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狂人日记》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有关《狂人日记》小说的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有关《狂人日记》小说的个人观后感1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我这个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真的是晦涩难懂,如同嚼蜡。可名作就是如此,不然何以区分大家与大众之分。

所以于我,鲁迅先生的文章必读两遍以上,方可略知其意。如若再不懂,那只能是自己的智商拙急,不能深领其意了。而《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篇晦涩难懂的文章。

至于写下这篇笔记,也是再读了很多遍的前提下,再参考着文章,才用拙劣的文笔写下的一丝小理解。

文末的注释写到《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那么鲁迅先生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都知道当时的中国社会还处于动荡不安的年代,写此文必定会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影响。

那么鲁迅先生既敢写出此文去抨击社会礼教,就证明了鲁迅先生已经深刻认识到当时的社会已经腐朽没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也缺少敢于对抗的思想。

所以鲁迅先生通过《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被外界认为是“疯子”的我。而我之所以被认定为“疯子”,就是我觉得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会“吃人”的人,而且都要吃掉我。甚至连那狗都想要分一杯羹。

可最后的我,竟然发现我那死去的妹妹,可能也被我的哥哥做成了肉,予每个人都吃了。而我可能也是那吃了自己妹妹肉的人,也成了那“吃人”的人。

于是文末感叹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甚是悲凉凄惨。

所以以我低能的智商理解这篇文章,鲁迅先生许就是通过那真真假假的“吃人”手法,来批判当时社会的昏暗腐朽,来批判那封建礼数。

通过吃人,来反应那落后的封建思想,反应被那封建思想吃掉的真正的“吃人”者。使社会沉沦,使思想沉沦。

所以鲁迅先生才会弃医从文,不光是因为封建礼数的“吃人”,还有中国人自己吃自己的惨痛经历。

鲁迅先生当时在日本求学时看到了一群身体强健的中国人冷漠的旁观一个要被杀害的中国人,竟然麻木到不能反抗,任人宰割。于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造就当时国情的一切根本毒瘤。就是封建思想的麻木,沉沦。它腐蚀了人的思想,让人逆来顺受。

你顺从,则永生;你若反抗,则必死无疑。

所以当时社会才会沦为最大的殖民地,沦为人不人鬼不鬼的人间地狱。才会有许多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去换取人间正道。

读罢,竟也觉得悲戚,想到当时若是没有像鲁迅先生这样的爱国文学家去做文章,做新文学。来对抗旧时思想,那么还有有多少人都残忍的“吃”掉呀!

有关《狂人日记》小说的个人观后感2

《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由作者鲁迅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创作,初次载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作品中的狂人是一位有病的返回家乡的人。当他回到昔日的故乡时,故乡中所有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注视他,包括一些小孩,就连他大哥也对他有所企图,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他们交头接耳在议论我,似乎怕我,又想害我,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着我笑,我便从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原来他们正在筹划着一部“人吃人”的戏,而戏中那个主角即是被吃的对象,就是自己。就连自己的兄弟也加入他们的行列,特意请来一个演医生的侩子手来帮我看病。老头子坐着,闭上眼睛,摸了一会,便张开他的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地演几天,就好了。”其实我是知道这一切的,他们这样做分明就是让我养肥了,自然他们可以分多点吃。但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这场“吃人”的阴谋了却没有采取反抗呢?那是因为我也是吃人族中的一员,我的妹妹在她五岁时就被我的大哥杀来给家人吃了。可见,在当时那个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即使是家人,随时都有被吃的可能。

作品中的语言非常冷酷、逼真,像一把血淋淋的刀,深深刺进人们的心墙。例如“前几天,浪子村的佃户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了吃,可以壮壮胆”“虽然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仅仅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缠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地发出一种呜呜的笑声。他们只会吃肉的!”闹荒是那个时代常有的状况,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贫穷,整天都要受地主的剥削与压迫。人们受封建社会遗留的策的影响,而不敢采取反抗,只在百姓之间相互欺压。而当看到吃人的时候,众人只会在一边看,但却毫无行动,因为可能众人也是吃人族中的一员。

令我深刻印象的一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这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人是“吃人”!“仁义道德”已经变成了“吃人”。可见,当时那个旧中国实质上是人吃人的社会。那些满嘴的“仁义道德”实质上也是为了愚弄大众。封建思想“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愚民的。从这篇作品中,我可以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是带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的,他的观点也是带有浓厚的反孔色彩。

有关《狂人日记》小说的个人观后感3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看的时候起还真担心读不懂,打开电脑,我静静地读了起来……。

文章不是特别长,分为好几篇,一天一篇,跟日记一样。从“狂人”的日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一个特别黑暗残暴的社会。所有的人都想着如何去吃别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放过,比如文章中的大哥,主人公的妹妹就让它给吃了,而且父母生病,还要把自己的腿上的肉割掉,蒸熟让父母吃掉。还有杀了犯人,还有生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还有每天都是惊险的一天,都有人惦记着要吃你,描写出了一个可怕无情的人吃人的社会,黑暗恐怖让人害怕的一群人,读来让人胆战心惊。这不就跟当时的情况相同吗,你不吃别人,别人就要来吃你!

主人公“狂人”到底是真狂还是假狂?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罢了。

最后,鲁迅还感叹地说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其实是在文章中的结尾说了一个含义超深的句子,以此来唤醒国人反抗当时黑暗社会的意识!

有关《狂人日记》小说的个人观后感4

《狂人日记》这是一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篇小说。

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的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联系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实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反抗之力。人们除了被折磨,就是站起来反抗,可是国人的心都早已沉睡。于是,鲁迅便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如《狂人日记》一般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反抗。

整篇小说读完,给人一种扼腕叹息的感慨,鲁迅的小说真是对现实的批判到了极致。作品构思巧妙,语言直白简洁,故事内容发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小说的思想性很高,非常值得去看。

有关《狂人日记》小说的个人观后感5

《狂人日记》是一篇象征性和寓意很强的小说,当时,鲁迅对中国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颇感痛切。

对现实的失望是鲁迅感到了唤醒人民觉醒的困难,他经常在绍兴会馆里以抄古碑来打发无聊的时光。鲁迅对中国人民精神的麻木愚昧感到着急,这就是他的这篇小说体现出深厚的忧愤,而人民精神的愚昧又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礼教密切相关。

这篇小说也采用了自述式的手法,通过一个患有“迫害狂症”的人内心揭示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正是由于“狂人”对外界的极度敏感,才使得他能够感受到普通人在麻木的精神状态下无法感受到的东西。

在这些看似可笑的言语中,隐含着小说深刻的寓意。比如:“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古久先生即是指封建礼教对中国的长期统治,这句话也暗示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对人们反抗的压制。再如:“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表现了封建礼教强大凶恶的形式下其内在虚弱的本质。

总之鲁迅的每一句话都耐人寻味,需要读者用心细细地品读其中的深意。


有关《狂人日记》小说的个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狂人日记个人观后感6篇

《狂人日记》读后感5篇优秀范文

《狂人日记》短篇小说读书感悟范文大全

狂人日记读后感600字6篇

《狂人日记》鲁迅读后感范文大全

《狂人日记》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狂人日记读书心得500字6篇范文

狂人日记读后感最新范文800字

狂人日记读后感600字5篇

狂人日记读书心得800字5篇

有关《狂人日记》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