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一

  课题:《饮酒》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八年级 课时: 三课时 提供者: 单位: 阳泉市实验中学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 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这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难点:把握诗歌节奏,揣摩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 《饮酒》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只是虚构出来的。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二、诵读

  1、全体朗诵(一首好诗需要我们细细品读,那么我们先读再细品)。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停顿、感情)。

  三、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如何理解诗句一开头的矛盾?)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二

  《饮酒》(其五)文本解读(修改稿)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中学 李尧天

  一、原文: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读: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陶渊明归隐之初写的,大多是写诗人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 田园诗 一体。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自得其乐的兴致和领悟。全诗以平静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富有生活情趣,又颇有理趣,诗人独特的人生志趣影响深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远离官场,再也不用过往日迎来送往的日子,不用再见不喜欢的人,不用再说不喜欢的虚伪的官场套话,心情非常轻松快乐;“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写诗人因为心已远离官场名利的诱惑,即使身处闹市也心静如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诗人以悠然自得的心态过心仪的田园生活,欣赏居处周围的美景,似乎信手拈来,实则千锤百炼至返璞归真的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真是“此诗有真味,如说已忘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心理感受:很多美妙的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诗有“道可道,非常道”的道家思想的韵味,寄情深长,耐人寻味,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三、文本教学策略

  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陶渊明的时代有许多人为了做官而假惺惺地做隐士,心里急着做官发财却装着淡漠名利安贫乐道的样子,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不仅是道家甚至是儒家)都给予洁身自好、隐遁避世以极崇高的文化褒奖。只有陶渊明的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中为数不多的“真人”,所以我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陶渊明和他的诗,在这样的活动中去领悟陶渊明“真人”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熏导。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沥林中学 李尧天

  一、设计策略

  策略一:反复诵读,诵读成诵。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听范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个人自由读、背诵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诗的韵味。

  策略二: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做真人说真话的快乐。

  当前社会造假的东西太多,为了利益,各种阶层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说假话造假货,所以引导学生做真人的教育为当前教育的重点,而陶渊明的为人和诗是很好的教育资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中心:他描写农村风光 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全文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特点。

  ▲这首诗的主 旨是什么? “心远地自偏”以上四句的思想意蕴是什么? 哪几句诗是写景的?

  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

  写出了陶渊明宁静安详、安逸恬淡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 头来看南山,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句怎么理解?

  诗人在自家的菊 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此句展示出诗人悠闲自得、热爱自然的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所以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 句正 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 ,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 勉励自己“还”, 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 荒芜胡不归”?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 ”,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 表里。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谈谈你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理解

  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了。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 、 去用语言表达呢?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

  2、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意境及语言。

  4、积累文言字词。

  5、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 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

  师: 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 ——物我合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

  五、品读课文名句:

  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车马喧”既实指车马等人世的喧闹,也意谓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这句是说,虽然身处人境,但由于诗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能免于世俗的困扰。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3、学生齐读全诗。

  六、小结(主题):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行路难(其一)》

  一、 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对李白了解多少?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学生:交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例如:1、“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民。

  2、“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3、“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 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师: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师:《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并进行处理。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豪迈乐观)

  三、 细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欢乐的宴饮(对偶、夸张)——苦闷茫然(反差)——行路受阻(比喻)——借用典故(希望被重用)——回归现实(忧虑和焦灼不安)——充满信心(理想一定实现)

  (提示: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金樽、玉盘——欢乐,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苦闷)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不是。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三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相关文章:

1.陶渊明 饮酒·其五

2.陶渊明 归园田居教案

3.五年级下册语文《草船借箭》精选教案范文3篇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56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