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职场励志 > 关于职场励志文章,你见过最上进的人是怎样的

关于职场励志文章,你见过最上进的人是怎样的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关于职场励志文章,你见过最上进的人是怎样的

  低头是一种能力,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嬗变。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者我们的人生路会更精彩。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关于职场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你见过最上进的人是怎样的

  一个家境普通、学历很低、工作起点也很低的普通乡村老师。你能想象到的,他最上进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今天的文章为大家分享一则奋斗的故事,没有试图去突破人生的人,不足以谈上进。

  1

  集团某下属科研所的负责人,非常厉害。

  单位里应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至少我进单位后,所有人提起他都是三句话:

  中科院博士毕业,专业带头人,前途远大的青年领导骨干。

  直到去年年中,我们集中审核所有人特别是领导的个人档案。

  深夜里,第一次翻开他厚实得有些不合常理的档案时,我震惊了。

  因为他的履历,不仅超越了我的想象,甚至超越了我的理解。

  这个现在牛逼闪闪到大部分人只能仰望的“专家型青年领导”。

  最初的第一学历是:

  中专。

  换算过来,差不多就相当于初中毕业。

  我当时觉得:这TM一定是看了一份假档案。

  比这还过分的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写着:

  XX省XX市XX县XX村XX小学物理老师。

  也就是传说中的乡村教师。

  我查了一下,那个地方在中部省份山区,出了名的穷。

  2

  一个家境普通、学历很低、工作起点也很低的普通村小老师。

  你能想象到的,最上进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差不多也就是努力教书,努力跳出村小,去镇上、县里教书,然后当优秀老师,最后牛逼闪闪的成了教育局领导或者小学校长。

  在任何一个小地方,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做到这一点已经非常非常难了。

  在他的档案里,工作前几年也确实是这么过的:在市里的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获得学校“优秀教师”,“全县师德模范”什么的。

  但如果他仅仅只是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在我们单位里,更不会出现在本文里了。

  工作的头几年,他在好好当村小老师的同时,还函授了大专,然后自考了某大学本科。

  几年后,拿到大学学历证书的他再次走出了关键的一步:继续考。

  然后,考上了一所211高校的研究生。(我当时看的时候,一直觉得这是个BUG,因为这样会比正常大学毕业考研的人节约好几年时间。)

  三年后,他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

  然后,毕业进了我们单位,做了很多成果,获得很多荣誉。

  再然后就这样了。

  某大型央企的副厅级领导。

  有车有房有地位有关系,有受人尊敬的事业成就。

  所有人都知道他现在很牛逼,但没有几个人知道,和现在比起来,他的过去更牛逼。

  3

  你以为这是上个世纪的励志故事?你以为这样的经历只会出现在八九十年代的社会里?

  NO!

  他是个75后,现在也才40出头。

  他读完博士到我们单位的时候,超女们都才刚出道。

  我所在的单位里,多的是清北名校毕业的学生,甚至还有不少高考状元。

  多的是勤奋刻苦、努力上进的人。

  他们的基础都比他要好,不是好一点两点,而是望尘莫及。

  但大部分人都没能在这个年龄段,做到这个程度。

  然而,我只能描述他的履历和他的成就。

  但我描述不出来他在这过程中究竟付出了什么。

  一个普通的中专生,乡村小学的老师,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走到这一步。

  说真的,我想象不到。

  我也无法想象,他当年的那些“村小同事”们,现在看他是不是就像是在看一个活的奇迹?

  当我看完他那本厚实复杂的档案材料后,曾第一次对“天赋”这个东西产生了怀疑。

  我甚至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这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开窍这种东西啊?

  所以,我对那些起点很低、基础很差,却能走上高位的人,都会心存敬畏。

  这样的人,或许在形象气质上带着与生俱来的土,或许总有一些地方让你觉得low,

  但他们身上一定存在着某种那些基础更好的人所比不上的特质。

  4

  这个人无疑是很上进的。但如果我只是写到这里,那么,也就不过是讲了一个看似深刻实则浅显的故事而已。

  大家感叹一阵:哇,好牛逼,好神奇……

  然后,什么也不会留下。

  我所思考的是,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现在这样的?

