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

若水1875 分享 时间:

《动人的北平》写的是作者眼中的北平,既描写了当时北平种.种自然的、文化的和生活的各种景象,又写出了北平的独特“性格”和它的“动人”之处,表达了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激发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本国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教学难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一学期我们学过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北平的确是动人的,林语堂笔下的北平又是一番什么模样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动人的北平》。

二、作者介绍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__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三、检查预习 (学生分析自己画出的句子,集体讨论)

四、把握课文内容

1、梳理文章的思路。

(一)(1、2、3)概写北平老成的性格特点:豪爽、宽大、包容新旧两派。

(二)(4、5)北平是一棵老树:古老、深厚。

(三)(6)北平是一个朱玉之城:富贵高雅、风景优美之地。

(四)(7)北平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政治、艺术文化、消闲之地。

(五)(8)北平是一个清静得城市:有院落、新鲜蔬果,悠闲自得。

(六)(9、10)北平有多样的人,多样的色彩。

——小结:前面的部分主要写了北平的古老深厚、宽大包容、自由闲适的特点。

(七)(11—22)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

1、(11—15)是皇城,极其宽阔,舒适可爱。

2、(16)生活程度很低,生活颇富意味。

3、(17—20)兼容并包,自由闲适(消闲的去处很多)。

4、(21—22)北京平民容易满足、达观、爱调侃。(淳朴、善良)

——小结:交代北平是个理想的居住城市的理由。

2、提问:北平的动人之处在哪里?

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有很多游览的去处)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消闲购物的天堂)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3、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文章写得很散,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杂、包容;二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归类)

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赏析:

(1)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2)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

(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

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阅读文章第三段,请说说这一段的语言特点

(1)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 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总结: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板书: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六、拓展探究

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2、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明确: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明确本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的方法。

板书设计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欣赏大师笔下的北平独特的“性格”和“动人”之处

过程与方法

感受林语堂优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本文所体现的民俗、人文价值

教学难点

新与旧、雅与俗相杂的表达方式

教学关键

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课 型

讲课

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北平”和“北京”的来历

林语堂的小故事

放北京的著名景点

二、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散文家、小说家、学者。

林语堂和鲁迅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回答问题

归纳总结一下北平“动人”之处

自然风光 城市景象的动人

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动人

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

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

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当代人阅读本文有什么意义?

• 感受新旧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的优雅情怀

• 对自然地理、人文风物的热爱

• 感受中华文化、故都文化

作业:阅读林语堂的作品《京华烟云》

导入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3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动人的北平

自然风光 城市景象的动人

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整个城市的文化气息动人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散文风格,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

特点,提高分析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能不能分别用两句话形容一下自己的家乡和你现在所在城市天津?

(学生发言)

二、解决重点

1、自主阅读

要求:结合学案中关于作者的介绍和生字词阅读课文,同时思考问题“文章的结构是‘总-分’式还是‘总-分-总’式”?

2、同学发言。(设计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内容充分理解的过程。)

3、让同学用四字格词语概括北平动人的因素。

(自然风光 城市景象 寻常百姓 文化气息 建筑格局 生活方式 常人心态等)

4、文本赏析

请同学畅谈本文最打动自己的是哪一段,读出来并谈原因。

三、突破难点

1、质疑思考:对于文本,有没有你不理解或者不认同,或者觉得不能体现北平特色的地方,为什么?

(预设:第4段在结构上的问题,第9段和17段的内容等) 2、同学发言。

3、教师结合林语堂的经历和写作风格,分析文本。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

2、如果你认为文章结构完整,结尾充分请说明理由?如果认为文章还需要一个结尾,请续写一个结尾?

六、板书设计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有很多游览的去处)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消闲购物的天堂)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七、反思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对散文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所以,教学的重难点设在了理解文本基础上的质疑思考上,放在了挖掘文本价值、理解作者情怀上。希望通过文本的阅读,激发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涵的兴趣,激发学生品读散文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品味和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品味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教学重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积累散文阅读的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文章形与神的关系

提问: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文章写得很散,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杂、包容;二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归类)

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赏析:

(1)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2)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

(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

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阅读文章第三段,请说说这一段的语言特点

(1)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 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总结: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板书: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三、拓展探究

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2、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明确: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明确本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的方法。

板书设计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把握北平形象特点。

2、体味认识如何将抽象感觉形象化的写作手法,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语段学习揣摩体验比喻和细节描写手法在形象化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作者具体描摹北平的风貌的写作手法进行个性化创作。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有同学向老师抱怨说,语文是玄学,学语文无异于一群人坐在课室里参禅。的确,很多时候,面对文本,老师一眼看出来的意蕴,学生会说“哇,这是你编的吧,我怎么看不出来?”举个例子,“动人”这种感觉无形无迹,徐志摩写少女“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我们想见这是动人的。那么写一个人可以这样传神体贴,写一座城的风貌特点又是如何体现这座城特有的动人韵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语堂先生的《动人的北平》,试试通过这篇优美的散文,去认识作者笔下北京城,去和林语堂先生沟通、共鸣,同时,也让我们一起来拨开“语文是玄学”的面纱,看看林语堂先生如何将无形深情化为有形实相,带给我们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精彩北平。

