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文章 > 经典励志文章5篇:做难事必有所得

经典励志文章5篇:做难事必有所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的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了时间。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经典励志文章5篇,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做难事必有所得

  金一南说:“做难事必有所得。”诚哉斯言!这也是金一南的亲身体验与成功之道。金一南年轻时,在一家制造玻璃瓶的工厂当工人,他开始吹拉的玻璃瓶都是奇形怪状的,没有一个成形的。他下定决心,刻苦钻研,三个手指头的肉都烫坏了,终于制作玻璃瓶子又好又快又多。后来,金一南考取了军事院校,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英语,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并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他常常废寝忘食地研读与搜集了大量红军资料,不畏劳累地写出了多部有关红军研究的著作,深受广大读者的敬重。

  多年前,画家、航海家翟墨明知一人驾着无动力帆船进行环球航行,是无比艰难的,更有生命危险,但他觉得这样的航海可以为祖国争光,可以在征服海洋的同时征服自己、超越自我。于是,在缺乏航海经验的情况下,他还是买了条旧帆船,毅然决然地从山东日照出发,进行远航。途中,他经历了千难万险,在穿越印度洋时,遇上狂风暴雨,浪高七米,随时都有被大海吞没的危险。此时,他把自己绑在船的甲板上,小腿上绑着水手刀,任凭风吹浪打,随时做着死亡的准备。经历了七天七夜,他才脱离了险境。在经过海上美军某基地时,被美军关押。美军在搞清他的真实身份后,又帮他修好了船,友好地送他继续航行。在大西洋的一个海域,虽然风平浪静,长久的寂寞又给他带来了无限的恐惧,但他挺了过来。有一条巨鲨,尾随在他的船后很多天,他也没有被吓倒。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土著人待他很友好,酋长的女儿还想嫁给他,为了完成环球航行的大业,他毅然地“逃”了。经过好望角时,那里的人们被他的勇敢行为所感动,举办宴会邀请他。当他继续航行时,停在那里的所有船舶都鸣笛为他壮行。经过两年多的拼搏,翟墨终于又回到了日照。翟墨实践了“做难事必有所得”。

  达尔文年轻时就在学习和钻研动植物学上下功夫,能细心地对一些动植物进行反复观察,有时连吃饭也忘掉了。他大量采集植物和昆虫,把它们制成标本。后来,他大胆地好不容易在英国乘上了一艘到南美洲去的邮轮,孤身一人到南美洲进行动植物考察和收集样品。在那里,他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经历了很多风险和磨难。通过多年考察、搜集和研究,达尔文撰写了巨著《物种起源》,表达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推动了世界生物学的进步。可以说,达尔文的卓越成就是他不畏艰苦和敢于做难事而取得的。

  常言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人要想做出令人惊羡的成就,不想做难事是不行的。有些人贪图安逸,做事拈轻怕重,生怕吃苦受累,生怕多费了心血多动了脑筋。这样想这样做,怎么能做出更大的成就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难事不难,只要肯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妨敢于、乐于多做点难事大事,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必有所得。

  励志文章2:别怪现实怪你不够坚持

  出远门,来来去去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实在无聊,便翻出一些老电影看。一口气看了《同桌的你》,看了《匆匆那年》,很青春的故事,很相爱的两个人,以为会天长地久,最终却莫名其妙地分手。电影把这一切缘由推给现实,没办法,现实如此啊,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多么地动山摇不可撼动的爱情,都会变得不堪一击。

  这个理由好合理,竟让人无言以对。不管是爱情还是梦想,或者其他一切,当它莫名其妙失去的时候,一句“现实如此”,一切便都有了让人同情的解释。不但电影如此,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朋友小A毕业后一个人北漂,她对未来充满了繁花似锦的想象,她要在那个有无限可能的城市里,找一个体贴温暖懂她爱她的好男人共度此生,还要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努力,成为金光闪闪的职场女神。爱情事业双丰收,这样的人生,才带劲,才是她孜孜以求的。

