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精选受欢迎的励志文章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潜质实在惊人。人能够忍受不幸,也能够战胜不幸,正因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必须能渡过难关。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受欢迎的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你以为是重在参与,但总有人在偷偷使劲

  1

  涛被大家戏称为三太子,因为他拼命挣钱的架势,就像是长了六条胳膊的哪吒。

  涛比我大一岁,有着我羡慕的成熟、冷静和自信。

  但熟悉涛的人都知道,刚上大学时他无比的自卑,甚至可以说是绝望的。那时候,他爸爸因为吸毒败光了家财,而且还欠了很多债,多到亲朋好友都不敢再和他有往来的地步。为了上大学,涛的妈妈硬着头皮求了娘家人,这才凑齐了学费。在大学里,涛既要保证优异的成绩,以期获得最高的奖学金,还需要兼很多份职,以承担自己的生活费。

  那时候的涛,连生病都不敢。也正因为如此,国家奖学金、优秀大学生等好事接踵而至,他还被学校保送,去美国公费学习了一年。再后来,涛又被教授举荐成了某大公司老总的得力干将。

  你看,人生中那些最凶猛的好运气,最初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往往是一幅穷凶极恶、青面獠牙的模样。它让你觉得全世界都在跟你作对,全人类都在拼命地愚弄你。

  但实际上呢,那或许是惊天逆转的开始。

  我曾问涛:很多人都有绝望的时候,他们有的说熬,有的说挺,你呢,你是怎么过来的?

  他想了一下,平静地说:我是盯着结果过来的,比如说奖学金,我就很看中它的分量,因为它至少可以让我少做两份兼职;比如说被教授举荐的机会,我就看中这次机会的意义,因为它可能彻底改变我的人生。所以我会比别人更拼命地去争取。当然也有不如人意的时候,但我的策略是,在尘埃落定之前,奋力一搏。

  我又问:那你是觉得结果比过程重要了?

  他语气坚定地说:当然是!你看大家只知道是爱迪生发明了灯泡,但谁记得很多前人们做出的贡献?

  2

  在我们身边,有多少人是在考试前一个月心想争取第一,在考试前一星期变成了努力就好,最后在考完过后自我安慰说重在参与。

  有多少人,在初入职场的时候胸怀大志,在工作期间默默无闻,最后变成了碌碌无为?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相信同一种论调:只要过程努力了,结果并不重要。这样的人,看似不在意结局、成败,他们总觉得自己输得起。

  可实际上,是他们不作为、不努力,然后自我催眠,说一切现状都是正常合理的。

  等到青春所剩无几的时候,他们又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开始害怕来不及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旦当你人为地降低了结局的重要性,你就会比别人少一分努力,你以为没差多少。可正是这看似不多的区别,会造就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更要命的是,没尽全力的努力,意味着你既不能随心所欲地玩耍,又要对未来提心吊胆,纯粹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3

  世上只有成功了的人才有资格说结局不重要。如果你无法呈现出一个让人满意的结果,那么,无论你如何强调过程中多么辛苦、多么努力,都不会有人同情你。

  任何事,唯有把它做完了,才能显示出你做得有多好。

  试想一下:

  如果你是一个设计,你说你为了完成这个策划案,已经一个礼拜没回家,已经48小时没合眼,那么老板会因为你已经很辛苦而放过你吗?

  还是觉得你能力不行而怀疑你呢?

  如果你是一个文字匠,你说你为了一个句子段子而绞尽脑汁,以求让文章以你最满意的样子呈现,这有什么意义呢?

  你觉得煎熬的过程,读者是不会在意的。就像你去买西红柿,你只会在乎它的外观和口味,才不管它是如何栉风沐雨长出来的。

  而且你的挑选和评论会很苛刻,因为你只在乎吃得爽不爽。

  所以说,千万不要相信旁人对你说结果不重要这种话,因为你一旦真的搞砸了,批评、嘲讽、蔑视会源源不断地朝你袭来!

  4

  别人在熬夜学习的时候,你躺在被窝里玩手机。

  我问你怎么不去看书,因为考研已经迫在眉睫了。

  你用被子捂住脑袋,低沉地回了一句: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呗,考试不就是重在参与?

  别人为了找工作,努力准备各种证书,做简历,总结实践成果,你在认真地看连续剧。

  我问你怎么不出去试试,因为你身边的人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你被剧集感动得泪眼模糊,哽咽地回了一句:这次没赶上,下次再去,面试不就是重在参与?

  别人加班、吃泡面,工作没完成的时候折腾到一两点,你心安理得地把工作留到第二天,吃得好、睡得好,效率比别人差了不知道多少

  我问你怎么不加把劲,因为领导正准备提拔一两个人。

  你专心致志地刷着朋友圈,回了我一句:今年选不上,明年再选呗,评优不就是重在参与?

