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2019何以为家的感人观后感作文精选

2019何以为家的感人观后感作文精选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2019何以为家的感人观后感作文精选

  《何以为家》该片讲述了一个12岁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惨的经历生活,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这部影片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何以为家观后感

  今天和同学去电影城看前两天刚上映新片“何以为家”,我们当时在选择看啥电影时候,就看到这部在豆瓣评分挺高就购票了,其实也不知道其中内容是什么样,我当时想着评分这么高电影,应该不会太差,结果确实是如此,看完给我感觉真是一部好电影,值得肯定,很有教育意义。

  电影开头就讲述了在法庭上12岁左右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却并没有尽到养育之责。他们亲生父母生了八个孩子,赞恩是家里长子,古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却在赞恩身上体现淋漓尽致,一个才12岁小男孩竟然要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赞恩看到其他人上学来回样子,赞恩很是羡慕,于是跟父母亲说:‘’他想去上学,父亲显然是不想让他去,怕他去了因此丢掉现在工作(赞恩在一家商店打工),而母亲是同意他去,理由是他去学校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而且还可以从学校带好多东西回家,母亲还说要是担心商贩发怒辞了他,可以让赞恩多做几个小时工,最后也不了而之,赞恩也没有去学校读书,我当时看到这里时候赞恩父母亲想得都是他们生存问题,我能站在道德制高点说他们做法是错的嘛,当然我也不会说他们是对的,显然我并没有身处这样环境,也没有资格去过分评头论足,但是我还是想发表自己意见,既然当初没有能力养育自己的孩子时为何要生下来呢?

  人生的一部分经历和我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想恶的人或者极恶之人,唯利益之上是人的本性,但我没有理由和立场去批判。也没有一边错的体制(除了少数极端)。贫穷或许是原罪,而我也无法去责怪贫穷。所以我开始有了深深的无力感和颓感。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其实更像纪录片,但是它比纪录片更加具有观看性和戏剧性。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也很丰满,战争,宗教,生育权可能还有更多。但在我认为贫穷依然是原罪。

  “我要起诉我父母”这句海报上惊到我的话在看完电影的时候才明白它背后的意义。可能法律永远不能加上养不起却一直生,生下来其实便算是犯罪这一条规定,但是在我认为它的的确确就是犯罪,相对于孩子来说的罪。也许有人反驳,说就算法律可以加上这条,它对无知的生育癌夫妻肯定是隐形的存在,这个时候我当然也说不了什么。但是我还是觉得这种想法需要被普及。

  看的时候一直在惊叹小男主的演技,为什么细微之处都可以那么真实。因为看之前并没做功课,所以在看到片尾结束才发现他演的一直是他自己这个事实对我产生暴击。让我本来没出来的眼泪一下子没控制住。

  何以为家,对赞恩来说哪里才是属于他的家,家这个词应该是给人温暖,可是对于赞恩来说家是冰冷的,他没有家。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真是直击人的心灵,影片后面注释了该故事大部分是真实的,就是以这个小男孩亲身经历再现当时社会底层的人掠影,当生存与罪恶之间选择,后者不见得是一种罪。有时候很多事情我们看不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其实在这个世界某地方或某个角落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愿所有像坚强地赞恩那样的人都能被世界呵护以待。不,我应该希望这样类似事情可以越来越少,愿世界上所有善良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2019何以为家心得

  当我们谈起中东,我们想到什么?

  战争。石油。犯罪。难民。宗教。

  我想起在新闻联播看到的片段,画着掉色涂鸦的墙边靠着几个中东国家的青年。他们无所事事,又或者能够那样悠闲地站着已经是一种幸福。不太清晰的影像,在电视新闻上只有一闪而过的几秒,右上角还写着“资料”二字。这便是我之前所窥探的中东的全部了。

  人们常说人间疾苦,我也常开玩笑式地和朋友吐槽everyday struggle,但是我从未想过什么是真正的“疾苦”,也从未能想象得到。

  我看到紧挨在一起的低矮楼房,水泥墙上斑驳一片;我看到高架桥边一大片白色棚顶下的小市场;我看到路边的垃圾堆,绳上晾的破旧衣裳,和房顶的黑色轮胎。小孩子们在街上乱跑,衣衫不整,脸蛋也脏兮兮的;他们在路边叫卖,或是在商店帮工。

  Zain上诉他的父母,质问为什么他们要给予他生命。为什么没有能力抚养却要一个接一个地让无辜的孩子降生在这个地方。在这片土地,吸毒的人随处可见,女孩子一旦发育就要被父母出卖给别的男人,水管里甚至没有清水。

  为什么萨哈初潮来临时Zain就知道她将面临的是怎样的生活?Zain的母亲也是在十一二岁的年纪嫁给了现在的丈夫,一个接一个地生下了不知多少孩子。两代人了,是不是每个女孩都面临着几乎同样的人生命运?

  Zain的父亲说,别人都告诉他,没有孩子你就不是男人。而从Zain到卖花圈的女孩,几乎每个孩子都在艰难谋生;孩子的意义究竟是家庭的累赘还是赚钱的工具?

  Zain说他的父母既然无法抚养就不应该生下他们,Rahil生下Yonas就是负责任的吗?

  Rahil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无证游民,小女孩是叙利亚逃亡来的难民,当Zain回家想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证件时我们得知他也没有自己的身份证明。

  为什么这个国家已经这样了,埃塞俄比亚和叙利亚的人仍然要向这里逃亡呢?人们在他们的国家又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四处流浪,又有哪里能够停泊?