  在那个大到无边无际的城市里,她住过地下室,终年不见阳光,也曾加班到深夜,不敢独自回家,在办公室里将就一晚。受过许多白眼,挨过许多批评,被同事排挤过,被领导打压过。但是,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每次看她微博,都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她像一个战士,在城市里冲锋陷阵,过得艰难而坚强。

  这样的小A,真的好让人欢喜,每当我对未来产生怀疑的时候,我都会到她微博里去找找动力。我觉得像她这样的女孩子,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即使不能实现,一直走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人生也处处都是希望的阴凉。

  可是前段时间,小A忽然不更新微博了,在微信上联系她,才知道,她要嫁人了。哇,她终于找到了心中的男神吗?刚咧开嘴想为她高兴一番,后面的剧情立即打得我措手不及。

  她说,她即将要嫁的人,是一个中年男人,她不爱他,他也不见得多爱她,只是觉得她青春美貌,可以填补生活的空缺,拿出来也不丢面子。

  我大惊,问小A,既然不爱,干吗要嫁?何必这么委屈自己?小A说,没办法,这就是现实,我一个人真的撑不住了,我想找个肩膀靠靠。可现如今肩膀那么难找,别说温暖贴心懂她爱她,就连一个稍微像样点的男人都是稀缺物。她没钱没势,没房没车,长得也不是女神相,在两性市场上,实在没什么优势,对另一半的要求降低了再降低,最后,就降低到只要有人愿意娶她就愿意嫁的地步。

  和小A聊完天,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不好了,又是一个被现实打败的人,现实,难道真的就那么可怕吗?

  好像想的挺可怕的,就比如朋友小V,喜欢绘画,大学时就尝试给杂志投稿,插画也陆续登上了某些杂志。这让她的梦想像泡了水的馒头,不停地膨胀。其实她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要成为一名插画师,画很多美美的插图,赚足以让自己过上好日子的钱。

  毕业后,大家都顶着烈日,像狗一样竖起灵敏的鼻子,到处寻找工作机会,她却把自己关在出租房里,不停地画,不停地画。那时我们都好羡慕她,羡慕她正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我们大多数人,连努力都不知道从何做起呢,至少,她目标清晰。

  那两年,她真的过得很艰苦,插画的收入根本不够维持日常生活,常常要靠朋友接济,还得辛苦地瞒着家人,每次打电话,都要编造自己在某某写字楼风光鲜亮的谎言。她焦虑,失眠,长痘痘,掉头发,同时也不停地希翼着。

  我们都觉得,这样努力的小V,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插画师,等她功成名就时,可能我们这一众人还在灰尘里打滚呢。

  可是两年后,小V忽然宣布,她再也不画画了,画画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这条路太难走,荆棘丛生,已经刺得她伤痕累累。她需要生活,她需要挣钱,她需要过上鲜亮的日子,所以,她决定出去工作,做一个勤劳的小白领,虽然不能发家致富,好歹能够自力更生。

  我们都替她惋惜,但是她说,现实如此残酷,梦想不值一提,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所有梦想都显得幼稚而可笑。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真的必须在现实面前低头,必须接受被现实打败的命运吗?

  我知道有一些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始终坚守,然后,获得了美好的爱情,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你随便去看一看那些成功人士,哪一个不曾在现实里跌得头破血流过?但是,跌倒了他们爬起来,他们始终不向现实屈服,最终,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小A在现实面前把自己匆匆托付了,但我知道作家周冲,在现实里跌了很多跟头,三十多岁时,终于等来一个懂她爱她肯给她自由的男人。小V在现实面前把梦想扔到一边了,但我知道插画师夏达,曾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像苦行僧一样,以为会熬不过去,但她不肯放弃,最终,让梦想闪亮。

  不论现实多么残酷,总有一些人,会始终坚持。不管爱情还是梦想,或者其他一切,只要你坚持,你守得住寂寞,你受得了孤苦,你在生活面前傲骄地抬着头,就会发现,现实,就是欺软怕硬的无赖,如果你在它面前退缩,它就会逼着你一直退缩,如果你一往无前,它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真的不要再拿现实当借口了,所有被现实打败的东西,都是因为你不够坚持。

