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中春节话题优质作文_高分精选五篇

高中春节话题优质作文_高分精选五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高中春节话题优质作文_高分精选五篇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日子。尽管我们民族众多,幅员辽阔,但是千百年以来,还是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有关于春节的话题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篇一:时代向前,年味永恒

  爆竹声中一岁除。新桃换旧符的更替,溢出浓浓的年味;辞旧迎新的时刻,更能勾起对昨天的怀念和明天的祝福。

  历史的长河缓缓向前,40年改革开放,70年新中国建设,风云激荡,改变着这个国家和民族,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从匮乏到丰盈、从封闭到开放的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在爆竹声中感慨时代的前进,也回味儿时年味的改变。

  其实,改变的是寄托年味的载体,年味并不曾改变。

  年味是家和万事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顿年夜饭是人们辛劳一年的盼头。如今,吃,已经很难唤起对年味的回忆。然而,如陀螺般运转一年的人们,更加珍惜过年时难得的团聚。到家了,过年了,甩掉正装,系上围裙,叮叮当当,擀皮的擀皮,剁馅的剁馅……家的温馨,足以抵消一年的疲惫。

  年味是奋斗后的获得感。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憧憬,新时代给人带来新的愿望。辛劳了一年,我们在过年时,好好犒劳一下自己,这是对新一年的祝福。人们体味这种幸福,汲取新一年奋进的力量,期待“天天都跟过年一样”。

  年味是对国泰民安的祈福。一个人的幸福,从来都与时代和国家息息相关,因而,“国泰民安”成为家家户户春联上最熟悉的字眼。未来的一年,我们每个人都将和这个国家一道,推开一扇扇未知的大门,开创新的天地。栉风沐雨,一如70年来走过的那样,一如几千年来走过的那样,但我们相信,经过风雨后的彩虹更加美丽。

  举杯贺新年。敬自己,敬家人,敬奋斗,敬国家,新年再出发。

  (新华社太原2月6日电)

  篇二:己亥春晚:建设欢乐共同体

  1983年降生,全国人民看着长大,伴随改革开放而成长,春晚也是一名“80后”。己亥春来时,春晚三十七。那一记准时的叩门,敲开的是家里一锅沸腾、一片欢声。

  在央视己亥春晚邀约的舞台上下,亲朋俱在,少长咸集。来自大江南北的歌手,昆仑东西的舞者,银丝上鬓的老者,血气方刚的青年,红颊皓齿的姑娘,天真烂漫的娃崽,绝技在身的团队,妙语连珠的主持,英姿飒爽的时代楷模,憨厚淳朴的道德模范,在共同的旋律中,互动节拍,在承继的节奏里,顾盼有情。这是一个历经三千年、步入新时代的岁月共同体,同舟共济、万众一心,齐聚于祈望生活美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舞台上,欣喜着彼此的欣喜,瞩望着彼此的瞩望。

  在央视己亥春晚打开的聚光灯下,腾蛟起凤,谈笑风生。开场歌舞的布景屏上大树参天,演员袖袂变换之中牡丹灿烂,春秋绵长,草木关情;复兴号经停的站台上,老两口脉脉相守,小两口有些别扭,当班的中年夫妻恪尽职守,幸福地互相瞅一瞅,风驰电掣的时代珍贵的是匆匆中的从容;彩练当空,飞天曼舞,壁画上的想象灵动起来,古丝绸之路上的定格,因“一带一路”而绰约风姿。“江河湖海波涛汹涌”的下联给对成了“洗澡没法涂沐浴液”,让人忍俊不禁;“我爱你”被迫表达为“领导好”令人啼笑皆非;戏曲声腔还是那样委婉,篮球表演已变换了姿态,少林寺的拳脚还是那般劲健,骗子的手段还是那般“灵验”……这是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雅俗共赏的文化共同体,合家欢,同其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己亥春晚的视野内外,天地纵横,山高水长。井冈山的修竹茂林,绵延在闽浙赣、鄂豫皖的众壑群山之中,它们是《可爱的中国》赞颂的山河一域,它们是星星之火燃起的地方。《十送红军》唱出的瞩望,伴随着二十八年的奋斗,一条道路曲曲折折,一颗初心矢志不移。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走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汽车工业的摇篮里诞生了“解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不仅有长春,还有大庆、鞍山、北大荒。三十年从无到有,这片黑土上战天斗地的故事也是这片国土的故事。四十年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深圳从小渔村变成了大都市,从加工之城发展为创新之城,这个窗口既是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继续改革的前锋。从北京到井冈山,从长春到深圳,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道路共同体,前仆后继、众志成城,我们都是追梦人,唯自强而不息。

