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高三励志 > 分享高三励志文章经典正能量

分享高三励志文章经典正能量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分享高三励志文章经典正能量

  前行的征途中,拄着双拐的人虽然步履艰难,但只要有一颗奋发不息的心则可以登上成功的峰巅。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高三经典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你以为努力了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

  你以为努力了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

  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对此,张小林的回答是: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她解释说:“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他/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的机会。”

  张小林发在知乎提问下的回答帖被广泛转发。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北”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

  张小林是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一学生,她的观点来自其老师晋军博士多年来的一项调查研究。

  在晋军所教授的《社会学概论》课上,每年都会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你父母的职业”、“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最喜欢的电影”,等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晋军发现,相比全国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构成,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有意思的是,关于学生“入学前活动半径”的统计数据发现,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14级学生里,入学之前曾经到过境外的学生占比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的数据则是,到过境外的学生只有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有22.7%。

  这一项数据统计结果“非常稳定”: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和经管学院,13级和14级学生到过境外的比例都在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张小林认为,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这项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然而,对于这个结果也有质疑的声音:不足200人样本的调查能说明问题吗?事实上,早在2010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

  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用晋军告诉学生的话来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即使上了“清北”,但努力程度仍有差别

  张小林的帖子在网上被广泛转发和讨论。令她意外的是,有媒体“断章取义”地理解为“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甚至冠以《只有富二代才能上清华?》的标题。

  张小林认为,这是对她观点的误读,家庭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指物质条件。而这在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中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正如张小林所写,在求学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反之亦然。

  虽然其中存在着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有许多出身“寒门”的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名校。

  此外,对于处于教育发展滞后的贫困地区,国家也要求高校为寒门学子开辟了专门通道。比如,清华大学去年扩大了“自强计划”的实施范围,面向83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的中学招生。

  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圆了“名校梦”。但另一个事实是,如张小林所说,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不一样。

  去年,李力在复读第二年后考入了清华大学。这个从西部小县城走到省城读高中,再来到北京读大学的“农村娃”在家人眼里着实是“光宗耀祖”。

  回想高中4年,李力几乎没有外出娱乐、参加社团活动的经历。除了寒暑假回家,几乎所有时间都留在学校里啃书本、做练习题。可相比之下,同样考入清华的其高中同学王达就“轻松太多”。

  王达的父亲是私营企业老板,母亲是高中英语教师。对于王达来说,没有令李力“崩溃到极点的英语”,也没有控制生活费的苦恼。不仅如此,王达在高中就担任了学生会主要负责人,外出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机器人比赛,暑假到北京学习英语,寒假去国外度假……最终还因学科竞赛表现出色成了保送生。

  在李力看来,“家庭”所给予的条件让王达实现“清华梦”省力不少。“同样考入清华,但其实我觉得他各方面比我能力强很多,而且他学得轻松、快乐。”李力说。

  和李力一样,付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寒门学子”。以晋军的问卷调查来看,他出生于中原农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上大学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离家50公里的地级市,上大学前未看过电影,很少有时间看电视。

  通过自身的努力,他在乡镇念了小学和初中后,考入一所县城高中。成绩优异的他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进入一所985大学,最终在研究生阶段考入北京大学。

  回想一路求学的经历,他发现:自己小学和初中同学都来自农村,寒门比例在98%以上;高中同学中,寒门比例占了50%左右;家庭条件的差距在本科期间尤为明显,“优越者每月有上万元的生活费,贫困者只能靠几十元的助学金勉强维持”,在他就读的985院校里,真正出身寒门的学生只占到5%左右。

  进入北大读研后,他发现,自己身边很多同学都从未参加过中考、高考、考研,“一路保送而来,某某省状元比比皆是”。“身边可能有富可敌国的巨贾之子,也可能有手握大权的官员之子,还有可能是电视上看到的明星之子,当然也有农民的孩子、下岗工人的孩子”,但他推测此比例小于1%。

  从98%到50%,再到5%、1%,付林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意识到“寒门式努力”的难处: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比例越来越小,而最后的1%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还会有所削减,“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

  “现在看来,我们都站到同样一个平台上。但如果往前看,你会发现我们走得很艰难,并且还有许多付出一样努力的‘穷孩子’已经‘累’倒在终点前了。”李力说。

  名校可以为“寒门子弟”带来什么

  在北大读研究生时,一个班级20多个人,但真正的“寒门学子”只有付林一个。

  与同学的交往中,付林感到差距最大的是自己的阅历——没去过几个城市、没旅游过、没有唱过KTV、没有去过健身房、也不知道红酒还能分很多种类……“当别人聊天的时候,我只能听,无法参与其中”。

