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若水1164 分享 时间:

  正在热映的好莱坞年度超级战争大片《决战中途岛》上映后口碑票房持续领跑,那么关于《决战中途岛》观后感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决战中途岛》观后感及影评,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

  很久之前就听过一个美国的军职“五星上将”,不知道是啥,哈哈,但昨天晚上算是知道了,很屌的一个称呼。等同于其他国家的元帅,但是又高于元帅,而且只在战争年代才会授予。我百度了一下,第一次授予是1919年,最后一次授予是1950年,而最后一名五星上将去世则是1981年,也就是说这个称呼已经很久没有人得到过了。美国一共有10位五星上将,类似于中国十大元帅吧。

  这部电影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珍珠港被日本偷袭为开头,而后又争夺中途岛的事情。

  我不细讲,因为我也没怎么研究,全当饭后谈资吧。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本来不打算参战的,但是美国做了一件事情,对日本实行了战略物资的禁运,要知道战争最缺的不是人,而是物资。本来日本打算快速解决中国的,没想到中国的反抗那么激烈,加上日本在亚洲的多线作战,让他们物资极度短缺。当然也和当时日本判断失误有关系,觉得美国好欺负,他们没有想到美国还没有进入战争状态。

  二战初期,日本海军已经越居世界第三,其实力已经相当于美国两洋舰队总实力的70.6%,如果仅考虑太平洋地区,其实力已经超过了英、美、荷三国海军实力的总和。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日本海军的大致情况。1939年日本海军拥有战列舰10艘,航空母舰6艘,巡洋舰37艘,驱逐舰122艘,潜水艇62艘,这数据几乎与当时的美军不相上下。而且在舰艇技术水平上,日本海军也属世界前列,毕竟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就诞生在日本。在顶峰时期,日本拥有战列舰12艘,攻击和护送航空舰20艘,巡洋舰31艘,驱逐舰78艘以及130多艘的潜艇。

  而美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共有300多艘军舰,包括15艘战列舰、5艘航空母舰、36艘巡洋舰、181艘驱逐舰、99艘潜艇、7艘炮艇和26艘扫雷舰,还拥有大量各种辅助舰只,但许多驱逐舰和潜艇都陈旧了。从纸面实力上来讲,此时的日本海军和美国海军力量相当。不过当美国的战争机器完全启动的时候,日本海军的实力还是与美国差的太远了,毕竟不是哪个国家都可以造出一百多艘航母的,这也为日本最后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电影里说珍珠港事件唤醒了“沉睡的巨人”是没有毛病的,美国的兵工厂至今都是最强大的(明面上的)。顺带说一下,美国士兵是相当怕死的,相比较日本和中国士兵而言。投原子弹的原因之一,也是不想有很大的伤亡。

  看了这个电影,我对于二战有点兴趣了。

  决战中途岛电影影评

  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转折点,更是美国两次大战中为数不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役之一。强者胜利理所当然,弱者胜利才值得纪念。或者炫耀。就算那种弱只是一种表面上暂时现象。

  自珍珠港偷袭成功后,山本便已对唤醒沉睡巨人十分无奈。但是,他依然要竭力为大日本争取胜利,虽然胜利可能性越来越小。

  就算中途岛美国失败,也无非是把战争延长数十年,这是双方大部分人心知肚明的判断。因为,美国的工业实力当时已经在全球首屈一指,尤其是其本土实力。从这一点来看,今天的天朝宛然就是美国当年的角色。

  而从影片的角色形象来看,美国大片更喜欢的是大叔,而天朝呢,目前还处于靓仔阶段,这从前期某堡垒电影可以佐证,自然,片房是不怎么样。当然,天朝正在转型,猛男大片越来越博得大众喜爱。

  从这一点来看,或许中途岛时的美国正值青春年少,自然血气方刚,而天朝从近代来看,作为后起之秀,自然是更胜之。那么,我们的“中途岛”究竟在哪里?我想,这不是我们这些凡夫所要考虑的问题,等到胜利那一天,我们或许早已成为过眼云烟。

  就影片来说,可能专业人士会有不同评价,但作为观众之一,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抛开其中的场面和特效,单是从其中看出的一些感同深受,就感觉,那36块的电影票没有白买。

  信息准确与否决定成败。

  日本当时决定发起太平洋战争,并不是不知道美国的潜力,但是,喉咙被人卡住,不挣扎,慢慢的死,挣扎,或许能活。所以,山本再怎么不认可军部的决定,也能够坚决的执行

  。这是一名职业军人的基本素质,而他手下的南云忠同志,则差了那么一点点,如果记得不错的话,在影片里提到没有炸掉珍珠港上的油料设施,这就给了美国很大的喘息之机。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中途岛之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南云忠的没有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珍珠港被偷袭,是因为美国没有对日本的通信进行有效监控或窃取。这属于战术范畴,所以,珍珠港的损失看起来是惨重点,却不会对全局产生太大的影响。有阴谋论说,美国是事先知道这么一回事,但是为了争取国内的战争支持,而故意让日本偷袭成功。这就有点扯,如果是故意,为何不再少放点人到舰上?