  一定有人曾经跟你说过这句话,他们志在参与,他们不要求自己付出多少,他们只想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以及会发生什么事,他们想当个局内人,但是又不愿投入太多,于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来当奇迹的见证者,而不是创造者!

  我好奇的是,重在参与不是那些已经成功了、已经竭尽全力了的人才有资格说的话吗?什么时候变成了不作为、不努力的借口?

  请醒醒吧,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比赛从来都是强者的游戏,只有弱者才整天把重在参与挂在嘴边。

  重在参与的人,大部份从来没有想过完全投入一件事。他们是差不多先生或来得及小姐,总是觉得参与过就好、有经历过就好,他们觉得时间有的是,任何想要的东西都会自然而然地来到。他们以分享别人的荣耀为乐,却忘了自己一无所获。

  这倒也验证了纪伯伦的那句话:对安逸的欲望扼杀了灵魂的激情,而这种浅薄的欲望还在梦想的葬礼上咧嘴大笑。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你的要求太低,欲望太浅,或者语气太温顺,所以命运才索性什么都不给你,结果你一无所有。

  人生不能抱着重在参与的心态去敷衍,而是应该抱着竭尽全力的心态去拼。如果自己喜欢某件事,就百分之百投入,否则就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也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只会付出一点点、只会做一半的事,因为这样既无法与别人好好合作,又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重在参与的心态会毁了你的热情,还会抹杀你的努力。它让你既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5

  那么你呢?

  有多少人提醒你说重在参与?

  你乒乓球比赛没进决赛,他安慰你说不要紧,重在参与;

  你辩论赛第一轮就出局了,他对你说没关系,重在参与;

  你送去参赛的照片被退回来了,他安慰你说被退回来的很多,重在参与嘛

  也许说重在参与的人是在关心你,但也有可能无形中伤害到你。

  因为他没有看见你的渴望、你的努力、你的用心。他忽视了你在这次参与里有多少浓烈的渴望。

  6

  前阵子,我和公司的一个姑娘侃天。她突然对我说:我在这个公司里,没有一点儿存在感。

  我问她:这种想法怎么来的?

  她说:上个星期我请了病假,有三天没来上班,回来之后,大家也没谁问我一句,好像我上不上班,也没人知道一样。我要是离开这里,不到半个月,就会被忘得一干二净了。

  确实,她是那种不爱说话、不太漂亮的姑娘,办事马马虎虎,接人待物也是不咸不淡的。

  我对她说:存在感不是你每天和大家打了几次照面刷出来的,而在于你的出现有没有价值!大家在微信群里聊聚餐的事宜,你一声不吭地看着,看了半天发了几个表情图像出去,以示自己在看,你让人怎么接你的话,又如何能给你存在感?大家在会议上争相提建议,你闷声坐在一边,听了半天也还是面无表情,然后再跟着大伙鼓鼓掌,以示自己在听,你让别人如何了解你的想法?你在所有能够展现你价值的时候,都给人一种重在参与的姿态,那你说这事怪谁?

  决定存在感的,从来都不是你那没意义的喧嚣和参与,而是你的能力,你被人需要的实力。

  7

  大多数的失望难过,不是因为你真正丢失了什么,而是感觉自己不被重视。

  为什么别人一张嘴就能得到大家的附和?

  为什么别人发一条朋友圈就能获得满满的赞和满屏的评论?

  即便是无聊的一句今天喝水塞牙了,也会被点赞无数?

  而你,即便是期待别人安慰而发的朋友圈,也犹如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你困惑不已,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就刷不出存在感,明明自己给别人点了无数的赞,而到自己这里什么都没有?

  你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世界:我周围的人都怎么啦?他们都不关注我吗?没人关心我了吗?是我哪里不对吗?大家对我有意见吗?大家不喜欢我吗?

  不是的,存在感不是你参与了就会有的,它的本质是:你不争,也依然有你的位置。

  因为不被重视而觉得失落、难过、委屈、不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你不值得被高期望,不值得被更认真对待。所以,渴求重视的最好方式就是经营你自己,而非仅仅是参与。

  如果每次任务你都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被动者,一个需要别人指示、动员、催促的人,那么你活该被轻视。

  如果每次聚会你都是被通知、被安排,那么你活该坐在聚会的角落里发霉。

  既然你只是以配角的心态出场,又凭什么想要享受到主角的待遇?

