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

若水1875 分享 时间: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让我们总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诗歌《蹦蹦跳》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符合中班幼儿的理解水平。诗歌语言简练,富有节奏,通过简短的几句,把小动物的动作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整首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从中可感受到生动的游戏趣味,带给幼儿一种活泼美好的精神感受。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感受并理解诗歌,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动作表现自己的理解。

2. 鼓励幼儿模仿诗歌句型说一名话,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

3. 培养幼儿乐意倾听别人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电脑课件《蹦蹦跳》

课件说明:

按“开始”按钮进入主画面,主画面四个按钮内容为:

“蹦跳”钮:结合儿歌内容的相关动画。

“儿歌”钮:与儿歌相关的四个动物,借此画面帮助幼儿记忆儿歌。

“动物”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各种动物进行儿歌仿编。

“游泳”钮:以游泳为主要内容的动画。这是开放性内容,让幼儿模仿《蹦蹦跳》进行有关“游”的仿编学习。

2、青蛙、白兔、袋鼠、麻雀头饰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入课题。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并介绍它形象的动作特征。

师:“小朋友,听说你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是吗?那请你与好朋友交流交流,你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它会做些什么动作?”

二、欣赏诗歌。结合播放课件,让幼儿理解、感受诗歌。

1、播放课件“蹦跳”中“青蛙捉虫”的一段。

(1)看!谁来了?在干什么?它是怎样捉害虫的?

(2)启发幼儿模仿青蛙蹦蹦跳动作,边学说“小青蛙,蹦蹦跳,捉害虫,吃个饱”。

2、播放课件“蹦跳”中“小兔采蘑菇”的一段。

(1)师:“小白兔,蹦蹦跳,在干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情景。

(2)让幼儿仔细观察,小白兔跳到山前干什么,跳到山后干什么?

(3)师幼一起学做小白兔,边念边跳“小白兔,蹦蹦跳,跳到山前采蘑菇,跳到山后吃青草。”

3、师:“看,还有谁也在蹦蹦跳,它们蹦蹦跳在做什么呀?”。播放课件“袋鼠、麻雀蹦蹦跳”的一段。

(1) 唷,原来是谁在蹦蹦跳?

(2) 教师模仿小袋鼠头一伸一缩,让幼儿说说大袋鼠袋袋里的小宝宝在干什么?

然后模仿练习“大袋鼠,蹦蹦跳,袋袋里的小宝宝,探头又探脑。”

(3) 小麻雀,蹦蹦跳在干吗呢?请个别幼儿模仿练习“小麻雀,跳到枝头唱个歌,跳到地上做做操”的动作,然后集体模仿练习。

4 、播放“儿歌”钮内容,借与儿歌相关的四个动物画面,帮助幼儿记忆儿歌。

引导幼儿边看动画边同老师一起朗诵诗歌。

三、儿歌表演。请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说到哪种动物,就请戴该头饰的幼儿进行表演。根据幼儿兴趣,可互换角色头饰再继续诗歌表演。

四、仿编活动。

1、会蹦蹦跳的动物还有好多好多,你知道还有谁也会蹦蹦跳呢?在幼儿讨论后,播放“动物”钮的内容,让幼儿观看。

2、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蹦蹦跳为线索,编一句与该动物有关的话。

3、请幼儿自由组合四人合作,模仿所学《蹦蹦跳》仿编诗歌,并进行交流。

四、开放活动。

1、播放“游泳”钮的内容,让幼儿观看这些动物在干什么,是否可用蹦蹦跳来讲它们的动作,让幼儿思考该用啥恰当的话来描述它们的活动内容。

2、请幼儿大胆说说自己仿编的有关游泳的诗歌,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延伸活动。激发幼儿继续进行仿编的热情。

大自然中的动物,它们有的会蹦蹦跳,有的会游呀游,有的会飞,有的会爬,小朋友们可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动作,为它们编出好听的话,相信小朋友都是很能干的。

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诗歌内容演释成形象生动的动画,使教学内容的声、情、意、色直接作用于幼儿视听器官,使儿歌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它既符合幼儿喜好鲜艳动态画面的特点,吸引其注意,又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了。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得轻松、愉快、积极,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该活动既具有领域的特色又突破了领域的局限,活动中“看看”、“说说”、“做做”自然相连,让幼儿在多种感官的互动中获取经验、理解诗歌,并用恰当的语言、动作表现自己的理解,模仿诗歌句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从游戏化的趣味活动中,带给孩子们活泼、美好的精神感受。

