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讲给大学生励志故事推荐5则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不是每一个贝壳里都有珍珠,但珍珠一定出现在贝壳中,不是每个努力的人都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很努力!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讲给大学生励志故事,希望能帮助你们!

  励志故事1:失败是个逗号

  别的明星,就算有点坎坷,也是发生在成名前,成名以后就顺堂多了。只有张卫健,一夜成名之后,所有的失败与挫折才刚刚开始。这些年来,他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跌跌,风雨兼程……1984年,年仅十九岁的张卫健,凭着一曲《恋爱交叉》勇夺第三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和最佳台风奖。他的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年少成名,春风得意!想起第一、二两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得主梅艳芳和吕方已经红遍了整个华人娱乐圈,张卫健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憧憬。

  但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唱片公司并没有给他出个人专集,只是在某张唱片里收录了他的两只单曲。单曲发行后,市场反应十分冷淡,张卫健陷入了深深的失落之中。

  为了生活,张卫健只有到歌厅、酒廊当驻唱歌手,报酬低得可怜。那些客人根本就不是来听歌的,稍有不如意,就把茶杯、烟灰缸砸上台来。有一次,他正在台上深情演绎一首新歌,一只高脚杯飞上台来,砸在他的额头上。他忍着痛,含着泪,坚持着把歌唱完。鞠躬离场的刹那,他泪流满面。

  回到家,张卫健把头蒙在被子里,放声大哭。母亲走了过来,依着床头坐了下来,用手抚着儿子的背,等张卫健稍显平静之后,才用舒缓的声调安慰他:“人生如果是一本书,‘失败’就是一个逗号。若是因为一个逗号就停了下来,哪还 能看到后面的精彩内容呢?”

  听了这话,张卫健慢慢停止了哭泣,心中默默开始了思索。

  从那以后,张卫健有了他那个年龄不该有的沉静。每天早上九点开始拍戏,演一些只有一两句台词的小角色。晚上七点完工后,再搭末班车到深圳的酒吧里唱歌。等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踏上归程,窗外,已是灯火阑珊。也不再流泪,所有的苦和痛,他都默默地放在了心底。

  就这样默默努力了七年以后,他终于迎来了娱乐生涯的第一个春天。1991年,他在神话剧《日月神剑》中与郭晋安分饰日、月神侠,并凭着搞笑手段脱颖而出,创下当时收视率的最高纪录。紧接着,他主演的《我爱牙擦苏》,再创收视新高。一时间,他成了风头最劲的娱乐人物。其诙谐的表演风格被各大电影片商看中,纷纷找他拍电影,他被传媒封为“周星驰接班人”。

  然而,还 没等他从喜悦中清醒过来,巨大的打击突然降临。1994年,整整一年多时间,张卫健竟然一部戏也接不到,穷困潦倒之下,他只好卖掉了住房。白天,他在各大片场蹭角色,琢磨演技,晚上就常常流落在香港街头。夜阑人静,看着万家灯火一盏接一盏熄灭,张卫健内心的凄恻,不是旁人所能想象的。

  1996年,张卫健接拍《西游记》,迎来人生的又一个高潮。然而短暂的一阵风光后,他又与香港无线电视因矛盾而决裂,再次陷入漫漫严冬。整整三年,他就如一根浮萍,在两岸三地,四处漂泊。最困难的时候,他连买一块面包的钱都没有。但是,无论如何,他始终相信,失败只是个逗号,后面,一定会有精彩的华章。

  1999年,凭着在《少年英雄方世玉》中的精彩表现,三十五岁的张卫健终于奠定了自己在娱乐圈中的位置,从此,人生步入坦途。

  2001年,张卫健获得台湾电视“金钟奖”提名,公司为他办酒宴庆贺。喝了几杯酒后的张卫健,动情地谈起了母亲,正是母亲的鼓励,让他走到了今天。大家纷纷要求张卫健的母亲说两句,满头银发一团和气的老人家只好走到了台前,却只说了一句话:“成功也不是句号,后面的路长着呢!”