  励志文章2:嫉妒别人不是罪,将嫉妒转化激励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自己的失败,而是眼睁睁看着别人的成功。很多文章名言都告诉我们嫉妒让人疯狂,嫉妒是种罪,如果发现嫉妒的感情,就应该消灭它,压制它。殊不知人的感情越是压抑,反弹起来越厉害。嫉妒本来就是一种负面情绪,如果你因此而内疚自责,就会受到双重的负面情绪影响。嫉妒症爆发伤害的多半是可以做朋友的人,受损失的还是自己。因此,该把这种嫉妒感情找个出口疏导掉。

  你配有的一定会有,你不该有的有了也是麻烦。上帝对人既公平,又慈爱。不会亏欠你,也不会给你麻烦。就像赛跑别人跑得比自己快,不该想方设法下绊子设陷阱让他摔倒慢下来,而该自己加快脚步追上去,提升自己的速度才是关键。当你有了嫉妒的心理,其实是在告诉你,不要和别人比较,该好好看看自己,和自己比较了。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和别人比较的习惯,大多是从小养成的。很多人的小时候,常常会听到父母提到“隔壁家的xxx”,这个“隔壁家的xxx”成了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不知觉中养成了喜欢和别人比较的习惯。

  其实,更正确的激励我们前进的方式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和自己比较。如果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明天的我又比今天的我好了,我们就应该感到快乐,因为我们正在向着自我实现的路上不断前进。

  嫉妒是一种夹杂着焦虑和愤怒的感情,一方面你为对方过得比自己好(换句话说,拥有的资源比自己多)而焦虑,另一方面你又有一种”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的愤怒。如果你曾深深地嫉妒过一个人,也许在嫉妒过后会有一种无力感,被掏空的感觉,这正是能量变少的体现。

  虽然焦虑和愤怒都是负面的感情,也就是“负能量”,但只要是能量,对我们都是有价值的。物理上的正负能量可以转换,只要条件具备,就能发生量变。所谓绝对只是相对的,今天的坏事到明天可能就是万幸,为之庆幸的事情,也可能为将来的灾祸埋下伏笔。这样的例子多的举不过来。

  那么回到问题上来,如何正确看待嫉妒心?当你能清楚区分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即外部你无法控制的事物),那么你就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明确的边界,边界之内一切都归你管,边界之外一切都与你无关,包括包括班上那个你看不顺眼的能力不如你的富二代;那个没你聪明也没你努力,但莫名其妙升职的同事。

  当你发现自己嫉妒时,要正确地面对自己的这一心理,不用过于内疚自责,专注于积极应对自己的这一负面情绪并逐渐消除嫉妒心理即可。当你意识到自己嫉妒并想要消除掉自己的嫉妒心理时,你已经向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如果把嫉妒的程度分为十级,我猜这些已经意识到自己嫉妒并想要消除掉自己的嫉妒心理的朋友的嫉妒等级应该是小于五级的。并且可以推测,这种心理的人内心是善于自省、积极向上的。

  你的周围一定有这样的人,她们从小衣食无忧,靠着父母的指点和路子,总是轻松地走在你的前面,你玩命的学,不停地追,还是赶不上人家。除了羡慕嫉妒恨,还很困惑?不就是她生在了好家庭,要是我在那样的家庭,肯定比她更强。

  那你是不是该换个思路,想想人家的爸妈是做什么的?你的爸妈是做什么的?人家的爷奶是这么奋斗的?你的爷奶是怎么奋斗的?然后你就会有所明白。

  就说我自己吧,我的爷奶是侍弄土地的农民,爸妈在县城里做着普通的工作;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女同学,她是个自己能办得起画展的人,职业自由,收入丰厚,同学都眼热她,她的爷奶是县城出生,后来通过读书到这个省会,毕业后留在这里教书。她的爸爸在省会经商,妈妈是大学教授。她可以无所顾忌的追求自己的爱好。不为生存而忧。而我十几年埋头苦读,成绩优异,才能因为读书才来到这个省会。

  人家爷奶的起点和我现在的起点一样,我去嫉妒那位女同学,有点犯不着,那是我后代的比较对象。

  我跟她的爷奶才在同一个赛场里。而很多人也只是跟人家的父辈祖辈在一个赛场做对手,虽然他们可能不在了,但这个好比爬山,必须先爬到山腰,才能仰望山顶。到达山顶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我们应该去当那个改变我们家族命运的人。嫉妒告诉你必须这样做。才是正确的。因为现实就是,你得承认它的存在,人家父辈努力的时候,像你这样熬夜读书的时候,而你的父辈内心感悟空空,什么都没有做,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就是你看到他们随心所欲地生活,而你为了房贷战战兢兢的工作,放下你的爱好追求,不得不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

  把嫉妒变成激励,不是看了两句心灵鸡汤,说放下就能放得下的,说努力就能得到的。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和别人的祖辈比,治标不治本,但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坦然接受你们之间的距离。

  世间没有什么原因能把你改变,真正改变你的是你的贪念、执着、猜疑和嫉妒。嫉妒就把别人的所有当成自己的目标,活在全由别人的建筑世界里,忘记了自己,努力后那种成就感带来的喜悦也很可怜。

  把嫉妒转化成激励,激励自己变得更好,不害怕负面情绪,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一个优雅的人一定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懂得把握自己的心态。

  励志文章3:拒绝努力,拒绝学习,就是拒绝美好的人生

  拒绝继续努力,总找借口

  人一旦犯了错,第一反应常常是自我保护。找借口是最容易办到的事情,这是掩饰自己无知的方法,然后从中寻找自我安慰。不再尝试,一次失败就把你打倒在地。

  拒绝学习

  你可以拒绝学习,但你的对手不会。别人都在玩命努力,你选择躺着,对自己不负责任。你有什么资格抱怨别人过得比你好?