附:

诗 歌 蹦蹦跳

小青蛙,蹦蹦跳,捉害虫,吃个饱。

大袋鼠,蹦蹦跳,袋袋里的小袋鼠,探头又探脑。

小麻雀,蹦蹦跳,枝头跳跳唱个歌,地上跳跳做做操。

小白兔,蹦蹦跳,跳到山前采蘑菇,跳到山后吃青草。

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诗歌中“静悄悄”与“热闹”的氛围,体验诗歌带来的不同意境。

2、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有感情地诵读。

3、尝试用“__醒来了”、“__睡着了”说一句话。

活动准备:

1、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森林狂想曲》,《摇篮曲》)。

2、图片若干(小蝴蝶、小猪、小狗、小鸭、小猫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入室(播放《森林狂想曲》)

今天活动室除了来了那么多客人老师,还来了两个特殊的小客人。

2、出示图片太阳

(1)教师:小朋友们好。幼儿:太阳公公好。教师:我们的宝贝可真有礼貌,太阳出来了,白天到了,你们去干什么呀?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太阳出来了,白天到了,小朋友们都去幼儿园,一起做游戏了,白天真热闹!

3、出示图片月亮

教师: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小朋友们好。

幼儿:月亮好。

教师:月亮出来了,晚上了,小朋友们要去干什么呀?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月亮出来了,晚上了,大家都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二、看图理解儿歌

1、分别出示太阳和月亮,提问:太阳出来了,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看一看谁醒来了?

2、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话说出来。

幼儿: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

3、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怎么样呀?(引导幼儿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白天真热闹。)

教师:我们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白天真热闹”。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句话“白天真热闹”。

4、瞧,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

5、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话说出来。

幼儿: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

6、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夜晚怎么样呀?(引导幼儿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夜晚静悄悄。)

教师:我们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夜晚静悄悄”。宝宝们跟老师念“夜晚静悄悄”。

三、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1、老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编一首好听的儿歌,小朋友们听一听(教师朗诵)

2、请小朋友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好听吗?

幼儿:好听。

教师:那我们看着动画片一起来边看边念。

3、小朋友念得可真好听,白天真热闹,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念好听?

教师:对了太阳出来了,白天真热闹,我们要用响亮的声音来念。我们一起来试试读读这一段。

幼儿和教师一起念。

4、小朋友们读得可好听了,那月亮出来了,夜晚静悄悄,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念好听?

指名回答。

教师:月亮出来了,夜晚静悄悄,我们要用轻轻的声音来念,我们一起来试试。

幼儿和教师一起读。

5、小朋友读得真好,现在我们一起连起来读一读,注意太阳出来了要用响亮的声音来读,月亮出来了要用轻轻的声音来读。

6、孩子们读得真好,听得老师心里真高兴,如果加上动作来读会更好听的,孩子们我们站起来配上你喜欢的动作来试试吧,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7、师幼共同完整地用动作来表演、朗诵诗歌

四、创编诗歌

1、咦,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

指名说。

2、月亮出来了,还有谁睡着了?(引导幼儿用“醒来了”“睡着了”说一句话。)

3、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听的太阳公公和月亮姐姐都笑了,还引来了许多动物朋友,它的这些动物朋友有的是醒来了的,有的是睡着了的;等会你拿到以后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如果是醒来了的就贴在太阳的身边,如果是睡着了的就贴在月亮的身边,孩子们我们一起去把它们请出来吧。

3、幼儿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

4、小朋友帮太阳和月亮找的朋友都想编进诗歌里,请你们帮帮忙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给客人老师听。

5、引导幼儿创编诗歌。

五、游戏:白天和夜晚

1、太阳和月亮都非常喜欢你们,想和你们一起玩,你们愿意吗?(教师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并说太阳出来了,我们一起做着你喜欢的动物的动作一起做游戏吧。接着播放音乐《摇蓝曲》,并说月亮出来了)

2、再次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教师:哇天亮了,太阳又出来了,宝贝们,我们一起去外面做游戏吧。

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3

活动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 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并知道了长大衣后该怎么回报妈妈。

3. 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创编。

活动准备:

1.画一幅妈妈照顾自己的画,布置“亲情树”。

2.面具。

3.一位妈妈讲述从怀孕到出生,以及如何照顾孩子的故事。

4.钢琴曲磁带、画纸、画笔等

活动过程:

一、找妈妈

1.师:“小朋友,母亲节快到了,让我们欢迎妈妈的到来!”

