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生活课堂 > 口才提升 > 辩论技巧 > 关于论辩的克敌制胜技巧

关于论辩的克敌制胜技巧

若水1873 分享 时间:

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论辩的克敌制胜技巧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辩论的提问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六)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 :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 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七)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 ,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 ,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九)“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 “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 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十)缓兵之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如下情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

辩论中如何辩得巧

辩论中如何辩得巧——“虚构”的力量

某校组织一场辩论赛,正方的辩题是:“虚拟的网络好,它使人快活得像飞。”反方的辩题是:“虚拟的网络未必好,真实的世界才实际。”

辩论中,反方辩手的一段妙侃曾赢来一阵热烈的掌声。面对这种情形,正方辩手说:“虚拟给人的感觉是舒展,是自由,是轻松。网上聊天时,根本就没必要考虑对方的真实身份,可以畅所欲言,所以快乐得像飞。” 不料正方辩手刚一落座,反方辩手就彬彬有礼地来了番咬文嚼字:“我恳请对方辩友注意,所谓‘虚拟’,就是不真实,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认定:和不真实相比,还是真实更亲切更美好。假定你病了,一个外号‘鬼也不信’的网友通过电子邮件给你发来一大堆虚拟的苹果,你的同桌却给你送来了一串你最爱吃的非常现实的冰糖葫芦,那么,你认为哪一个更实际?难道真的要选择那一大堆‘鬼也不信’的假苹果?”就这一句,立刻赢来一阵更热烈的喝彩声。

既然对方在论辩中提到“虚拟”一词,对方也提到可以“畅所欲言”,那就不妨就其势顺其理来个“顺手牵羊”,立即来一段“畅所欲言式”的虚构:不仅虚构了“鬼也不信”这一网友,虚构了一个“发来一大堆并不存在的苹果”的情节,还要让其与具体的“冰糖葫芦”对比一番,进而顺理成章地推出了“虚拟的网络未必好,真实的世界才实际”的论题,听来生动活泼且颇具战斗力。

某班在辩论“他律与自律哪一个更重要”时,反方为了陈述“自律更重要”的观点,曾讲了一个关于包公的故事:包公治理合肥时,秉公执法从不循私,为了表彰包公,皇上曾将南门外的一块池塘奖给包公。不料一帮奸臣立即造谣:“哼!既然池塘里有藕,包黑子就肯定会卖藕赚钱!”包公听说此事,立即贴出海报广而告之:“包氏子孙不谋私,百姓用藕尽管取!”奇的是,后来大家发现:那池塘里的藕竟是无丝之藕。原来,天下之藕都是“藕断丝连”的,唯独合肥包河的藕断也无丝(私)!当然,这只是一个巧合,但这恰恰与包公严于自律,大公无私的品质相吻合。请问对方辩友,如果包公靠的是他律,要靠人们的监督才能当清官,那么,他那与日月同辉的美名,能够传遍四面八方并流芳千古吗?

这段更妙,“断而无丝”本是“合肥之藕”的一个特色,但论辩者巧妙的在虚构的故事中让此藕扮演了一个为自律者充当“证人”的角色,这样,听来有趣,听来有情,听来有理,听来有味,使“他律的人”在“无私的藕”面前顿时变得苍白,变得单薄,为辩手赢得了论辩中的主动权。

由此可见,在激烈的辩论中,“虚构”得奇特、巧妙,往往令辩论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种虚构并不是可以随意为之的,必须虚构得“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因为这不仅将关系到辩论的质量,也直接影响论辩的胜败。

论辩的克敌制胜技巧

1、由现象提升到本质

暑假的一天,父亲和女儿去超市买完东西回家的路上,发生了一场关于农民工的论辩:

在公共汽车上,父女俩说说笑笑,心情挺好的。这时挤上来了七八个农民工,他们站在父女俩旁边,工作服上沾满了泥浆和油漆,身上散发着一股汗酸味。女儿皱起眉头,捂着鼻子,尖叫起来:“爸,我受不了啦!”

“胡说什么呢,你!”爸爸用严厉的口气制止了女儿。

父女俩很快到站下了车。女儿长出一口气:“真讨厌,快把我熏死了!”