  如果说,车是人类腿脚的延伸——使人们走得更远,望远镜是人类眼睛的眼神——使人们看得更远,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使人们算得更快……那么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能力,并且往往仅需要时间与精力。你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区别动物,因为你有学习的能力,这种天生的能力,是上天对人类的厚爱。很多人拒绝学习,本质上来看,就是在拒绝做人——因为几乎只有人类才有能力有机会“终生学习”。

  害怕拒绝,否定自己

  收起玻璃心,一个人越是百无一用的时候,越执念于那些无足轻重的底线与小自尊心。害怕被批评、害怕别人觉得自己无能,在意他人的评价、害怕犯错、害怕付出得不到回报....这只能说明你心智弱小得像个BABY。被批了,被骂了,失败被嘲笑,又能把你怎样,不会少块肉吧,你还是你,别人不能改变你,除了你自己先否定自己。

  别给人生限高

  还没去做之前,就先否定自己,并给自己找了一堆不付出努力的理由。所有的平庸都是自我设限的结果。在平庸之路上,人人往往更容易洋洋自得,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是会遇到比自己更差的人。

  三分钟热度要不得,坚持才是前进的发动机

  “每一年伊始笔记本的前几页都写满了宏伟的计划,后面几乎都是空白...”"下决心健身,差不多在5天之后就放弃了..."感悟世界上有80%的失败都源于半途而废。

  无论要做的这件事多简单,看起来做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完成它总是可以让你了解到得到后与得到前的大不同。一旦拥有了一个起点,这个人的学习欲望就好像是发了芽的种子,无论多大的石头都压不住它——它会越来越茁壮,越来越坚强。这个过程伴随的是自信提升,内心的充实。

  逃避现实,害怕吃苦

  人的悲剧在于眼高手低。很多人幻想中睥睨天下,日常生活中却没法鼓起勇气和每个周末早上都要拿电钻钻墙的邻居很好谈一谈。羡慕别人的高收入,却吃不了那份苦,受不得委屈。

  现在的孩子都愿意当明星,觉得明星挣钱容易,还很风光。多少年前男女徘徊在拍片场外,等待天降一个出名机会。机会也许会等来,但绝不会给没准备好的人。内心空空,忍受不了寂寞的人总会与机会失之交臂。刘德华为了演好《阿虎》不知道挨了多少打才不用演就能流露出虎落平阳的神态……看看这些演员二十年前的照片就会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变化其实并不是年龄,而是眼神——深邃像一口井。

  我的理解是,他们演一出戏就等于过了别人的一辈子,长久的接戏表演,他们早已活过不知道多少辈子,他们的眼神不深邃才怪,那眼神想要没有穿透力实在是太难……所有的成功者都承受住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今天下的决定,今天执行

  平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拖延,很多时候拖延就是逃避问题和懒惰。时间累积会产生更加强烈的负罪感和自我否定,让人越来越焦虑。

  你所担心的选择恐惧症,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害怕万一实行了,被事实检验你真的不行。但事实告诉你,你什么都不做,不会心想事成的。雷厉风行难免会犯错,但总好过什么也不敢做。失败只是告诉你这条路无法通向成功,该换其他的法子试试。

  写的没什么条理性,但我想表达的已表达清楚,你若懂你便能懂。

  励志文章4:只有努力成为更好的人,才有资格任性

  众人皆知,我和我老大素来不和。这种不和更多不是关系上的,而是思想上的。当初刚进公司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与他对运营的理解就有偏差,理念也不一致。

  我思想更激进,更前卫;他则有些保守,不太敢突破。

  因为我接触新媒体比较早,喜欢玩病毒营销,想靠用户主动分享去传播,然后再从大量用户中培养相关受众;他则更倾向于一开始就从目标受众做起,一点一点慢慢积累,一点一点稳步扩大。

  当然我能理解他,因为传统的教育行业转型很慢,并没有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他稳扎稳打一步步走来,做得也很不错;很多时候他可以用经历来压人,我却无话可说。

  而在他眼里,我可能也是冒失的,癫狂的,这我也清楚。

  于是,我俩在会议室里吵架是常有的事。因为意见相左,或者态度不对,爆粗口也时常发生。

  比如我说:产品就这屎样子,不投那么多钱,要那么多量,还想怎么推?

  他回:一点一点推。

  我驳:大哥,咱们是有KPI的。

  他反击:靠,产品就是屎,好的运营也能卖出去!

  我讥讽:行,您说的对。可就算是屎,咱怎么也得包装一下吧,玩个概念,换个口味吧?