  中途岛战役的失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这一点,我们的孙子同志数千年前已有定论。

  内部凝聚成合力才能无坚不克。

  前面所说南云忠与山本之间合力不够,反观弗莱彻则能坚决执行尼米兹的既定方案,从指挥员的执行力上,便已见分晓。

  内部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信任,莱顿中校之所以能够发挥他们团队的作用,奠定胜利基础,根源在于尼米兹对他的信任。而尼米兹的胜利,根源在于罗斯福对他的信任。从这一点来看,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辜负这种信任,正因为有了信任,才能让有位有为成为可能。

  而当疲惫的美国飞行员们回到航母上准备休息时,他们却收到要把日本第四个航母搞定的死命令。对此,他们丝毫没有犹豫,这一点也丝毫不逊于日本的疯神队员。明确指令、坚决执行,内部沟通,信息透明,这既是凝聚力形成的基础,更是战斗力升华的必备武器。

  形势和趋势都重要。

  形势可以通过战术来改变,趋势可以通过战略来实现。对我们个体来说,只有把握好趋势,认清楚形势,才能做好应对我们人生“中途岛”的准备。

  简单来说,就是要搞清楚,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这个话题之前说了不少,就不再累述了。

  另外,这部电影里的投资方有博纳影业。在全球化的浪潮里,我们应该能多少看出些端倪。(此处省去若干字)

  总而言之,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值得一看,当然,这也只是个人观点。毕竟,在人类进化的汪洋里,我们每一个人,充其量只是一个小水滴,我们所看到的天空各不一样,我们所栖居的水域各有风情。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

  1、民族会影响人的感知

  整部片子拍摄的史诗般恢宏,整个剧情也紧凑紧张,人物刻画风格突出。但是不知道怎么的,内心并不澎湃,更多的是一种平淡。直接的感知就是:这部片子在美国上映是绝佳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却只是一个历史事件。

  无论是美国人,还是日本人,作为当事民族的成员都能感受到更多的和情绪。这让我们再次意识到,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一个人的感性影响比我们想象到的要多。

  2、傻白甜的美国大兵

  影片中的美国大兵在确定破译密码的小组可以信任后,就用人勿疑地放手按照推测去行动了。

  这个小细节再次呼应了美国人的一种傻劲,即,更容易相信知识和专家,这反应出来整个美国文化对教育的认同和重视。换句话说,傻白甜的美国人更相信知识的价值。

  这一点和李笑来老师的成功有一种隐秘的联系,从笑来老师年轻时决定非虚构类图书只读英文书开始,他的大脑就被大量英文世界的优质内容所滋养。认真阅读了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不打折扣地去执行了书中的方法,从而更快速地走到了今天的位置。

  3、信息的重要性

  中途岛战争的核心就在美方的情报机关了日方的情报加密算法,可以说中途岛之战的胜利是信息战的成功。这让我也联想到了《模拟游戏》里的图灵,智慧的大脑决胜于千里之外。

  实际上,脑力战争最密集的区域不是别处,正是金融领域。在这个脑力抗衡最激烈的领域里,幸运的是,在这个领域里的大咖李笑来老师是一个乐于分享,又精于讲解的良师。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能把其中精巧和秘诀深入浅出地讲给普通人听,真是一份上天赐给普通人的礼物。

  学习,不断的学习,方是每个人的自我救赎之路。

  《决战中途岛》简短观后感

  继《敦刻尔克》和《血战钢锯岭》之后,我们又迎来了史诗巨片《决战中途岛》;在《虎、虎、虎》和《偷袭珍珠港》之后,我们又看到了辉煌巨著《决战中途岛》。

  以往了解的中途岛海战,都是电视专题片,平铺直叙,难免被视角所限认为是日方失误致败;以往所知的对战双方,都是强悍精锐的航母战斗群进行对决美方更强致胜。

  《决战中途岛》告诉我们,珍珠港被袭后,美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士气低落,航母数量少,战机装备差;

  《决战中途岛》告诉我们,日本海军的最高指挥官中,山本五十六冷静而有大局观,南云忠一老辣而更具决断力,中层军官有海外受训经历并且有独特思维,一线士兵效忠天皇视死如归。

