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指任何单位和个人单独或者集体,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和形式获环境信息,对环境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环境管理和涉及环境开发利用行为进行监督,以及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行为的总称。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

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1

(一)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问题界定模糊。当前,学界对政策失灵研究的界定较为笼统,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政策失灵主要包括两种情形---政策制定失灵和政策执行失灵。政策制定失灵主要指制定出的公共政策本身存在错误或不合理之处;政策执行失灵主要指政策执行时变形走样。而当前研究多将政策失灵笼统论述,问题界定较为模糊,不利于准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第二,研究内容相对宽泛。政策失灵并不抽象,而是有具体表现。现有研究对政策失灵现象的分析多侧重宏观层面,较为抽象。同时,公共政策有政策周期,体现为一定的政策过程,对政策失灵分析未能较好地结合政策过程,较为宽泛。第三,理论创新不足。当前,对于政策失灵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理论创新和分析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从利益角度分析政策失灵,根据理性经济人观点,人是理性自利的,马克思也提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3]由于人们追求自身利益始终如一,而同一地方的不同政策或不同地方的同一政策,有的存在政策失灵、有的不存在政策失灵,这些现象从利益角度难以较好阐释。又如从制度角度分析政策失灵,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制度不完善引发政策失灵,而对制度不完善引发政策失灵的内在机理以及制度不完善的内在机理,尚缺少较为深入的分析。

(二)研究展望

政策失灵问题是当代中国政策实践中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因而研究政策失灵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加强政策失灵问题研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加强对政策失灵基本内涵的研究。从语源学角度探析失灵内涵,以此为基础,探索较为清晰明确的政策失灵内涵。第二,细化政策失灵阶段分析。根据政策过程理论,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几个主要阶段。政策失灵是公共政策全过程失灵还是部分公共政策过程失灵?现有研究表明,政策失灵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阶段较为普遍、突出,因而应将政策失灵研究细化为政策制定失灵和政策执行失灵。而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又可以划分为一定的阶段,将政策失灵与政策过程理论结合,有助于探索政策失灵研究的新路径。第三,加强理论建构。当前,政策失灵研究缺少较为系统的理论模型,影响了研究深度的拓展。在公共政策过程中,不论是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还是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或者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谋取私人利益,这些利益追求都是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实现的。托马斯·戴伊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做与选择不做的事情。"[64]因此,以公共政策行为为切入点,构建政策失灵的一般性理论模型,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公共政策。第四,优化研究方法。一方面,加强实证研究,以政策失灵的现实案例作为研究重点,突出问题导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理论;另一方面,加强比较研究,特别是中西对比,探寻政策失灵的共性机理和规律。

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2

政策失灵的理论研究侧重宏观层面,案例研究则侧重微观层面。当前,学界对于政策失灵案例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环境、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

(一)经济领域

经济领域政策失灵的典型案例集中于房地产、产业和能源方面。在房地产领域,政策利益博弈较为复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集团都存在利益诉求,同时,由于利益协调机制尚不完善,房地产领域政策调控往往成为"空调".如王梅等人分析了房价调控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因财税体制、权力分配体制和土地出让体制而产生的利益博弈。消除失灵需设置双赢的共享税、建立全新的政绩考核机制和将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等措施。[40]徐自强、单雅杰分析了房产限购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原因在于房产限购政策过程的非严密性、政府职能缺位、房产限购政策中的价值失范、互联网的公用地悲剧。矫正失灵应完善政策过程,规避信息不对称风险,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大众传媒。[41]在产业领域,政策失灵往往与政策周期密切相关。地方政府为获取政绩,有关产业政策往往存在短期行为,从而导致政策失败。如刘虎、郗永勤分析了循环经济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表现为重复建设与产业发展趋同化、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寻租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低效,失灵根源在于各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博弈。矫正失灵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行为约束、建立科学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以制度压缩寻租存在空间、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42]张泽一、王春才分析了汽车产业政策失效情况后认为,失效原因在于市场竞争受到抑制、缺乏自主创新鼓励机制、企业缺乏学习精神、利益主体寻租。消除失效需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从经济性管制逐步转向社会性管制、支持企业自主研发、推动产业重组。[43]杨莉分析了钢铁产业限产政策失败情况后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既有政策的主要目标定位与产业发展趋势相错位,应对失败需实行政策的生态转向。[44]在能源领域,虽然能源政策出台时间不长,但政策失灵与能源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关系密切。如盛明科等分析了我国能源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表现在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等环节。矫正失灵应准确界定能源政策作用领域、建立科学化的能源政策制定与执行机制、加大对低碳型能源政策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低碳型能源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45]

