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古文心得体会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作为一名中国人,学习并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任务。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语文读古文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大家!

语文读古文心得体会1

广哉!《古文观止》

季札在鲁国请观周乐时曾说过:“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我猜想,在吴楚材、吴调侯叔侄在成书之时一定也暗叹过“观止矣!”

《古文观止》,作为一本从两个爱好古文的教书先生平日相互切磋研习、为童子讲授古文的讲义到一本经历百年时间沉淀,传世不衰的文集,并不是偶然。它是一部囊括从东周到明末、集百家经典于一身,同时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绝不会因为政治风云变幻而失去价值的文集。

《古文观止》,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周文、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以及明文。其中以散文为主,间有骈俪文辞赋。皆是历朝历代最富盛名的文章,从这一点看,《古文观止》也可以说是一本中国文学发展史。

周文卷主要收录了《左传》、《国语》,其中还有《公羊传》、《梁谷传》和《礼记》。《左传》作为古中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对后来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后世的历史编写有很深远的影响。除去各种官方的对《左传》的解释。我读《左传》时,更多的是关注《左传》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对战争精彩的描写。

在开篇的《郑伯克段于鄢(Yan)》中,就讲了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的权力之争。郑庄公在母亲武姜不喜欢自己,偏爱弟弟的情况下,韬光养晦、欲擒故纵,故意纵容弟弟的恶行,等到弟弟终于起兵夺权时,才露出早已准备好的屠刀,砍向自己同母同父的弟弟。同时与怂恿、帮助弟弟的母亲决裂,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庄公在解决弟弟共叔段的威胁后,又用了挖地洞的方法,与母亲在隧道中相见。宫变失败后的'武姜,也趁机与郑庄公和好。全文短短几百字,将故事中人自私、残忍、虚伪狡诈、腹黑的本性描写的淋漓尽致。

还是郑庄公,在《郑庄公戒饬守臣》中,郑庄公又化身为一位尊奉礼法,敬畏天命的古代政治家。同时,在这篇文章中郑庄公还说过:“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在这里又可以看到他在表达弟弟的愧疚之情。对比于《郑伯克段于鄢》中他的作为,

我们又看见了另一个郑庄公。

读书最精彩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去体会揣摩作者的意图,而是在眼睛离开书本后,脑内小剧场放映的情节。

相对于过于规整的明文,我更喜欢唐宋文章的灵动和六朝文章的韵律。在这里,我不是故意跳过汉文。汉文卷中,将近一半都是司马迁的《史记》。论谁也不能回避《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光芒。但是,对于我,《史记》更像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历史。司马迁用他精巧的笔,将每个历史事件中人物细微的动作、表情完整的复活在他的书中。在读他的《史记》时,却又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换个角度说,将每个人物的细节处理的那么完美,除了猜测司马迁手上有一个可以与明朝东厂媲美的专业特务机构帮他收集情报之外;那就是猜测他根据手上已有资料,虚构了部分历史情节。我想,目前,后面一种猜测更加让人信服些。

在理科生的眼中,世界可能就是一个个的方程式组成的;而文科生眼中,世界可能就是历史的尘埃中文明的传承。在不同的人眼中的同一个事物是不同的。在我的眼中的《古文观止》,那是我的《古文观止》。抛开一切标准答案,一切评判标准的时候,阅读就变成了悦读。偶尔,也会体会到古人读书时,信手批注时的快乐。

吴氏叔侄的古文,观止矣。而我的读书,才刚刚开始。

语文读古文心得体会2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观止”一词,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看周代乐舞,当看到《韶箾》时,便赞叹道:“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编者以“观止”来冠名,应有当初吴公子季札观赏舞乐时那种由衷赞叹溢于言表的心境。而《古文观止》成书以来,“风行数百年。后生小子口沫手胝,岂止万本万遍云尔哉!”可见其流行度与影响力以及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下面就我个人认识体会,结合具体篇目,谈谈《古文观止》中选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古文观止》的选文都是历代传诵名篇,是文章的典范、读书人学习的样板。在叙事风格、描写手法、用字押韵、思想主题等方面均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呈现。

