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假日作文 > 春节作文 >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一等奖范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一等奖范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距离2021年春节仅剩一天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家”是是割舍不断的情感羁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一等奖范文5篇2021年,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篇一

【客家子弟的过年记忆】

过年,是中国人的春节,作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是最热闹的节日。每至年关,东南西北的人们都要卸下一身的风尘回家过年,相聚一场繁华的味觉盛宴。收红包、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早已成为儿时最深刻的记忆,深深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辞旧迎新、团团圆圆是中国人始终信奉的幸福标准。小年一过就开始各种忙活,大扫除、购年货、煎炸蒸煮,尽管习俗千差万别,却承载着共同的希冀。那些烙印在心中的味道历久弥新,那些藏在“年”里的故事也代代相传。

我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成员,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人数最多的民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客家本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经豫、鄂、皖等辗转南迁,渐次定居在赣、闽、粤三角地带,后来更远播于海外。赣、闽、粤三角地带是客家的大本营,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处在大本营的最前端,中原汉人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家区,最早就是定居在宁都一带。因此,宁都便成了客家祖地。肖田吴村地处宁都最北端,是赣南的“北极点”,也是客家祖地。这便是生我养我的故土。

肖田乡吴村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北面,距县城75公里,东邻南丰、广昌县,南邻洛口,西接东韶乡,北连宜黄、乐安县,系四县交界处。这里是赣江源发源地,一条小溪过梅江,贡江直接汇入赣江。这里群山绵绵,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这里民风淳朴,日出而作,日落而居,是江西省食用菌生产基地。

因为家乡偏僻、落后,我们三兄弟毕业后一直在深圳打拼。将近20年了,每年春节放假后,便从深圳出发,乘火车或汽车回宁都。近10年因宁定高速开通,三兄弟都各自购买了小汽车,年年挤入春运的大潮中。

回到老家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打扫卫生。房前房后,楼上楼下,通通都打扫一遍,全家动手,不分男女老小。往往需要一天或两天时间完成。

第二件事便是做肉丸。宁都县是个客家迁徙之地,逃避中原战乱、饱受迁徙之苦的宁都客家人,期盼着太平盛世,渴望举家团圆,永享安乐宁和,特地制作了一道地方特色突出、且带有浓厚喜庆色彩的风味美食,那就是团团圆圆的客家肉丸。宁都肉丸中的猪肉丸和鱼肉丸是宁都客家过年或办喜事必做的一道菜,意指团团圆圆、美满幸福。剔除鱼骨,留下鱼肉,按比例加上红薯粉,然后煮好鱼肉丸子供过年使用。

第三件大事便是准备年货。杀鸡杀鸭,备好白酒,自酿“客家娘酒”。糖果花生瓜子及各种小吃,鞭炮、对联、红包、小孩子新衣服等等,小年农历二十三便祭祖膜拜,农历二十九家家户户都要沐浴更衣。客家娘酒又是客家一绝,据《嘉应州志》记载,早在宋代以前就有“老酒仍烦为开瓮”的诗句。客家人用糯米放入蒸笼蒸成饭加入酒饼和红菊发泡来酿酒,称这种酒为“扒酒”,因这种酿酒呈暗黄色,被称为“客家黄酒”或“客家娘酒”。

第四件大事便是过年。大年三十,家家户户祭祖过年。对联、红包、鞭炮则是大放异彩,有的村落晚上还放鸟枪、火炮之类的,镇压各方妖魔。年夜饭,是春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所有的恩怨在这一刻化解,所有的祝福与希望在这一刻升起。

第五件事便是初一开门大吉。当新年的钟声响起,农村每家每户便祭祖祷告,放鞭炮祝贺来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更上一层楼。早上8点祭完灶神,便吃汤圆,全家都要吃的,并且这天不能讲粗话脏话,更不能打架吵嘴等等。过了年初三,老家开始在庙宇唱大戏,我们这边叫赣南采茶戏,本土味浓烈。各家各户的亲朋好友便来拜年,并且来看戏,主要是团聚交流,增强相互间的感情。宁都采茶戏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宁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着客家艺术,客家采茶戏吸民间艺术之养料,采中原及其他剧种之所长,经长期交流和相互影响,逐步从三角班演变到半班、半整杂乃至行当齐全,剧目、音乐丰富的大班,现已列入全国320多个独立的地方剧种之一,载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百节年为首”,与全国多数地方一样,客家人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过完初三,大家便可各奔前程,又为工作和事业忙碌了,等到元宵节再次相聚,共享开心幸福一刻。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篇二

