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大暑的由来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一般来说,大暑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二十四节气大暑的由来,希望大家喜欢!

二十四节气大暑的由来

大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令,“暑”是炎热,“大”是说炎热的程度。古语说:“大暑乃炎热之极也”。这时节的骄阳如烈火,大地上热气蒸腾,阴雨时,天气闷得令人喘不过气来,人们手摇凉扇,头顶湿毛由,想尽办法来对付着热。这种酷暑难耐的日子,前后要持续近一个月之久。

每年公历7月22日或23日开始节令交大暑,太阳已运行到黄经120度。当日正午川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三尺四寸,相当于今天的0.83米。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未的方位,也就是西南方向,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六月,又叫未月、暑月、伏月、荷月。十二消息卦为遁卦,卦象表示天气虽然着热,但地下已有许多阴气出现了。

大暑三候。“初候腐草化萤”,“萤”就是萤火虫,夜晚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中间飞来飞去,寻找食物。“二候土润溽暑”,这时节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合喜水性作物生长。

“三候大雨时行”,这时潮热的天气会随时形成雨水落下,热极生风,闷极生雨。这时可看到路上行人手中提着伞或带着雨具以备突降的雨水,尤其是堤坝河道由于雨水不断,土壤层含水量已经很高,再有暴雨冲刷必有不利,这个时节是防汛抗洪的关键时期,必须组织专业人员查看。

“热在三伏”,三伏中又数中伏最热,头伏和末伏都是十天,而中伏如果赶在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时已到立秋节之后,中伏就是十天,如果庚日赶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还要延长十天,就是二十天的时间。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南方有些地区的平均气温达30℃以上,个别地区的绝对气温历史上曾高达47℃。“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炎热对人的身体会造成不适,但对农作物的生长却十分有利,玉米此时已开始拔节孕穗,即将抽雄,大豆也开花结荚了,棉花花铃期叶面积也长到了最大值,由于气温偏高,水分蒸发极快,“大暑天,三天不下干一砖”,对于生长极速的庄稼,此时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合理安排农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伏天是播种蔬菜的最好时节,农谚说:“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此时,有的地区棉花已经成熟可以采摘了,“七月小暑大暑连,茶园出来去摘棉”。南方有的地区早稻已“禾到大暑日夜黄”了,农民则要“早稻抢口,晚稻抢时”,“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

大暑天气热,地里的农活又多,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平时快了许多,“到了大暑节,农民顾不得歇”,超常的体力劳动会使许多人睡眠不足,食欲不振,身倦体乏,口干舌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苦夏”。一般来说在气温高于35℃时,人体的散热会受到严重影响,中暑的人明显增多,而气温达37℃以土时,中暑的人数会急剧增加。为了减少中暑现象,在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农民可以采取歇响的办法,清晨早出工,待到太阳升高时休息,避开中午的暑热,还可以积蓄体力,待下午三点以后太阳西移时再下地劳动。适当多喝一些清凉饮料,必要时还要补充一些淡盐水,多吃些清淡食物。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城乡居民家里安装了空调,在使用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室内室外温差过大,因为人们在炎热的室外环境中身体出汗毛孔张开,突然进入温度较低的室内会迅速降温,毛孔收缩,造成伤风感冒,影响消化系统,造成身体不适。

夏季是植物生长的季节,同时也是各种微生物及细菌的繁殖季节,人们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讲究卫生,尤其是食用新鲜瓜果时一定要洗净。对于存放时间较长的饭菜,一定要蒸煮后再食J月,防止腹泻、痢疾等夏季常见病的发生。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再有一个良好的心态,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起居及工作,这个暑热的天气就愉快地度过了。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大暑养生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大暑时节即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我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如果当你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在暑热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可内服外用并举,具体方法:内服温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左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选用白介子20克、元胡15克、细心12克、甘遂10克,同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摊在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贴在双侧的肺俞、百劳、膏肓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须注意的是,每个伏天(夏季三个伏天)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贴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这种内、外结合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

暑天,运用饮食的营养作用养生益寿,是减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证。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著名医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他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药粥对老年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者都是适宜的。所以,古人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医药六书》赞:“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可见粥养对人之重要。药粥虽说对人体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据每人的不同体质、疾病,选用适当的药物,配制成粥方可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十四节气大暑的由来相关文章:

二十四节气大暑资料大全

二十四节气谷雨简介

立夏的由来简介

二十四节气大暑时节祝福语短信有哪些

24节气清明的由来

大暑时节的简短问候语

立夏的由来简介

大暑节气晚辈问候短信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500字

二十四节气大暑的由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2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