  因为他所跨越的台阶,所实现的巨大逆袭,在我看来,已经不是只靠上进心或者勤奋刻苦就能做到的了。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

  直到去年下半年,我按惯例参加了单位里的招聘面试。

  社招的时候,遇到一个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现场我在翻看他简历的时候,带给我的思考绝不比我讲的第一个领导少。

  不是因为他表现太优秀。

  也不是因为他学历多好,履历多华丽。

  而是,他表现出了与他的学历和履历绝不相称的——平庸。

  他的本科是某985名校。

  研究生是另一所985名校。

  读书期间,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优秀共青团员,优秀毕业生;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学生会干部,研究生还发过几篇C刊……

  总之,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一定是学校里很上进优秀的学生。至少,比当年读大学时的我要上进优秀的多。

  第一份工作是地方公务员。

  第二份工作去了某专科学校教书。

  第三份工作去了一家企业做项目。

  每一份工作都干的不算差,总有很多奖励和荣誉,比如征文比赛获奖啊,工会活动拿第一啊,担任团委委员啊;也有不少成功的工作案例可以讲,成功组织了一场会啊,写了一个方案获得领导高度赞赏啊,当公务员的时候还获得了“优秀公务员”啊……

  但是,在三十多岁的年纪,他的这种“优秀”早已不符合我们的期望了。

  因为,有太多没他基础好的人,在这个年纪,不管是个人素质、专业能力或是取得的工作成绩,都早已超越了他。

  他不是不上进,也不是不努力,他只是在不自知的状态下,一步步地滑向了平庸。

  就像是《三体》里,三维物体总会向着二维平面跌落一样,无论你保持什么样的前进状态,无论你有多努力。

  除非——

  你突破了光速。

  5

  正是在把他和之前那个领导作对比的过程中,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都高估了“上进”对一个人的人生所能产生的作用。

  我们总是觉得一个人拥有上进心,觉得一个人一直向前奋斗,就一定能取得还不错的成功,如果他起点低,能够凭此逆袭;如果基础好,能飞得更高。

  但是我们忽略了,当你在向前迈步的时候,时间也一直在无情地、一刻不停地向后流逝。

  你3岁的时候,为大家表演从1数到1000,将会获得“天才”的称号。

  但如果你经过不懈努力,在30岁的时候,为大家表演从1数到100000,很可能会被人报警抓起来。

  因为这个时候,谁也不会关心你能数到多少了。

  人生有点像环法自行车赛。

  你必须要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做出超越这个时间段里你能做到的事情来,才算真正的进步。

  谁也不会记得你在某段路程曾经遥遥领先,在哪个坡道你曾奋力骑行,在哪儿的拐角你摔倒了仍爬起来继续前进。

  大家只关心你有没有在这个赛段、下个赛段、下一个赛段、下下一个赛段以至人生的总赛程获得好名次。

  更可怕的是,这个社会所给予一个人的奖励,也从来不是平均的。

  他们不会在赛程中突然给你一个奖牌,奖励你这段洼路骑得漂亮。

  他们只会守在某个赛段的终点,给那些率先冲过线的人以巨大的奖励,鲜花、掌声以及热情的拥抱。

  其他的人,其他的时候,颗粒无收。

  6

  上进,只是一种不断向前的状态。

  而人生,更应该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要么广泛撒网,寻找突破的机会;要么做到极致,每一次坚持都是为了跨上一个台阶。

  第一个领导,从中专、村小到大专、自考、研究生、博士,每一步都是人生的巨大跨越,跨到最后,已经没人知道他最初的起点了;后面的那个应聘者,虽然也在不断的努力,但每一次都像是在原地高抬腿。

  你如果每一次都没有突破,那所谓的“不断上进”,也不过是徒费精力而已。

  这才是,我在这个问题下,真正想说的话:

  没有去试图突破人生的人,不足以谈上进。

  励志文章2:吃苦的年纪,就别选择安逸

  1

  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不论我们想或不想,总有一些让我们羡慕的人与事,猝不及防地出现在手机或电脑的屏幕里。谁是世界首富,谁入了福布斯排行榜,谁是新上榜的年轻精英,我们一清二楚,而对于他们所吃过的苦,我们则大多不清不楚。

  马云能赚钱,也会赚钱。他的赚钱能力中,藏着他曾经吃过的所有苦。

  他曾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亲力亲为查找数据、分析数据;他用三天看了几十万字的资料,逼迫自己成为一个懂行的行家;他坐大巴车去谈项目争取客户,在卧铺上发邮件,车上的乘客几乎都已睡去;他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独自在异乡为一个订单努力。

  有人说,他赚的钱比谁都多,因为他吃过的苦比谁都多。

  他说,“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拼一份奖学金,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整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玩着网游,干着我80岁都能做的事,你要青春干嘛?”没有人强迫我们在本应吃苦的年纪尝遍人间甘苦,只是苦难本就会常常不期而至,苦尽才能甘来。