  他坚持:再怎么换,产品的本质也不能变!营销的口味不能太浓!

  我无奈:我就不信了,还真有爱吃屎的人!

  我很少用感叹号,但我们对话的语气,除了这个标点我想不出其他的。每次我们基本总是在同一个观点上争执,来来回回就那几句话。

  争执时常是好事,说明彼此重视。可时间久了,的确心烦意乱,没有心情做事。时间久了,我自然表现得有些消极。

  不久,就被老大发现,于是又被拉出来单练。

  最近怎么不跟我吵了?他瞄了我一眼,试探性地随口一说。

  吵有什么用?吵了也不被重视。我顺着话茬,想要借气发气。

  没用就不吵了么,你的价值呢?他反问。

  如果是你呢?你的意见不被采纳,你怎么做?他反问,我也反问。

  我会继续坚持。因为我必须在团队里体现价值。他这么说,其实我早有预见,促进员工积极向上嘛,谁不会?我心里暗自不服。

  别以为我看不出来你的反感。我又不是没在你这职位上呆过。还没等我的逆反心理酝酿彻底,他则当头一棒:我跟你一样,上头也有人盯着,我的绩效跟你差不多。我的策略其实常常也是上头的策略,我有时也想尝试一下你的想法,但常常上头决策说不冒这个风险,那我有什么办法?

  他看了看我,突然语气又平和下来:你以为咱这个钱是这么轻松挣的么?我们都不是决策者,所以实话告诉你,你挣得这些钱里,公司买的不单单是你的能力,还有你的忍气吞声。

  我憋了一肚子的火想要发泄,心想你要再跟我吵,我直接不干了。没想到老大直截了当的两句话,让我立马熄火,无力反驳。

  嗯,嗯,我频频点头。我知道有些话是在安抚民心,不能全信;但他的这些,的确是亲身感悟,戳人肺腑。

  原来我们都是一枚棋子,不是那下棋的人,更不是观棋的人。

  许多道理我们可能平时也懂,但这种懂只停留在认知的层面,尚未通透。

  这两天我不断思考这句话,越想越觉得他这句话说得太对。我以往自信满满,觉得公司选我,无非是看重个人能力,想要通过我的能力为他们获利。所以我才敢吵架,敢任性:是啊,我牛逼你能把我怎么样呢?

  可单凭我一人,真的有力挽狂澜的本领么?

  没有,除非你是决策者。

  那么企业找你来做什么?

  做事,而且按照企业想要的方式去做事。

  Bingo!企业是靠流水作业生存的,越大的企业越是,每个人更像是一枚小小螺丝钉,所以在他们看来,只要你保证运转正常,不怠工,不生锈,也就够了。

  而能力嘛,呵呵,匹配即可。溢出来的部分,更多是为你自身增姿添色,体现你的个人价值,对于公司的整体运转,波动不大。

  我曾待过的某家公司,整个营销团队内乱,三十多人的团队基本上只剩三五人做事。

  当初商量好一齐跳槽的人,都以为集体的负能量至少可以撼动集团。可到头来呢,不出一个礼拜,公司又引进一个新的团队进来,虽然整个月的业绩受到了影响,但整个季度的利润却丝毫没变。

  后面才知道,早在这次内乱之前,人力就已经准备换血了。

  当然我不是说能力不行,只是你个人的能力,的确有太多的局限性。最常见的情况,是我们太容易高估能力,而忽略其他。这种过于自我的优越感一旦形成,便容易偏激,容易傲慢,最终误了自己的前程。

  能力是基础,但相比于能力,很多公司更看重的是员工的执行力。这一点,小公司不明显,越大的公司越是看重。

  而说到执行,这里面必然夹杂了太多的不情愿。包括工作量爆表,包括任务分配不均,包括生活、情感因素,包括老板的做事方式与态度,也包括上文所提到的,你的意见与上级领导的相左。

  等等这些,你所承受的苦与累,劳与怨,仇与恨,都应该算你工资的一部分。这部分薪水,就是要你去克服你的负面情绪,往白了说,就是花钱买你心情。

  这很现实。上周我去见某出版公司的编辑,她也做了一些知名的畅销书,但让她头疼的却是,她目前所在的出版公司,只对重量级的作者费心思宣传,却不会给未成名的作者太多资源,包括广告包括营销,有些书即便加印了,也不可能因此获得更大力度的推广。

