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必修五语文《斑纹》教案

必修五语文《斑纹》教案

若水0 分享 时间:

开头有句子“斑纹,对称设计”,可本段好像没写到对称。仔细考察,发现其实作者列举六个事实,都是对称的。奶牛和毒蜂的翅,是善与恶的对称。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必修五语文《斑纹》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必修五语文《斑纹》教案

这篇文章,初读时不甚喜欢,感觉完全是散文,怎么放到了这个单元呢。特别是读到第三节“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时,感觉这样的句子怎么能是说明文呢,完全把神话与客观自然混在一起谈了。等读到第八节时,便不能不惊叹作者的才华。第八节写到鹿与老虎在夜间出没,作者情不自禁抒情地描写,写出极美的意境!(这里的文字读一遍就几乎能背上了:当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空中开放的天上花园。)等到读完全文,感觉作者真是有才华,文章也是好文章,颇有哲理颇有意境的可让人回味的好文章。

一、学生自读。

这样的文章,写尽了自然界的斑纹,交融着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那么学生是否读得懂呢,是否喜欢呢?

上这堂课时,刚好我必须去听课,便让课代表在黑板上写了四个题目,让学生自读此文,完成练习。

题目:

1、本文写了哪些事物和现象?100字

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你认为哪几节可深加回味?在书上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100字

3、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加以概括。200----300字

4、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请说出理由。200字。

我去听课了。下课时,他们的作业也送来了。本来我准备一人发一张纸的,课代表却是一人发了两张,都写得密密麻麻的。一看,学生写得真是不错!

第一题,写了哪些事物和现象,必须要梳理课文,概括作者写到了内容。几乎所有人都能概括。

第二题,对语言的理解,四分之三的同学觉得语言很精彩,文学意味浓,可深加回味。特别指明了第7、8节,第11节,第14节,这几节的语言得到大家认同。看来英雄所见略同,跟我的看法也比较一致。

第三题,有三分之一的人概括得较好,概括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自然的神奇”。

第四题答案,无非是喜欢或不喜欢。但理由都是洋洋洒洒的,有“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明确了自己的看法。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不喜欢。有三分之二的人喜欢。说不喜欢的理由很充分,喜欢的理由也很充分。(因作业已发下去,无法抄一些精彩的答案了。)

通过这个练习,我认为学生已经认真读过了文章,并有了些心得体会,再稍加评点就可结束课文了。

我认真地评改了作业。采用星级制,给好的答案打五角星,有一颗星,也是二颗的,最好的是三颗星。再把特别好的挑出来课上讲评用。

二、老师备课

这篇文章我细细地读过,并有些体会。

如1到5节写蛇的部分,我归纳了1节是蛇之外形,2、3节为蛇的生理特点和习性。4、5节写蛇的侵害性。

6到10节,我主要设计从周晓枫的“发现”来带动全文讲解,6节发现简单的重复,8节发现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的差别,9节发现逃亡者与捕猎者的谋划一致,有相同的斑纹。10节发现大自然中的斑纹,有对称设计。

11节,我特别强调,写大地斑纹,是循着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写出诗意写出大地的丰盈美好。12节及后面两节,作者发现生活中的斑纹无处不在。

有趣的是第10节,学生在作业里提出,开头有句子“斑纹,对称设计”,可本段好像没写到对称。仔细考察,发现其实作者列举六个事实,都是对称的。奶牛和毒蜂的翅,是善与恶的对称。美女的文身与病变皮肤的庖疹,是美与丑的对比。线亲的妊娠纹和遇害者颈上的抓痕,是生与死的对称。这些段落都可看出作者的匠心。

三、上课

评价学生的作业,以表扬为主。每一题读一二人答案进行评析。气氛较好。用了半堂课。

结合学生的答案,理一下文章结构。欣赏一下重点段落。把老师的发现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文章的特点。介绍周晓枫的博客。结束课文。

《斑纹》教学反思

在此次教研组的“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专题性教研活动中,我能够作为执教者参与此次活动,实是莫大的挑战。正因为从教不久,对阅读教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对实用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还缺乏有效的方法与技巧,这次教研活动,更加成为我一次收获和改进的机会。从确定教学文本《斑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到课后教研组对上课过程的集体评议,都让我发现了很多以前不明确、甚至不自知的问题。在此也感谢教研组的各位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悉心解读和对我的耐心指导。