  在己亥春晚中,长短相和,兼容并包。一台电视看全家的“终端大锅饭”的时代已经成为往事,今天亿万家庭都进入了人头没有终端多、视线没有连线多的时代。老人们都希望看春晚时儿孙们济济一堂“看法一致”,年轻人看春晚却难免各行其是“个人观点”。当看春晚已经进入了大方向一致,但小目标不同的时候,春晚的制作和传播也就进入了相“机”而行的时候。己亥春晚集合起4K、5G、VR、AR、AI等技术力量,携手公众号、客户端、抖音等多样平台,让春晚这顿年夜饭萝卜白菜齐上桌、分盘放、自助取。这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制播共同体,大象学会了跳街舞,小象也学着迈正步,到达才有影响,使用才出效果。春,不仅闹于“红杏枝头”,也开在“溪头荠菜花”间,央视己亥春晚聚散依依。

  央视己亥春晚,集小视角、正能量、大情怀于一体,节目暖人心、铸同心、强信心,凝心聚气。春晚是春行的前奏。2019年,新中国将迎来七十华诞。1949年,我们要将革命进行到底,2019年我们还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赵彤(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

  篇三:让过年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现场

  公元2019年2月5日,是农历乙亥(猪)新年——春节。春节,在民间又称年节、新年、大年、新岁等等,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汉字文化圈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是春节庆祝活动的高潮,但人们的“过年”活动却早就开始了。传统春节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开始,这一天按照传统年俗,腊祭之外,最重要的庆祝就是吃腊八粥。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腊八粥,象征着正式拉开了一系列春节传统庆祝活动的序幕。腊八之后,便进入了过年时间,年味也会越来越浓郁。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然后是大年三十除夕、正月初一元日……正月十五元宵。各种特有的过年活动一个一个接一个:送灶神、除尘、贴春联、挂年画、守岁、燃爆竹、接灶神、拜年、逛庙会、闹花灯……

  领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体现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通过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最好的途径。春节起源于上古殷商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具有全民性、群众性的特点,且包涵着许多传承几千年的古老文化传统,凝聚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因而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现场。

  一、过年团圆:和睦家庭,浓郁亲情。春节是阖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千百年来,每到春节,离家在外的游子,无论路途有多遥远、多艰难,都会在除夕前赶回老家。除夕夜,全家人欢聚一堂,吃“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旧年与新年交年的时刻,一家人还要燃放烟花爆竹,辞旧岁、迎新年,并恭敬地在堂屋上焚香致礼,敬天地、祭祖宗,晚辈依次给家中尊长拜年、贺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新年问候。特别是那一顿“团年饭”,都是爸爸、妈妈的拿手菜,年糕、饺子、元宵、春卷,都是我们熟悉的味道。2015年1月20日,领袖来到洱海边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李德昌家,看到一家七口四代同堂,他说:“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领袖“羡慕”的、提倡的,正是我们民族传统中的深厚的家庭观念、和睦的家庭、浓郁的亲情。领袖还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家庭与家中的亲人,也是乡愁最深的根源。可以说,过年是营造大力宣传与弘扬传统家庭观念、人伦美德最好的情境的最佳时候。

