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过年了,人们纷纷背着行囊,提着满是地方特产的年货礼包奔向故乡。那你知道2021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篇一

网络述年:年味都去哪儿了?

“妈妈,我想穿过年的新衣服!”这是没到年三十就热烈期盼的你的兴奋;“儿子,帮爸递一下对联浆子。”这是除夕早晨父亲给新年的序章;“奶奶,我在饺子里吃出好多硬币!”这是初一日奶奶给予你最早的祝愿。一句“过年好!”饱含了整年的鸿运来、福星照,仿佛世间所有的祝福都给你也不为过。

小时候住在村里,临近大年三十那叫一个红红火火,一家人奔往临近的县城挤破头皮,热火朝天采购年货,跨满了大包小包,大街上满是吆喝声儿,小商贩们卖力地招呼着来往的行人,跺着脚,哈着热气,搓着手心,只为让你多买他们家一斤核桃、两斤花生,村里养猪的人家,集结村里的男人们,磨刀霍霍,完事儿后备上一锅热气腾腾的杀猪菜,邀请乡亲们前来品尝,家里的女人们,少不了对每样物件儿的擦擦洗洗,再蒸上一板红红绿绿的花馍馍,每个小孩儿还不到大年三十,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了新衣服,兜里准装着一兜儿的糖果,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新买的玩具在土窝里来个天翻地覆,完事儿回家,又少不了长辈的一番奚落,每家每户的门上贴着的,准是刚买回来还散着墨香的春联儿,挂上两个贴着金色福字的大红灯笼,鞭炮一响,那叫一个年味儿十足!

小时候过年特别有味道,以前处于物质匮乏的年代,物质条件差,农村生产力落后,经济来源少,缺衣少食,大人小孩都盼望着在过年的时候穿些好的,吃些好的,为什么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味道了,是因为随着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不再只是为了吃饱穿暖,而是转变为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以前人们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舞狮子、扭秧歌、贴春联、放鞭炮等传统项目对于人们来说,已经是非常有趣和新鲜的。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风俗已经变了,比如通过网购,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躺在床上,动动手指,再也不需要跻身嘈杂的人群中抢购年货;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鞭炮震天响的情景已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春联是机器印刷出来的,那股子有人情味的墨汁味也没有了;出现了抢红包、集五福等春节活动,传统拜年方式也变成了短信拜年、微信拜年、视频拜年、电话拜年等各种新方式,传统的过年向高科技年转变。这种高科技年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更加丰富,不过却少了年味,少了人情,很多人吃着年夜饭还抱着手机,完全没有了以前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感觉。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一定的冲击,并进行了一定的转变,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流行过外国节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兴致不高昂,这不仅体现在传统节日的传承上,越来越多本国一些千百年的传统没有人愿意传承。过年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许仅仅代表着放假,很多人甚至选择了外出旅游,而不是和以前一样一家人聚在一起过春节。传统文化的流失只会让年味越来越淡,人情越来越冷。

如何能让新年重新变得有味道?要重拾传统,重拾年味,不仅是物质的满足,而是重拾年俗的乐趣,找回我们的初心。春节是团圆日,游子远在千里也要回家看看,举国欢庆之日,唯有家人相伴才觉得幸福;春节是丰收时,辛苦奔波了一整年要看看自己创造了什么、实现了什么,唯有勤恳实干才觉得满足;春节是启程之际,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翻开新年的画卷,我们将不畏前险,再创佳绩。

春节,这个承载了四千年的文明习俗,值得世世代代继承、发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通信的便捷、智能高铁的提速,不是年味变淡的羁绊,而正是它们的进步,让团圆的心近了、团圆的情切了。心怀中国梦、肩有幸福家,放慢生活的节奏,让年更有味!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篇二

贯穿你我记忆的“春晚三部曲”

在笔者印象里,放鞭炮、吃饺子、看“春晚”,是每一个除夕之夜的三道必选“佳肴”,“佳肴”齐全,才有最完整的幸福味道。在一系列的年度“春晚”中,又有这样“三部曲”,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满载盛誉的经典,并始终贯穿于你我记忆之中。