这一堂课有太多值得反思的内容,下面就几个主要问题,来谈谈我教后以及听取各位老师评课意见后的反思。

⑴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①文体的定位

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即是“实用类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这个问题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既然是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教学进度又刚好是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按教材所说,这个专题所选课文都是说明文,那么选择其中的文本进行教学,应该符合“实用类文本”的定义。

在通读这个专题的几篇文章后,《斑纹》应该是最吸引眼球的一篇课文,也是最耐读的,于是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执教。然而细读之后,那个先入为主的“实用类文本”的概念与这篇文章的特点引起了我的矛盾:这篇文章到底算不算说明文?而这个矛盾一直贯穿着教学始终,成为我最大的问题。

在初次尝试着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总是试图与学生一起去探究这篇文章的问题定位。说它是说明文吧,与我们学过的说明文太不相像;说它是散文吧,它又的确有一定的知识性、科学性。结果是学生没有明白,我也在这样的矛盾中左右为难。

正如张丹捷老师所说:你不能左右为难,你得确定一个方向。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本身就有矛盾的问题,越想理清楚,就会越矛盾。而现在想来,明确它的问题,真有那么重要吗?就像李克刚老师说的:这篇文章本就是传统文体变异、交叉、融合的结果,作者所写的物——也就是斑纹本身,就是她写作的目的。我一味地纠结于用以承载思想的文体,却忽视了思想本身——这可能也是作为一个年轻老师经常出现的问题:过于重视表达的形式,却往往忽视真正所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在这堂课中,我所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可以说是无效的、甚至是混乱的,因为到最后,谁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但501班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探究的精神让我非常欣喜,虽然在课堂上没有表现出来,但我觉得这样的探讨过程,其实比老师的一个答案更有价值。

②语言的品味

而后面的两个活动,其实都是围绕“品味语言”来进行的。的确,周晓枫的语言文字具有显著的特色,华美、细腻、绵密,她的语言和她想表达的内容是融合在一起的,不可分离。我本来以为,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作者内心的那种对自然、对社会的深沉思考也可以慢慢被挖掘出来。可现在觉得,在课堂上以“品味语言”为主线,却缺乏一个明确的、贯穿全文的主题,那么这种语言的赏析过程只能是零散的、混乱的,东打一竿子,西敲一棒子,学生只会寻找那些他自己感兴趣的、读后印象深刻的语句,来说出他自己的感触。比如第二个活动,我想让学生去品味周晓枫语言的诗意美,但总有学生会觉得那些哲理性的语句更美。到第三个活动品味哲理性语句时,就有些目的不明了。

而且,脱离文章主题本身的品味语言,似乎总是隔靴搔痒,学生体会出来的结果,只能停留在“这个词语很美、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意象丰富”等表层的感悟,这样的体会结果,放之四海而皆准,任何一篇语句精美点的散文都可以这样教。所以,在这两个教学活动中,其实也体现了我作为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不够深刻,我对《斑纹》的理解,也始终停留在它语言的华美、思想的哲理性、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等等。而且这样的理解,也显得零散而不够集中,所以才导致我只能从语言这个角度去带领学生解读这篇文章。所以,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的解读与体会比老师的定论重要的多,但如果老师自己没有深厚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和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是很难带领学生去读出他们自己的体会的。

③文本的解读

其实,在备课时,我参考的那些解读《斑纹》的文章,都对《斑纹》有着很深的理解。比如朱前珍老师的《管中窥“黑”——<斑纹>小句赏析》,从周晓枫的另一篇散文《黑童话》切入,认为《斑纹》也体现了作者“黑童话”的思维特色,用“黑”这个关键词去解读,就可以读出一种颠覆、一种嘲讽、一种反思,由此得出,周晓枫的这篇文章带来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价值的判断、道德的反思。还有其他几位老师的文章,不一一列举。