  大厅里,短暂的一阵沉默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是啊,失败是个逗号,成功也不是句号。生命不止,拼搏不息,有梦想的天空从不灰暗,有信念的人生绝不平凡。

  励志故事2:从一座山峰到另一座山峰

  《艺术人生》有期采访倪萍,栏目编导给其评语是这样的:“倪萍不是第一个在屏幕上落泪的主持人,却是落泪最多的;倪萍也不是最能煽情的主持人,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她让所有人明白,主持人也可以感动,主持人也可以伤心,主持人也是人!如果没有倪萍真诚的热泪,中国电视不会具有这样温暖人心的力量!”

  对于这样一位时代人物,我觉得此评语十分中肯。近20年前,中国电视发展步伐日趋加快,但比起现在的百花齐放仍是相差甚远,全国人民几乎只围着央视转!而在央视,当时能够挑大梁压场子的女主持屈指可数,用时下的话,倪萍绝对是当年的“央视一姐”!每到她在镜头前出现,她如沐春风的笑脸总会吹向千家万户,无可取代,直至有一年她几乎主持了央视全年所有的综艺节目。

  但即便在自己最红的年份她也未让自己过一天奢侈的生活,她坦言:“从未像别人那样,先泡一缸玫瑰花浴,点上蜡烛,放上音乐……没有,没有那个事儿。即使在人民大会堂主持节目,我也不介意先在家里蒸上一大锅馒头,熬好稀饭,再随手抹把脸,提溜着裙子去人民大会堂。”

  那时她家里十几口人,每天早上离开家里上班,走到楼下回头望去,从一层到三层的陽台都是笑脸——最下面是儿子,中间是母亲,最上面是姥姥。每一次看到,她的心里既盈满温暖,却也有着压力——那可是最形象的“上有老下有小”啊!

  事业如日中天的她在90年代末选择了急流勇退,因为她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再进步,而原地踏步在她看来就是倒退。接着她又发现,身边师妹级的周涛、董卿已经迅速成长——她完全可以放心将任务交接了。

  于是,年逾40岁的倪萍从一座山峰渐渐下来,而选择攀登另一座山峰——影视业。

  人到中年的她从主持界的名宿转战影视天地,虽从总体上说仍属于文艺范畴,但在她看来一定要把自己沉淀下来才会把路走得坚定。在电影《美丽的大脚》中,她为了体验乡村教师张美丽的生活,她比其他演员早报到一个月。在黄土高坡明晃晃的日光底下从早坐到晚,有时跟乡村教师去上课,一上就是一天。一样吃土豆拌酱油,喝不够卫生的水,睡特别脏的住所,一个星期不洗澡,头发乱成一团……而她的辛苦没有白费,凭借此片她斩获了中国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在倪萍的生命里,姥姥是个至关重要的人。倪萍为她写了回忆录——《姥姥语录》,其中有一句话:“能人干啥都成,废物干啥啥不成。”倪萍不认为自己多了不起,她只是喜欢寻常而真实的生活,不用“绳子”把自己五花大绑:没有车就打车;想吃饺子就提着菜篮子买把韭菜;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即便离婚、孩子生病,生活的磨砺一道道刻在脸上,可仍不化妆、不粉饰、不整容,更不会去主动逢迎那些乌烟瘴气的生活。

  在《艺术人生》中,董卿最后问她:“台上的万众瞩目,台下的寂寞无助,曾经鼎盛一时,终有落幕的一天,如何平衡和面对?”

