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爱弥儿小说读后感

爱弥儿小说读后感

若水3636 分享 时间: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小编特地准备了爱弥儿小说读后感,欢迎借鉴学习!

爱弥儿小说读后感1

读此书之前,卢梭的教育理论已经多次在不同的育儿书籍中被引用过,爱弥儿早就不是个全然陌生的孩子了。但或许正如很多育儿理论说的,了解一个人要从他的童年开始,早期教育的影子将与一个人终身相伴。

和有些根据自身育儿经历为蓝本写就的育儿书籍不同,卢梭笔下的爱弥儿是个虚构的形象。既然是描述一种育儿理念,既然是抒发自己对政治、道德的鲜明观点,既然是一组虚构的人物、虚构的故事,为什么作者不将理想主义进行到底,给爱弥儿一个完美的结局呢?是一定要有过足够的磨砺和挫败,一定要支离破碎过,才能显示出主人公的强大,才能表明在任何不顺遂、不走运、不公平中,他的教育成果都不会覆灭,才能不遭人嫉妒地回归平淡?空想的教育结果究竟如何不得而知,并不值得让我们的孩子完全照本宣科地实践,仅仅提取起闪光点还是有不少的。不过啰啰唆唆写了近七十万字,任谁如此铺陈,要从中挑出若干金句都是可能的吧?耐心读完此书只能说是卢梭之所以为卢梭的号召力。

就我的读书体验来讲,上卷的前半部读得飞快,可读性很强。在孩子早教问题上,卢梭是偏向自然教育的。最让我深以为然的是他对早教的准备工作和背景的挑剔,诸如怎样为孩子选老师(或者说怎样为老师选学生)、教师的绝对权威等等,尽管有些理想主义,但真的是我一直努力打造却难以实现的。作为家里唯一一个热衷早教的钻研者,看到了靠谱或有同感的文章,总希望能进行尝试,若有人反对,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唱反调真是教育的大敌。再比如父母以身作则这件事,我可以为了孩子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却无法约束家里的每个人都能自律,又如何能真正给孩子做榜样?孟母之所以能三迁,一方面是当时房价便宜,另一方面反而是得益于他是单亲家庭。父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被反复提及,可是不配合的父亲只是教育的绊脚石。卢梭的立足点是大多数家庭做不到的环境,那接下去的论述就只能水中望月了。

伴随着卢梭教育理论的展开,爱弥儿一点一点长大了,到他的青春期,卢梭重点探讨了如何避免早恋以及随之引发的后果,如何挑选伴侣(顺便讨论了淑女的养成和他认为理想的素养),如何谈恋爱,夫妻双方如何维持婚姻幸福,其间也穿插着卢梭的政治观点。毕竟是不同国度,隔了这么长的时代,作者的品位基本让我不敢苟同,偶有真知灼见,大抵当小说读过,事事都要参合在里面的作者真是碍眼。爱弥儿和苏菲结合了,作者也像父亲一样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故事进行到这里还算圆满。然而从爱弥儿独挑大梁开始,剧情才刚刚开始。

爱弥儿的书信中也透露,是从作者离开以后故事急转直下。爱弥儿的最大考验是原本对不能白头偕老嗤之以鼻的妻子忽然出轨这件事。能否从奇耻大辱中调整好心态走出来是一个男人成熟与否的标志,而作者正想告诉大家,在他功成身退之后,他的教育成果完全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能够独自直面新的问题,勇敢坚强合乎道德地处理。最后再给他一个还算欢喜的结局(假结婚那幕瞬间出戏啊)。

如是观之,我并不认为爱弥儿是个教育成功的典范,至少像爱弥儿这样的男人出现在我面前,我是不会动心的(好在以苏菲的标准择偶,他也不会看上我)。他健康强壮,他人格高尚,他兴趣广泛,他有能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他还家底殷实,但缺乏的恰恰是作为一个人该有的情趣和生命力。人可以有缺点,未必要像爱弥儿这样表面事事完美,但不能缺少情趣,不能凡事像机器人一样地理性思考下判断,状似严谨,实则呆板过头,和这样的人生活,每一天将是无比沉闷了无生气啊。我并不希望我儿子将来是这样的,哪怕这样的他能像爱弥儿一样娶个合我心意的媳妇,代价也未免太大。我希望他发自内心真正的快乐,而不只是按照我灌输给他的标准下的快乐。

教育是一生的修行,孩子终要独立。在自我修行的漫长的道路上,始终热爱并享受平淡生活的乐趣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爱弥儿小说读后感2

刚开始读《爱弥儿》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所有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东西用笔划出来。它所宣扬的自然的教育是那么的符合自然的天性!可是越划越觉得不对劲,读完上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反驳他对爱弥儿的教育了。甚至于读下卷的时候,我发现卢梭一直在干预爱弥儿,而不是指引。

他选择的教育对象我也有一些疑问:

他所教育的爱弥儿,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原因是“穷人是不需要受么教育的,他的环境的教育是强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他的学生爱弥儿必须是来自于温带的土地富饶的地方,家里富有,但却是个孤儿,而且只服从于“我”,谁也不能把他们分开。我搞不懂,他为什么一定要让爱弥儿是个孤儿?父爱和母爱不是十分重要的么?如果不能有父母的话,他还不如去孤儿院领一个回来教呢!哪一个富人,或者哪一个人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只听从别人的话呢?