  励志文章3:时光背后的蜗牛

  我是父亲托关系才走进初中校园里读书的。由于我天资愚笨,各科基本功缺失,一学期没有读完,班主任将我逐出校园,那年我十九岁。

  我的自尊心受到极大冲击,别人叫我“傻子”,我能默默忍受,但不能面对被众人遗弃的感觉。

  父母也很忧心我这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母亲总是在人前说我开窍迟,是一朵没有绽放的花朵。我知道,有不少人在暗处嘲笑母亲的谎言。

  父亲一次次热情宴请我的一位远房表哥到我家中做客。他在建筑工地上做技术活。盛情难却,才勉强答应父母把我带出去闯荡闯荡。我和表哥登上开往大城市里的客车,驶进打工漂泊的岁月里。

  我在工地上做小工。那高高四面围拢的院墙,一栋楼房就是我每天攀爬的高度。工友们嘲弄着无辜的我,我像一只荡来荡去的秋千,夜里吮吸那种墨黑的羞辱。

  我千里迢迢从故乡而来,在城市里依然有一口让人毛骨悚然的井,让我跳下去。就在那种惨淡的时光里,我爱上了读书、读报。其实,那时候并不能去读懂书本与报刊里的内容,而是为了欲盖弥彰的虚荣心。由此再次成为工友讪笑的素材:“连傻子都能看书读报,真是天大的笑话!”

  工友的戏谑话语竟然成了我突破窘境的契机:我一定要能读懂文章,一定写出属于我生命文字的文章!于是,我偷偷买来字典和词典,一有空,就钻进书报天地里。

  蛹能脱困于茧,自有一番天地供它翩跹。机会终于垂青了我。工地不远处有一家大型公司的藏书馆招收一名看门人,每月仅600元。对我而言,那家图书馆对我诱惑太大,那些图书是我需要如饥似渴涉猎的营养佳品。

  于是我做出大胆决定,义无反顾到那家图书馆去打工。我提着简单的行李坚定地离开工地。我一直被别人定义为懦夫和丑角,拒绝扮演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进入图书馆后,每天上班时间就是收发报纸、杂志,整理图书,登记前来借书与还书的事宜,很轻松,时间也很宽裕。图书馆里有大量的文学藏书,我贪婪地吮吸着精神甘泉。

  微弱的工资根本供应不上在城市里的生活开销,我就对自己狠狠心,节衣缩食。我离开工地的时候,表哥扬言:你去得快,滚回来也快,那几个钱根本供应不了你的生活开支。表哥的扬言被我咬紧的牙关粉碎了。

  我在图书馆打工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70多本日记。

  由于患了脑炎后遗症,看书或写字写久了,头疼像小鸡啄米般难受,耳朵里像盘旋的轰炸机般鸣响,手脚控制不住地颤抖。这些日记上每个字都是我心血浇灌的常青树,都是我一次次痛苦洗礼后盛开的花朵。

  我持之以恒坚持写作中,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上苍,我的一篇文章终于变成了铅字。

  寒来暑往,花开花落。我像不知道疲倦的蜗牛爬行着,坚持着。我写的文字虽然没有像“超女”“快男”那样一夜走红,但连续不断在报刊上露面。

  正如美国盲人作家包希尔·戴尔所说:“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存在一种害怕面对黑暗的恐惧,为了克服它,我就是用愉快的心情去过我的生活。”有心的人,会在平淡琐碎的时光里根植梦想,抓紧时光充实自己,像攀爬金字塔顶端的蜗牛一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一种越挫越战不言败的精神来创造机会。

  励志文章4:直通才“高冷”

  每到下午1点左右,中国矿业大学等一些大学旁,有家水果店门口会排起十几米的长队,生意应接不暇。

  这是一家叫许鲜的生鲜电商,但与主流的生鲜电商有很大不同,用户必须通过其网站平台或手机客户端在凌晨1点之前预定水果,次日11点后即可到附近的实体自提店获取水果。也就是说许鲜并不做O2O领域常见的上门服务。

  许鲜水果店的店主名叫徐晗,有人说他这是在大学旁“高冷地”卖水果。听人这么说,他会笑着说:“我这的确有些‘高冷’!”