《相约一九九八》。“来吧,来吧,相约九八。来吧,来吧,相约一九九八,相约在甜美的春风里,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这首由那英和王菲联袂演唱的歌曲,有着十分动听的旋律,加之那英的“质感通透”和王菲的“空灵华丽”相结合,一举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那是1998年,我三岁,刚开启记忆,就迎来这首特别之曲;那是1998年,香港回归祖国的第一年,当香港和祖国“再度相拥,并热泪盈眶”,来自内地和香港的歌坛新秀携手登台,深情献唱;那是1998年,改革开放第二十年,人们满心欢喜感受着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共同“相约98”。

《吉祥三宝》。“爸爸,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星星出来太阳去哪里啦?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它?太阳月亮星星就是吉祥的一家……”这首由蒙古族歌手布仁巴雅尔作词作曲,并和妻子乌日娜以及他们的小侄女英格玛演唱的歌曲,以对话问答的演唱形式,展现出美满家庭的温馨,歌曲一经播出,随之风靡全国。那是2006年,我十一岁,每天早起早睡,满操场奔跑也不觉得累;那是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那是2006年,备受关注的“两岸经贸论坛”在北京举行,连战率领台湾各界重要人士参加并发表讲话,主题为“和平繁荣,两岸期盼”,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期盼,台湾早日回家,因为我们本就是吉祥的一家。

《时间都去哪了》。“时间都去哪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这首由王铮亮演唱的歌曲,以朴实无华的歌词曲风,伴随着真挚的演绎,舒缓敲打了人们内心,触发了情感共鸣,成为春晚“催泪”的演唱曲目,也成为人们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经典之声。那是2014年,我十九岁,正处于努力拼搏的高三,还有说不出的苦辣酸甜;那是2014年,首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这告诫我们青年一代要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那是2014年,北京APEC会议再度召开,时隔多年,再次为中国的“主场外交”添上精彩的一笔。“柴米油盐酱醋茶,门前老树又开花”,不管时间去哪了,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努力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八年又八年,春晚三部曲。悠悠十六载,弹指一挥间。”牛年即将到来了,让我们尽量“就地”过年,减少人员流通,规避疫情带来的风险,减轻基层人员负担。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优质的经典曲目,感受平安顺遂和健康快乐,在繁华纷纷中,祝你也祝我。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篇三

【中国年】

过年,是一种味道;过年,是一种幸福;过年,是一种寄托……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在匆匆逝去的岁月里,始终不变的是温暖如春的亲情。即使舟车劳顿也要回家过年,因为年与亲情相接,年与希望同行。

灶台里的火烧得正旺,锅里蒸着白白胖胖的大馒头,整间屋子里弥漫着蒸汽。母亲趁着蒸汽擦拭着玻璃,我从暖和的被子里艰难地钻了出来,拿起一个刚出锅的馒头,一块一块地揪着吃。“这一锅馒头蒸得好,吃了饭,给你爷爷送几个馒头,回来把家里收拾收拾。”母亲开始了她的碎碎念,但手上的动作并没有停止。

母亲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因为家庭原因,过早地辍学挣钱、补贴家用,吃尽了生活的苦。所以,对她而言,过年是一件累并快乐的事。馒头一定得足够大,一定得足够圆,若是碰上喜事,母亲还会在馒头上点一个红点或是一朵“梅花”。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年便是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汽。

对我而言,过年最开心的莫过于赶年集。集市像一块磁铁,吸引了方圆十几里的乡亲,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用来买年货。年糕、粉条、糖果、腊肉……各式各样的年货仿佛在向人们招手。我跟着母亲一起挑选有着吉祥富贵寓意的年画。随着年画的张贴,庄户人一年的疲惫也随之消失,新年的希冀也就有了暖暖的丰盈。

如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喜庆的年画渐渐被“志存高远”“宁静致远”等一系列书法作品所代替。但每次去爷爷家贴春联,他总会恭恭敬敬地打开毛主席的画像,让我贴在屋子里。看着他严肃的神情,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鼓舞着我。

