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案 > 语文教案 >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鹿和狼的故事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鹿和狼的故事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反思:鹿和狼的故事

  《鹿和狼的故事》被选进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4课,作者是胡勘平。这篇文章讲述了20世纪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因为发布了一项错误的命令,导致凯巴伯森林生物链不平衡而引起的巨大后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鹿和狼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3、体会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明白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的消灭,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二、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再不懂得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学生自学、思考

  四、小组讨论,交流以上思考题,集体汇报交流

  五、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读了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好友那些你懂得地方

  2、提出不懂得地方,解疑

  3、指名复述发生在海巴伯森林的故事

  六、重点讨论

  1、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完全消灭凶残的狼?”再度课文,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2、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之间的相互关系

  (1)、什么叫制约?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狼和鹿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找到描写这些情景的段落,反复读读,想象一下,那时怎样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描述一下吗?见到如此情景你想说什么?

  (3)、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还看过还听过类似鹿和狼的故事这样的事例吗?试着讲一讲

  七、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八、作业:写写读了这片课文的感受,同学之间交流

  板书:

  鹿和狼的故事

  狼吃鹿→消灭狼→鹿吃植被→林毁鹿死

  不能违背生物界发展规律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二

  一、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消灭狼导致巨大生态灾难为例,阐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凯巴伯森林中发生的狼和鹿的故事。第二部分讲鹿和狼与森林的关系。第三部分讲人们对狼与鹿的认识同现实相悖,告诫人们要尊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阅读文章

  1、回顾本单元学习主题《珍爱我们的家园》。

  2、默读课外拓展文章《生命之网》,思考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过渡语: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另一种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鹿和狼的故事》吧。

  二、收集成语 梳理积累

  1、多媒体出示鹿和狼的图片,问:你喜欢谁?为什么?

  2、你能说几个带“鹿”和“狼”的成语吗?

  3、学生交流:群雄逐鹿、獐麋马鹿、逐鹿中原、鹿走苏台、秦失其鹿、鹿死谁手、指鹿为马;杯盘狼藉、鬼哭狼嚎、狼心狗肺、如狼似虎、狼狈不堪、狼狈为奸、声名狼藉。

  4、学生开火车读成语卡,要求都准字音。

  5、出示ppt,认读成语,强化巩固。

  6、出示ppt,积累有关狼的歇后语。

  7、请同学们默读这些歇后语,你发现了什么?

  8、学生归纳:这几条写狼的歇后语都是贬义的。

  9、老师归纳:看来人们对狼这种动物真的没啥好印象。狼在人们心中是凶残的,但在森林的眼里狼是什么样的呢?

  三、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师提示:要说清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3、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指名回答,同桌练说,训练到位。)

  四、自读自悟 明白道理

  1、自读课文,思考:罗斯福保护鹿的政策为什么会失败?

  2、合作交流:把你的想法和感受与小组成员分享。

  3、老师小结: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凯巴伯森林六千只狼先后毙命,而鹿大量繁殖,过多的鹿超过了森林的供养限度,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系统,所以森林被毁了,鹿得不到食物,再加上疾病的蔓延而逐渐死亡。

  4、造成这样的局面并非罗斯福总统所愿意的,现在他想听听大家的建议。(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

  5、研读末段,划出几层含义。

  6、读一读所划句子,说一说故事道理。

  7、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8、老师梳理观点并板书:不可或缺、尊重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五、拓展阅读 强化认知

  1、狼是罪恶的化身,我们一厢情愿地把狼赶尽杀绝又会猛然发现还得“引狼入室”!这是怎么回事?请打开资料袋,阅读凯巴伯森林的现状。

  2、读拓展文章,谈切身感受。

  3、老师小结:“事物本无尽恶,也无全善。”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大家应该告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要尊重动物、植物、微生物……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材料,写一则保护生态平衡的公益用语,看谁写得最吸引人,最能令人震撼。

  4、拓展阅读《澳大利亚的蝴蝶》。默读短文,思考交流:

  读了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5、归纳总结: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们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六、延趣拓展 升华主旨

  1、讲一讲生活中动、植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例子。

  2、拓展阅读《善待海洋 保护自己》、《相濡以血》等同主题的文章。

  《鹿和狼的故事》反思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鹿和狼的故事》执教过程中,我以此理念为指导设计教学环节,力争使课堂教学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有所变化。

  一、自主搜集成语,主动建构语言。

  如在开课导入时,我询问学生:“你听过或看过有关鹿或狼的故事吗?在你印象中,鹿和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谈对鹿和狼的认识,并给“鹿”和“狼”加上修饰词,说几个有关“狼”和“鹿”的成语。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成语做成卡片贴在黑板上。课堂上学生通过齐读正音,开火车识记的方法强化积累成语。设计积累成语环节的好处有:第一,成语是浓缩的历史,学习和运用它能使我们知古鉴今,以史为镜。成语中有大量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了解了一个成语,就等于了解了一个历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历史。 第二,成语是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它能教会学生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大多数的成语饱含着生活的哲理,学习和应用它,会培养学生平和的心态、洁净的心境、良好的修养。第三,学习成语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比如学生在写作时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成语,能使文章既言简意赅又充满哲理,从而促其成长。第四,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并准确的理解和运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能力,改善与人沟通的方法。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些有赖于良好的语言表达。而学习掌握和运用好成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言交流中恰当的用一些成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可能会使尴尬的场面变得轻松愉快,也可能使剑拔弩张的双方冷静下来握手言欢。

