特父亲的故乡。浪漫的法国人现在已将此镇取名为伊利耶——贡布雷了。镇上有小说中的饭店、点心、餐馆、杂货店等实物招待游客。因此,你根本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普氏虚构。

有人说,人们的情感中有两种幸福观的辩证法:一是赞歌形式,一是挽歌形式。一是现实的前所未有的极乐的高峰;一是永恒的轮回,无尽的追怀回归太初,回归最初的幸福。在普鲁斯特看来,正是幸福的挽歌观念——亦可称之为伊利亚式的 ——将生活转化成回忆的宝藏。普氏把“没有要点的故事”写得“兴味盎然”,其实是在普普通通的故事上,通过回忆之手涂上了空灵的五光十色的彩粉。人的回忆是奇妙的魔术师,能将一件小事,一段小曲,一幅小景凭空变成意味深长的启迪,美妙无穷的享受,绚烂多姿的天堂花园。有人怀疑这些幻化后的瑰宝是否真实时,普氏理直气壮地说是真的,我的回忆告诉我就是这个样子。

再说,哪部伟大的小说不是回忆录?世间一切都变幻无常、流转不定,惟有人的记忆是永恒的。诚然,一个人若只能在回忆中再现过去的美好时光,那只能是“回光返照”,只能算是月光似的没有温度的热情,只能算是挽歌了。这表明我们得人生开始“往回走”——回到我们来得地方,回到我们本来之所——我们走在思想情感的归途。这种回忆的滋味虽甘美,必定还夹杂忧伤与哀婉——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普氏的七卷巨著,几乎每一行,每一段文字都是清畅哀亮的挽歌,都是凋谢之花——“飘落风尘,虽有悲意也从容”。读着读着,会有这样的感伤:哦,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难有身临其境之感。这都是些美丽的花朵,可惜都没有结果。有些刻薄的读者会说:切,这都是普氏老了不能动了,躺在床上的“意淫”和“自慰”。当然,我会问一句:是吗?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3

多卷集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代表作,全书共七部,十五卷,从1905年开始创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说的第一部《通往斯万家的路》于1913年问世,但反应冷淡,作者便自费印行。后来《通往斯万家的路》逐渐获得文艺界的赞赏。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小说的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出版,获龚古尔文学奖,普鲁斯特名声大振。此后,小说的第三部《盖尔芒家》和第四部《索多姆和郭穆尔》相继于1921和1922年出版,最后三部《女囚犯》(1923),《逃亡者》(1925),和《昔日再现》(1927)则是普鲁斯特逝世后才出版的。《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

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

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 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

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除了第一部中关于斯万的恋爱故事采用第三人称描写手法外,其余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出来的,叙述者“我”的回忆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小说开卷,“我”从床上醒来,在梦幻般的状态中千思百想集于心头。这时,由于一杯茶和一块点心的触发,使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姑妈莱奥妮家生活的情景。这不仅引出了叙述者的家庭身世和个人经历,还引出了盖尔芒和斯万两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说的内容就是通过叙述者的回忆向纵深发掘,逐步推进,最后完整地呈现出来。《追忆逝水年华》象一支如痴的梦幻行板,款款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灵,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4

人在死亡之前,这一生会在眼前快转而过,《追忆似水年华》是濒死之际追忆此生的一切。

小说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乃,当然还有只属于青春爱情的希尔贝特,而“我”是一个体弱多病的青年。虽然家境富裕却也无法摆脱命运的安排,一心想守护的女人却在反抗自己的逃亡中消殒。

法朗士曾说:“生命太短,普鲁斯特太长”,是的,他的思想,他的时光,他的记忆,他的生活需要慢慢品味。

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忘记。初冬之夜,静美星语,一个人的回忆一寸一寸地被叠起。秋去冬来,一路走过,熟睡的往事偶尔也会在梦里仰起脸庞,回首张望。

斜的雨斜落在玻璃窗上,黄的叶枯黄在窗台上,她是他一个无法守住的誓言。就像冬日的冰雪爱上了蔷薇色的夕阳,所以日日等待,即使是明知结局一样会消融,依旧天真的臆想着,只要尽力挽留,便可以避免道别,最后却成为了命运的一个玩笑,不得不匆匆惜别。或许,那不是爱情,只是青春点亮了心中的悸动,然而爱虽天生的渴望却可能因伤害而残障。如果有人在爱里逃避一生,那么又有谁能挽回、留住,又殷之守候呢?