【中国年】

过年,是一种味道;过年,是一种幸福;过年,是一种寄托……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在匆匆逝去的岁月里,始终不变的是温暖如春的亲情。即使舟车劳顿也要回家过年,因为年与亲情相接,年与希望同行。

灶台里的火烧得正旺,锅里蒸着白白胖胖的大馒头,整间屋子里弥漫着蒸汽。母亲趁着蒸汽擦拭着玻璃,我从暖和的被子里艰难地钻了出来,拿起一个刚出锅的馒头,一块一块地揪着吃。“这一锅馒头蒸得好,吃了饭,给你爷爷送几个馒头,回来把家里收拾收拾。”母亲开始了她的碎碎念,但手上的动作并没有停止。

母亲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因为家庭原因,过早地辍学挣钱、补贴家用,吃尽了生活的苦。所以,对她而言,过年是一件累并快乐的事。馒头一定得足够大,一定得足够圆,若是碰上喜事,母亲还会在馒头上点一个红点或是一朵“梅花”。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年便是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汽。

对我而言,过年最开心的莫过于赶年集。集市像一块磁铁,吸引了方圆十几里的乡亲,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用来买年货。年糕、粉条、糖果、腊肉……各式各样的年货仿佛在向人们招手。我跟着母亲一起挑选有着吉祥富贵寓意的年画。随着年画的张贴,庄户人一年的疲惫也随之消失,新年的希冀也就有了暖暖的丰盈。

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喜庆的年画渐渐被“志存高远”“宁静致远”等一系列书法作品所代替。但每次去爷爷家贴春联,他总会恭恭敬敬地打开毛主席的画像,让我贴在屋子里。看着他严肃的神情,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鼓舞着我。

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年就是记忆深处的热闹与庄严。

一番辛勤劳作后,最隆重的欢庆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摆满了饭桌,母亲照旧是最后一个落座的。她总是先夹一个饺子放到灶口,说:“这是为了讨好灶王爷,来年会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饭后不久,父亲和弟弟早已躺在炕上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而我和母亲忙着包明早要吃的水饺。

日历撕下最后一页,是新年伊始,亦是我匆匆的脚步。在外地求学的四年里,每次我回学校,母亲总要大包小包塞满了我有限的行李箱,但怎么也塞不下她满肚子的不舍和牵挂。“我和你爸爸没啥大本事,只要你们姐弟俩好好学习,身体健健康康,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我和弟弟带上父母的嘱托,踏上了新的征程,父母怀着期盼,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新的一年,父母希望子女长大成才,孩子们希望学业进步,恋人希望家庭幸福美满,老人希望一家健康平安……

周而复始、历久弥新。新一年的春耕秋收,新一年的平平安安。中国,又开始了新的一年……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篇三

记忆中的年“让我看看”

一“年”又一“年”,过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没有过不去的年。记忆中过年是最有仪式感的节日,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是年最深刻的“印记”。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的变迁,过年的兴奋感有所减退,但过年的仪式感从未缺席。

看到了“期盼”与“忙碌”都是幸福的样子。至今在记忆里有一个特别深刻的画面,儿时有一次临近年前的那几天,在奶奶家所在的巷子里转身伸出三根指头,跟邻居的小朋友满脸开心地说还有三天就要过年了。小时候太喜欢过年了,有好多好吃的可以挑着吃、有新衣服穿、有亲戚聚在一起。记忆中过年的前一个月老爸就往家里屯各种年货,从送长辈的春节礼物到零碎的吃食;老妈每天蒸馒头,第二天把蒸好的馒头放在外边的大瓮里,从初一一直可以吃到十五;把买回来的豆腐排排切开,一部分晚上放到院子里冻成实心的冻豆腐,一部分弄成红烧豆腐;炸丸子、炸带鱼,一大盆一大盆地调凉菜;动员我们楼上楼下、里里外外地擦玻璃、打扫屋子,把床单、被罩、枕巾枕套全部换洗一遍,好像不到年前最后一天,总有收拾不完的东西。还有家乡年前的腊月有三个“赶集日”,那会儿特别热闹,从街头到街尾吆喝着各式各样的东西,吃喝穿用,应有尽有。