2、检查预习作业,请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提示,梳理出文章思路,完成学案的第一大题。

北平的形象:

(1)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2)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3)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4)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北平的特点:

(1)北平是清静的

(2)北平有多样性

(3)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北平宜居的理由

(1)北平的建筑宽阔

(2)北平居民的生活方式舒适可爱,安详

(3) 北平的性格自由,兼容并包

3、林语堂先生说北平的是“动人”的,但何谓“动人”,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感觉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来鉴赏体味文章四个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认识北平“动人”的形象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城的品格。

魁梧:宽大、豪爽;老人:历史悠久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古木老树: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广阔博大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珠玉之城:色彩丰富,五光十色,美景云集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国王: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梦境:丰富多样,美妙多姿

在这个环节,我们对文章语句的理解,答案不强求一致,学生对于比喻的意义揣摩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即可。

4、结合课文例子,尝试认识比喻手法对于抽象感情的形象表达的作用以及归纳分析方法:

比喻是由此而说彼,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同点,我们要去理解作者所指,就要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如果一个句子难度较大,我们不能找出两者的共同点,我们可以通过置换比喻词的方法,当我们换一个词去形容,发现没有达到表明本体特征的效果,那么后一个置换的喻体和前一个喻体之间的区别就是我们要找的词汇意义。

譬如说“国王的梦境”,“梦境”是奇幻丰富的,那为什么是“国王的”梦境,“国王”作何解呢?我们只要置换成“乞丐”或者“平民”,就会发现,乞丐的梦境有可能是有钱了买两个白馒头,吃一个扔一个,而国王的梦境则是广博而华丽许多。同理,“魁梧的老人”,当我们把“魁梧的”换成“枯瘦的”、“佝偻的”大家就会发现,“魁梧”是强调北平除了历史悠久以外,而且北平还是豪爽宽大的,是恢弘大气的。

5、理解赏析文章以下文段:

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

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诙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

总结归纳车夫的形象并完成学案:

一元车费欣然收之:豁达、达观、大度、知足

互相取乐,笑谈别人的不幸遭遇:饱经风雨,历尽沧桑,态度超然

口吻诙谐清雅:富有内涵,饱读诗书,家世不俗,见过世面

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自尊,要强,有操守

竭诚感激:知礼,真诚,感恩

小结:林语堂先生说北平最迷人的是人力车夫,人力车夫的形象其实就是北平的形象:历经沧桑,爽朗达观,既朴素又超然,富有内涵又平易近人。

北平就是这样古老博大不显冷漠高傲,感觉亲切又觉深沉不凡,它随和又宽容,丰富又大气。

6、补充例子,加深体会:

(1)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人烧一样的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2)“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头,“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四、请你选择一个地方 ,以“动人的 ”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要使用比喻或者细节呈现这样的具象化写法

教师下水:

你是纤腰少女,一袭长裙流光溢彩,亭亭玉立珠江畔;你是鱼乡村妇,眉开眼笑捧出一篮蔬果任品尝;记忆里,你是九调南音,“月光光照地堂”悄声吟唱,伴随着孩童的酣眠;恍惚中,你是烈烈红棉,先叶而生巍然直立,燃烧在南国的春天。

客人感激你的宽容:普通话说得不咸不淡实在普通,但热情满满海纳八方来宾;游子思念你的温柔:凉茶去心火,宵夜云吞面,还有那家常靓汤火候绵长滋味难忘。

还有那榕树垂须,还有那花街锦绣,还有那珠水荡漾,唉,任我百般言辞,也说不尽你千种动人样貌。

五、课堂小结:

文字将我们心中无限深情化为有形实相。说北平,老舍比喻说,北平动中有静,和太极拳相似;郁达夫细数说,北平的秋天,槐树和秋蝉是它韵味所在。说动人,徐志摩赞美少女动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林语堂夸奖北平动人得“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有时,我们感叹言词有尽意蕴无穷,有时,我们又惊叹语言精妙传情达意。我愿与在座各位,继续探寻文字的奥秘以及它那无尽动人之处。

六、教学反思:

本课篇幅长,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感,且的确写的很散,让学生一节课学完并完成教学目标并非易事,所以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授课过程中,对北平动人之处的分析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了对“神”的分析时间很紧张,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过程流畅,学习目标突出,学生活动积极而充分,但最后超时了4分钟。下面我主要谈谈通过准备这次观摩课,我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是思路狭窄。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把握文意,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就是思考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本学期我集中看了一部分优秀的课例,目的就是拓展视野,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考。可是真正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依然是按照常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没有新的思考,也不敢有新的想法,直接跳入常规模式,总觉得看了那么多的课例和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用处,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是文章挖掘不深不透。不得不承认我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希望能够有些新的东西出现,一定程度上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听了上海专家的讲课后,突出的感受就是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我想单老师是没有看教参的,完全是自己的解读,将自己最直接而本真的解读告诉学生,在思想上独树一帜,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是很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教师驾驭文本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心态不够平和,有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对自己、对学生都做了很多要求,其实一节课能完成一个必须解决的学习目标就已经很好了,学生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而事实上,我却强迫学生完成了不少我认为他们应该需要的内容,现在想来,多而不精,多而不透,多而无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反映出来一些细节上的小毛病,比如教态不够沉稳,语言不够凝练,个别字的读音过于口语化等。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磨炼,丰厚自己。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充实的,我会用一颗执着的心、平静的心静待花开。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5