在音乐声中,妈妈们头戴面具出场。

2.师:“妈妈为什么头戴面具呢?原来,妈妈要和你们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找妈妈”。

3.交待游戏规则:头戴面具,身穿同样服饰的妈妈站成一排,幼儿找到自己的妈妈回到自己的位置。

二、妈妈讲故事。

一位妈妈讲述从怀孕到出生,以及孩子生病时如何照顾孩子的故事。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诗歌《妈妈的心》

1.师:“有一位诗人根据天下所有妈妈和孩子的故事创作了一首诗歌,名字叫《妈妈的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教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诵一遍诗歌,提问诗歌内容:

诗歌的名字叫什么?诗歌主要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妈妈的心很大呢?从那儿看出来的?(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我饿了、我冷了妈妈是怎么做的?

3.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1)理解并记住诗歌内容,结合图示进行朗诵。

(2)配乐朗诵,感受诗句与音乐之间优美抒情的旋律。

4.启发幼儿谈谈“妈妈的心很大很大”表现在哪里?妈妈的心为什么会那么大?并让幼儿理解最后一句:“我的心也要想妈妈一样大才装得下妈妈“的含义。

5.平时妈妈还为你做了什么?怎样照顾你的?

幼儿可结合课前画的画讲述。

6、幼儿结合自己的画创编诗歌讲给妈妈听。

四、观看录像。

1.观看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妈妈为了保护孩子而牺牲自己,以及许多孩子失去妈妈的录像,

2.让幼儿体会有妈妈的关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3.让幼儿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如:亲口对妈妈说一声“谢谢”、“我爱你妈妈”等,并一起抱抱妈妈、亲亲妈妈。

五、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合作将要感谢妈妈的话由幼儿说家长执笔写在画的后面,然后当作礼物送给妈妈。

诗歌活动《妈妈的心》,在活动过程中首先通过游戏活动《找妈妈》,妈妈讲故事,等环节导入活动,然后通过欣赏诗歌,帮助幼儿理解并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进一步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本次教学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中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并通过抱一抱妈妈、亲亲妈妈等,增加了幼儿与妈妈的感情。本次活动以诗歌结合社会的教学让幼儿体验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并知道了长大后该怎么回报妈妈。

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4

第一篇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第二篇 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

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分析]

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分析]

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6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5

【智能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题的考法。

2、掌握“五读”和“三步”的含义。

3、能用“五读三步赏诗法”鉴赏古诗词。 【情感目标】

树立信心——“我能行”“我能做”“我会做”。

1、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

2、保持平静的心态,重视方法和技巧。 【教学手段】PPT演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

高考诗歌鉴赏是拉开考生分数的一个关键题,虽然只占6分,但关乎全局!如何做好这一题?我以为应该采用“五读三步赏诗法”。

二、学生做高考题中的诗歌鉴赏题

1、2002年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①“折柳曲的寓意”,即“惜别怀远”,或“折柳赠别”“柳谐音留”“表示留念”“离别”等,给2分;

②“本诗的思乡之情”,即答出“思乡”“故园情”“回忆故乡”等给2分; ③“折柳的关键作用”,即“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或“由写笛声转入写曲中闻折柳,引出故园情”、“从听笛到思乡过渡的关键”、“诗的前两句写春夜闻笛,然后由折柳引出思乡”等,给2分,若答“折柳”的关键作用为“点明主旨”“诗眼”之类的,可给1分。注意: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的考生极少,若遇到此类答案,与复查员共同讨论判分。

2、03年全国卷17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3、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三、五读三步赏诗法

1、什么是“五读”?有什么作用? (明确)顾名思义,“五读”就是读诗题,读作者,读诗句,读注释,读题干。“五读”的好处在于:

(1)读诗题,可以明白咏唱描写的对象、地点,从中可以确定诗的类别,诗的体裁。如:“渭城曲”“凉州词”等就是告诉读者是边塞诗。再如:“如梦令”就告诉读者是词。 (2)读作者,可以了解该诗歌的风格。如 李白——豪放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王维 孟浩然——山水田园风光 闲适、恬淡 王之焕 王昌龄 高适岑参——边塞风光、雄奇 苏辛——豪放 李清照——婉约 陆游——爱国

(3)读诗句,可以具体感知诗歌内容,诗歌的写作特点,可以辨别诗眼及其特色。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读注释,可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特色的理解。如:“作于安史之乱”等。