  在她看来,这种对于新人的不器重,便是她一直不能接受的事实,她一直认为,大红大紫的作者的书卖得好,并不能证明她自身的实力,把一个新作者做成红人,才算本事。

  可如果你是决策者,那些知名作者或许会给公司,都带来足够的收益,无论品牌还是利润。

  两者矛盾明显,各有苦衷。

  但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她并不会走,原因很简单,接连跳槽于她发展不利。

  那么这份工资里,除了她的能力以外,一定还有许多的隐忍和不情愿。

  是啊,我们可以有骨气,但不必故意跟钱过不去。

  好了,与你们说道了一番,劝解的同时,也是希望自己可以变得忍耐一些,理解一些。至少我现在的能力,还没有到达说走就走、走后无悔的地步。

  我脑后一块反骨,生性不受约束,唯有寄托给岁月和见识,一点点去磨砺去安抚。

  其实教人妥协的我,是一个极其偏执任性的顽童。

  因为任性,我吃过太多的亏,我深知倔强害人之深,所以才不想让你们如我一般,不着待见。

  老总监一句话至今记得:你这种人,生来骄傲,是别人眼中的刺;但你也有你的路,只不过一定要比别人更拼更卖命才行。

  如今的隐忍,是为了将来游刃有余的改变。一个人只有努力成为更好的人,才有资格任性,才有理由放肆,才有资本去选择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不会害怕树枝断裂,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一个敢做敢言的人,也不会轻易被环境左右,他相信的不是运气,而是自己的实力。

  鸟儿的安全感,不是它有枝可栖,而是它知道就算树枝断裂它还可以飞翔。人也一样,或许你有很好的家境,有朋友依赖,有金钱支撑,但这都不是你的安全感,这是你的幸运。唯有自己内心愈发沉稳,身怀的本事才能够支撑你的整个人生吶。

  励志文章5:大多数人,都是怎样挥霍自己天赋的

  一、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赋

  要论天赋如何发挥,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天赋。80%以上的人,对天赋的理解基本都是错的,至少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1.认为天赋是能力:但实际上,天赋只是潜力

  在说天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到莫扎特。他14岁的时候,在教堂听了一首经文歌的演唱后,就能凭记忆把它全部默写出来,这首歌大概有两分钟,而且有好几个声部。

  这完全是天生的吗?不完全是。在他6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完成了3500小时的练习,而且是在他父亲的指导下。

  他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还曾出版《小提琴奏法》,他放弃了宫廷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扎特身上。

  但是,倘若让我们也练习那么长时间,就可以达到莫扎特的天才程度吗?很大可能不会。

  所以,所谓天赋,指的是某种天生的特性,让一个人可以在同样起点的情况下,比一般人更加快速地成长。

  也就是说,在某个领域内天赋高的人与该领域里的一般人,他们的努力与水平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下图两条实线。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往往以为天赋=能力,以为天赋是那条虚线,以为只要有天赋,那么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达成结果。

  实际上,天赋只代表一种潜力,是否能够转化为能力,则是需要后天刻意练习的。

  《异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等书中,早已揭示了心理学家关于高手是如何炼成的研究结果,那就是,天赋是需要后天开发的,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practice)。

  所以,天赋经过刻意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

  2.天赋不行,努力来补:但实际上,努力也是一种天赋

  天赋包括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快速成长的所有天生特性。而一个人要能够更快地成长,其实需要两个要素,一是能力方面的天赋,也可以称为潜力;二是意愿方面的天赋。

  我们在谈天赋的时候,往往只说了前面一个要素,而忽略了后面的要素。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天生更加有同理心,他当然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但是,如果他性格并不喜欢与人沟通,也没有动力去开发自己的沟通能力,那么很可能也不会比一般人成长更快。所以,意愿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天赋。

  从这个角度来说,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这句话就有其合理性了。因为,努力代表着一种意愿,背后是由性格、动机、价值观等等来决定的,而这些都是天生的特性。

  所以,天赋包括能力天赋以及意愿天赋两个方面。

  这可能是一个让人有点绝望的发现。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就放弃了呢?恰恰相反,我们更应正确地将天赋应用到适合的领域,才有做成事情的可能性。

  3.天赋离一般人很远: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天赋

  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有天赋呢?

  从意愿天赋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动机和价值观,当然也就有自己独特的天赋。

  从能力天赋来说,这句话也是成立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领域上的潜力是不同的,我可能更有人际敏感度,你可能更有数据敏感度,他可能在乐感方面更加擅长。

  我们或许没有像莫扎特一样出众的音乐天赋,也没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高智商。然而,我们忽略了相对天赋的概念。

  也就是说,跟你自己相比,你在A方面是比B方面更有潜力的,那么你花同样的时间,在A方面是比B方面成长快很多的,如果选择一个能利用A方面天赋的领域,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天赋,也都需要利用天赋。

  二、天赋到结果之间,有多少条岔路?

  要知道如何正确发挥天赋以达成最终的结果,我们就需要先来看看,天赋跟结果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我用树形图来做个分解。

  首先,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两大方面,一是内部因素,即你做了什么,二是外部因素,即你的运气等。

  抛开运气、机遇这类很难掌控的要素,我们来看内部因素,也就是你的行为。行为取决于什么呢?