在先秦文学《左传》部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其惜墨如金的行文、叙事情节的戏剧性和精妙的战术策略。如《郑伯克段于鄢》里,开头“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寥寥数语就把庄公与共叔段的不合介绍清楚。接着写庄公姑息养奸,纵容其弟,其弟骄纵欲夺王位,后庄公使机打败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并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重归于好,写得简直是像演一场戏剧。《齐桓下拜受胙》里,描写齐桓公的拜谢,仅用四字:“下,拜,登,受。”《曹刿论战》里描写战争过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用字虽简,战争的过程已经一清二楚。结尾则讲述了曹刿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即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周郑交质》里写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情,从“信”“礼”的角度来叙事论事:周、郑靠人质来维持关系,谈不上“信”,上下之间的“礼”也破坏了。借君子之口,道出"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菹藻之菜,筐莒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战国策》的选文则描写了大量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他们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前人概括文章艺术风格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是《战国策》的主要特色。如《苏秦以连横说秦》中写“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可见其睥睨诸侯捭阖天下的气势。《邹忌讽齐王纳谏》里,以一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生动的比喻巧妙地说明了道理。《触龙说赵太后》里谈的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现在的父母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鲁共公择言》写到“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可以给当权者以警醒。

接下来谈谈司马迁的文章。《古文观止》里选了几篇《史记》的节选,能很好反映《史记》“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的特点。《孔子世家赞》洋溢着司马迁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文笔简法,含意深远。“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为什么孔子的影响力比帝王要大得多?值得我们深思。《屈原列传》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司马迁倾注的强烈的感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是对屈原极高的评价,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显然传达感情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报任安书》里倾注的感情也十分强烈。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观点。“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其中苦衷骄傲,一言难尽。这些文章可谓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唐宋文部分,《古文观止》中主要选进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其选文的思想性体现在各种议论性文字中。以《原道》为例,韩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他对儒道的理解:“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令人深思。柳宗元《捕蛇者说》谈到“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即苛政猛于虎。《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苏洵《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苏轼《石钟山记》谈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游褒禅山记》说明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的道理。艺术上,《原道》的行文“翻出许多议论波澜。其议论笔力,足以陵厉千古”。整篇文章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醉翁亭记》连用二十一个“也”字煞句,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秋声赋》浑然天成。章法曲折变化,而语句圆融轻快,情感节制内敛,语气轻重和谐,语言清丽而富于韵律,像“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把秋天的气氛渲染得极好。《赤壁赋》更是体现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如“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其余不再一一赘述。

最后是明文部分。这部分选的文章在艺术性上略逊前文,思想上也有所推陈出新。仅举数例。《阅江楼记》中描写“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不失大气庄重。刘基《卖柑者言》讲述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腐败弊政,抒发了愤世嫉俗之情。行文亦有可圈可点之处。《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

总而言之,《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好文选。言其纵,是因为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因枝求叶,可以毫不费力地体会其发展脉络走向;言其横,则是指《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样式和各类内容。仅从《古文观止》一书,就能窥见历代最杰出的思想闪光与艺术成就,这应是《古文观止》最大的好处。

语文读古文心得体会3

得志强兄荐经文《学记》,拜读,偶有所得,今朝欢用朱色注批。欢为学尚浅,孤陋之处望赐教,只求学业有所增益。老酒亦新,敬佩古人在「学习认知」的惊人智慧,可谓入微至深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管理者需要重视教育和学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由物及人,借物言志)。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心怀教育)。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亲身体验);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格物致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学、教」发现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学习的渐进过程,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具有自己独立完善的认知体系)。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学习目的之二:教育别人),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渐进的'知识积累)。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有空间方能容物。以鼓声警之,谦逊虔诚之心,方能有所学)。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学习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不应儿戏)。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勿扰,让天赋自由。勿要强求鱼学会爬树的技艺。曾如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音乐、身体动觉、逻辑数学、语言、空间、人际、自我认知等智能」,人具有不同的智能领域,以及个人在不同领域具有差异)。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勿要武断的干预学习和成长,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习者有一个自我探索独立过程)。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学知识先学为人)。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操缦、博依、杂服、其艺,乃居学也;正业与居学之平衡,居学是知识「保底量的积累」,居学乃正业之基。正业寻求质变和突破。藏焉修焉,息焉游焉。重视业余的学习和体验)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教学勿要急功近利,勿要违背学习的原,要因循学习者的心智发展过程,培养乐学。所谓,有趣、兴趣、志趣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四大教学手法,可是极高深和微妙的,居然与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一致观点)

