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专题节目观后感 >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五篇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五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5篇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分别演绎古代中亚、埃及、希腊、罗马以及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东西方艺术演进历史,穿插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最新评析,同时也呈现了卢浮宫和故宫依托宫殿建筑设立博物馆的精妙构思与创意。接下来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一

最开始给了五星,是因为很想看中西艺术史对比的纪录片,我觉得我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很开心。但是,看了别人的评价后,再仔细想想具体内容的话,我掉了2颗星。

1,确实历史沿革方面作为记录片的线程展开得不太严谨,反正把我搞懵了;

2,的确有太多抒情散文式的描绘,玄妙煽情,我不知道每集出的人物对比恰不恰当,但是一组历史伟绩人物的对比,再加入一个与之相关的现代的中国艺术工作者,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很不错啊。有古今的中西对比,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视角,我觉得已经相对多视角了。

3,大家都批判这个作为艺术启蒙太坑了,但是确实也让我这种没有系统学过中西艺术史的人了解多了一些古今人物,也对中西体系多了些直观的感受,好歹也能收获一点,也许也被下了毒而不自知哈哈。不过呢,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最初观看目的基本达到了,之余这对比好不好,我想随着我的见识和知识的增长,我能说得更清楚。而且,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这部片子还是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时代背景与艺术的息息相关性。

4所以就是,想随意感受下中西对比的可能觉得达到目的了,想看干货的可能嫌弃它不够严谨不够干货多,想随意陶冶情操的应该也觉得不错吧(片尾曲听好的啊虽然词写得有点无意义的煽情哈哈),不太了解西亚,和中国画史上的巨旦的应该也能记下些零星笔记了。

讲真,卢浮宫里的太多都欣赏不来,唯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时代里 梭罗的画了。山林树体水影实虚结合,光影舒服。还有就是德拉克罗瓦的日记还挺好玩的,年少时看得我阵阵扬起刻奇之感哈哈。怪自己才疏学浅,以前完全不知道还有徐渭这号人物,比媒体上说烂了的梵高还悲惨还分裂这么多倍。最后,看完之后,对深入了解传统这件事的热忱已经抵不过想要好好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新体系的热忱大了,也可以和学的设计史多接上点轨了吧。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二

本来我觉得这部记录片肯定很有价值————介绍卢浮宫和故宫的艺术珍宝的记录片,怎么可能会差?何况这是“卢浮宫首次向中国媒体开放拍摄”,至少也能先“零距离”地对那些艺术杰作膜拜一番吧?

结果......

艺术和巨匠(如:希腊雕塑与中国书法,达芬奇与倪瓒)的类比牵强附会,对艺术作品不是进行详实的介绍而是要么强加上道德伦理涵义(如:埃及书记官的思乡情怀),要么无谓地诗意化(如:米洛的维纳斯和爱琴海中的.泡沫)或者,更多的则根本是在滥竽充数(如:蒙娜丽莎背景的“精确透视”)。

中世纪的西方神像和敦煌的佛像的区别是一个“被抽离了人性”一个被“赋予了人性”?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旨在“重现自然”而中国的绘画艺术则“追求超越自然的更高境界”?此类充满了低级错误,狭隘得令人瞠目结舌的观点实在令人无法不质疑这些制作人的真实艺术鉴赏水准和他们制作这部“艺术记录片”的真实动机。

剥 去这层假惺惺的“文化碰撞”外衣,这部“大型艺术记录片”只不过是一“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产物而已,审美价值无几。几段卢浮宫工作人员对艺术作品朴实详尽的讲解和旁白里朱青生那些厚此薄彼且夜郎自大的“抒情散文”对比极其鲜明,鲜明得让我听得面红耳赤,恨不得挖个地缝钻进去。

我没有看完这套 DVD,因为感到实在不堪忍受。猛然又想起最近一直充斥网络的某人关于“《建党伟业》票房要过八亿”的豪言壮语,我突然又是一阵眩晕。或许,《当卢浮宫遇 见紫禁城》对我来说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好像从未像此时此刻这样,对这个大环境如此绝望过。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三

借卢浮宫里的展品来梳理整个人类历史还算是说得通,如果把故宫里的那些家当拿出来说世界史就有些勉强了,即便算上台北的故宫,也能看出国人的狭隘和自大。至于把倪赞和达芬奇相比,基本上就“扯着蛋”了,国人有几个知道倪赞的,世界上又有谁不知道达芬奇啊,2012年全世界有一千万人跑到卢浮宫去朝拜蒙娜丽莎!