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咸,人生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岁月若水,走过才知深浅;生命如歌,唱响方品回音。每个人都曾一样,盼望着快点成长,转眼就开始留恋从前的那些时光。对我,那段离去不过半年之久的时光,那大概是我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日子,尽管当时几乎每天都在因为各种事情怯懦地哭或者不满的抱怨,可那段结束以后却发现,它一去不返。也许,正如普罗斯特所说:“人类的经验是多么微妙脆弱,经不起半点删减压缩,这样的经验原本可以成为明确的目标,引导我们走出迷途,而人们却是那样的漫不经心,随手将其弃置一旁。”是啊!少年黑白分明的眼睛,犹如一块幕布,所有属于青春的绚丽色彩都在那黑白分明的幕布中上演。只有偶尔追忆那些浪漫冲动的事,偶尔伤感那些已经不再的无忧无虑,偶尔翻起从前的那些东西,偶尔想起在那些失眠的夜里。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候,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

对于普罗斯特而言,“生命也许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如果当初他没有那么残忍地将阿尔伯蒂禁闭,那么还会有这些吗?或许,这世上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有时候,一份清淡更能历久弥香,一种无意,更能让人魂牵梦萦,一段简约,更能维系一生。林徽因说过“如果可以,请让我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哪怕在将来的某一天,加倍偿还。这个雨季会在何时暂停,我无从知晓,但我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然而,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度,追忆亦显得弥足珍贵。追忆当年,烽火连天,激情燃烧的岁月,革命先烈们用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追忆当年谓华起义的刀光剑影,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先辈们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行为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祖国的未来接班人,我们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追忆中不断成长,不断探索,勇于发现,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

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飘忽,一阵风一样没有着落,也许为弥补那次行旅的急促,梦中的我又沿着那条长路走过无数次。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5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父亲Adrien Proust是个意志坚定、志向远大的法国外省人,他的家族都是普通人,从来没有出过名人,他的父母也是安分人,希望儿子从事平静的教师工作,而Adrien却立志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医学学生,后来成了在职业上有所作为的优秀医生,娶了富有的妻子,有两个儿子,美满的家庭。他进入过欧亚大陆最原始的地区,不是为了冒险,而是为了探索霍乱病传播的路径,普法战争的艰难时期,他仍然坚守岗位,因为治病救人乃是作为医生的职责。更重要的是,普鲁斯特医生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发生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变革的一份子,科学方面的各种巨大成就似乎昭示着新时代的诞生,在这个更美好的时代,科学可以将一切纳入它的体系,解释世界上的一切。