(二)环境领域

环境领域的政策失灵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也作出了较大的牺牲。环境领域的政策失灵与两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利益冲突,二是体制不完善。在环境政策失灵的利益冲突方面,包括政府自利倾向、府际利益博弈、部门利益博弈等。如王良伟分析了水污染治理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根源在于政府的自利倾向,矫治失灵需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完善行政职权配置。[46]娄成武、常爱连分析了围填海管制政策失效情况后认为,失效情况分为规模性控制政策失效和惩罚性政策失效,失效原因在于围填海政策自身存在问题、地方政府单极价值观、围填海项目实施者难抵利益诱惑、机制不健全。应对失效需弥补围填海政策自身漏洞、转变地方政府价值观、提高政策受众的觉悟、健全相关机制。[47]汪阳洁、张静分析了耕地保护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根源在于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对耕地资源非农化利用的竞争,应对失灵需创新中西部地区发展模式、构建耕地保护区补偿机制、创新国家经济制度。[48]赖明苒等分析了退捕渔民利益补偿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表现为利益补偿决策失误、政策执行效率低、再分配不公、监管缺位。矫治失灵应完善公共协商机制,纠正决策失误,提高政策执行效率,推进再分配公平,建立健全监督审查体制。[49]在环境政策失灵的体制方面,主要是利益协调机理、科层制、环境管理体制等不完善。如杨建洲等分析了森林限额采伐管理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表现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方面,失灵根源在于市场配置森林资源与计划形式配置森林资源之间的体制冲突。矫治失灵需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限额指标,实施分类管理,健全以源头林木消耗管理为核心的林木采伐管理体系。[50]唐国建分析了跨界海域环境治理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原因在于条块不对称、科层制管理中官僚主义作风、部门敷衍推诿、地方政府利益冲突、地方执行机关形式主义。[51]郑光梁分析了环保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原因在于环境保护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政策执行失灵、部门间缺乏协调、环境政策本身失当和政策价值取向偏差。矫正失灵需遵循环境保护主体多元化原则、政策协调统一原则、政策执行与监督并行原则、环境保护政策手段的灵活多样原则。[52]高忠文、王琪分析了海洋管理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表现为海洋政策制定中的被动性和随意性,海洋政策的低层次性,海洋政策的片面性,失灵原因在于涉海管理部门自身的利益追求,海洋政策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制度安排不合理。矫正失灵需完善海洋政策的利益整合机制、民主参与机制、政策监控机制。[53]