  她说:“当一个战士穿上军装,一直被领导派去打最重要的战役,就算日后多孤独,多么没有爱情,多么没有家,多么没有温暖……都特别值。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央视综艺舞台上的核心、最耀眼的那个焦点。”

  励志故事3:第466号囚犯的番茄

  1964年,罗本岛监狱又来了一位新犯人。像其他犯人一样,他一进门就被扒去了衣服,换上了一套专业的囚服,上面写着“第446号”。他是一个政治犯,所以被推进了一个不足4.5平方米的单人牢房。从此,他过上了“暗无天日”的生活,陰暗的牢房,头顶上吊着一盏昏黄的灯,他每天被囚禁23个小时,仅仅在上午和下午才有半个小时的放风时间,所以,他几乎从来没有见过罗本岛监狱的太陽,也很少有机会感受到窗外的丝丝风声,唯一能感知的只有灰头土脸的囚犯,还 有他们所发出的呻吟声。

  罗本岛监狱是个陰森的殿堂,那里的狱警动辄就对囚犯们挥起残酷的鞭子,并且残忍地在绽开的皮肉上泼起辣椒水,大多数人都是在狱警的皮鞭下和辣椒水下度日的,幸亏他是个监狱长特意安置的“重犯”,要不然,他也一样逃脱不了狱警的魔掌。

  已经记不清多少个日子,他几乎每天都目睹两个狱警拖着一个犯人,死尸一样地从刑讯室出来,每次都看得他义愤填膺。他每一次都想改变监狱的现状,无奈的是,身为“重犯”的他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后来,他和众囚犯被安排到罗本岛监狱的采石场上去做苦工,每天在持槍看守的监督下拼命地搬运石头,动作稍慢就有被毒打的危险,另外,所有的囚犯只准逗留在这个采石场里,一旦踏出采石场的边缘,就会被无情地射杀。由于石灰石在太陽的照射下具有极强的反光性,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他,每天看到的只有刺眼的白色强光,以致于他的视力逐渐下降。

  虽然他的视线逐渐变得模糊,而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为了改变这种悲惨的现状,他利用放风的机会,大胆地向监狱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监狱的院子里开辟一片园子!哪知道他的这一想法刚一出口,就被监狱当局无情地否决了。他并没有灰心,几乎一有机会他就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经过了无数次的否决,大约过了5年左右,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监狱当局同意了在监狱墙脚的一片狭长地带供他开辟园子,并且破天荒地给他提供了番茄、辣椒等蔬菜的种子。院子是用废渣垫起来的,为了开辟菜园,他必须把大量的石块挖出来,这样一来,植物才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罗本岛监狱的院子里从此多了一抹动人的绿色。但是,由于气候的恶劣,园子的第一茬收成并不是很好,仅仅收获了一篮子不怎么红润的番茄。他一个也舍不得吃,都分给了自己的狱友和狱警们。

  罗本岛监狱的条件简直太艰苦了,以致于能够吃到这样的番茄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一从采石场回来就潜心照料自己的园子,他每天把全部心思都花在自己的园子上,许多人都说他是监狱里的“植物学家”,而他自己则把那片园子看成了自己的心灵园地,每当采石场上的石灰石刺伤了他的眼睛,他就回到自己的园子望一望。那样一片生命的绿缓解了他眼睛的疲劳,并消解了他在采石场里所遭受疲劳和委屈。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自从有了这片菜园之后,整个监狱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到放风时间,许多狱友都会帮助他来照料一下满园的蔬菜,在狱警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还 能揣几个番茄回去,以备夜晚享用;更令人称奇的是,狱警们的态度似乎也变得和蔼多了,因为,他总是把新采摘的番茄发给狱友们,然后再由他们送到狱警们手中,吃了犯人的番茄,狱警们拿鞭子的手,也不再那么蛮横了。一个黑人狱警说,每当我莽撞地举起鞭子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是一群递给我番茄吃的人,在我的眼里不再有什么囚犯,他们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总在我最疲劳的时候递给我新鲜的水果来解乏……

  囚犯和狱警们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这位第446号囚犯,也在罗本岛监狱整整种了18年的菜园,直至他被转到另一家监狱仍然保留着这一良好的习惯。

  这位第446号囚犯不是别人,正是黑人总统曼德拉。曼德拉用几只番茄就让整个监狱变得融洽起来,乍一看,这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其实,曼德拉哪里是在经营菜园,他是在耕作一片片心灵的腹地呀!