在备课的初步阶段,这些深刻的解读文章都带给我不少启发,但很多内容我却无法真正理解,也担心自己会照搬某位老师的解读去上课。而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教学内容,我也没有继续去吸收这些思想。现在上完课之后,却惊讶地发现,很多之前读不懂的内容,一下子恍然大悟,很多上课过程中的疑惑,也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启发。我想,这也是因为自己曾经沉迷于这篇文章过。所以,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可以是无穷尽的,一堂好课的出现,是需要不断磨砺的,这也是我需要不断激励自己的。

⑵教学环节的设计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活动,并且让学生将思考的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看似活动意识很好,其实回顾自己的课堂实录,这三个活动将整篇课文分裂开来,但实际上三个活动的实质意义是一样的,这使得整堂课的环节有些脱离之感,又有重复之感。这与上文所说的对文本理解不够有关系,是我应该深入思考的。

而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缺乏一定的联系,也造成了课堂的割裂感。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我组织的语言表达总感觉不够自然,有些过于生硬地将学生从上一个环节拉到下一个环节,这与缺乏一个解读的主题也有关系。

另外,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引用了很多课外的语句或片段,或引出要讲解的内容,或作为比较阅读的语段,或作为解读语言的例子,这些引用的语句看似丰富,其实并不是每一个片段都是必要的,为了深入文本,还是仅仅抓住这个文本本身比较好。

⑶课堂上的对话意识

可以说,这是从教以来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在课堂上与学生对话。在这堂课中,我作为教师的话语还是显得强势了些,一直试图将学生带领到我想表达的内容中去,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想、精彩的表达,我也很少有及时的肯定与赞赏,这会让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不小的打击。而如果一味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又显得教师没有主见和立场。有时抓住一个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又会使课堂时间比较紧凑。对于学生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和回答,又怎样联系到文本本身,联系得不好,还有扼杀想象之嫌。诸多问题,实在是让我无所适从。

而归根到底,课堂上精彩的师生对话,与教师本身深厚的涵养与对文本深刻理解是分不开的。学生总是更乐于和“懂”他们的老师对话,我想,这非一朝一夕之功,却需要每一堂每一课,都用心地去提高自己

《斑纹》读后感

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脱。

——周晓枫《斑纹》

感悟:惊慌的鹿群在头鹿的带领下向一个方向狂奔,组成滚滚向前的洪流,每一只鹿都可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同时也对敢于正面阻挡的敌人构成一定的威胁,因而每一头鹿都是其他鹿的屏障,从这个意义上说,鹿群之间是相互掩护的。但归根结底,鹿群的求生策略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跑”,每头鹿都希望自己尽可能跑得快一些,将死亡的危险甩给落在后面的人。“团结就是力量”,而它们只是往一个方向逃跑,与团结“形似”而已。它们当中没有人愿意停下来,哪怕只是表示一下愤怒;更没有人准备牺牲自己来“断后”。

一旦猎食者大功告成,开始享用它们的战利品,鹿群便失去了奔跑的动力。它们停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悠闲地欣赏猎手们将它们的同类撕成碎片。它们似乎完全不懂“物伤其类”,一直要等到它们未成年的子女落入虎口或它们自己老了、病了,它们才本能地体验到了什么叫“痛苦”,什么叫“绝望”。

鹿,是不是很麻木,很可笑?

可在我们自以为崇高的人类社会,类似的悲剧不也经常上演吗?

世界旷大,它的栅栏由猎食者的目光围就。 ——周晓枫《斑纹》

解读:世界虽然旷大,但猎食者无处不在。对于弱小的动物来说,从来就没有世外桃源。漫长的迁徙之途,先驱者的尸骨就是路标;水草丰美之地,早已被猎食者攫取的目光圈定。

这是强者的世界,弱者即便是睡着了,也必须睁着一只眼睛。

嗜血的胃总比啃草的芽有更快和更愉快的消化。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只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周晓枫《斑纹》

感悟: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嗜血者只接受胃动力的驱谴而不是道德。只有当猎食者打着饱嗝呼呼睡去,弱者的自由才会降临。至于尊严,那是强者的专利,你见过一头饥肠辘辘的狮子和一只羚羊坐而论道吗?当然,如果羚羊愿意,它可以到狮腹中聆听它的王关于“尊严”的高论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最新版5篇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四篇

最新优秀小学语文简短教案精选四篇

小学语文教案的模板范文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五篇

新课标一年级语文教案模板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五篇

93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