一、 教学内容

《动人的北平》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在内容上,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富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教人学会思考、学会体验心灵。

二、内容分析

本文之所以被选作精读课文,是因为林语堂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闲适相融合的文风创作出了具有独特格调的小品散文,《动人的北平》就是其中的一篇 。他的作品总是欢悦的,用抒情的笔调写世上的人和事,表达着对人生的热爱。他把北平的景象,以一幅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品味散文浓重的感情,体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隽永,把握散文形散与神聚的艺术特性,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散文。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在这册课本散文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鉴赏了现代诗歌,对文章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已经比较敏感,并能够用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对内容的独特感受。再加上本课作为散文单元的第一篇,延续了诗歌的细腻含蓄的语言风格,所以,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抒情写意语言的闲适优雅的独特风格,探究散文内容中形与神的有机融合。

四、教学设想:

1、教学时数:本课是精读文章,安排两课时。

2、教材处理:

(1)根据文本感情先行易于把握的特点,通过“美读”赏析完成对全文感情的体会,对语言整体风格的了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播放视频,带领学生走进北京,激起对老北京的好奇心,借助图片,走进北平。在赏析过程中提高学生基本语文素养。

(2)写景部分每一段即一个画面,且中心词比较明显,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采用教师示范法,学生迁移模仿,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能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三主原则。

(3)画面概括出来之后,为分析散文的“形散而神聚”张本。

(4)用美术中的散点透视方式直观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性;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筛选信息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北平动人之处,体会散文形神相依的规律。 体会作者优雅情怀的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筛选信息,把握北平的动人之处。

教学难点 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一、(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信息反馈。使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走入文章。)

导入:播放《北京欢迎你》的MTV,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绚丽的画面中,走进北京。2008,北京成了奥运的符号,而福娃,鸟巢,水立方,又成了北京的符号。而当北京还被称为北平的时候,什么是它的符号呢?“动人”就是对她最好的诠释。伴随画面,走进老北京。

说起北平的往事啊,真是绵长而悠远,那你知道“北平”这一称呼的由来以及变迁么?

(引导学生说一说)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北平”往事。

(教师补充,激发兴趣)

二、简单了解北京、北平名字的由来。

资料介绍 (幻灯片展示)

1、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元大都附近的残余军队。战报送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

2、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历经近三年的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并在1403年(即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为了“北京”,后又迁都北京。北京这个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3、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

4、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1945 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5、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虽然北平有过辛酸的往事,但是北平更代表着着辉煌,代表着大气、代表着权势,代表着古老的中华文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它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又像一株古木老树,他是老舍魂牵梦绕的《想北平》他是郁达夫流连伤感的《故都的秋》,他是林语堂如数家珍的《动人的北平》,今天就让们走进故都,走进北平。

三、美读全文,初步赏析,感受迎面扑来的古都北平的动人气息。

你认为北平的动人之处在哪里。请有感情地朗读你选出的段落或语句,并说出你的感受。要求:口头表达,条理清晰,用词准确,有文采。

(目的: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品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从内容上归纳北平的动人之处:(由教师示范总结第五段内容,其余各段由学生用类似方法自己总结。提高阅读文章时提炼重点词,分析概括的能力)

A、自然风光动人B、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C、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D、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E、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四、作者介绍

好,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内容上分析了北平的动人之处,由此可见林语堂先生的文学功力,那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林语堂先生.

资料介绍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散文家、小说家、学者。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杂文:《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等.

他是一个传统文化故土和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

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五、课堂小结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散文语言中的诗意”:像诗语一样的美,像诗语一样的节奏感;像诗语一样的富有抒情性。

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品味语言,划出喜欢的句子。

分类作业 A类: 阅读课文,品味语言。

B类: 回忆《故都的秋》,试与本文比较。

六、预习布置 在文中画出能体现本文语言特点的句子。

七、板书设计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八、课后反思 本文是散文之部的第一篇文章,出自文学大家林语堂之手,在全书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这篇散文的精讲,让学生明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深刻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 激发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本国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教学难点: 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学校主题阅读活动策划方案五篇

远程教育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篇

动人的亲情高二作文5篇汇总

动人的亲情高二作文精选5篇

动人的亲情话题高二作文5篇

学生读书活动策划书方案

高一语文《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语文报杯中小学生主题征文范文5篇

微课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篇

参观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个人感悟5篇2020

《动人的北平》高二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6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