  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一点苦都不肯吃的人,永远不可能发出光芒。

  2

  偶尔也会羡慕没有什么名气、已经长大成人的“邻居家的孩子”。同样朝九晚五,互联网人出入写字楼、咖啡厅,拿着让人眼红的薪水;投行人开着豪车,随手签好几百万的合同……几乎同样的年纪,他们却过着许多人羡慕的生活,完成了大多数人日思夜想想要实现的梦想——赚很多钱,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鲜衣怒马,快意人生。

  前几天,邻居得知我们公司招聘图书编辑,托我妈把她家女儿的简历给了我一份。我看完给她打电话说,阿姨,我们公司这次招聘编辑要有经验的,您女儿刚毕业,可能不太合适。

  邻居阿姨马上说,我闺女在审计公司实习过。那段时间天天加班,可辛苦啦。我把简历给你,就是想帮她找一份离家近、不那么辛苦的活。不是你们公司也行,只要不那么累就行。

  我说:“阿姨,真对不起,恐怕没有不那么累的工作。”

  适合毕业生的工作,大多需要吃苦。打杂是苦,加班是苦,处理不好职场关系也是苦。但职场菜鸟的未来就藏在这一点一滴的苦里,这是我们成长的阵痛,非得经历过了,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感,得到赚更多钱的机会。

  你为自己设置了一条很低的吃苦底线,就不要去羡慕别人快意生活的极限。

  或许曾经我们都不够狠心,不舍得让自己吃很多很多的苦,以至于常常后悔为什么当时不努力一点。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但退一步说,吃苦这件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3

  蔡康永说:“苦味存在,是为了帮助我们下次趋吉避凶,不是每餐拿来给我们下饭的。”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不过是吃了一次苦头,长了一些经验,然后才能知道怎样可以又快又好地办成一件事情。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决定辞职写作后,无论什么选题都肯写。写了十年,吃了十年的苦,才成为“现象级”作家。

  演员范冰冰也曾在微博发过一张脖子受伤的照片,说“时间夺去了我们轻狂的眼神,却给了我们嘴角上扬的资本”。

  公司附近有一对50多岁的夫妻,风雨无阻卖了十年烧饼。两人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生火炉,六点出摊开始卖烧饼,站十多个小时,卖两百多个烧饼。日复一日地吃苦,攒下的钱可以在老家盖一栋小洋楼,过上当地人羡慕的生活。

  大家都一样,吃过苦,才更能体会苦尽甘来的意味。何况正拥有大好年华和无限可能的你,吃一点苦,又有什么呢?

  春蚕吐丝,破茧成蝶;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前方的路埋伏了许许多多的苦,看起来崎岖不平,只要我们肯撑过艰难的那一段,就一定会比站在原地的自己更加强大。

  励志文章3:要么“惊艳”,要么经验

  我收到过很多封邮件,都是说自己与学历有关的痛苦。比如,A小姐,因为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面临极大的困难;B先生,因为没有读过大学,只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感慨何时是个头。每次遇到这样的邮件,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因为无论我怎样回答,都没办法解决他们没有学历亦没有贵人相助,而被划在标准线之外的事实。

  我没办法跟他们说,有一个保安,工作之余努力学习,考上了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也没办法跟他们说,有一个保姆阿姨,在给东家煮饭的同时潜心研究菜谱,考上了特级厨师,而东家感动于她的认真,给她投资开了家饭店,最终她凭借过硬的技术成了连锁店老板;更没办法跟他们讲,连比尔·盖茨都是没有大学文凭的……

  这些都是励志书上的故事。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以为自己就是下一个,第二天热情降温,又继续陷入生活的愁苦中。

  无论我跟他们说什么,都没办法立刻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没有学历是一个既成事实,也是一时无法改变的。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只上了一年就因为各种原因退学了。之后,他一直在四线城市晃荡,做过业务员,开过影碟店,因为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广告人写的文章,就下定决心要去做广告。可是他的生活圈子里没有一个广告人,怎么办呢?好在他会上网。他花了很长时间收集了一二线城市知名广告人的个人资料和邮箱地址;又花了很长时间收集了许多知名广告公司的资料和作品集,还去琢磨已经出街的广告;最后,又下载了无数个广告人的简历去研究……最终,他花了很长时间,动手制作了一份非常牛的简历,投给了北京几家知名的广告公司。

