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阅读心得800字精选作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孟子》阅读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阅读心得1

孟子经常用一些完整的小故事、寓言来表达自己地观点和看法。而这些小故事和寓言就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常用地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再作冯妇”等等,可见孟子思想对我们地影响对我们来说不可不谓深厚。

孟子所说的“揠苗助长”演变到今天一般都说成是“拔苗助长”,但说的都是同样一个道理,孟子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然就会像宋人那样“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把自己累得不行不说,还枯死了禾苗,得不偿失。要想幼苗茁壮成长,只有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必然失败。就像人的成长与发展一样,同样要遵循规律,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变得牢固,才能吸收更多的养分,成长得更好,由一颗幼小的树苗长成一株参天大树。孟子在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守规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凡是应顺其自然,适应事物本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正所谓:“其进锐者其退速”,即是继承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当我们太想办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而显得过于浮躁,沉不住气,冒冒失失的前进就失去了方向和重心,把握不住事物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方而更容易迷失方向。孟子的观点就好像力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道理一样,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力越大,那它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大。同样,如果我们在一件事情上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付出了太多的努力,那我们必然抱有更多的希望和企盼,而一旦事物的发展出乎我们的意料和想象,那我们将比用平常心对待一件事物的时候更难以接受眼前的事实。所以凡是我们不必看得太重,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当事情成功时,我们才不致于过于高兴,被成功的喜悦麻痹了清醒的头脑;在事情失败时,才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致于过于失望和难过而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孟子还曾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时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追求的,当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孟子选择舍生取义,虽然平凡如我们的芸芸众生不用面对生命与道义这么高尚严肃的话题,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难免还是会面临两难的选择,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抉择呢?比如说工作和休息的冲突,个人利益和大家利益相矛盾的时候,何去何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选择。但我觉得能够把工作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人是最高明的,首先热爱生活,也喜欢工作,把生活当作工作的一部分,把工作看成生活的有机体,每一天,既是在生活,也是在工作,工作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这样,即是是工作占用了休息的时间,也不会产生工作占用了休息时间的想法,也就不会觉得在八小时之外的工作是一种负担。

《孟子》阅读心得2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

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锛傂∩角痫紓,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孟子》阅读心得3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

《孟子》阅读心得4

吃苦,其实也是一种资本——再读《孟子》时的一点想法纳雍县张家湾镇补作小学九年级班王仙

在学校举行的读经典活动中,我幸运的在老师处借到了他所收藏的《孟子》一书,读起来感觉比在课本中见到的节选深邃多了。在《孟子•告子下篇》中我又找到了那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文章,感觉较之前在课堂上所学的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广的认识。时下,人们忙于赚钱、忙于享乐,却没有人在重视品德的高尚,重视知识的渊博;孩子正忙于比吃的,比穿着,却没有比学习的成绩,比思想的进步。社会依然不够富有,可我们却盲目地攀比着各种各样的享受。大人们失去了从前创业的斗志,孩子们失去了刻苦用功的想法。在“拜金主义”的凶涌洪流中,我们认为大家都应该放弃那种“金钱至上”的狭隘观念,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人的文章了。不是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于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们就不会给孩子太多的金钱,同学们也就不会盲目的在吃的方面追求奢侈和精细,在穿的方面追求时尚与名牌,在生活当中追求安逸与享乐,在学习方面却又自认弱智与无能。真的,孙敬、苏秦吃尽了读书的苦——悬梁刺股,于是有了汉代的大儒,有了战国时期六国大封相的成功。车胤、孙康吃尽了生活的苦——囊萤映雪,于是纷纷成为晋时有名的饱学之士。匡衡吃尽了贫穷的苦——凿壁偷光,于是有了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俗语,然而在很多时候,家长们总感觉自己吃的不如人家,穿的不如人家,用的不如人家,却很少意识到我们对子女的教育不如人家,我们对子女的要求不如人家。孩子们也很少想到我们自己的学习不如人家,自己的努力不如人家,自己的成绩也不如人家。总之,静下心来,读一点古书,我们大家都会真心的发现,原来,受苦,其实也是一种资本。

《孟子》阅读心得5

有一天,孟子和弟子们坐在一起,品评历史上的一些圣人。孟子举了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四个人,说他们都是道德品行可称得上“圣”的人。

有弟子问他:“夫子,你说这四个人都是圣人,那这些圣人的风节有不一样之处吗?”孟子回答说:“当然各有各的特点了。伯夷是圣人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勇于承担重任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中识时务的人。”孟子用最精炼的话品评了这些了这些圣人各自的特点,但见弟子们还是一脸迷惘,只好又耐心的解释了自己的评价:“伯夷这个人,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耳朵不听不好的声音。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管束。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官,天下大乱就隐居山野。他不到□横行的地方去居住,认为跟粗野的乡下人相处,就像穿着礼服做到泥地上一样。商纣无道的时候,他住在北海边上等待天下太平。所以别人听到伯夷的风节,即使是贪得无厌的人也能变得廉洁,懦弱的人也有了不屈的意志。

伊尹却是另一种人,天下太平他出来做官,天下大乱他也出来做官。他说:“上天生养这些老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教化他们,我是这些人的先觉者,我必须用尧舜的之道来开导他们!

而柳下惠不以侍奉名声不好的君主为羞,也不因官小而辞。被人抛弃,他不怨恨,处境贫穷,他不忧愁;跟乡下人相处他也满心高兴。他自己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你在我身边裸露身体又怎么能沾染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风节的人,即使心胸狭小也会变得宽广,态度刻薄也会变得仁厚。

孔子却是这样的人,应该做官就做,不应该做官就不做;应该马上走就走,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他离开齐国,不等米淘完就走;但它离开鲁国却留恋的想:“慢慢走吧,这是自己的祖国呀!”

通过孟子的精彩点评,弟子们对这些圣人的了解深刻多啦!有一个弟子就问孟子:“夫子,这四种圣人的风节我们是明白了,可我想知道你做尊崇哪一位?”

孟子回答说:“这还用问吗?孔子是他们中集大成者,仁义礼智信都能兼顾,我一生都最尊崇的必然是孔子呀!”

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即使同被尊为圣人的人,他们的气质与风节也不尽相同,我们要懂得欣赏不同的人,欣赏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学会辨别和分析他们各自的长处,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学习,如何进步!


《孟子》阅读心得800字精选作文相关文章:

孟子读书心得800字5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800字5篇范文

作文在挫折中奋起记叙文初二优秀八年级作文2020

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文800字优秀3篇

议论文项羽高二高中满分作文2020五篇

懂得合作作文800字议论文高一作文五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后感初中生范文5篇

成长议论文初中优秀作文大全

初中作文关于传统文化为话题800字五篇

读摆脱贫困有感800字五篇范文

《孟子》阅读心得800字精选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4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