  对此,“心态还算积极”的付林也曾试图多看书、多与朋友交流、多参加他们的活动。可他发现,有些阅历需要资金支持。比如,他的意识里,最贵的相机也就几千元,但一次郊游中,他看到一个玩单反的朋友带了好几个镜头,“听说每个镜头都几万元的时候,我惊呆了”。

  正如付林的感受,进入清华后的李力为了弥补与王达之间的差距,报名参加了好几个社团的招新面试,可结果却很不理想:想加入艺术团,却没有音乐或乐器特长;想加入学生会外联部,却在面试中因表达不好被刷掉;想加入文学社,却发现自己并未看过几本文学名着,面试时连问题都很陌生……

  最无奈的是,最终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社团活动——除了学习时间,他的课余时间几乎全花在勤工助学岗位上,“不要说赶超别人,就连弥补都很难”。

  “他们不能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兼职、考虑现实性的东西。”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大二学生张嫚看来,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在大学里的表现是有差别的。

  她记得,大一时需要进行PPT展示,对于从小学就开始制作PPT的她来说“一点儿不费劲”,可班里来自农村的学生“连PPT是什么都不知道。”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皇甫亚楠曾撰文指出,教育内容是一种“文化屏障”,文化屏障是一个阶层的文化符号,现在的教育体系并没有照顾到寒门学子的认知程度,比如纳入正规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寒门学子由于受经济限制,很多人到大学才接触电脑,偏远山区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网络概念都没有。至于英语,家境殷实的孩子即使学校英文成绩不佳,完全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外教的方式弥补,口语能力比寒门学子好得多。即使教科书一样,他们的文化背景都不会相同。

  在晋军老师关于学生“最喜欢的电影”调查中,清华大学社科14级学生问卷的统计结果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盗梦空间》和《哈利·波特》。可对于李力来说,在大学之前,他从未在电影院看过电影,“老实说,大二之前,我连《肖申克的救赎》都没看过,平常大家提起这些国外电影,我只能保持沉默”。

  一位社会学研究者告诉记者,1999年大学扩招以后,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好大学中的“精英”来自城市的居多,因为“城市的孩子、父母职业好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比农村孩子拥有更多的优质资源”。

  看完郑也夫的《科场现形记》,就读于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的大二学生曾杰对“寒门贵子”的讨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他用马克思·韦伯关于经济、文化和声望的社会分层标准来解释,“一个学生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背景以及社会资源决定了你能不能上名校”。但同时,他相信,教育能够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来了清华之后,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补上。”曾杰认为,“大学”是一个催化剂,可以助你一臂之力,让“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获得一个不错的社会地位,“但不能保证你能获得最高的社会资源,保证最高的社会地位”。

  晋军老师的一段话,张小林记得很清楚。晋军说,“大学第一年后,大家会变得越来越像,那些没有出过国的,可以慢慢获得机会,那些在超级中学没有社团和课余活动的,也可以弥补,所以教育对个人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帖子引发的讨论还在继续,许多评论张小林已无暇顾及,除了删去一些理解特别偏颇的评论,唯一一个留在她心里的评论是:“社会的未来是你们的,但我们也会努力的。”

  励志文章2:累,依然要奋斗

  一直以为,有些理想经过全力以赴的追求,最终会变成现实:固执地相信,有些信念以矢志不渝的虔诚来坚守,总会求的完美。但是,世事不会总如人意。当理想落空时,我逐渐接受现实,虽遗憾却又无能为力。

  千般的无奈,我选择了我的路。我相信,只要努力了。就算只剩下一个触摸梦想的机会,我也不会后悔。

  一个人的时候天空很蓝,蓝的有点忧郁;一个人的时候很自由,自由的有点孤单:一个人的日子很轻松,轻松的有点无聊:想念朋友的时候很幸福,幸福的有点难过。自己成了故事的主角--只有我自己。

  压力挫折,这些生活中在所难免的“调味剂”也如暴风骤雨般向我袭来,每次交手后总会在我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痛苦的记忆时刻提醒着我继续前行。我不断的奋斗,拼搏,因为我相信,在风雨兼程的日子里,阳光终会普照大地。

  累的时候,真想睡一觉,但我选择了300多个挥汗的清晨和夜晚,我坚强的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

  虽然我很累,但我依然要做一名健将:尽管看不清未来的模样,但我享受了探寻它的过程。等到谜底揭开的那一天,即使是失败,我依然是胜利者,因为我战胜了我自己。

  太阳已经升起,我整装待发,只为了揭开那最后的谜底!