  这么多的“很长时间”加起来,距离他决定做广告人的时间仅仅4个月。因为简历做得好,他同时被好几家广告公司邀请面试,最终他选定了一家自己最喜欢的公司做文案。

  4个月的时间,他成功转行,并进入了行业内赫赫有名的广告公司,而他能拿得出手的文凭只有高中学历。这说明,其实很多时候,公司用人,学历并不是第一参考因素,如果你“够惊艳”,公司也会破格录取。

  “惊艳”这种事情需要用心,除了广告这种需要创意的行业外,大多数的行业并不需要员工太过“惊艳”,只要有足够的经验就行了。相对一般的工作来说,经验远远比学历重要。

  经验这种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而这个“大量”是多久呢?有个朋友曾发起了一个名为“一万小时”的活动。意思是,任何事情,你用一万个小时来做,虽然未必能成为专家,但一定会成为熟手。

  我们都是普通人,只想求一份能保障温饱的工作。那么,我们并不需要令人惊艳的才华,小才华就足够了,而小才华是能后天培养的。无他,唯手熟耳。

  很多时候,我们的艰难不在于没有学历,而在于能否在一个行当里开个头。虽说万事开头难,但更难的是逼迫自己沉下心去学习和做事情。生命是漫长的,一味嗟叹自己什么都没有,只会让时光蹉跎。正确的态度是正视自己的个人条件,看自己的能力是否与想做的事情匹配:如果能力足够,学历只是锦上添花;如果能力也不行,那就努力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做你想做的事情。

  励志文章4:业余时间决定我们的人生轨迹

  虽然“朝九晚五”是工作的代名词,但真正决定职业走向,并顺便决定了人生走向的,关键不在上班时间,而是在下班的时间。

  举个例子,大城市的很多上班族会抱怨回到家已经八九点。吃吃饭,打打游戏,看看电视就该洗洗睡了。刻薄一点说,这样的生活正是“穷忙族”的典型写照;慈悲一点说,这样的生活,至少还有个“生活”。想成为“富忙族”,至少在“事业的上升期”里,业余时间是没有空闲来考虑打游戏、看电视的。

  一位美院的大学老师,平时教授美术史,业余时间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社交,一心在家画画,练书法。十多年如一日,如今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潇洒地辞了职,到京城当专职画家去了。认识他的最初,我一直以为他是个专职穷画家,好几年后才发现其实他有个全职的教师工作。

  常有人自诩:我是把主业当副业来经营,把副业当主业来经营。这话多见于成功企业家对于某项兴趣爱好的自我夸耀,例句为:现在经营公司是我的副业,我的主业是打高尔夫。这不过是自大的商人的自我标榜,无非是等着周围的马屁精来夸他低调、有品味,会生活。这位前美院大学老师才是真真正正的身体力行者,并且做到了极致:让业余时间的副业把朝九晚五的主业赶下了台。

  有不少人把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吃饭上。当然不是回家陪家人吃饭,而是陪领导吃饭,跟客户吃饭,和行业精英吃饭,和跨行业精英吃饭。这其实是中国特色的加班,而且是一种身心俱疲的加班方式。

  而且中国人都知道,在酒桌上沟通,效率比在办公室的会议室内高多了。甚至可以说,酒桌才是真正的决策地点。所以,白天的会有没有被通知到,有时问题并不大,晚上的饭局有没有被通知到,才是大关键。因为没准白天会议上的决定都是前晚上的饭局上定下来的。

  有些业务精英会因为“功高盖主”而看低了管理者,觉得那个只会召集大家开会的人其实没什么用。事实上现在极少数公司也明白了这个道理,有时裁员直接把成本最高的中国区总经理裁掉,让亚太区的总经理直接管理中国区的各部门总监,生意竟然也可以做得风生水起。但这毕竟只是极少数。

  在业务精英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里,总经理们往往还在思索管人的各种事宜,包括上面老板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的预判;平级的经理们可能会质疑的细节;以及下级的同事们可能会制造的麻烦。如果下级同事们太相安无事,合作得过于和谐,就得考虑如何给他们制造点麻烦,让他们在“冲突”中碰撞出火花。这都是需要花时间的。

  我上大学时,有位教政治学的老师讲到过,人若想做出点事,得有两个要素,一是记忆力得好;二是精力得好。他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出来的。我后来想了想,记忆力好,意味着效率高;精力好,意味着工作时间长。若一个人高效率、长时间地工作,职业发展不好才怪。