(三)教育、科技、医疗卫生领域

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领域政策失灵,往往与政策议程设定中短期行为密切相关。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由于地方政府官员任期有限,短期行为有助于提升政绩,而教育、科技、卫生政策具有投入多、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不利于在短期提升政绩。因此,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阶段都会存在一定的政策失灵现象。在教育方面,政策失灵体现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等各个阶段。如赵凤中分析了教育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原因在于教育政策本身的理性有限,教育政策制定者受思维习惯的限制,使教育政策存在计划不周、运行失调、人员缺位,教育政策分析不充分且缺乏完善的执行监督机制,注意力限度,时间延滞等问题。[54]张妙丽分析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表现为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设立众多门槛,城市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别,教育资源不平等,失灵原因在于政策自身不明确具体,政策执行受制度制约,政策监控机制不健全。[55]陈胜祥分析了农村中职免费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表现在中职招生和贫困学生资助环节,失灵原因在于政策实施中农民偏好和政策组织目标存在冲突。纠正失灵需通过制度改革和文化改造重塑人们的教育偏好,整合国家中职助学金政策和农村中职免费政策。[56]程家福、李瑛分析了高考加分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表现为加分政策执行过程失灵和加分政策执行结果失灵,失灵原因在于资本侵蚀、加分政策执行机制不健全、政策执行者疏于尽职尽责。矫正失灵需发挥官方与民间主体的决策作用,建立健全加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监控机制,构建多层次政策执行者责任追究机制。[57]在科技方面,政策失灵的直接原因在于政策制定或政策执行失误,深层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存在较为强烈的短期行为,满足于通过科技模仿获取产业数量提升,不愿意通过加大投入进行科技创新来获取发展优势。如李侠、邢润川分析了科技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科技政策失灵是指政府利用该政策没有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不能把政府的意向、方针、策略和限制有效执行的情况,失灵表现为问题确认失误和政策执行失误,应对政策失灵需建立科技政策失灵的预警机制。[58]李建民、陈敏分析了地方科技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表现为地方政府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趋同与过度竞争、地方政府与企业寻租现象严重、科技投入意愿无法满足法定的增长要求,失灵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为自身利益进行恶性博弈。应对失灵需转变政绩考核理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遵循世界技术---经济范式更迭规律。[59]在医疗卫生方面,政策失灵与政策体系密切相关,政策制定需要中枢系统、信息系统、咨询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政策制定系统失灵容易引发政策失灵。医疗卫生领域政策失灵,除利益、体制等因素外,多与政策制定系统存在关联。如王志强等人考察了药品价格管制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原因在于医药领域信息不对称、医疗机构处于特殊垄断地位、被管制者规避管制,矫正失灵应提高政府定价价格科学性,完善药品价格管制政策,平衡产业链上竞争强度。[60]金今花等分析了医药卫生政策失灵情况后认为,失灵的直接原因在于部门利益冲突、政策信息不对称、多元利益博弈、政策短视效应,失灵的深层原因在于政策失灵与政策客体逆向选择行为,政策失灵与医药卫生政策越位、缺位并存,政策失灵与政府角色困境,政策失灵与宏观环境,矫正失灵需建立更为全面且系统化的医改政策体系。[61]杨雪燕、李树茁分析了出生性别比例偏高治理政策失效情况后认为,失效原因在于公共政策系统不协调,体现为政策的主体子系统内部、客体子系统内部、主体与客体子系统之间、本政策系统与其他政策之间以及本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五个方面。[62]

总体而言,政策失灵的案例研究为政策失灵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揭示了各领域政策失灵的原因。从理论和案例研究的现状来看,现有政策失灵研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的观点。但对政策失灵的研究,理论建构不足,尚缺少一般性的理论来作为政策失灵分析的普遍模型。

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3

政策失灵,又称政策失效或政策失败,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共同困境。西方学者对政策失灵问题关注较早,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如1973年,杰弗里·普雷斯曼和艾伦·威尔达夫斯基在《执行》中以奥克兰为案例分析了华盛顿的政策如何在奥克兰遭遇执行失败;[1]1986年,叶海卡·德罗尔在《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通过考察西方发达国家政策制定实践,提出了政策制定无能的命题;[2]2012年,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A·罗宾逊在《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中分析了经济政策与制度的关系,认为包容性制度和汲取性制度是决定一国经济政策成败的核心因素。[3]与之相比,我国学界对政策失灵问题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较少。对于我国而言,政策失灵是政策分析的一个新领域。[4]

一、政策失灵基本理论研究概述

政策失灵是政策实践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准确认识政策失灵,需要从理论上梳理清楚"什么是政策失灵""政策失灵机理""政策失灵的应对思路"等基本问题。当前,在理论研究方面,学界对于政策失灵的内涵、类型、成因、对策等有关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政策失灵的内涵

政策失灵的内涵是政策失灵研究的逻辑起点。当前,学界对政策失灵的内涵大致从政策目标和公共利益两个角度作了初步界定。一是政策目标角度,即公共政策是否实现了政策目标。如汤敏轩认为,政策失灵是一项公共政策过程或结果偏离了政策制定者的预想目标,并对政策标的群体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4]刘生旺认为,政策失效是公共政策不能完全达到或完全不能达到设定目的的现象。[6]詹国彬认为,政策失败是政策因为制定和实施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未能实现预定政策目标的现象。[7]彭勃、张振洋认为,政策失败是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政策制定者的预期发展轨道,最终未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现象。[8]二是公共利益角度,即公共政策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如叶芬梅认为,政策失灵是公共政策在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促进社会公平以增进全人类公共利益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无能状态。[9]胡凯、杨雄辉认为,政策失灵是一项公共政策在运行阶段因利益博弈而出现背离公共利益、对政策目标群体造成的负面影响超过其获利程度的现象。[10]向玉琼认为,政策失灵是公共政策内容出现偏差、偏离了公共利益,从而给社会带来伤害的现象。[11]