  在这个地方,孩子不愿意出生,但是无数父母却在不计后果地生孩子,生男孩为了干活赚钱,生女孩等她长大卖掉换钱。生命之于这样的社会的意义是什么?他们甚至没有自己的身份证明,仿佛没有存在的资格。“你儿子一出生就死了,他并不存在。连番茄酱都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他什么都没有。”低矮的楼房中间悬挂着高大的十字架,Zain甚至仰天质问上帝让他们出生在这里就是为了过这样的生活吗?

  只能说,还好没有战争。

  当我们谈及中东地区的青少年犯罪,谈及教育的缺失,总是站得高高在上,贴标签扣帽子——他们那里的人就是这个样子,素质低下,野蛮无理。没有人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无能为力:当生存受到挑战,道德无法容身。何不食肉糜?

  在法庭上法官高高在上,仿佛掌握着道德的权杖,然而当Zain的母亲讲出自己的不得已,却哑口无言。这是阶级差距带来的无法理解的鸿沟,朱门以内的人永远不会知道路有冻死骨。

  能感受到影片最后在尽力传递一种积极的讯号。Yonas和妈妈重聚,现实中的Zain也去了北欧,似乎有什么在变好,但是又似乎依然什么都改变不了——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去其他国家,Rahil依然无法在这个国家继续生活。无数的生命依然在降临着,人间依然疾苦,天地之大,何以为家?

  影片结尾说,希望每个勇敢的孩子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我们见到生活最残酷的样子,却仍渴望哪怕一点点的温柔。也许这也是一种精神吧。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不再为了生存而活着。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真正的“家”的温暖。

  地中海的风景明明那么美,希望他们有一日能够拥有驻足欣赏的心情。

  2019看何以为家有感

  这是一部刚刚上映的电影,强烈的推荐给各位迷茫的知友,当面对温饱问题时我们那些焦虑与迷茫都显得有些矫情。

  电影将的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当无法养育很多孩子时,父母却一直在生育孩子,他们的贡献也仅仅在于生而已,伴随他们一生的就是殴打、谩骂。故事的主人翁不知道自己的年纪,因为他的父母没有确切的记忆,他的妹妹11岁就结婚了,因为怀孕大出血而死,后来主角将他妹妹的丈夫(30多岁的人)捅伤了,他妹妹死前受了多少虐待电影没有讲,但是我们可以想到,电影的里他的爸爸说,我也没有什么办法,因为我也是这样过了一生。具体的情节我就不透露了,只能说很真实,故事也都是真的,真的东西才最能打动内心,不是吗?

  其实看这个电影自己觉得挺惭愧的,12岁的小孩遇到如此不公的命运依然顽强的或者,对美好的事物(巴黎)抱有幻想,并且一直也都努力着,没有任何的抱怨,只是安心的做着自己的事,对比自己大很多的孩子没有任何抱怨,他在我的心中不是那个矮小瘦弱的小男孩,而是一位英雄,站在我达到不了的高度,令人敬畏。所以,已经拥有幸福生活的我们放下抱怨,专注的在各自的领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一切,因为此时此刻,在同样一个地球上,某些人,无所谓大人,小孩,连做好人的权利也没有。

  2019何以为家感想

  十二岁的孩子将父母告上法庭,所控诉的是父母给予了自已以生命。电影《何以为家》的故事乍看荒诞至极,但当我真的看完这部电影,却又会被电影中在赤贫环境里生长的孩子,他悲惨的境遇所动容,会因此陷入耐人寻味的深思,这个世界最为弥足珍贵的羁绊是亲情,但并不是每一个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在《何以为家》里,生长于黎巴嫩的女性导演娜丁·拉巴基将镜头聚焦于了自已国家的社会最底层,透过她的镜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却又如此真实的国度,在这里从贩卖毒品到儿童买卖是那么的随处可见,从非法移民问题到孩子最为基本的生存都无从得到保障,可以说这部电影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延伸为一部颇具深度的电影,而娜丁·拉巴基透过这一系列罪恶事件的串联,却将最后的焦点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在电影中作为主人公的男孩赞恩,本该是身处学堂,憧憬未来的年龄,却不得不整日为了生计辛苦奔波,而赞恩的家庭虽然是一个拥有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但在这个家里,所充斥的也并不是其乐融融的温馨,赞恩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方式只有非打即骂,漠不关心,在这种原生家庭里长大的赞恩,其实从小就不曾感受过多少亲情,但电影却又透过剧情的展开赋予了他以"爸爸"般的责任,这种残酷中透露的人性至善,是电影最具人文关怀的一笔。

  面对赤贫的生活,年幼的赞恩并非没有想过去改变,从帮人做事到在药房骗取处方药,为了能够赚钱补贴家用的钱,才12岁的他愿意去干一切自己能干的事,但就是这样,他仍旧无法摆脱贫穷的宿命,贫穷就犹如一张无形而又有力的巨网,深深的网住了像赞恩这样的社会底层,并使之将贫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因为在这样一个没有教育,罪恶横行的社会里,所有关于美好的希望都是不复存在的。如果说在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里家庭的缺失只是个例,那么《何以为家》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则是中东不少家庭最为真实的缩影。

  电影里孩子对父母在法庭上的控诉则使电影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当生育不再是一种责任,而只是源于性的本能,这样的生育是否本生就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其实透过赞恩母亲在法庭的辩护,不难发现赞恩的父母并非十恶不赦的歹徒,只能说他们不懂得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肩负不起作为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愚昧的固有的认知更只是使他们将孩子当成了商品和工具,这种认知的愚昧与一个动荡畸形的社会现状,二者是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影由此对社会不公的讽刺,对社会制度不完善的批判也变得更为真实有力。

  一个孩子眼中绝望的家与世界,将一幅凋敝混乱的社会百态跃然光影,而这部电影或许无法改变黎巴嫩的现状,但它却足以让每个人审视自己是否是一个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能否肩负起一个家的责任。

3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