(5)读题干,可以搞清命题的要求、意图、答题的角度,可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什么是“三步”?有什么要求? (明确)“三步”就是下笔做题的三个步骤,简而言之,第一步就是解释诗眼句字面含义,第二步点明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第三步总体评价诗眼的好处、作用。一言以蔽之:含义、手法、好处。“三步”的要求是准确、精练、规范。做题,可以是三层若干句话,最好是分条各用一句话。

[例如]——①写了------,②“这两句用了-----的手法,③表达了-----,产生了---效果”。

3、“五读三步赏诗法”要具备哪些基本功? (明确)①具备相当的古代文化常识基本功。 作家 作品 体裁 流派

②具备相当的古代诗歌常识基本功。

意象:如:月亮 江河 花草树木 高楼 亭台 古庙 道路等等。 语言:

清新自然--如王维山居秋瞑 平淡质朴--白居易《村行》 民歌风味--孔雀东南飞

绚丽、含蓄(蕴藉)、简洁、明快、瑰丽等。 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诗画一体、王昌龄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岑参的悲壮雄奇、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郊寒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陆游的悲壮爱国等。此外词还有婉约、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分。总的来说,诗词曲的特征分别是“诗庄”、“词媚”、“曲俗”。 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即事感怀、怀古咏史、羁旅生活,惜春伤春、闺怨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愁诗等。 思想感情: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表达技巧(分类织网):

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描写:可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明暗相衬、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描写顺序有: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现实和神话相结合等。

表现方法: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相生、正侧面相结合、情与理的结合、欲抑先扬、欲扬先抑、铺排、含蓄、幽默、象征、联想、想象。

常用的辞格有比喻、讽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委婉、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篇章结构:

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有总有分,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

四、小试牛刀(7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释】作于安史之乱。

1.全诗描写了几种景物?它们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2.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海 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这首诗所写的海棠有什么样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和艺术手法来描写海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是作者漫游西涧后写下的一首绝句,有人说该诗句句写雨,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2.这首诗写诗人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有争议。有人说它通篇比兴,有所寄托;有人认为此诗只是写西涧景色,毫无寄托。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出理由。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却话巴山夜雨时”,夫妻团聚,话巴山夜雨时的什么?

2.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中秋月

苏轼(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⒈前两句写景采用了什么手法?

⒉请分析前两句中“溢”和“转”这两个动词在诗句中的作用。

⒊全诗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新年是春天到来的标志,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在焦急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作者为写出人们内心情绪的跌宕腾挪,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作者构思奇特。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添了诗的趣味,试作简要分析。

【古诗词鉴赏活动练习参考答案】

一、1.分别写了草、水、树、鸟四种景物:丛生的野草、任其流淌的泉水、花自零落的芳树、无人欣赏的啼鸟,它们共同构成了荒芜、冷漠的意境。

2.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

二、1.答:海棠在东风夜色中泛着光彩,吐着芬芳,像一个睡美人,娇慵而柔媚。

2运用拟人、借代(红妆代指女子)的修辞手法,实写海棠的色和香,虚写海棠的神态,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的爱花惜花之情。

三、1.同意。在第

一、二句中,“涧边”、“深树”已多少带出了晚潮的雨意,第三句“春潮带雨”、末句又用一“急”字,给人以音响,似闻雨声。因有雨至,故“野渡无人”,潮来而“舟自横”,写得合情合理,贴贴切切,用意造字工精。

2.这首诗借景写意,有所寄托。前两句写诗人独爱幽草,与以鸣声诱人的黄鹂作比,喻仕途世态,寓意明显。第三四句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情怀。

四、1.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及旅途见闻,思念亲人的种.种情思。 2.孤寂思乡(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情。

五、

1、层层铺垫,云尽月光寒,银河托明月;动静相衬。

2、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3.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六、1.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抒写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2.月圆人缺、静寂孤苦。全诗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思聚之念。

3.“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七、1.欲扬先抑的手法。

2.增加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却嫌”、“故穿”,把春雪描写的美好而有灵性。


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短歌行》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模板五篇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

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优秀教案模板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江南》优秀教学设计3篇

语文文学精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优秀公开课教案设计模板

咏雪优质教学设计5篇

小学一年级语文《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三篇

二年级《友谊桥》语文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让我们总结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诗歌《蹦蹦跳》是一首充满童趣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7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