(二)政策失灵的类型

政策失灵的类型是对政策失灵的划分,合理界定政策失灵类型有助于认识政策失灵的内在机理。目前,学界基于不同的划分标准,对于政策失灵类型划分较为繁杂,代表性观点如下:一是根据政策性质进行类型划分。如叶芬梅将政策失灵分为四类:错位性失灵、缺陷性失灵、利益变异性失灵、负面性失灵。[9]二是根据政策效力进行划分。如于新恒将政策失效分为三类:政策正效力偶然失效、政策正效力全面失效、政策负效力。[13]三是根据政策要件进行划分。如刘生旺将政策失效分为三类:公共政策主体失效、公共政策对象失效、公共政策工具失效。[6]四是根据利益平衡和政策支持度进行划分。如彭勃、张振洋将政策失败分为三类:动力不足型政策失败、低支持度型政策失败、内外失据型政策失败。[8]

(三)政策失灵的成因

政策失灵的成因主要探究政策失灵的内在机理。一方面,学界对于政策失灵成因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既有从综合因素进行的分析,也有从制度、利益、政策主体、政策过程等特定角度进行重点分析;另一方面,对于政策失灵的根源或主要成因尚未展开较为详细的探索,政策失灵机理分析的深度有待提升。一是政策失灵成因综合说。公共政策并不孤立,而是政策系统中的一部分,多种因素都将影响公共政策。政策失灵成因综合说从政策系统的角度多方面考察了政策失灵的机理。如王威、于歆认为,公共政策失灵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决策失误、公共政策偏离公共利益、公共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及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因素。[16]朱仁显、刘金华认为,政策失效的原因在于政策投入不够,政策作用对象不配合,政策在目标、内容、管理上彼此冲突,外在因素干扰,政策超前等。[17]陈雪莲认为,政策失败的原因在于四个方面:政策环境上存在压力性体制和政绩锦标赛问题,政策制定上存在权力傲慢、法治缺位和政策共识问题,政策执行上存在共谋与选择性执行问题,政策监督上监督低效和政策评估空置。[18]二是政策失灵成因主体说。在我国,不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政策执行,以公务员为核心的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中都居于主导地位,政策失灵成因主体说侧重于从政策主体角度分析阐释政策失灵的成因。如莫勇波认为,政策失灵的根本原因是政府执行主体不恰当的利益追求,政策失灵的重要原因是政府执行主体价值观偏失、执行责任感淡薄、执行态度消极、政策认知不足和执行策略方法不当。[19]张华认为,政策失败的原因在于决策者的自利行为,政治家、行政官员、政党等公共政策决策者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0]刘伟忠认为,政策失败的原因在于政策执行主体的局部性执行、表面性执行、替换性执行、扩大性执行、机械性执行等一系列偏差性行为,偏差性行为的根源在于政策执行主体存在认知缺陷、利益冲突、伦理失范、沟通不畅等问题。[21]三是政策失灵成因过程说。自拉斯韦尔开创政策科学以来,政策过程研究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重心。政策失灵成因过程说侧重于从政策制定、政策决策、政策参与、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一系列过程分析政策失灵。如顾兴华认为,政策失败的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高,政策制定过程存在决策信息不及时、政策制定过程不规范不透明、公众参与度不高、政策监控不力等问题。[22]靳永翥认为,政策失败的原因在于,在政策制定环节上存在一元化决策体制、较难感知社会问题、政策研究咨询机构成为陪衬等问题,在政策执行与监控环节上存在宣传工作不到位、口号与行动脱节、目标偏离实际、政策透明度不够等问题,在政策评估环节上存在虚假评估、决策者不重视评估、公众评估参与难等问题,在政策终结环节上存在利益博弈、思维定势等问题。[23]四是政策失灵成因制度说。在公共政策中,不论是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还是社会公众,其行为都受到制度的制约,政策失灵成因制度说从制度角度考察政策失灵的成因。如向玉琼认为,政策失灵的原因在于官僚制,官僚制追求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导致公共政策偏离公共利益。[11]彭莎丽认为,政策执行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短缺,即不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和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匮乏导致政策执行失败。[25]五是政策失灵成因利益说。一方面,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公共利益;另一方面,人是理性自利的,往往以自己的利益追求为行为动机。在公共政策中,存在多种利益冲突,政策制定者维护公共利益与牟取私人利益的冲突,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政策失灵成因利益说从利益角度分析政策失灵的内在动因。如庄德水认为,政策失败的原因在于利益冲突,公职人员的私人利益追求导致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的失败。[26]米恩广认为,政策失灵的原因在于政府之间、政府机关和公众之间、政府组织与执行者之间、执行者之间的利益博弈。[27]

