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第一集励志求变观后感10篇

第一集励志求变观后感10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一集励志求变观后感范文10篇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必须确保坚决打赢这场硬仗。而脱贫路就像人生路,风雨兼程,坎坎坷坷,岁月的风寒写进每个角落、充盈每个日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一集励志求变观后感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第一集励志求变观后感10篇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一集励志求变观后感范文一

  我们与脱贫攻坚的故事很长很长,就像那奔流到海的千河万川,没有休止;我们与脱贫攻坚的故事很短很短,就像那迅速轮换的春夏秋冬,红了眼眶。

  2020年9月中旬,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翟家镇组织开展的“结帮扶对,拍全家福”活动,将全镇62名帮扶干部、229户困难群众、508张温柔欢笑的面庞汇聚成了齐心携手、共同描绘美好生活的“同心圆”,留存下了波澜壮阔的属于脱贫攻坚的“四季”。

  生于春,携手并肩的岁月在脸庞刻出了雨雪风霜。数千个日日夜夜,无数个三伏三九,纵使困难重重,你我都身披铠甲无所畏惧,你若问我是否值得,“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便是我的回答;纵使前路漫漫,你我都风雨兼程一往无前,你若问我是否值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便是我的回答。我们一起迎过风,闯过雨,我们脸上的雨雪风霜,群众扬起的嘴角就是我们的军功章。

  长于夏,同舟共济的努力用双手照亮了前行之路。开展洁净扶贫、开办扶贫励志超市、开设扶贫公益岗、实施“农村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我们穷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只为困难群众的收入能高一点、愁容少一点、笑声多一点。帮扶干部细致入微的关怀,扶贫部门面面俱到的举措,让全镇广大困难群众有了保障、有了依靠。现在,房子变得明亮了,饮水变得清澈了,就连此刻的风都变得温柔甜美。

  收于秋,芬芳迷人的硕果在眉眼闪烁出璀璨星光。时值金秋,丰收的芬芳点缀着火热康庄。困难群众脸上幸福的笑容与收获的盛景相得益彰。转过了四季、走过了雨雪、斩过了荆棘,在庚子盛秋我们汗水浇灌的事业终于迎来了收获。229户困难群众,446名困难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均已突破5000元,累计超过100名困难群众经过培训实现再就业,残疾困难群众全部发放辅助器具,爱心企业实现常态化帮扶……一个个数据的背后是我们每个人披星戴月、步履不停浇灌出的硕果。

  藏于冬,四季无缺的坚守深情潜藏于这方寸之间。亲如一家,心心相交,帮扶帮出了希望,更结下了殷殷深情。不大的全家福,里面深藏着帮扶干部如山的责任;不大的全家福,里面结下的是彼此似海的真情。每家一张的全家福不仅是深情厚谊的彰显,更是帮扶干部继续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动力。此刻,号角吹响,我们依旧在路上;此刻,战鼓擂擂,我们依旧在拼搏。征程未有穷期,此刻我们正在携手并肩、众志成城,朝着更加伟大的、更加壮美的未来勇敢前行!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一集励志求变观后感范文二

  近日,政论专题片《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在央视播出,习近平总书记一句句饱含深情的嘱托,是人民至上的生动诠释。心之所系,行之所至,一次次大山深处的亲切交流,是一切为了人民的最好彰显。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拿出那股坚持劲,用真心用真情全力以赴为脱贫攻坚交出一张高分答卷。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集聚力量书写战贫史诗,创造了人类战贫史上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扶贫先扶志”“今后要发展,要靠什么发展”……一句句殷殷嘱托,饱含深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老百姓最真情的牵挂。24个贫困村的深入调研,处处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风尘仆仆、跋山涉水的身影,记录着他与基层群众拉家常、问冷暖、听心声的关切之情,一幅幅动人的场景,一句句深情的嘱托,无时无刻不彰显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无不映射着“让各族群众过上幸福日子”的不变初心。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冲刺跑的号角已经吹响,越是关键时刻,越需要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精益求精,敢于向问题开刀,向困难进军,拿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顽强斗志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聚焦问题短板,将查漏补缺做足成色,下足绣花功夫抓细各项基础工作,奋力向前奔跑,争做实干的新时代奋斗者,以无私奉献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书写冬日里最温暖的诗行。

  “凡做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在离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60余天的日子里,时间紧,任务重,剩余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党员干部更是要深扎基层,走进群众,奔忙在一线,打通基层的“神经末梢”,跑赢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关注群众心声,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奋斗担当的旋律与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一步一个脚印,走实走稳,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最后,任务更加艰巨,面临着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任务,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发生,脱贫攻坚的阻力更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担子更重,这种关键时刻越要认真体会总书记的那份嘱托,读懂这份嘱托里的人民立场和政治责任,把总书记的嘱托变成每名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把人民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以百姓心为心,坚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尽锐出战,合力攻坚,把各项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人民群众的生活定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一定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书写人类反贫困史上的中国奇迹。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攻城拔寨之时,党员干部更要拿出干劲、拼劲,不松散、不放松,合力攻坚,奋力拼搏,攻克最后的堡垒,如期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一集励志求变观后感范文三