  《中途岛之战》观后感:决定太平洋战争攻守局势的海空大战

  中途岛海战是二次大战中对美国和日本双方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海空大战。在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的时候,日本为赶在美国强大的工业将生产出日本无法相比的航母和飞机之前,就打垮美国的有生力量,迫使美国媾和,制定了周密的攻打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据点中途岛的计划。海战的结局是美国虽也遭到重大伤亡,但日本失败了,元气大伤;而更要紧的是从此太平洋战争就变成美国进攻,日本退守的局面了。日本被打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美国的军事情报机构破译且用一小计确认了日本即将攻打中途岛,从而不受日本详攻阿留申群岛的迷惑,将主要军力布置到中途岛;再就是当日本进攻中途岛的舰队一时未找到美军时,将已装好准备攻击美国航母的飞机上的鱼雷换下来换上重磅炸弹,以对中途岛发起第二波轰炸,而恰在此时,美国的航母和战斗轰炸机群出现了,日本的航母还要让对中途岛进行第一波轰炸的飞机先下落到航母上,从而耽误了战机,结果被美军打得落花流水,再也直不起腰杆来。 要把这样一场史上空前悲壮激烈的海空大战用电影表现出来,本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影片能拍成这模样已是不简单的了。影片除了应展现出战斗场面外,理应还展示出日军的骄横杀气和美军全军上下在珍珠港被日本偷袭和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时决心要打垮小日本的豪情壮志。前者,影片表现得差不多;后者,影片也很用了心,然让那做父亲的驾了战斗机飞上天,显得有点牵强。影片还插入了一段那父亲的飞行员儿子和一个日裔女孩相恋;做老子的还托人将那女孩和其父母从集中营放出来的插曲,虽然在二战期间是有美国将甚至已归化的日本侨民都关进集中营这回事,然影片插这么一段,实属多余,反而冲淡了主题。当然,从另一角度也可以说,这些插曲是成功的。

  中途岛海战,美军所以能取得胜利,靠的是情报人员战斗前的精准判断;靠的是飞行团队战斗中的主动机变;靠的是指挥核心临战时的沉稳果敢。

  尊重对手才是尊重自己,尊重历史才是尊重前人。没遇强敌哪来英雄,忽视真实何来发展。

  让历史告诉未来!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

  说到罗兰·艾默里奇,就很难不提及另一位爆炸控导演迈克尔·贝。就在艾默里奇的《独立日》炸毁白宫两年后,迈克尔·贝在《绝世天劫》里摧毁了纽约大部分地区。从那时起,感觉这两个人就好像一直在较劲,看看谁可以在银幕上造成出更脑洞大开的破坏。不过,到了2001年,迈克尔·贝走出舒适区拍了《珍珠港》。虽然仍然充斥着爆炸场面,但迈克尔·贝似乎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证明自己也可以是一个严肃的电影导演,可以准确地描绘真实历史上的悲剧灾难。当然,他并没有做到。

  大约在同一时间,艾默里奇也通过《爱国者》涉足了战争史诗类型。虽然并没有准确还原历史,但这部影片显然比《珍珠港》更出色。现在《决战中途岛》再次证明,艾默里奇比迈克尔·贝更善于处理这一题材,尽管两者差距并不大。与《珍珠港》不同,《决战中途岛》没有什么特别令人反感或一目了然的硬伤。老实说,这部电影只是有点太过保守,平淡无奇,以至于看过即忘,而这个故事本应该大胆冒险,本可以引人入胜,令人印象深刻的。

  《珍珠港》的一大败笔就是,拖了近一个小时后才真正涉及到偷袭珍珠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迈克尔·贝试图证明他也可以是下一个詹姆斯·卡梅隆。反观《决战中途岛》值得称道的就是直接上演重头戏,开场不久就来到1941年12月7日,展现日本军队轰炸美国海军基地。不过,《珍珠港》也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它的特效,过了将近二十年,现在看起来仍然令人信服。而《决战中途岛》的特效场面看起来则像是过分依赖CGI和绿幕的游戏动画,缺乏真实的质感。整体上相当拙劣。

  话又说回来,正如片名所示,《决战中途岛》的重点不是袭击珍珠港,而是中途岛之战。此外,《珍珠港》三个小时的时长大部分都花在了无趣的虚构人物上,而《决战中途岛》至少将焦点放在了参与战斗的真正英雄身上。问题是,这些人物大多都沦为了我们在艾默里奇的灾难电影中经常看到的那种千篇一律的公式化角色。例如,埃德·斯克林饰演的男主角迪克·贝斯特是桀骜不驯的叛逆者,丹尼斯·奎德饰演的小威廉·海尔赛是阅历丰富的睿智长者,曼迪·摩尔饰演的安妮·贝斯特是支持丈夫的妻子。其他演员还有帕特里克·威尔森、卢克·伊万斯、伍迪·哈里森、尼克·乔纳斯和艾伦·艾克哈特等,总之这部电影中有很多角色,但它并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些实力演员对各自角色的演绎都很出色。但问题在于,实际上影片并没有给予他们太大的发挥空间。

  直到中途岛之战终于开打,《决战中途岛》才开始有所起色。即便如此,高潮的动作戏基本上依然很常规,缺乏戏剧性情节,生死存亡的危机感也不够到位。普通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观感如何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它是否激发出了你内心的爱国情怀,但说到底,《决战中途岛》兜售的是美国人的爱国主义,中国观众又有多少会买账呢。
 


《决战中途岛》观后感相关文章:

1.2019决战中途岛最新观后感影评5篇

2.2019决战中途岛最新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3.最新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4.2019决战中途岛最新观后感影评大全

《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4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