看到了“兴奋”与“祈祷”都是最初的样子。大年三十那天,白天跟在父亲的屁股后面挂灯笼、贴春联,紧紧地扶着凳子,生怕父亲掉下来;晚上捂着耳朵、眨着眼睛看完老爸放鞭炮后,守着电视看春晚,搜索着开场歌舞又是哪个熟悉的明星,最喜欢相声小品,最讨厌戏曲舞蹈,跟主持人倒计时跨年,《难忘今宵》响起的时候总是有些难过。大年初一的早晨天还没亮就起床出门,迷迷糊糊看爷爷点旺火,红红火火,异常开心;从里到外穿着新衣服把邻居家跑一圈才愿意回家吃饭,早饭雷打不动地会有面条,老妈说吃面条寓意着美好,长寿永久。大年初一的早晨走亲戚、领压岁钱,小时候最常被问的是几岁了,期末成绩考得怎么样?后来被问在哪儿上大学,找了什么工作,年龄从虚岁说成了周岁,尴尬地回应逃不了的催婚。一“年”又一“年”好像在渐渐看淡年,但又一直都惦念年,“过年啦”一直是用最欢脱的声音喊出来的。

“年”在变也不变,终归回忆起来,感受中皆是美好。又是一年“年”来到,回家过年也好,异地过年也罢,“欢聚一堂”与“云上团聚”皆是过年的正确打开方式。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篇四

【春运,铁路人的年味】

作为铁路人的我,记忆中的春节就是“春运”。

依稀记得,春运就是农民工通宵排队购票还买不到票的遗憾;依稀记得,春运就是绿皮车、方便面、蛇皮袋;依稀记得,春运来了,离家的方向也近了;依稀记得,每年的春运是铁路人最累也最“吃香”的时候,当时哪家有个铁路人,七大姑八大姨都会托你购票。可谁知道,铁路人最大的能耐不是购票,而是日日夜夜的坚守和奉献!

20世纪80年代,我已经调入机关工作。春运动员的第一步棋,就是动员机关人员到客运第一线去。在热闹的报名声中,我有幸成为了第一批骨干,那个高兴劲甭提了。火车24小时开,铁路人当然就要24小时工作。

从机关日常班到三班倒,一开始还有点不适应,尤其是夜班。冬日的下半夜,没有空调的客运大厅,寒风凛冽的站台,来来往往的流动大军,对于值夜班的我来说还真是考验。穿着厚厚的棉大衣,拿着手提喇叭,在露天广场、大厅、站台,不停地宣传“禁带危险品”、吆喝“安全第一”、检测车票、回答旅客的各种问题……哑喉咙是铁路春运人的常态,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累,除了年轻更因为是作为铁路人的自豪。

记得有个下半夜,一位大姐缓缓走到我面前。只见她的手里拿着蛇皮袋,肩上背着另一个,还牵着一个小男孩。她瑟瑟地、弱弱地问我:“这个孩子没有车票可以上车吗?”然后她告诉我,这个孩子不是她的,是工友小姐妹的,因为没买到票,只能托她试着把孩子先带回去。看着这个和购票身高线一般高的男孩,我愣了一下。大姐真心求助的眼神,男孩渴望期盼的目光,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只见男孩拉着我的衣角说:“妈妈排了两天一夜都没买到票,怕爷爷奶奶担心,就叫大妈妈先带我回家。”我的心颤动了一下,连忙安慰大姐不要急。考虑半晌,我急匆匆地跑向客运值班室,找值班站长签字,敲开了已经关门的售票窗口,最终如愿购买到了一张站票。当我把站票递到大姐手中时,大姐不停地作揖感谢,男孩则拉着我的手,说道:“谢谢阿姨,你长得就像我妈妈,真好看!”肉嘟嘟的小手暖化了我的心,当时的我心里别提有多甜啦。