我对中国画并无敌意,但片中翻来复去地说国画如何写意,如何超越写实,有点儿YY。你不会写实就说你不会,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来就没有画像过身边的真实世界,而西方不是,从古希腊、到罗马再到文艺复兴,都是写实艺术的历史。如果你曾经画像过一个人、一匹马,再去写意、再去抽象,比如毕加索、比如徐悲鸿,那我还折服你的追求,你从来就没有画像过,还说神马超越了具象、追求主观的“直抒胸臆”,就有点儿了。

个人认为,西方的素描和油画比中国画的技术含量要高,老干部退休了随便学一两个月就可以画花鸟,办画展了,你见过有哪个老同志学素描吗?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四

乍一看像是艺术盛宴,但个人感觉本片主要是以艺术品为线索来讲中外历史,并且按照时期对比着讲,并没有多少用艺术思维来分析或解读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整个画面华而不实,内容含金量不高。从叙事上以时间的对比,一会东方,一会西方,这样的结构有点生搬硬套,很多对比也牵强附会。首先在同时代的中西方绘画对比本来就很勉强,再拿倪瓒和达芬奇对比就更加不知所云。达芬奇是西方绘画代表人物,即使中国有可与之相比的画家,也并非倪瓒,也该是顾恺之、吴道子等人。

以上应该是缺点。优点是画面效果很赞,配音和背景音乐都不错,尤其是巴赫的背景音乐和片尾曲。另外这是为数不多以艺术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有就是好的。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五

浅析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一集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当片名出现在银幕上时,这注定是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摩擦,影片开头以“拉开祖传的弓,把箭射到中国去”这句话开篇,再一次映射出国外对中国文化的探讨以及想象和推测。世界文化应是相互促进的,相互想象的。文化同时也是无国界的。永不停止的也应是对异域风情的不断追寻和探索,争取文化间的撞击形成新一代的正确思想观念。

中外文化的互相探讨推测在此部影片中用了大量的时间去描述,随着片头一句话的开始,画面由卢浮宫展开,这个镜头充分的体现了对片名的照应,以及对影片层次的运用。画面中卢浮宫的场景出现面孔西洋背景东方的一幅幅画面和一个个东方色彩的青花瓷器,一个西方建筑有如此充足的中国元素暗示着西洋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向往与追求,当卢浮宫这样一个贵族宫殿里有这样庞大数量的中国物件,这是对东方文化的认可,更是体现西方对东方文化的种.种追求和需要,隐喻着东方文化对于西方而言的重要地位,接着影片内容展现转到了北京故宫,由卢浮宫转向紫禁城。当中国皇帝带着假发模仿西洋人的作品出现在屏幕,这又是一次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向往推测。皇帝是中国封建时期的代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由九五之尊皇帝屈尊去模仿他人,模仿一个西洋人,这也是对西洋文化肯定的体现,表现了西洋文化对东方文化的重要地位。影片中出现艺术家谷文达,他的工作一年中一半在中国一半在美国,这又是一位艺术家对不同国度文化的共同研究,充分的体现了文化无国界的内容。 带着主观想象去描绘异域的风情,满足对异国文化的追求。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显示,早期这两个文化之前是没有过任何交流的,交流的开始只是在东西方人在相遇时的惊讶和好奇,产生的对异国异域的揣测,进而去模仿,直至后来才有的真正的交流。当东西国家互派特使访问国家,才开始对异域文化有了最开始的一知半解的认识与了解。

异域的交流也点燃了东西文化间对彼此了解的热烈希望。这一点,从互不为知到一知半解再到渴望了解,这又一次突出文化间碰撞的重要,突出文化无国界这一内涵,西洋画家布歇的中国画中的中国男性总是风度翩翩,女性总是风情万种,画面中大量出现了棕榈树,整幅画将优雅与唯美发挥到了极致。然而现实中的中国并非完全像所绘画的那样。人物性格有了偏离,环境也有的差异。现在的人众所周知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并非如此,中国也很少有棕榈树的出现。后来得知,这些很大部分都是由传道士曾经的出版物中的片面刻画加上画家的自身主观思想色彩所进行的创作。棕榈树象征着航海,象征着距离的遥远,意味着神秘。也正是因为东方的神秘,在画家眼里的东方文化才出现了遥远。可尽管遥远,也阻挡不住追求东方文化的热烈,对东方故事的创作。体现出艰难也要做出对文化追求的抉择。面对这样的现实,再一次证明文化是无国界的。 影片中,东方模块和西方模块,卢浮宫模块和紫禁城模块之间的穿插,将东西文化联系的更加紧密,这样使异域文化又像是缩短了距离似的联合在一起。对文化无国界这句话进行了又一次验证。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拉开祖传的弓,把箭射到中国去。验证了文化无国界。使两地文化更加融洽的交流,这无疑又为世界光辉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作文五篇相关文章:

55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