(四)政策失灵的应对路径

政策失灵是公共政策实践中的困境,有效应对政策失灵是提升公共政策科学化的基本前提。为此,学界从规范政策主体、完善政策过程、优化政策工具、完善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应对路径。一是在政策主体方面,应对政策失灵需要政策主体规范利益导向、优化政策认知、完善政策文化。如徐敏宁认为,规制政策失灵需要从行政伦理方面提升政策主体的行政忠诚。[28]张华认为,治理政策失败需要从法律、制度、文化方面规制决策者的自利行为。[20]刘伟忠认为,应对政策失败需要从提升认知能力、规范利益平衡、完善执行机制、优化组织文化等方面规范政策主体行为。[21]二是在政策过程方面,应对政策失灵既需要完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政策过程,也需要完善决策、咨询、信息、执行等政策系统。如顾兴华认为,应对政策失败需要推进政策制定过程科学化,完善决策信息系统,遵循科学决策程序;实现政策制定过程民主化,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强化研究咨询,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提高政策制定过程法治化程度,完善政策制定监督约束机制。[22]于新恒认为,治理政策失效需要完善政策制定过程,通过把握客观依据、运用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推进政策制定科学化。[13]靳永翥认为,矫治政策失败需要强调过程的有机衔接,防止政策断裂;畅通信息沟通渠道,避免政策建构出现偏差;强化政策的法制监督,克服政策执行的随意性;透明公共政策参与过程,防止政策评估个人臆断;加强新政策气氛渲染,减少公共政策终结难度。[23]三是在政策工具方面,应对政策失灵需要加强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的运用。如向玉琼认为,消除政策失灵需要超越官僚制的工具理性,将合作制组织作为政策过程的载体,使政策过程可以进行多元主体互动的审慎思辨,避免政策失灵。[11]陈雪莲认为,应对政策失败需要实行循证决策和政策审计,循证决策通过寻找具有真实性和公正性的决策证据来降低经验决策的不确定性,政策审计通过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以联网审计、现场审计和大数据共享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审计体系。[18]四是在体制机制方面,应对政策失灵需要政策过程和政策系统建立健全各方面体制机制,通过制度进行预警和矫正。如叶芬梅认为,矫正政策失灵需要健全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机制以及建立公共政策失灵的预警机制。[9]胡凯、杨雄辉认为,矫正政策失灵需要优化决策机制、构建信息沟通机制、创新政策执行机制和完善利益均衡机制。[10]王威、于歆认为,矫正政策失灵需要完善决策体制和监控机制,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16]庄德水认为,应对政策失败需要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26]

总体来看,现有政策失灵理论分析较为全面,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第一,政策失灵内涵界定不够清晰。由于政策失灵的核心为"失灵",而何为"失灵",尚缺少明确的阐释。第二,政策失灵表现分析不足。虽然部分学者对政策失灵的类型作了有益探索,但政策失灵作为政策实践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应当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政策失灵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尚缺少相对明确的概括总结,影响了对政策失灵的理解和对机理的分析。第三,政策失灵分析深度不够。一方面,对政策失灵的分析多停留于经验事实的描述,实证研究不足;另一方面,对政策失灵机理的分析较为宽泛,缺少特定角度的纵深分析。

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4

一、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公众参与制度的渊源

(一)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含义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指任何单位和个人单独或者集体,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和形式获环境信息,对环境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环境管理和涉及环境开发利用行为进行监督,以及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行为的总称。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公众参与制度的法律渊源

自1976年以来,我国已经制定了大量的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却始终不够重视,直到1996年第一次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中才增加了“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的规定,这是公众参与原则正式在我国环境立法中加以体现。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2006年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另外,宪法和其它有关法律法规中,也作出了一些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规定。我国关于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立法从无到有,从原则到具体,正在不断发展,而且进步得越来越快,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公众参与制度的现状

虽然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公众参与制度的立法已初具规模,但是这种参与更多地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方面,公众并未成为环境保护的独立主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范围不够广泛

公众参与的范围逐渐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展是环境立法的趋势,众多西方国家均规定公众可以参与到涉及对人类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公共项目中去,而在我国的各类环境保护活动中,公众可以参与的范围相对较小。如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仅规定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可以由公众参与,忽视了国家立法、政策以及替代方案等宏观战略层面的公众参与。而恰恰是这些方面很容易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二)公众参与的途径不够系统全面