连续多年,春运购票始终是困扰回家人的一道难题。而后几年的春运中,铁路集团在扩能上下功夫,每年春运都要增开许多临时客运,并扩大增售站票,在体育场开设了大卖场,在各处设立了售票点,并送票到工地和大专院校。再以后,铁路集团还设立了农民工专用售票点和农民工专列,开设了网上12306购票平台。

如今,动车、高铁逐渐遍及全国,以往几天几夜的行程转瞬间就完成了。舒适的候车大厅、整洁的客运车厢、方便的转换空间,让春运回家变得不再遥远。

如今,蛇皮网袋早已换成五颜六色的拉杆箱,身穿羽绒服、手拿手机已成了春运旅客的标配。

如今,网络购票、移动支付、外卖服务等众多改变让人们的春运体验不断提升,而留在国人集体回忆里的那时的春运印象,仍然值得回味和追忆,尤其是我们铁路人。

春运是中国特有的“年度大迁徙”。不论人们身处何方,都身在春运的大潮中,背上行囊,攥紧车票,穿过人海,踏上那趟等待自己的客车。而在旅途的尽头,家,正在静静地等待。或许这就是春运的意义。虽然百转千回,却让人义无反顾。 春运,因铁路人的坚守而精彩;春运,因铁路人的奉献而绚烂。

最美的风景是在回家的路上。今年的春运由于疫情的关系,将会阻止一部分人回家的脚步,但阻挡不住牵挂恋家的情结,携手以共、静待花开,“复兴号”终会带着我们向家的方向、向美好的明天前行。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篇五

今年过年你还回家吗?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实鼠不易”迎来了“牛转乾坤”,百节年为首,临近春节,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处境如何,回家团圆是大家最期盼的事情。然而,应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就地过年”成了当今热门词汇,“今年过年你还回家吗?”也成了大家见面的流行问候语。

少了家人的团聚,多了亲人的牵挂,系的是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至春节情更浓。“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阖家团圆是人们对春节的希冀和期待,是节日必不可以少的仪式感,也是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选择“就地过年”的人们,意味着不能和家人团聚。没有亲人在身边,吃不到家人亲手做的年夜饭,难免少了不少年味。无论身在何处,通过微信、QQ、视频等形式与家人拜年,不变的是那份浓浓的情意。这是疫情面前的付出,也是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

省了往来的路费,添了过年的新衣,要的是仪式。每年春节在华夏大地上演“回家过年图”让人感动,所有你能想到的出行方式都会成为回家途径,千万里不管路途劳累,只为团团圆圆,和家人共同吃上一顿年夜饭。“春运大军”让各级部门的防疫和服务工作更加“压力山大”,新冠病毒传染率高,潜伏期久,在回家的途中如有不慎就会感染。在“就地过年”的号召下,很多人放弃了回乡计划,省了往来的路费,不妨为自己和家人购置几件辞旧迎新的新衣裳,让新年有点仪式感。

低了感染的风险,升了安全的指数,讲的是奉献。今年,中华儿女面对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这个怪物“年”,集体聚集应对的策略显然已不合时宜,迫切需要以更智慧的方式和更坚定的意志去携手应对,就地过春节、文明过春节、健康过春节的新理念破茧而出。疫情防控的大局考量,全国各地的劳动者们都在为疫情防控做着努力。面对疫情防控压力,“就地过年”无疑是减少人员流动、降低病毒传播和感染风险的有效办法,无论对家庭、国家都是一种“奉献”。

不论是分开还是团聚,中华儿女携手过大年的心劲儿不会变,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小家和和美美的愿望不会变。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一等奖范文相关文章: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一等奖五篇

2021过年中国人集体记忆征文一等奖最新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秀征文5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秀学生个人征文5篇范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一等奖最新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秀个人主题征文5篇大全

2021中国人集体记忆征文一等奖作品5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小学生个人600字征文5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小学生500字征文6篇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900字优质文章5篇

78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