发然后禁,则扞(hà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发然、时过、杂施、独学、燕朋、燕辟,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可要警惕,对照下文)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之所由兴,呼应上文)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师须分析学习者「多、寡、易、止」四种学习心态,并有针对性的引导)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因循渐进、因人而异的教学手法,辅以「言简意赅、引人深思」的语言表达)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知至学、博喻、为师、为长、为君,这一渐进过程,亦可反推)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天地君亲师,尊师重教何其难也。当老师主持祭祀、当教授学问之时,无须行君臣之礼,可谓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老师有时就如助产士,苏格拉底之问。好答案蕴育在好问题之中,它不像我们拧螺栓一样可以拧到位,而是播下一粒绿色希望种子,孕育更多好点子探寻未知的可能)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勿灌「己所知」,须解「他人惑」。变更课堂控制权,老师请走下神坛,勿以圣人自居)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由劳动、生活经验引发的教学思考。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生物进化本就是一个渐进修复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切忌不可拔苗助长)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因为学习、因为教育、因为老师。而让我们认识了自己、认识了外部,并寻求自身和外部的融和)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重视学习教育是本源、了解「学习」科学是本源)

语文读古文心得体会4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译:犯了错误,不要迁怒别人,并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

(译:不该干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坚持不干,叫“忍”。对小事不忍,没忍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译:小人对自己的过错必定加以掩饰。)

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译: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的过错了。)

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

(译:君子致力于根本,确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产生。)

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译:君子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

26.三思而后行。 ——《论语》

(译: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考虑后才去做。)

27.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译:坏事做得太多,终将自取灭亡。)

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译: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译:评价一个人时,不能因为一点过失就抹杀他的功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译: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31.知耻近乎勇。 ——《中庸》

(译:知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现。)

32.以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

(译:以为自己的错误比别人的小,缺点比别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译:君子最大的长处就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

(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35.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

(译:千里大堤,因为有蝼蚁在打洞,可能会因此而塌掉决堤;百尺高楼,可能因为烟囱的缝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灾而焚毁。)

3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诗序》

(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7.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 (译: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译: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语文读古文心得体会5

学习文言文有利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古代人物,生活习俗,风景名胜的了解,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指引我们生活前进的方向,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我们会想到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我们对自己感到不自信时,我们也会自然联想到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这句名篇。因此我们学习文言文,并最终掌握和熟悉应用文言文是十分重要的。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文言文正是将史与诗有机的相结合,让我们懂得等多。让我们的精神上多了一根可以依靠的支柱。因此,我现在就不难理解古人们内心都有一份安宁,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富有和充实。

文言文其实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我们再也可能回归不到古人那样浪漫多情的生活。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那样‘流觞曲水’,‘红楼梦’中那样‘踏雪寻梅’的闲情逸致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阅读与感悟,我们也许可以返璞归真。毕竟,中国人的精气神都在他们的语言文字中表达的淋漓尽致。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一定会明白。你会发现,它离我们不远。文言文是开在沙漠中的一朵娇艳的花,抑或是尘俗荒漠中的一缕幽芳。


语文读古文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初二作文读古诗文有感5篇

读古文观止有感800字经典著作

愚公移山文言文读后感范文5篇

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3篇

有关学文言文的随笔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总结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分享

语文古诗文鉴赏精选答题技巧分享

高一语文文言文六大学习方法

有关读书精选演讲稿

语文读古文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1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