  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三个要素:知、能、愿。也就是说,当你知道当前的岗位/角色应该做什么,也有能力可以做成,同时又有愿望去做,那么好的行为就发生了。

  举例来说,你是公司的产品经理,你正确地认知到产品经理应该做的事情,并且有能力完成,同时也很有意愿去做,那行为就是好的,但至于能否做成,还取决于一些外部要素。

  角色认知这方面,天赋不起主要作用,所以这条线暂且不细分。

  能力和意愿都跟天赋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继续细分。这里,我将能力和意愿,分别分成先天和后天的部分。

  也就是说,能力取决于先天的能力天赋以及后天的刻意练习。而意愿,也取决于先天的意愿天赋以及后天的环境和经历。

  关于能力取决于天赋和刻意练习,我们在前文已经说过,这里说说意愿的先天和后天因素。

  举例来说,你天性是喜欢学习新东西的,然而周围环境并不鼓励,大家也都毫无上进心,那你的学习意愿也会降低。所以,意愿是有先天和后天因素的。

  另外,关于刻意练习,我仍然将它继续细分,成为练习的方法以及练习的热情。

  方法是说,你知道如何进行刻意练习。而热情是说,你是否对刻意练习充满热情,因为刻意练习是一项艰辛的事情,是一个不断行动、犯错、反馈、调整的过程。倘若没有足够的热情,我们也是很难持续下去的。

  三、大部分人,都在挥霍自己的天赋

  所以,我们现在知道,天赋如何作用于结果,过程中会有哪些岔路了。但从我的观察来看,大部分人都在这个作用过程中,挥霍掉了自己的天赋。

  挥霍方式1:用错地方

  天赋用在不同的领域,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用如下的矩阵图来看。

  维度一是天赋的差异性,也就是说,这个领域之内,天赋高和天赋低的人,结果有多大差异。

  比如,你的天赋是数据敏感度强,如果用在数据统计这个领域,差异就不会很大,因为一个数据敏感度不强的人,做好数据统计这项工作,并不会比你多花费多少时间。

  但是,如果用在咨询领域,作为一个分析师,那么天赋的差异性就会很大,数据敏感度弱的人,确实会花费比你多很多的时间,来达到跟你一样的水平。

  常常被忽略的是维度二,天赋的决定性。在一些领域,虽然天赋的差异性明显,但天赋的决定性并不强。

  比如,数据敏感度强的人,在咨询领域,当然是会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对于咨询工作来说,需要的是综合性素质,比如解决问题、沟通、团队合作、计划等等,即便另一个人数据敏感性并没有那么强,但若在其它方面优势明显,那么你也未必占得很多先机。

  但是,如果你把数据敏感度强的天赋,用在大数据分析领域,那就占得先机了,因为这一项天赋对于该领域的成功,是有决定性作用的。

  因此,本质上维度二看的是,这个天赋是否是该领域内的关键成功要素。

  所以,综合这两个维度来看,你的天赋需要用在这样的领域:第一,这个领域内,是否有这项天赋,结果的差异性较大;第二,该天赋是该领域的关键成功要素。

  如果用错地方,天赋的作用当然就无法完全发挥出来。

  挥霍方式2:缺乏正确的方法

  这两天不在上海,在外地,刚巧男足国家队这两天也在这家酒店。提到男足,想起球迷常常感叹的一句话:中国10几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

  然而经过前文的描述,大家都知道:不是找不到天才,而是天才需要刻意练习。

  为什么乒乓球总是中国人打得好,跳水也总是中国队员的优势项目?难道中国人在乒乓球和跳水方面有天赋?当然不是。

  实际上,这正是正确训练方法的体现。这些优势项目,从国家队到基层,教练水平都是很高的。在这些项目中,都是中国向国外输出教练的。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一万小时,常常忽略了这一万小时的具体内容,那就是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

  所以,掌握不了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天赋是很难变成能力的。

  挥霍方式3:缺乏热情的滋养,开发动力不足

  刻意练习的过程是艰辛的,根据心理学家K.AndersEricsson的说法,它不是重复你已经掌握了的内容,而是去挑战难度更高的内容。

  所以,维持刻意练习的热情,才有可能让我们一直进行这项艰辛的活动。可是,热情从哪里来呢?很多人都认为是爱好,实际上,爱好是被扭曲最多的一个概念。

  大多数人认为,爱好是一个神奇的事物,能够让你爱上某项工作、孜孜不倦、不知疲惫,最后取得成功。

  实际上,你去问一个人的爱好是什么,多半会回答音乐、画画、做手工艺是的,都是业余爱好。

  似乎没有多少人天生爱好销售、咨询、创业这些跟工作相关的内容。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工作起来,热情比自己的业余爱好还大呢?