而马塞尔,似乎在很多方面和父亲完全相反,没有对科学膨胀的信任,数次对医学的怀疑(特别是第五部),而他的父亲和弟弟罗贝尔都是医生。当我阅读普鲁斯特的传记,我惊叹的总是他的父亲几乎完美的成功——尽管没有在文学上具有突出地位的儿子,很多人也许不会知道普鲁斯特这个姓氏意味着什么。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出世就差点成为一个失败,他是在普法战争中出生的,他的父母担心这个孩子会夭折,对他百般呵护。他年幼的时候得了哮喘病——这个疾病终身伴随着他,给他带来了无穷的痛苦。长大之后,父母希望他从事正经的工作,但是他痴迷于社交,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他通过关系找了一个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没有薪水,尽管如此,从业被他一步步推迟,最后干脆辞职了。这一个人生插曲也反映了他性格的一个重要侧面,那就是缺乏意志力,他是20世纪痴迷于描写意志缺乏的作家之一,正如卡夫卡在文章里说的:“一切困难都在摧毁我”,普鲁斯特小说的男主也总是试图写作又完全失败:写作的任务太庞大,对于羸弱的神经来说难以承受。早年他在上流社会过着优游卒岁的生活,出入所有的社交沙龙,认识所有的社交名人,甚至那些尊贵的皇室贵族、外国亲王。但是正如他的朋友在那本回忆性质的小书《普鲁斯特之夏》里表现的,他经常担心自己一事无成“这又有什么用呢”,在《追忆》的原著里,他甚至公然奚落那些社交人士,他们的鼠目寸光、自私狭隘,没有巴尔扎克描写贵族时那种钟情的目光,贵族们也只是会让人打哈欠而已。早年他也是从事过学术的,普鲁斯特研究罗斯金,他把罗斯金的两本书翻译成法语,他的英语不够好,他的母亲和朋友可以帮助他理解原文的意思。这总让我想起小说中的花花公子斯万:斯万闲暇时候研究维米尔。但是罗斯金最后把他搞得有点厌烦了,所以这方面他也没有继续下去。在写作方面,很多伟大作家在年轻的时候就写出了著名的作品,之后一直笔耕不缀,而且创作可以分成不同思想内容、深浅不同各种时期。普鲁斯特不同,他年轻的时候也许没有人相信他有写出巨著的意志,事实却证明他一辈子都只是在为一部作品努力:最初在《驳圣伯夫》中是一个基本雏形,他多年的生活、痛苦、欣悦,最后汇成了《追忆似水年华》,难以企及的完美作品,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小说之一。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奇特的小说,它具有回忆录式的外壳,从追忆往事开始。这意味着从小说开头,叙述者就已经垂垂老矣,用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的目光审视自己的童年。很多方面它的确类似于回忆录,因为我相信普鲁斯特曾经以某种方式经历过他笔下的一切。但是它又完全不同于回忆录,不仅仅是因为往事进入小说的各种扭曲变形。我相信写回忆录的人都有一个前提:坚信自己经历了不平凡的事情,这些事情会永垂不朽,所以回忆录应该以事件为主但是《追忆》中不停涌动的只有思想,缺乏事件,或者说事件微不足道,而思想如同河流般源源不断。《追忆》使大部分读者敬而远之的原因在这里:主人公不停思考,他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一切艺术、医学、政治、战术、音乐、哲学,都可以用来类比,《追忆》打开的是一个思想的新世界,虽然他没有采用T.S.艾略特或者乔伊斯那样令人难堪的引用方式。

《追忆》中的场景都是来自于叙述者的回忆,那是多少有点怪异的回忆方式,《追忆》的回忆总让人觉得同一场景不断重复、情节断裂无法衔接,就好像是普鲁斯特描写事件时,就好像它们是一帧一帧的画面,而他无意让它们快速播放,无法形成画面连续的错觉,就好像是哪里出了问题。小说中那些著名的人物也是如此:圣卢、阿尔贝蒂娜、盖尔芒特公爵夫人、夏吕斯男爵,他们就好像是多面的怪物,每次出现你只能看到他们身上的某个侧面,而普鲁斯特要的是他们的重影。西方文学中有着崇拜理念的倾向,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一个影子,理念世界才是完美的,模仿现实的艺术家和追求真理的哲学家比起来是次等的存在,而对奥古斯丁来说,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比起来是次等的。这种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那些19世纪的小说家,虽然在柏拉图看来只是理念的模仿者,但是他们和柏拉图在本质上却有相似,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描写现实,像摄影机一样客观地收录现实。