公共参与作为一项制度在很多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的方式和类容,中国在环境法中鼓励公众参与,但是并非强制,因而行政机关的公开方式和公开过程缺乏强制性色彩,这对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会产生很大影响。如举行听证会和论证会,公众对信息的公开晨读和公开类容了解不深,因此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缺乏利益受损的救济方式

权利的存在必然对应着救济的存在,没有最后法律保障的权利是无法实现其目的的。因此,许多国家都相继规定了保护环境公共利益免受损害的公益诉讼制度,而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迟迟没有出台,导致一些地方的环境公益诉讼屡战屡败,导致公众缺乏参与和监督的积极性。

(四)公众参与的受重视程度有限

中国的环境立法着重强调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在环境保护方面赋予了政府广泛的权利和职责,而对公众参与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公众的反馈意见不仅是行政民主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的环境政策能否顺利进行和发挥正确作用的重要因素,只有重视公众的意见和参与,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贯彻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

三、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因此,中国应该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按照公共参与制度的国际趋势,努力改进和完善中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体系的构建。

(一)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建立在公众强烈的环境意识这个基础之上,这是制度建设的前提。首先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公众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其次要建立起一套具体的制度来确保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二)拓宽公众参与的途径和范围

中国目前之所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众没有获得参与的机会和途径,公众没有参与的法律依据,参与的范围也很小。同时中国的环境立法中关于公众参与的规定规定大多数是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只有从政策上和法律上给予公众各种保障,公众才有充分参与的可能性。

(三)法律上规范公众参与的权利受损救济机制

当前中国在环境保护当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公众对于侵害环境公共利益的行为没有权利救济的方式,虽然有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也只是能够解决私人利益受到损害的状况。当关系到众多人的生存环境的公共还击能够利益受到损害时,则缺乏有效地救济途径。因此,中国应尽快出台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从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的权利救济途径,促使更多的公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应问题研究

引言:自2008年以来的通胀预期终于变为现实,公众切实感受到了通胀的压力。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表明,2010年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6.4%,说明抑制通货膨胀已成为我国2011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轮通胀的形成因素复杂,既有来自于国际社会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又有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农产品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原因。另一方面,整个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大。首先是世界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减缓,这主要是因欧洲债务危机所致,“中国制造”的国际需求将进一步减弱。其次是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导致美元贬值,从而使中国的出口更加困难。我国政府一方面,收巨量的货币流动性,控制物价;另一方面,要阻击国际热钱的流入。但前者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压力较大、信贷投放惯性较强、外汇占款规模上升、历史存量较高等因素而困难重重;后者则由于美国可能会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深化等因素而难以控制。后者的不可控性,完全可能使我们回收流动性的所有努力被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所抵消。因此,2011年的目标还是以控制物价,收缩银根为主。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央行多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提高存贷款的利率,只有一个根本的目的――抑制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致使通货膨胀预期增大,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国内不少学者都置身于研究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如何控制通胀的同时维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陈虹宫照华(2011)具体分析了美国的二次量化宽松政策,提出从经济泡沫到通货紧缩过程中,我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应对这次通胀问题。王兆昕(2010)从居民的角度,通过居民的消费行为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胡慧萍(2007)基于协整检验,对我国房地产投资额与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长期在长期房地产投资额与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均衡的协整关系,且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国内学者从各个方面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研究,为指导我们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笔者从货币供应量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角度,深层次探讨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作用。

二、模型构建

(一)单位根检验结果:由于我们定义的货币供应量(Y)、以及三个产业产值比较大,我们分别取对数考察 LNY、LNM1、LNM2、LNM3.结果如表1:

上述全部通过检验而且是平稳的,下面进行模型构建。

(二)利用EVIEWS 5.0 建立模型如下:

LNY=-0.214381+0.008690LNM1-0.087764LNM2+1.217819LNM3

模型指数:DW=1.79,R-square=0.998033,Adjusted R-square=0.997686

3、异方差检验结果为Obs R-squared probability=0.03,不存在异方差现象。

三、结论分析以及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模型的构造我们发现,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在第三领域巨大,货币供应量变化一个单位引起第三产业变化1.217819个单位。如此巨大的影响程度主要跟我国经济结构有至关重要的关系。随着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以来,金融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美国金融业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恰恰证明了,金融等服务性行业和流通行业的发展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相对来说。第一产业的发展慢慢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快节奏,不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力。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工业化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取得的经济效益举世瞩目,但是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耗问题却需要我们共同解决。第二产业发展的系数为负意思就是我国货币供应量在第二产业上的投资相对匮乏,多余的货币供应量全部进入第三产业,最典型的房地产行业资金拥足,同时也致使我国的房价居高不下。相关政策建议:①稳定我国的物价水平的基础上,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近年来通胀还有预期,央行还会加大对流动性和信贷规模的控制。②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但是也要看到其中的不足。服务性行业的过分充足,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货币过多的追求利润而停留在这个行业里。最终会对其他实体行业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也会损害整体国民经济的利益。③继续加大第一产业的发展,加大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④合理有效地发展工业,运用货币政策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扶持产业转移项目,为大型工业建设投入足量的货币资金。

通过对货币供应量以及三大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首先要坚定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然后需要我们协调三大产业的关系,在严格控制通胀的基础上维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对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作为经济研究者,应该责无旁贷地积极想办法处理、改善和修正。

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5

通过对《公共政策分析》一书的认真学习,使我对公共政策及其分析方法的有了初步的学习和理解,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体会到了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内涵,并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现代各国政府所面临的已不再是个别、单一、简单以及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而是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错综复杂的各类社会问题。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能否在各种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水平。公共政策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产品, 所以人们不仅关心政府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而且还关心政策是如何执行的, 以及如何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等。正是基于这些原因, 十分有必要学习《公共政策分析》课程。 学习《公共政策分析》最大的收获就是搞清了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途径中,政府途径相比较

其他途径的优势体现为:一是政府权威的广泛性,即除非遇到特殊的障碍,其权威一般能够遍及其管辖范围内的所有地域和人群;二是政府是唯一的能够合法地使用强制力的组织。对于国家政策而言,那些宏观调控政策,如以产业政策为核心的经济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等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人口数量膨胀和质量提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等等。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同时有消极和积极之分。消极的调控政策也被称为负调控功能。这种消极作用,往往是因强调一种倾向而掩盖了另一种倾向所致。比如,山西煤炭几乎是中国煤炭行业的代名词。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共生产煤炭约106.3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外调量约70多亿吨,占全国省际煤炭净外调量的70%以上。可以说“煤炭”为山西省GDP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和模式,以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GDP发展的大肆开采,为山西带来的是环境极度恶化,煤炭工业持续发展前景渺茫等现实问题。进入新世纪后,煤炭资源整合就一直是山西所关注和努力的方向。20__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在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意见》。其中认为山西要改变现状,必须实现从资源提供向资源深加工方向发展。20__年12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

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关于煤炭资源转型方面,按照山西省经济转型发展规划,“四气”(煤层气、天然气、焦炉煤气、煤制天然气)产业一体化是山西此次经济转型布局的“杀手锏”。如果能发展好“四气”产业,相当于在中国中西部再造一个“大庆”。山西省政府规划,到20__年“四气”供气总量达到120亿立方米。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目前,山西正在经历发展的阵痛期,但一些新活力、新资源、新人才正在逐步体现,这正是党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的公共政策决策。

学习《公共政策分析》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对于公共管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政府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体系在创造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政府具有处理公共事务的合法地位及权力。由于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压力,政府部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正在经历着根本性的变革。加之社会各界对于政府部门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期望,政府部门的工作较之以前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以及更加广泛的影响。目前,由于一些公务员行为的失范及 现象,一些部门管理

的失误,使社会对公务员及公共管理部门评价不高,甚至认为“政府无能”、“政府无用”,我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政府作为社会规则的制定者和社会秩序的守护者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管理不应当被简单的削弱,而应当积极发挥作用,管好那些份内的事情。另外,通过学习,也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个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因为,“管理者组织员工获得最高生产力,其目的在于取得一种成效,实现组织的持续生存”。从这个角度看各个层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与事业的兴衰成败、长治久安是息息相关的。

公共管理者应当具有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方法、灵活的应对和有效的管理。合格的公共管理者不能被动地适应环境,而应积极主动地去改造环境,这其中包括通过学习公共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学习《公共政策分析》,给予我们大量的新公共管理理念、方法和经验,并通过大量案例的分析引发我们思考和探索,使我们受益非浅。虽然本学期学习到的一部分公共管理知识,过去我们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和了解,但通过本次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自己有了一些更进一步的、新的感悟。

以上就是我学习《公共政策分析》课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关于公共政策的阅读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14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