  二、新年拜年:和谐邻里,浓郁乡情。从元日也就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开始,按照传统过年习俗,人们开始拜年,除了亲人之间,邻里乡亲、朋友之间,也要相互拜年。人们穿过熟悉的巷陌,在一家家熟悉的门前停下来,一句简单的问候、祝福,却拉近了邻里关系、朋友关系。领袖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新年里人们相互之间一句简单的问候、祝福,就是那浓浓的乡土味道,就是那让人永铭于心的乡愁。在新时代的乡村、社区建设中,我们应该注意保留原有特色,让寻常巷陌,始终保留着我们自小就熟悉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以春节为契机,促进和谐邻里,浓郁乡亲,促进醇美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吸引在他乡工作生活的人们,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同时,也借传统节日,提升乡村文化建设,在各方面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新春庙会、灯会:文化中国,提升文明。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各民族都有逛庙会、闹花灯的年俗活动。这种年俗活动,最具文化性和民族性。比如正月十五的闹花灯活动,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描绘了南宋时元宵节人们观赏花灯的盛况。花灯的制作、闹花灯中的灯谜游戏以及其它各种活动,都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比如花灯灯谜,就有关于汉字的结构、声韵等知识,还有诗词的格律、典故等知识,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和现场。2005年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明确了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方向和路径。2018年8月22日,领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春节传统民俗活动中,就有大量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有大量的“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我们要把它们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并加以弘扬,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让我们的年,过得更传统、更文化、更中国!

  篇四:春节没有“年味”?传统文化也需要时代表达

  假期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春节,标志着合家团圆、幸福快乐,国人对这个传统佳节的期待,实在无需赘述。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年味”正在变淡。送压岁钱的越来越少了,抢红包的越来越多了。年终守岁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仪式,全家聚集在电视机前品鉴春晚的场面也不多见了。就连那顿曾让长辈花尽心思的年夜饭,如今也能在明亮、整洁的餐厅里解决。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文化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悄悄退场?

  不久前,一部名为《啥是佩奇》的短片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感动了无数网友。影片中的爷爷显然是“落伍”了,他既不精通先进的通讯方式,也不了解孙子的最新喜好。这位可爱又有些倔强的老人,为何能让屏幕前的观众热泪盈眶?虽然他与现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却让我们再次寻觅到了生命之源——故乡、亲情还有人世间最永恒最珍贵的爱,才是支撑人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春节的意义,不也正是如此吗?

  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中国传统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家,于国人而言不仅是生活单位,更是魂牵梦萦之所。春运的壮观景象,未必能为西方世界理解,国人却能心领神会。与最爱的家人相会,方不负一年的奔波与辛劳。再先进的通信设备、再清晰的视频画面,也无法替代面对面的温度。

  更重要的是,在春节的相聚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将面临心灵的终极拷问:我是谁?有个耳熟能详的段子是这么说的:身处北上广的托尼、露西、汤姆、莫妮卡,回到村里,就变回了二狗、翠花、建国、小芳。撇开戏谑的成分不谈,能在故乡找回自己、发现自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常常把“不忘初心”挂在嘴边,但回到生命的原点,才更能真正回忆起奋斗的目标、珍贵的理想到底是什么。春节,不仅是短短一周的相聚,更是在新的一年重新出发的起点。

  能从春节汲取力量的,又何止是个人?互相关爱、真诚祝福,构成了每一个春节的底色,也印证了中华民族的特征:团结统一、勤劳勇敢。传统文化,无需大张旗鼓的宣传,也无需不厌其烦的诉说,它早已印刻在每一张摆放着年夜饭的餐桌上、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拥抱里、每一幅合家欢的幸福画面中。

  当然,我们不必否认,随着时间的推移,欢度春节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抱残守缺、停滞不前,并不是可取的态度。在饭桌上被亲友逼问、催婚,为了领压岁钱不停地磕头,凡此种.种,都给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添上了不和谐音。因此,想要过好春节,不妨大胆做好减法,去除不必要的陋习。

  同时,为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我们也应确立崭新的表达方式。有人说,不再看春晚是家庭气息淡薄的表现。其实,全家一起看电影或看网剧,又何尝不是一种新年俗?娱乐、休闲方式的多元化,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更自由、更丰富。同理,俏皮的表情包取代了千篇一律的祝福,有趣的抢红包打消了“节日腐败”的烦恼……敢于拥抱新生事物,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获得新生。