  因为,热情并不来源于爱好。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热情来源于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胜任感和归属感我们都可以理解,你能够做好一件事情,当然会更有热情,你共同做事的同伴或者环境,让你有归属感,当然也会让你更有热情。

  但我想说的是,很多人都忽略了自主感。做同样工作、担同样责任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让你自主安排工作时间、做事方式、合作方式,你会更有幸福感,工作也会更加积极和投入。

  当然,对于你的雇主来说,你的能力越强、能力越稀缺,它能给你的自主权就会越大。

  在之前的咨询公司待了8年,很多猎头给我电话,第一句就问:待这么多年,为什么不去甲方呢?可以更加轻松、收入更高。

  几乎唯一的答案就是:自主感。我可以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团队成员、用自己觉得对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这些,无论哪个甲方都不可能提供的。

  所以,如果你没有热情,不妨想想看,是哪里出了问题,是缺乏自主感、胜任感还是归属感?

  由不自主、挑战过大、缺乏归属所造成的热情不高,也是我们发挥天赋的一大障碍。

  挥霍方式4:被世俗需求扭曲

  几年前,刚带项目的时候,我有些不知所措。比如,我不知该如何表现,才能够显得更加成熟与可信。于是,我就去模仿公司里面的资深顾问。

  观察了我欣赏的一位女性合伙人,我发现,她的风格非常张扬。比如,她十分强势,常常因为不同意见,跟客户吵起来。再比如,进项目没几天,她就跟客户从上到下都建立极好的私人关系。我就开始研究她的行为,试图通过模仿来帮助自己提升。

  然而,这种模仿宣告失败,我实在很难做到,因为我们的性格、阅历甚至气质都差异太大了。

  后来,有位相熟的客户跟我说:刚见面的时候,觉得你说话语气太平静了,一点不像其他顾问那么有激情,但后来发现,你总能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所以你每次说话,我们都停止讨论,竖起耳朵听。

  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所以自我定位也必然不同。忽略自己的天赋,而去模仿他人,是性价比最低的努力方式。

  不光在如何定位自己这方面,我们会盲目模仿、与他人比较,浪费自己的天赋。在职业选择中,也是如此。

  比如,我们认为金融行业更加高大上,所以就去做金融,我们认为创业很有逼格,就又去创业。但是,从未认真考虑过,这些世俗眼中的光鲜职业道路,是否适合我们。

  倘若这与我们的能力天赋以及意愿天赋都有很大的违背,即便进入世俗眼中的成功轨道,我们也会感到非常艰难,进而又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中,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的循环,也会在此过程中,任由自己的天赋被浪费。

  所以,如果不能够坚定地拒绝那些世俗光鲜的追求,你在天赋开发的道路上,会离正确轨道越来越远。

  挥霍方式5:被后天环境埋没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去一些政府机构办事,工作人员就像看到债主一样,负能量爆棚。我曾经一度也觉得非常奇怪:要说是因为服务意识,但正常人谁愿意整天发脾气?要说是个人原因,难道招聘的时候只要脾气差的人?

  后来我渐渐发现,其实是工作环境带来的影响。一则周围人都是如此,你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二则每天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以及扑面而来的各种重复问题,让人的能量被消耗殆尽。

  我们常常可以在跟一个人聊几句之后,就能判断他的职业。

  比如,一个说话语速超快、逻辑严密的人,你会判断他是咨询顾问;一个鸡血满满、热衷鸡汤、对陌生人超乎寻常热情的人,你会判断他是某保健品销售;一个说话官腔、衣着正式的人,你会判断他是体制内人士

  这些判断肯定不完全正确,但确实体现了从事这些职业的一些人的特征。是这样的人选择了这样的职业吗?很大程度上不是,而是职业所处的环境改变了这些人。

  一个内容单一且每天重复的工作,会导致你主动思考能力的下降;一个流程非常规范和标准的工作,会导致你挑战和克服困难精神的丧失;一个每天跟机器打交道的工作,会导致你社交能力的减弱;一个不鼓励自主学习、主动担责的工作,会导致你失去努力的内在动力

  这些,都是后天工作环境对一个人能力的影响。

  所以,你选择怎样的工作环境,也决定了你的天赋是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四、总结:别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天赋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不妨用以下几点做一个反思,看看自己的天赋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对天赋,忽略自己的天赋,会事倍功半

  2.天赋包括能力天赋和意愿天赋,所以,在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时候,要回顾这两点

  3.能力天赋只代表潜力,要转化为能力,还需要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不是重复已经会的内容,而是挑战不会的内容

  4.正确运用天赋需要做到:1)找到天赋差异性大且决定性强的领域,2)掌握正确的刻意练习的方法,3)找到能有更多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的工作以维持热情,4)坚定地拒绝那些世俗眼中的光鲜追求,5)避免选择那些容易埋没天赋的工作

  5.另外,关于刻意练习、找到天赋这些话题,因为太长了,以后会陆续展开来写。

2019精选受欢迎的励志文章

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潜质实在惊人。人能够忍受不幸,也能够战胜不幸,正因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必须能渡过难关。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受欢迎的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你以为是重在参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