  二、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构建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

  在词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搜集积累成语外,还拓展了有关狼的歇后语。如:狼头上长角——装样(羊);狼狗打架——两头害怕;狼夸羊肥——不怀好意;狼看羊羔——越看越少;狼行千里吃肉——本性难移;狼吃狼——冷不防;狼窝里养孩子——性命难保 ;狼窝里的肉——难久留。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同桌互相提问,引发了学习歇后语的热潮。评课时朱校长也对此环节提出了好的建议:如果教师能在指导学生读了歇后语后顺势利导,让学生想一想这些歇后语的词性,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些关于狼的歇后语表达的意思都是贬义的。顺势联系课文内容,老师可以追问学生:可见狼在人们心目中是凶残、狡猾的,是坏形象的代表。那它在森林的眼中是一个什么角色呢?这时学生走进文本阅读故事就顺理成章了。此教学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固有经验和习惯思维出发,解读出鹿和狼的童话角色以及其深入人心的习惯看法,以此与课文所讲述的真实事件构成认知和情感上的巨大落差,形成阅读张力,营造了强烈的阅读期待。积累学习歇后语,不仅丰富了学生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巧妙地结合了文章主题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得。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有成语、歇后语的积累拓展,还有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袋的拓展。如:谈到罗斯福政策失败的原因,补充学习了罗斯福的“引狼入室”计划。让学生明白,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犯下的错误,并且采取了补救措施,趁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环保教育。

  为了让学生对生物链有所了解,在学文前先让学生阅读《生命之网》,在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后再开展教学,这样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就不那么吃力了。在课文学习结束时推荐阅读同主题文章《澳大利亚的蝴蝶》,让学生谈谈故事揭示的道理,说说今天阅读这类文章的收获。课后作业也推荐了阅读文章《善待海洋 保护自己》《相濡以血》,让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走向课外。主题拓展阅读整合了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多角度演绎阐释主题,扩大了学生阅读的数量,提升了阅读的品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教学设计上花了些心思,努力使课堂有所变化,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但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语文应该是思想性和语言性的统一,应让语文的思想性与语言性统一在一起,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可这篇课文似乎更侧重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我想教这样的课文如何做到思想性和语言性的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美,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考虑和注意的。

  拓展资料袋

  生命之网

  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哪里的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哪里的动物就成群出没。

  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植物还为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掩蔽的地方;动物也会帮助植物传授花粉,播撒种子,啄除害虫。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凡是猫养得多的地方,那里的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猫和红三叶草,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细心钻研的达尔文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红三叶草是专门靠土蜂来传粉的;而土蜂酿的蜜,常常被田鼠偷吃,还破坏了蜂巢。这样,田鼠多了,土蜂就少了,红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少了。鼠的天敌是猫,猫多了,鼠少了,土蜂就多了;红三叶草传粉多了,自然就长得繁茂了。

  猫和红三叶草之间,似乎毫不相干,可是加上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联成了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

  自然界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各个环节,纵横交错,复杂多样。草被羊吃,羊被虎吞;鼠吃禾谷,猫头鹰捕鼠……一种植物往往被多种动物所吃:羊吃草,牛、马也吃草;一种动物往往吃几种食物:麻雀吃禾谷,也吃虫子;一种动物常常被多种动物所吃:狼和豹也像虎那样,吃牛、羊。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江河湖海里,这些更是常见的事儿。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就这样组成了一条条“食物链”。动

  植物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生命之网。

  资料袋

  凯巴伯森林的现状:美国政府为挽救护鹿灭狼带来的恶果,于上世纪70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的计划。而当时该项计划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提高,“引狼入室”计划终于在1995年得到实施。当年美国从加拿大运来首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从此凯巴伯森林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语文《鹿和狼的故事》反思二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群,人类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根据课文内容和略读科的要求,我做了以下设计:

  首先是激趣引入主题。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根据平时对“鹿”和“狼”的了解,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为学习下文,改变对这两种动物的一般认识做好铺垫。

  其次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通过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最后自学理解,明确造成凯巴伯森林几乎毁灭的根本原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自学,在文中勾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有这些措施导致的后果”。在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进行全班展示交流,并让学生在文中进行标注,明确捕杀狼之后所造成的四个连续性的后果。在学生明确这些措施所导致的恶果之后,让学生给罗斯福总统写一封信,告诉他错在哪,怎样做才能挽回损失。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罗斯福总统决策的错误之根本,再由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不足:教师的语言太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13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