  既然大家都有正常的8小时全职工作,这8小时内就很难看出高低。你愿意把业余时间奉献给什么,自然也就成了人生的关键了。

  感悟:人和人的差距是有限的,可为什么几年之后差距会越来越大,是因为在你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其他人在努力学习成长,每天进步一点点,日复一日之后长时间的累积,爆发出绝大的能量体验,影响了人生的轨迹。

  励志文章5:让能力走在工资前面

  朱莉与吕勤是一家广告公司策划部的员工。两人同批进入公司试用,同批被公司转正。由于同龄以及同为公司新人,两人彼此感觉亲切,很快成为了好朋友。虽然是好友,但是,她们在工作上的态度分歧却非常大:朱莉觉得公司目前给的工资太一般,不能够体现她的工作价值,因此,她工作不卖力,基本上是混日子。因为同一部门,工作资历相同,两人的工资一样。但是,吕勤好像有些“缺心眼”:拿着低工资还那么卖力地工作,简直是头不知道疲倦的傻驴!朱莉劝说过吕勤几次,她不但不听,居然还给朱莉洗脑:“咱们暂时工作能力不行,就得主动地多修炼,等修炼好了,工资自然就上去了!”朱莉反驳道:“你这是啥逻辑?别的不说,就说去菜市场买菜,出什么样的价格就能买什么价位的蔬菜。其实,人作为劳动者在职场上也是商品,老板出多少钱,员工就付多少劳动,不出够价格,对不起,那我宁愿闲着也不会多干活的……”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以各自的职场价值观行事。

  吕勤加班加点地折腾了一个月,熬夜熬成了熊猫眼,终于给一家客户单位成功策划了一次宣传活动。这次宣传活动是为了配合客户单位一款新产品上市的。活动很是成功,客户单位很爽快地把剩余的策划费交了。公司收到钱后,老总也很爽快,不但给吕勤发了个三千元的红包,还给吕勤每月涨一千元工资。见吕勤乐得合不拢嘴,朱莉叹息道:“你这人真是好糊弄啊!每天只睡六个小时地勤奋加班,这样的自虐一直持续了一个月,但是,这样的代价换得了什么呢?就一个三千元的红包外加每月涨一千元?”吕勤继续乐:“我就是没有出息!反正给我发红包给我涨工资,我就会高兴得龇牙咧嘴的!”见吕勤这么没有骨气,朱莉叹息道:“你还真像那头拉磨的毛驴,只要多给你把草料,你就高兴得驴蹄四扬、奋发向前!”吕勤没有辩解,她又开始兴冲冲地给自己加码投入工作中去了。

  吕勤策划了一个羽毛球比赛,就是以一家企业命名,算是以命名权的形式给企业做广告。吕勤联系了当地的体委,请体委出面组织这次比赛。体委也想做出些成绩,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

  吕勤策划,当地体委组织,那家企业赞助的羽毛球比赛圆满成功。由于吕勤策划周密,事先联系了当地的几家媒体,在媒体的宣传下,这次大赛的影响力很大,那家企业非常高兴,顺利地向吕勤所在的广告公司交纳了大额的策划费。

  收到策划费,老总非常高兴,居然还专门开了场庆功会,在会上号召大家都向吕勤学习,学习她主动工作主动奉献的精神,为了奖励吕勤,同时,也是为了鼓励大家勤奋工作,老总给吕勤发了个一万元的红包,同时,还给她的工资涨了两千元。

  当初转正后,吕勤和朱莉的工资都是每月四千元,但是,因为吕勤的工作努力,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红包不算,光工资就涨到了每月七千元。差距拉得过大,朱莉才感觉到勤奋工作的威力,她开始懊悔自己以前没有勤奋工作,使得在职场上落后了吕勤很多。

  职场上的一些人,特别是职场新人,总是抱着这样的想法:给我多少工资,我就在职场中贡献多少能力。但是,在没有看到能力没有看到贡献之前,老板是不会轻易给员工涨工资的。于是,很多深藏“能力”的职场“聪明人”在“坐等升值”中白白浪费了时间以及才华。

  生活中,只有勤奋工作不断把自己的才能挖掘出来的员工才能不断升值。每个老板都会看重有能力的人。让能力走在工资前面的人,不断上涨的工资自然会紧紧地尾随其后!


相关文章:

1.鼓舞人心的经典励志文章推荐

2.3篇职场励志文章推荐

3.3篇初入职场必读的励志文章

4.励志本职工作的经典文章

5.工作中的经典励志文章

6.3篇职场励志文章:如果没有一颗上进的心

6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