普鲁斯特的小说看起来继承现实主义小说传统,因为在《追忆》中人们仍然可以得到不错的社会风俗画。但是普鲁斯特笔下的现实,让人觉得十足地怪异。首先,这些“现实”都是也已逝去的回忆,其次,就这些回忆的性质而言,普鲁斯特大大发挥了记忆的主观性,事件不仅仅是客观的事件,因为经历事件的人是主观的,思考事件的方式是主观的,特别是经历事件的人是有情绪的。比如热恋中的斯万,奥黛特明明不止一次地背叛他,但是出于爱,他不愿意戳穿,甚至陷入自欺欺人的怪圈,想要知道事实、知道被背叛的事实后又加以拒绝。普鲁斯特的主人公绞尽脑汁想要追忆往事,但是他找到的却不是往事本身,而是几幅被缩减的画面、几帧幻影。不仅仅回忆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回忆本身变成了值得怀疑之物,而且通过小说主人公数次怀疑阿尔贝蒂娜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可以隐约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回忆,其实都是主观构建的产物,是虚假的艺术品,是生活在人的想象中的。而事情的真相,已经永远地不可知了。

你可以从《追忆》的每一页中体会到这种焦虑,构建事实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实际上无法实现的焦虑。让我们严肃地考虑回忆录这种东西的可行性。用回忆录来记录人生、达到不朽是可行的吗?《追忆》当然不同于任何回忆录,它没有记载任何普遍意义上的大事,它的乐趣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挖掘的自身,假如普鲁斯特有更多的时间,我相信他还会按照步调继续扩充这部小说的。人无法用回忆录留下人的本质、人的精华,人的经历乃是不可客观解释的,但是《追忆》确实寄托着普鲁斯特扬名的愿望,代表着他的不朽,精雕细刻的让人难以企及的文学丰碑。但是小说中的幻灭感,是普鲁斯特钟爱的作家巴尔扎克很少体现的,巴尔扎克似乎对自己的职责非常自信。和19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比起来,是一种色彩上的不同。

有人说《追忆》是一个主人公由幼稚逐渐成长的故事(成长小说),我觉得这个主人公的弱点在于它倾向于活在自己的想法里,他从小阅读过多的书,对理念有忱挚的爱,在他的想法里,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是理念在现实中的体现,直到他渐渐接触事实,发现现实生活中没有艺术作品中的完美感情,这种过程让主人公显得是一个神经官能症患者。《追忆》数次描绘那种理想破灭的幻灭感,不管是初入社交界还是初次陷入爱情,他总是充满了幻想,甚至不相信自己有这么好的运气。直到虚幻的光芒失去,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一切幸福都只是自己期望的投影而已。这总让我想起《black》的歌词“不知不觉我的脸被阴影笼罩 你是否还会在光亮中出现”。但是普鲁斯特是热爱艺术之人,当他发现现实的幻灭,就会走向艺术的完美,《追忆》本身不就是艺术上的完美之作么,体现了他的艺术野心吗?

但是艺术是真的不朽吗?我对此非常纠结。不管是科学还是艺术,都不能解决人巨大的生存焦虑:人生于尘土,最后也会复归尘土,任何哲学、宗教都不能彻底解决人最终会化为虚无的结局。《追忆》并不是有宗教色彩的作品,普鲁斯特在《追忆》的第五部中也体现了这种艺术终究无法永恒的担忧,小说中的画家埃尔斯蒂尔去世了,最后还在思考画作上的一小块细节,正如普鲁斯特临终前还在修改这部《女囚》。当主人公看着故事女主阿尔贝蒂娜兴高采烈地收集艺术品,不无感慨地说,沉迷于艺术的人是真正的俘虏。从某种程度上说,追忆是一部想象之书,是存在于普鲁斯特心中的,他曾经的期待,他将这些在现实中会幻灭的幸福感统统记录了下来,做出了普通人没有做到的事情。也许它不能真正不朽,正如普鲁斯特自己说的,假如人类灭亡,它也会随之消亡,但是它很接近不朽,它将会在我们长久在我们心中引起同感。


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

《海狸的记号》读后感读书心得600字五篇

小学读后感范文大全【7篇】

《彩虹鸽》读后感

读后感五年级作文400字7篇

赋能读后感

五篇优秀读后感

关于学习感悟读后感

写读后感400字五年级作文7篇

读后感初中作文500字五篇

读追忆似水年华有感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1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