“你怎么不懂得尊重人、体谅人呢?”爸爸批评女儿。

女儿反驳道:“尊重他们?乡巴佬!他们衣服脏,汗味熏天,我凭啥尊敬他们?”

爸爸把女儿拉到绿地的亭子里坐下,语重心长地说:“你骂‘乡巴佬’?你吃的粮、穿的衣服是他们种出来的,你住的高楼大厦是他们盖起来的,你爸就是农民出身,你爷爷奶奶现在还是农民,你就是农民的子孙,你骂‘乡巴佬’就是骂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宗啊!”

女儿默默地咀嚼着爸爸的话,自知理亏,无言相辩了。

这是发生在生活中的“应该不应该尊重、体谅农民工”的论辩。怎样批驳骂农民工的女儿呢?爸爸不同她分辩当时农民工身上是否有汗酸味的现象,而是抓住女儿错误论调的本质,讲出了农民是大家的衣食父母的道理之后,一针见血地指出“骂‘乡巴佬’就是骂自己的父母、自己的祖宗”,站得高,看得准,话语振聋发聩,这位父亲果然是教子有方的论辩高手。

2、从微观提升到宏观

西汉时,有一天汉文帝刘恒向丞相陈平查问政事:

文帝问丞相陈平:“全国一年判决多少狱案?征收钱谷多少?”

陈平从容答道:“这些事各有主事的官吏:陛下查问判狱的事,可以去问管司法的廷尉;要查问征收钱谷的数量,可以去问管理粮赋的内史。”

汉文帝很不高兴,反驳陈平:“朕指定你当丞相,是让你辅助我治理朝政。你回答不出来,还让我去问下面的官员,这不是严重失职吗?”

陈平坦然辩解:“陛下,我不但没失职,反而是称职。因为陛下委派我当丞相,对上,辅佐天子,调理政务;对下,安抚百姓,和顺民生;总领文武百官使他们各尽其职,这才是丞相的职责啊。”

汉文帝觉得陈平辩得有理,无言以对,便不再责备他了。

汉文帝向丞相陈平询问政事,聪明的陈平没有直接回答皇帝的问题,而是明辨职能划分,建议皇帝去问各个主事的官员。当皇帝生气地反驳道“你回答不出来,还让我去问下面的官员,这不是严重失职吗?”时,陈平首先旗帜鲜明地道出自己的观点——“我不但没失职,反而是称职”,然后他站在“总领文武百官”的宏观角度为自己辩解,从对上和对下两大方面回答了丞相应尽的职责,使皇帝觉得他辩得有理,“无言以对”。

3、从片面提升到全面

在一场“逆境对人的成长是否有利”的辩论中,正反双方有以下一段攻防:

反方:灾难、挫折、失败,对人的成长当然是不利的。当年日寇侵略我国,“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青少年到处流浪,无学可上,对他们的成长利在哪里?

正方:灾难、挫折、失败是坏事,但它反过来促进人们觉醒、团结、打拼,也是好事。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南开艰难迁校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照样培养人才啊。

反方:战争时期的大学,草舍平房,十分简陋,难道比现代化的正规大学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吗?

正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逆境,在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成才。正是草舍平房的西南联大,培养出世界华人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培养出邓稼先等新中国研发“两弹一星”的元勋,直到现在国内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取得过这样骄人的成就啊!

在这场辩论中,反方强调逆境对人成才的不利一面,着眼点是比较片面的。正方抢占了立论的“制高点”,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逆境,认识问题就比较全面、深入——“灾难、挫折、失败是坏事,但它反过来促进人们觉醒、团结、打拼,也是好事”,而且指出“正是草舍平房的西南联大”培养出杨振宁、邓稼先等杰出的科学家,事实论据非常有力,为取胜奠定了基础。

古人云:“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看来,高屋建瓴,克敌制胜,实属论辩制胜的基本规律之一。其经典案例决不止以上三个,本文仅作抛砖引玉。在论辩中,我们如果既有抢占“制高点”的意识,又熟练掌握了抢占的基本招法,就不难占得先机,高人一筹,在攻防中处处主动,节节胜利。


关于论辩的克敌制胜技巧相关文章:

辩论技巧大全

关于演讲辩论的方法有哪些

辩论赛自我介绍简单开场白

《奇葩说》观后感心得作文

辩论赛自我介绍打油诗

97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