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教案范例三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本文是一篇极为短小却很有通理的古文。文章根据人的“言”和“行”,把人分成四类:国宝、国器、国用、国妖。并立场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这四种人的态度:敬、爱、任、除。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教案范例,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教案范例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学习先分析后下结论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学习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激励学生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教学难点

  理解荀子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智慧。

  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且强调从我做起,身体力行。这方面从孔子开始就有许多名言,至今流传在老百姓的口头上,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亮点。如,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踏实做事,从自己做起,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通行证”;能做之人永远是国宝、家宝、单位之宝等。本文阐述的道理也是如此。教学时,在引导扫除文字障碍,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启发点拨学生围绕作者的四种态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体会作者所述的“言”和“行”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渗透大语文教学观,着力引领学生熟读精思,沟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努力唤起体验和感受,逐步将先哲智慧化为自身的精神养料,同时,激励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刻苦“修身”,身体力行,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由言善行恶的大贪官成克杰说起,激发学生从文中找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的态度,让学生明白文本与我们的生活很切近。

  速读,指出晏子对言善行恶者(国妖)的态度:“除”

  用身边大贪官的事例导入,激发兴趣,并用课文中先贤的评价例证,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为课文学习投入情感准备。

  整体感知

  采取“整体—部分—整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章。

  默读、诵读,疏通课文,把握文章大致内容和脉络结构:课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再分别表明四种态度。

  用读和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微观语境,这是阅读感悟的第一步。

  研读探究

  针对“言”和“行”的四种表现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这样依次排列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行”,强调“做”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有许多名言阐述这个道理,请学生讨论补充。

  针对晏子对 “言”和“行”的四种表现所持的不同态度,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领悟先哲识“人”用“人”的智慧。

  诵读,质疑,讨论。参考提示——

  对于“言”和“行”的四种表现的排列,晏子强调的原则:“行”是最重要,且强调从自我做起,身体力行,所以四种表现的依次排列是“等而下之”的。

  晏子对于四种表现所持的态度可谓爱憎分明:“不能言”而“能行”的人和“能言”而 “不能行”的人,虽然各有长短,但毕竟也是可用之才,都值得“爱”和“任”;最值得发自内心敬重的是既“能言”又“能行”,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的人;“言善”而“行恶”的人,如成克杰之流,欺骗性大,流毒之深,应该铲除。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围绕关键词“表现”和“态度”,精心设计几个有坡度的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经过研读、质疑、讨论、感悟等环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文章阐述的道理也能逐步了然于心。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个招纳人才的人,面对“不能言”而“能行”和“能言”而 “不能行”的两种人,你会作出如何的选择?为什么?

  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实例,讨论、交流。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既强化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又是对其进行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课后作业

  布置写一则短文,谈谈对“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这句名言的感受。

  回家完成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激励学生刻苦“修身”,努力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思路点拨

  此文先分析人的“言”和“行”的四种情况:能言、能行(国宝);不能言、能行(国器);能言、不能行(国用);言善、行恶(国妖),再分别表明自己的敬、爱、任、除等四种态度,脉络清晰,文字障碍较少,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反复诵读,能够把握大致内容。但学生要真正理解其阐述的深刻道理,却不易。教学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实例来辅以说明,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生活化,通俗易懂。如,对“国器”、“国用”和“国妖”可以这样理解:“国器”往往是“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虽然他们不会头头是道、天衣无缝地长篇大论,然而却是以不善辞令、多做实事、身体力行、踏实苦干来处世立命的,他们是真正默默无闻的实干家;“国用”是有思想、有主见、有韬略,懂策略的士人,他们在总体上来看,是“谋士”角色;“国妖”则表现为口是心非,口蜜腹剑,言善行恶,伪善真恶,有时大奸似忠,道貌岸然,其实是一伙奸滑小人,无耻歹徒等。

  练习举隅

  1、 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①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行      ②国器也  器      ③国用也  用

  ④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敬    爱   任    除

  2、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马论”:苦了当牛做马,肥了溜须拍马,亏了单枪匹马,牵就害群之马,冷落千里宝马。对于这种似乎很偏激的说法,你是怎么看的?

  3、有人说,现代社会需要善辩之才,会说就行,对此,你是如何看的?

  小学六年级语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教案范例二

  教学目标:

  1、 熟悉、背诵课文。

  2、 简单了解荀子生平。

  3、 学习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课文阐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生活实例,用语言表达对人的启发中“言”与“行”的看法。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荀子的生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交流信息

  揭示课题。

  1板书:言行一致,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的?

  2引出中国古代有个名叫荀沅的人就在《口能言之,身能行之》中提出类似的现象。

  板书: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1齐读板书。

  交流各自理解。

  2齐读课题后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用成语作引子导入本课的主题。

  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的情况。

  二、学习课文

  理解内容

  1过渡:那么荀子是怎样说的?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提问:荀子根据什么标准,把人分成几个阶段?对这几种人分别采取什么态度?

  3思考题:假如你是一个广纳人才的人,面对“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和“口能言之,身不能行”,这两种人,你会作出如何的选择?为什么?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

  2集体交流。

  3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

  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阅读浅显文章的能力。

  创新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悟。

  三、熟读背诵

  增加积累

  1谁能看着板书,把课文背出来?

  2请各学生尝试。

  1准备试背。

  2积极参与。

  设置铺垫、降低难度,使学生参与,应当完全背诵积累。

  四、送你两句话

  板书荀子的两句话: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抄录。

  2齐读并试背。

  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

  小学六年级语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教案范例三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通过“读—述—析 ”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先作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器、用、恶、妖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设计:

  荀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言”和“行”的关系?他认为“言”和“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口语训练的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写作训练的设计:

  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汉语的议论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让学生交流其预习作业:查找关于荀子的资料。

  二、 自读课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 交流互答自读中的困难、

  3、 梳理积累重要的实词。

  三、 复述课文: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本文(先小组讲述再抽选讲述)。

  四、请学生思考、讨论 :(1) 作者将“言”和“行”的表现分成了几类?(明确:四类)

  一、 能言、能行

  二、 不能言、不能行

  三、 能言、不能行

  四、 言善、行恶

  (2)对这四种情况作者分别是什么态度?(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敬、爱、任、除

  (3)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对“能言、能行”者的赞美和“言善、行恶”者的厌恶,那么另外两种人作者是否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呢?为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辨证的看事物,取长补短)

  五、口语训练:说说荀子认为“言”和“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你如何认为?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文章中的道理。

  六、熟读、背诵本文:品味本文“先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七、作业:

  推荐阅读荀子的其它文章:《劝学》体会荀子议论性文章的严密结构和有力论证。

  完成“抄、释、译”作业和练习册。

  附:电子课文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小学六年级语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教案范例三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3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