  一颗乐观的心,即使是身处磨难重重的地狱,也能开垦出一片陽光明媚的伊甸园来!

  励志故事4:从小报记者到出版龙头

  1978年,他进入台湾《工商时报》工作——记者是他渴望已久的梦想。他十分珍视这个机会,所以他兴致高昂,全力以赴。第一天出去采访,他8点就出门,骑着摩托车,一天就拜访了8个单位,除了中午在路边摊位吃碗面,压根没有休息。他不喜欢穿雨衣,他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采访对象见此惊诧不已,纷纷说:“没见过这么认真的记者。”

  凭着这股奋斗劲儿,不到两年时间,他便成长为报社的高级记者。

  1986年10月,台湾宣布开放“党禁”和“报禁”;第二年5月,台湾宣布外汇管制开放,每个人一年可以汇出500万美元。他意识到,财经、商业的巨变即将从资金的流动开始,用月刊诠释这种变动已经不够,商业周刊的时代到来了。当年6月底,他下决心创办台湾《商业周刊》,一共筹集了1200万新台币资金。

  像所有的创业一样,初期的感觉苦不堪言,每天都是工作、工作、工作,他经常清晨提着早点回家,吃了才睡觉。可一年下来,所有投资赔光,只好增资。

  第二次增资很容易,所有人都看到团队的努力,股东们都继续增资。他拿到了第二个1200万新台币。增资的同时他认为,之前失败最大的原因是编辑部缺乏有能力的好手,他自己训练的新记者没办法提供足够精彩的内容,于是他招兵买马,组成强大的团队。可事与愿违,周刊质量和内容并没有提升,内部团结反而成了问题——几个副总编互不买账,明争暗斗,过多的精力花费在业务之外;由于缺乏人才保护机制,创刊时加入的菜鸟记者在攒够经验值之后,陆续被其他媒体挖走。

  一年过去,第二个1200万又亏光了。第三次增资,他和他的团队学乖了,决定加一倍增资,以免一下子又赔光了。但大部分股东都决定放弃,他只好引入新股东!谁愿意投资,都举双手欢迎。

  这时候杂志已经很难留住员工,老人走光了,新人进入马上发现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团队,很快就离开。虽然他非常拼命,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但第三年底,2400万新台币又告罄。这是《商业周刊》的最低谷。再度增资是必然的,但无疑是难度极大。

  极度绝望之时,他把反思的目光投到自己身上。过去遇到困难,他觉得要用增资以改变营运结果。现在增资无门,一定要用别的方法才能自救,改变是《商业周刊》的唯一出路。

  这时候他偶然遇到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负责人石宣博士,聊天时石博士说:“什么是笨?就是老用同样的方法做事,却期待会有不同的结果。”

  一语惊醒梦中人。过去4年,他经营《商业周刊》失败,正是对这句话的注解,每次他都积极地从外在因素找原因,或者消极地认为状况不可改变,必须要尽快增资,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解决,这时他蓦然发现最有问题的是自己。

  他开始闭门思过,决心自我改变,不能再期待投资,要立即从内部改善找答案。他决定彻底瘦身、彻底检视所有成果,把开支降到最低,最好立即能收支平衡,不能的话也要让亏损降低,勒紧裤腰带生存。

  至于他自己,检讨的地方就更多了,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专业能力等等,没有一项够格,每一项都得重新学习。他尝试快速改变,改变的速度抵不上营运的快速沉没。市场上不断传言《商业周刊》随时可能倒闭,广告客户不断反悔临时抽退,销售人员每天辟谣都来不及。