  “澶漫江淮万里春”。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慰问受灾群众,温暖民心,鼓舞人心,提振信心。在察看庄台后,总书记感慨道“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总书记的感慨点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两个经典故事,饱含了对劳动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斗争精神的深情致敬,和对当下党带领人民切实完成防汛救灾后续工作的殷殷嘱托,也让党员干部从总书记的“感慨”中做到三个“坚定”。

  坚定人民至上、相信人民、团结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为了解决水患,大禹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每当工程开始的时候,他与百姓干在一起,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开山劈石,夙兴夜寐,团结带领部落人民共斗洪魔,最终取得治水成功。大禹治水为了人民,大禹治水的成功更离不开人民。人民,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今年以来,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到防洪救灾,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战疫情、斗洪魔,做好“六稳”、落实“六保”,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当前疫情尚未根除,防汛救灾任务还在继续,全体党员干部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依靠人民,时刻与人民“战”在一起,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信仰。

  坚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禹治水时,曾手持规矩,实地查探水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治理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河流。大文豪苏轼也是治水专家。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出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初到任上,正值颍河八丈沟工程开工。颍河与淮河毗连,水系复杂、河患无穷。到底该不该建设八丈沟,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苏轼“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对颍州一带的河道水系进行了全面考察。他寻官问民,查证资料,差人测量,两个月后,取得了准确的情况和数据,并及时叫停这个“拍脑门”工程,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向朝廷阐述了反对建八丈沟工程的意见。后根据颍州实地情况,疏浚清河、治理颍州西湖,兴航运、灌农田,造福百姓、泽被后世。大禹治水、苏轼治颍的故事均彰显了实事求是的伟大精神。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力戒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办实事,求实效,不抓则已、抓则必成,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今天,我们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即将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抗疫防洪双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党员干部要坚定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而获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坚定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古蜀有“泽国”“赤盆”之称,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李冰任蜀守后,实地查探,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发现水流湍急的岷江到下游后,水势浩大,一马平川,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大量泥沙淤积,附近山峦阻流,水患加剧。在尊重当地水文实际规律的前提下,李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修建了由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及渠道网所组成的都江堰。不仅解决了洪灾问题,而且得以灌溉良田万亩,使蜀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作为全球年代最久、仍在使用的宏大水利工程,得益于它对自然规律的充分尊重和科学利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保护自然生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一副美丽中国新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为了总书记的嘱托》第一集励志求变观后感范文四

  近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火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此次主题教育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那么,就让我们来一起从总书记的点滴小事中学习他的初心,一起找差距、一起抓落实。

  一辆手扶拖拉机的真情——要为人民做实事

  上世纪70年代,总书记作为一名知青,来到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那年,作为第一个担任大队支书的优秀青年,总书记获得了一辆三轮摩托车的奖励。别看现在摩托车不重要,在那个年代,摩托车可是个紧俏的稀罕物件,一般人就算想买也是买不到的,但总书记却觉得它不够实用,前前后后跑了数次,最终给换成了村民用得上的机具——一辆手扶拖拉机,附带的还有磨面机、碾米机等。在那个耕地主要靠牛、面粉主要靠磨、碾米主要靠臼的时代,这些机器何其珍贵,给村民带来的便利更是可想而知。春去秋来,习近平总书记用他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为老百姓带来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一辆“二八”自行车的真理——深入基层,求真务实

  上世纪80年代初,总书记主动请缨来到了河北省正定县,担任正定县的主要领导。与其他坐在县委、县政府大楼办公的“县老爷”不同,总书记总是出现在群众多的地方,总是和大家一起在大食堂排队吃饭,总是和大家一起在树下蹲着聊天,更喜欢骑着他的“二八大杠” 奔波于各个乡镇,足迹遍布正定的各个村社。据崔时欣回忆,总书记下乡从不“走形式”,为了和村民们“交心”,他时常冒着严寒酷暑在大街上摆桌子问民情,甚至为了跑到老百姓家里去拉家常,回来晚了,错过了食堂的饭点,饿着肚子也是常用的事。寒来暑往,总书记一直坚持深入基层、问计于民、求真务实,在基层中走出了真感情、真功夫,真成就,走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碗擂茶的真谛——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上世纪90年代末,总书记在福建担任省委副书记。那时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般进行,福建作为沿海地区,更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之一。那年,总书记到常口村调研时喝了一碗由大米、花生、芝麻、茶叶等制成的擂茶,他指出:“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你们要画好山水画,扎实抓好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文章。”在那个改革开放的高潮时期,GDP可以说是当地政府的最关心的数据,总书记却已经想到了绿水青山,已经关心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实事证明,总书记是正确的——常口村在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发展了绿色产业,成为了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这些年来,总书记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思熟虑、谆谆嘱托,成就了生态保护这一盘全国性的大棋。

  一枝一叶总关情,总书记在这一件件小事上的用心,正彰显了他始终不渝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以习总书记为榜样,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为人民的幸福,为民族的复兴,继往开来、实干担当,不负嘱托、不负使命。

相关热搜

517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