  2017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将振兴传统文化挂在嘴边是远远不够的,当务之急是让它们的文化品格、深刻内核与新时代融为一体。

  身为新晋网红的“故宫文创”“故宫淘宝”纷纷在春节前推出了手账笔记本、宫廷点心、窗花静电贴等创意十足的新产品。有数据现实,“年俗游”已经成为春节出行新热点,故宫“宫廷式春节”让故宫旅游热度同比增长126%。我们大可不必为年味的“消退”而唉声叹气,只要能把握时代脉搏,为传统文化找到新“语态”,春节等传统节日的还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李勤余)

  篇五:以维护市容市貌名义禁止贴春联,难掩扰民本质

  春节临近,几乎各家各户都在挂灯笼、贴春联,但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些商家,可能就无法延续这个过年习俗了。近日,有网友反映当地城管部门发布通知:主干道两侧禁止张贴春联。部分市民不解,认为“不贴春联没有年味”,商家表示自己想贴但不敢贴。@呼和浩特城管对此作出回应,称是为避免往年出现的节后春联破损影响市容市貌问题。

  贴春联这一延续上百年的春节习俗,居然就这样被定性为“破损市容市貌”,以至于必须禁止,这真是让人始料未及。然而检索相关信息可知,近几年,以维护市容市貌名义禁止贴春联乃至撕春联的荒.唐事,并不是第一次发生。比如2017年春节,山东济宁城管部门从正月初三起就对辖区的春联门贴展开专项整治行动。其名义,也无非是为了市容市貌的需要,甚至上升到整治“视觉污染”的高度。

  抛开习俗文化不谈,仅从表面观感上看,张贴春联更多是增加了年味,而绝不至于背上破损市容市貌的“骂名”。按照当地城管部门的说法,今年出此新规,是因为主干道刚刚进行了整治。但是,整治后的街道,却需要以斩断贴春联习俗的代价来维护某种“干净”形象,未免太过霸道。

  相较于这种禁令的不合时宜,和对私权与民俗的侵扰之嫌,究竟谁有资格来定义市容市貌的标准,是这类现象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议题。所谓的市容市貌整洁,真的连必要的习俗空间都容忍不了吗?维护市容市貌的整洁,很明显应该是为了生活于斯的市民,若为了追求某种整齐划一的“市容市貌”标准,连在市区主干道两侧贴春联的自由都被剥夺,究竟谁是受益者?这是不是手段吞噬了目的?

  市容市貌的整治,当然需要。但是限度在哪,边界在哪,应该清清楚楚,不是说只要祭出这个由头,权力部门就自动拥有无远弗届的行动空间。比如,由于贴春联后可能造成一些印记不便于清理,城管部门或可以提倡市民使用较容易清洁的粘糊材料。但是,这也仅仅只能限于一种提倡。强制要求,乃至索性禁止张贴春联,都涉嫌越过正常的权力边界,构成对于私权的侵扰。它传递给市民的,不是相关部门对于市容市貌的维护决心,而是一种让人反感的权力自负。

  涉及对私权的限制的规定,都应该极其谨慎。不少人会从禁止贴春联想到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虽然两者都参杂习俗的因素,但贴春联和燃放爆竹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其一,两者的负面影响,完全不在一个级别。其二,也更重要的一点,是市民的主观意愿不同,少放乃至不放烟花爆竹,在当前已经有较强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共识。事实上,必要性(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社会认同度多高,这是任何类似治理举措出台前都该有的考量。

  主干道两侧禁贴春联,当地的市容市貌是否真的能够因此得到更大改善,严重存疑。但是,可以肯定,这样的规定却让一条条街道失去了该有的年味和人情味儿。更值得警惕的是,它所凸显出的行政霸道与粗暴,以及对于私权和习俗的敬畏缺乏,将会影响到当地相关部门乃至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任然)

1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