  态度转变之后的他,决定正面应对。他要求业务人员面对客户坦诚《商业周刊》的困难,但也要同时告诉他们:“我们已经存活了五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撑下去,决不放弃。”

  终于,在他的率领下,他的团队“紧密配合,真诚服务”,打动了新老客户。而随着《一九九五闰八月》的出版畅销,他的公司终于走出了困境。这本《商业周刊》出版的书,4个月内卖了30万册,赚了近3000万新台币。

  借助这本畅销书的东风,《商业周刊》发展迅猛起来。紧接着,他融资成功,城邦出版公司新鲜出炉——这是由3家小出版社合并而成的,后来陆续创立了20多家出版社,成为台湾第一大出版集团。

  而他就是该集团创始人、现任CEO——何飞鹏。现在,他为大陆《第一财经周刊》等媒体撰写专栏,是风行大陆职场畅销书《自慢》系列的作者,享誉海内外出版界。从一个报社的小记者,到台湾出版业的龙头老大,一路风光,一路坎坷。

  励志故事5: 谁都可以耀眼地升起

  他出身寒微,窘迫的家境只勉强支持他读了几年的书,14岁那年,他便跟着父亲赶着骡队,常年跋涉于崇山峻岭间,特别辛苦地为别人运送各种货物,仅仅为了养家糊口。

  漫长而孤寂的送货途中,他经常不由自主地仰望苍穹,那辽远无际的蔚蓝如此深邃迷人,那明亮世界的陽光、那悠悠飘移的白云、那变幻莫测的晚霞,都是他的双眼在白日里追随的醉人的风景;而那遥迢的银河、那轻柔如水的月光,那闪烁的繁星,则会在宁静的夜晚牵他走进神奇想象天地。因为那些深情的仰望,异常单调、辛苦的送货之行,竟多了许多情趣。

  20世纪初的某一天,他疲惫不堪地将一批货物送到了洛杉矶附近的威尔逊山顶上,当他得知原以为不过是一些废铜烂铁的东西,组装起来的居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他不禁惊奇地问了一句:“它能够看到天堂吗?”工作人员笑着点点头,觉得他的问询充满了孩子般的稚气。

  他竟由此不再做生意已有起色的皮货商了,执拗地留在威尔逊天文台,心甘情愿地做一名擦地板、扫院子、看门的杂工,虽说报酬低廉,日子十分清苦,但他很知足,因为他可以忙里偷闲时跑到那台特别的望远镜前,遥望一下肉眼看不到的更辽远、更神奇、更美妙的“心中的天堂”。

  那天夜晚,值班的观测员突然生病,已对那台望远镜操作很熟悉的他被临时叫来顶替一会儿,而他出色的表现让在场的一位著名专家大加赞赏。不久,他就成了那位专家的助手,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他继续兴致勃勃地探寻“天堂”的秘密。

  当著名的天文学家哈勃来到威尔逊天文台后,计划对宇宙深处进行研究,哈勃没有挑选那些出身名校的“高材生”,而是毅然地选择做事最认真的他做自己的助手。长年累月地追踪观测遥远的星云昏暗模糊,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需要忍受难以想象的辛苦,而他竟饶有兴趣地做着这份单调难捱的工作,像一名科学家那样敬业。七年后,他协助哈勃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哈勃定律。

  再后来,他继续观测星云,继续探寻苍穹的奥妙,他与其他科学家一道借助新技术和新设备,对哈勃定律进行了改进。因在天文学方面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和不凡的业绩,他已跻身于著名天文学家的行列,很少有人知道他曾是一名普通的赶骡队的皮货商。

  他的名字叫赫马森,一个喜欢遥望星空的皮货商,因为兴趣和执著而看到了宇宙的深邃、壮观,拥有了辉煌无比的人生。“谁都可以升起,成为一颗耀眼的星辰,只要愿意并去努力。”一位传记作家如此感喟赫马森的生命历程。

2019讲给大学生励志故事推荐5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03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