  累,依然要奋斗!

  励志文章3:忆那些为高考奋斗的岁月

  又是一年高考志愿填报时,几个复读的同学问我填报志愿的事情,看到他们对大学的期待与渴望,在大学里“闲游”了将近一年的我也时不时的会回想起那个曾经被我们成为“恶魔般的地狱”——那些为高考奋斗的岁月。

  那个时候为大学而奋战的我们是何等的让人羡慕,让人嫉妒,让人无法理解,所有的一切都自己一个人做,所有的悲伤从不曽流露在外人面前。在高考的前几个月,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不知道是不是悲伤的面孔,在这个雷电袭击着我们身心的地方,每个人的心中都似一团火,正在胸口慢慢喷薄,就像是那无缰的野马,准备在无边的旷野上奔驰,偶尔朋友碰面,我们所给的就仅仅是一个拥抱,一个祝福的眼神,一个深切的微笑。

  同学间的情谊,朋友之间深切的祝福,老师们对我们无微的关注,当时我们的口号是:“不经历炼狱般的痛,怎会有凤凰涅盘般的重生”。接受着高考前的一切安排,接受着老师同学的一切好意,一切都为了自己那个卑微的不能再卑微的梦,那个时候的我们,认为高考前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就这样默默的努力着。

  倒计时的三十天里,英语老师给我们放着考前励志,每天的课前一支歌,每天的课间宣誓,同学们的激情无时无刻不高涨着,每天几点一线的生活,也使我们生活的那么充实。教室里,每天试卷充斥着教室的怀抱,每天都能让双手沾着油墨的香气入睡,每天的生活都是如此的枯燥而富有生气,因为在那里,能够清晰的听到同学们的呼吸,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的期许是有多深,更能感受得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实现梦想之后的那一阵阵惬意的微笑和那充满着爱意的拥抱。

  终于到了高考时,没有太多的语言,还是眼神传达着对每个人的祝福,记得我们每次上考场的前几分钟,班主任站在我们的必经之路上和我们击掌,还说着“**,加油”。他记得我们班每个学生的名字,他从来都没有喊错过我们的名字,我们都欣然走进考场,轻轻松松答卷,交卷,最后还不忘给监考老师一个甜美的微笑。

  最后一课英语结束,走出考场,迎来了许多的家长站在门口等候,他们关切的问考得怎么样,很少有人回答,我们都默默的不说话,微微一笑,望着蓝天,看着太阳,长舒了一口气,瞬间觉得越过高考,没有什么是自己过不去的坎,别人认为的“痛苦经历”对我们这些个朋友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挑战,高考后的第一个夜晚,我们最后一个在教室相聚的时间,好多的同学都哭了,说不出为什么,陪伴了我们三年的同学,老师,我们真的是再见了,记得刚上高中那会,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说,我再也不会回忆起我这么一段经历,也不会想起自己为了高考所付出的努力。我没这么想,我觉得自己会想起的,因为这里珍藏着我最美好的回忆,在这里,我收获了友情,师生情,收获了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勇气和魄力。我想再也没有这么一段时光会让我如此努力了,我会时常珍惜。

  好多人都说“有聚就会有散”。我们都信誓旦旦地说着未来的事,说好我们会相聚,说好我们好聚好散,青春就是如此呀,无论何时,都会有散场,只留下我们的回忆在心中,寝室的最后一晚,好姐妹们都没有睡觉,八个人挤一张床,相互拥抱着,思忆着过去,畅谈着梦想,时间总是那么快,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进入大学快一年了,不知道远方的朋友们都还可好?说好的联系也随着我们的离开见见中断,每个人都各忙着各自的事情,不知道还记不记得我们在一起时说好的约定,或许记得吧。

  记得青春散场的歌词里这么唱到:“那时候我们都一样,奔跑在同一个方向可我有天使的翅膀,飞到远方收集散落的阳光,用快乐湿润这夕阳,任凭时间静静流淌,我们依旧记得我们不要把彼此遗忘,约定重逢在明天的路上。”高考的岁月里正在开始慢慢散场,我们学会了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我们不断成长,偶尔有风雨阻挡,总会有片天空让我们飞翔。

  回忆总会心伤,作为一个大学生,现在我只能说,回忆过去,且行且珍惜吧。


相关文章:

1.关于高三青春励志文章5篇

2.高三励志文章3篇

3.3篇高三励志文章:相信自己很重要

4.3篇高三励志文章:永不言败

5.3篇高三励志文章:今天要加倍重视自己的价值

6.高考励志文章三篇

7.关于高考励志文章5篇


7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