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年就是记忆深处的热闹与庄严。

一番辛勤劳作后,最隆重的欢庆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摆满了饭桌,母亲照旧是最后一个落座的。她总是先夹一个饺子放到灶口,说:“这是为了讨好灶王爷,来年会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饭后不久,父亲和弟弟早已躺在炕上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而我和母亲忙着包明早要吃的水饺。

日历撕下最后一页,是新年伊始,亦是我匆匆的脚步。在外地求学的四年里,每次我回学校,母亲总要大包小包塞满了我有限的行李箱,但怎么也塞不下她满肚子的不舍和牵挂。“我和你爸爸没啥大本事,只要你们姐弟俩好好学习,身体健健康康,我们就心满意足了。”我和弟弟带上父母的嘱托,踏上了新的征程,父母怀着期盼,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新的一年,父母希望子女长大成才,孩子们希望学业进步,恋人希望家庭幸福美满,老人希望一家健康平安……

周而复始、历久弥新。新一年的春耕秋收,新一年的平平安安。中国,又开始了新的一年……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篇四

【小村里的年味】

在我心里,只有小时候在老家的年才叫过年呢。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鲁西北平原,地理位置偏僻,全村才200多人。那时候穷,村里的“首富”也只是修起三间砖瓦房。直到我9岁,我家才从原来居住的三间土坯房搬到了父亲单位的宿舍。没钱的日子大家自然处处都要节省,只有过年,大人们才把攒了一年的钱拿出来,买新衣服、买肉、买菜、买烟花爆竹……那是我们这些孩子们一年当中最高兴的时候。

我母亲过日子仔细,一进入腊月,母亲就会赶集来买几块棉布做衣裳。等到年底,别人家给孩子买衣裳时,我母亲已经把我和弟弟的新衣裳都缝制好了。一直到我8岁那年春节,我和弟弟才第一次穿上买的成衣,我的是件浅藕荷色的外套,胸前别着一个金色花篮样的胸针;弟弟的是一身军绿套装。我们兴奋地跑遍全村,向同伴显摆着新衣裳。那时候虽然穷,可不必承担生活压力的我们却觉得很快乐。

随着母亲一样样把过年的东西买进家门,年的氛围越来越浓烈,母亲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几次叮嘱父亲:“过年别打孩子。”还给我买了红绒花戴在头上,给弟弟买了二分钱一包的摔炮和两毛钱一挂的小鞭炮。一直在教初三毕业班的父亲终于放了寒假,借了姥爷的木匠工具,赶在除夕前一天给我和弟弟做了手提灯笼,让我们姐弟俩在除夕夜成为全村孩子最羡慕的对象。

除夕夜的秧歌队在震天的锣鼓声中从村头出发了,他们挥舞着大红绸缎把一年的劳累起劲儿地甩向天空,村里的人们跟着秧歌队,一路笑着、畅想着未来的光景。

秧歌队在村中间的大槐树底下放完烟花爆竹,我和弟弟看着冲过去捡“落鞭”的小伙伴心里直痒,忘记了母亲的叮嘱,也加入进去。可是,弟弟装进口袋里的“落鞭”响了,炸破了新衣裳的口袋,也吓懵了小小的他。母亲第一个冲过来,先拉起弟弟的手看有没有受伤,发现除了衣服没其它事的时候,率先破了她自己定的“过年不打小孩”的规矩,冲着我弟的屁股来了两巴掌,我弟嘹亮的哭声和锣鼓声此起彼伏。

大年初一的早上,天还黑着,我们就被拉起来穿衣服吃饺子,也可能没吃完,拜年的大军就已经开始集合了,从辈分最大的太奶奶家拜起,一路走一路拜,随着膝盖上的泥土增多,口袋里的糖果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们年龄大些的孩子已经学会了推让,嘴里说着不要了,身体却很诚实地不动,等着奶奶大娘们抓起一把或者几块糖塞进口袋,那一口袋糖甜了开学前的时光。