  出生于北京的90后徐晗2013年便有了创业的想法,那时他常常会听到大学生们抱怨:“如今超市和水果摊上买的水果没多少好吃的。”他想,我就要去卖好吃的水果。当然他深有体验:水果新鲜才好吃。

  他想起了一句话:“直通才高冷。”那是小时候他和爷爷一次旅游,进入一个小山谷口,风“嗖嗖”地向身上扑。他问爷爷:“这里怎么这么冷?”爷爷说:“风直通通地刮过来,这才冷啊!”

  想起爷爷这句话,让他开水果店有了主意:开通从水果生产地直接到消费者手中的“直通车”,也就是找到一级水果供应商,让消费者提前下单,然后按预定单在第二天清晨采摘、配货,保证6小时内将水果送到自提店。每个订单都会被提前包装好,消费者在提货时不能够开包挑选,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可以当场整包调换。

  因为在开店前他经过一番调查:“超市和传统水果摊上的水果又贵又不好吃,源于其复杂的供应链。因为商家被动地等用户来购买水果,用户和购买量会时多时少,也就难免会产生库存,有库存就会有损耗;再加上水果在多级批发商之间辗转,损耗也很大;在传统小摊上,用户挑来挑去损耗也多。他将水果提前按用户订单包装好后,在提货时不能挑选,这就最大程度避免了损耗。

  他的“直通车”不仅使得水果新鲜口感好,由于省去了烧钱的仓储基地、冷链物流,比市场均价还低了30%,这对价格敏感的学生们来说吸引力着实不小。但他并非赔本赚吆喝,却是保证让自己有1%到2%的净利润空间。

  他明白互联网用户体验至上的道理,从自提店里的细节就可见一斑——卡通柠檬形象随处可见,装修风格时尚华丽,大学生一进门,扑面而来的是蓬蓬勃勃的青春气息;店家细心地提供了免费的果壳袋、纸巾;对服务有意见的,扫一扫墙上的二维码就能加入微信群尽情吐槽。

  从2014年9月上线至今,许鲜水果店除了在北京的丰台区设有总部基地店,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大学开了66家线下门店。A融资只有300万美元的许鲜,单月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

  许鲜目前在加紧布局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且正在向武汉等城市的高校扩展。许鲜的理念是: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作为电商,仅仅靠比吆喝、比补贴,那是靠不住的!当泡沫散尽,那些能驾驭技术而又尊重商业规律的企业才能拥有未来。

  直通才“高冷”,但许鲜“高冷”的只是外表,“直通”下的好吃、低廉的价格,才真正暖了用户的心,也让许鲜向未来的世界飞奔急驰……

  励志文章5: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大器

  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还有语言障碍。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今天的硕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个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个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培养人才的效率,与犹太人相比都毫不逊色。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并不比留在大陆的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办,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共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基人。

  今天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毕业,一直都是考生——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可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念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用读书的方法念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然失败。许多人甚至有些老师,也不明白念书与读书的不同。

  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念101遍肯定比念100遍要好。”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还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犹太小孩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了100遍。《旧约全书》不仅仅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

  在中国,把《三国演义》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个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演义》读了100遍。

  在中国,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不成大器。犹太人人人把一本书读了100遍,因而人人都成大器。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就能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人人都能成大器?

  念书,就是重复。

  重复是人类语言的规律。

  尽管英语单词数量巨大,百万之众。1000个常用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0%的文字;1000个常用单词最重要,掌握这1000个单词就掌握了英语90%的天下,这就是四两拨千斤。2000个基础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5%的文字。

  2000个基础单词是铺路石,念书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用铺路石把羊肠小路铺成高速公路。

  念书就是积累,念书就是重复,念书就是循环,念书就是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念书就是步入“会、熟、精、绝、化”的阶梯。

  苏霍姆林斯基对念书与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判断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一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小时的朗读积累,二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

  200小时的朗读就是念书,2000小时的阅读就是读书。

  70年前的中学生,把印度人的英语课本当《三字经》念,念了100遍,恰好是200小时的朗读积累,杨振宁、李政道等西南联大的学生刚到美国时,读200本英语小说,200本500页的书,恰好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也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81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