小村虽然贫穷,我们的父辈却有着共同的认知,那就是让孩子们好好读书。我们村里没有一个孩子因为穷而辍学,我们几个同龄人,其中一个读到了博士,另外一个考上了硕士研究生,还有六个是大学本科。

时光飞逝,在年年岁岁不尽相同的鞭炮声中,小村里的孩子们陆续长大,追逐着梦想走远,在一个个陌生的城市奋斗打拼,也都成为了小村的骄傲。那个远处的小村变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小村的年也成为了我们记忆里最甜蜜的回忆。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篇五

【草木灰里的山区年味】

每到年节,忙碌了一年的母亲,总会寻得几天空闲时间,准备制作浙闽一带过年必备的独特食物——黄粿。说是空闲,上山采木下山运米,实际上却比工作的时候还忙。对于过年做黄粿,母亲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

黄粿,也许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是陌生的,抑或根本就没接触过。以至于在我上大学给别人介绍家乡美食时,总是说,那是类似于年糕的食物,只不过它的颜色是金黄的。实际上,黄粿于我,抑或于我的家乡,与其说是一种食物,不如说是一种过年的“信号”。

大清早,母亲就兴冲冲地邀上姨妈一同上山,去采一种特殊的灌木——山柃木。用它烧成“粿灰”,就是一种纯天然的植物碱,掺和在水里,再把粳米放进去浸泡,十几个小时后,粳米就会从原本的白色浸染成黄色。小时候,我时常好奇这颜色的神奇转变。但大概是不想同孩童过多解释,大人们总习惯用一句“就像做人,和什么人在一起,就会变成什么样”,反正说是被影响了。我未多深究,倒是在后来的日子里结交朋友,脑海里经常回响起这句话。

早前,粳米变色要拿去蒸煮,一笼笼,散发着扑鼻的饭香,被倒进石头做的臼里,一锤接一锤,用木质的锤头不断捶打。这是个技巧活,往往需要配合默契。父亲和母亲每年都是固定搭配,一个负责捶打,一个负责翻动,直到米饭在石臼里捣碎糅合,不分彼此,成为一整团。取出来在案台上滚成长条,切成一块块的,就可以重新放进碱水里保存了。那时候,每每做完黄粿,大人们总是免不了一阵抱怨:“明年不做了,累死我了!”而这句话也就说说,一到年节,上赶着做粿的总是他们。所幸到了现在,针对黄粿制作特点已经研发出了新机器,把浸泡过碱水的粳米,用磨粉机先磨成米粉,倒入木桶蒸熟,最后再用机械碾压切段,一道程序下来,热腾腾且滑韧的黄粿便可以新鲜出炉。相比于之前,辛苦程度减少了不少。

黄粿挺神奇的,刚出锅还是软的,在空气中放一会,就会变得韧劲十足。懂得吃的大人们总喜欢趁着刚出锅的那一刻,掰下一块,一边嘴里呼喊着“好烫好烫”,一边忙不迭咬上一口,在唇齿碰撞之间品尝味道:“今年这个米不错啊”“这个灰烧得好啊,量足够”……年年如是,这几句话都会出现,在作坊里传播。似乎,每一年的米都不错,每一年的灰碱都很好,每一年刚出锅的黄粿最好吃,必须要掰下一块,尝一尝。

一年又一年,现在超市里平时都可以买到黄粿解馋,即便是远在异地的人,也可以在网上下单轻松购买。但一到过年,人们还是会在年前挑个时间做黄粿。如果要问,做黄粿的习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追溯不了了。而如果问什么时候可以做黄粿,家乡的人倒是都能告诉你,是要过年了。


2021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相关文章: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一千字征文范文5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作文5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800字5篇

2021过中国年的集体记忆主题作文1500字10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学习强国征文作文800字5篇

2021春节中国人的记忆主题作文1000字5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作文600字5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疫情主题1000字范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秀征文5篇

2021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征文700字5篇

2021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

过年了,人们纷纷背着行囊,提着满是地方特产的年货礼包奔向故乡。那你知道2021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一千字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7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