他说爱弥儿就是一个普通人,他要教的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这样人们才能比较他所教的孩子和社会上其他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在我看来,爱弥儿的普通也就是在一定意义上的普通。既然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资产阶级新人,他的教育必定会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在此不必多说。

他主张教育的环境在乡下。乡下清新的空气、质朴的人们、与大自然的亲近……都是实施教育的有利条件,的确。可是乡下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孤陋寡闻,但这和法国当时城市的污秽和混乱相比要好得多。

爱弥儿小说读后感3

《爱弥儿》是一本西方教育专著,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在这本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教育思想。

读完《爱弥儿》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自由。卢梭在爱弥儿幼年和童年都主张采用顺应自然的教育,在第二卷里面更是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顺应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的经典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观念。作为一名幼师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生来是善良的,我们所能给与的最好的教育就是努力去呵护、保持孩子与生俱来的纯真,善良。但是自然教育是不是就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呢,显然不是。在幼儿园小朋友身上有一些后天环境所造成的不良习惯,而人的行为结构和人的童年记忆有非常大的关联特征,因此如果孩子童年的很多毛病被放纵,会在成年后极大的放大。因此卢梭在本书中还提出与自然教育密切相关联的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以上两点只是有感而发的浅谈,我想与每一位同行分享的是:每一位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善待他们吧,因为他们还是一群孩子。

爱弥儿小说读后感4

之所以选择阅读《爱弥儿》,是因为它是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列的西方教育三大著述之一,之前读过约翰.洛克的《教育漫画》薄薄的一本小书,算是我对儿童教育的初步涉猎,卢梭对约翰.洛克的观点有很多批判和继承,《爱弥儿》将近900页的篇幅也是对《教育漫画》的理论进行了更深层次的阐述和发展,实践细节的增强也更易于我们读者借鉴。但就卢梭本人来讲,他是个缺乏实践经验的空谈家,他为自己寻找了一个想象的学生“爱弥儿”,把自己想象为“有适合于进行其教育的年龄、健康、知识和一切才能并且从他出生的时候起就一直教育到他长大成人”的老师,他把自己理想的教育理念施诸于爱弥儿,并且得出了理想的教育成果,而且这本成书于18世纪60年代的专著就其对当今教育的实际指导意义来说本身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一本书的价值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能有一二百字于黑暗中开启一盏明灯,那已是善莫大焉。

这周读了书的一二三卷,一路跟随着爱弥儿从出生成长到十五岁,思考着书中的种种理想做派哪些可以为当代的儿童教育实际所用,时时共情我的“爱弥儿”将来或是怎样的一番情景,感触颇深。

卢梭教育思想的总的宗旨便是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这点放我们当代来讲对孩子也是极好的,只是做到这一点颇难。从出生就让孩子在乡村长大,时时接触大自然的美好风光;12岁之前对孩子不进行任何的知识性教育,只需听从自然的安排,对孩子不同的感官进行训练;母亲在孩子2岁前完成哺乳的任务后,父亲作为最好的家庭教师之选,就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孩子在12岁之后,应该学习一门有用的技艺傍身,最干净最实用的技艺便是木工等等,这些方法我们现在明显已不能胜用了,但仍有很多观点和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2岁以后,儿童便迈入了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直到12岁左右,这个阶段孩子的特征是:他体力的增长同时也伴随了运用体力的智慧的增长,但是孩子的欲望大于他的体力,所以孩子是柔弱的,而父母则要避免给孩子的东西超过他的需要,这样只能使他更加柔弱;要是一个孩子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他就会自以为是天下的主人,体力的软弱和使役人的心连在一起,就必然产生妄念和痛苦。在这个阶段卢梭提倡用实物教学对孩子进行“感官教育”,使他各方面都只看到他周围的物质世界——“不这样做,孩子没准一句话都不听你的”;而不让他去接受社会、道德和理性的感染——“他会对你所讲的精神世界产生谬误,一生也没办法替他们消除”。

第二就是他提倡这个阶段应当先培养支配他智慧的体力,不断地锻炼身体,使孩子强壮起来——“用书本来代替四肢、感官和各种器官,就不是在教孩子自己推理,而是教孩子利用别人的推理,相信别人的话,而不是自己去学习”。这个阶段凡是他不应该做的事情,不要禁止,只需加以提防;凡是打算给他的东西,一要就给,不要等到他乞求;凡是家长拒绝的,就不能再加以改变;事事尝试着由孩子本人来做主,比家长做主要好一百倍;面对孩子撒谎时,不要斥责他们,而要使他们明白,谎言的种种不良后果都要落在他们头上;要尊重孩子,不要急于对他作出评判,让特征经过一再显示和确实证明后,再采取特殊的方法;要对他周围的事物加以选择,要使他不断地接触他能够理解的东西,而把他不应该知道的东西藏起来;读书是孩子们在这个阶段遇到的灾难,最可靠的办法是促使孩子们有学习的欲望,只要你能用这个工具去增进他的快乐,即使你不许他用,他也会马上就去用的;要让孩子习惯于艰苦的生活环境,随时都能适应各种环境;尽量让孩子保持原始的口味,使他吃最普通和最简单的东西……

这些看似很理想,但都是教育过程中可以始终贯彻的实用性理念,而且作者基本都一一叙述了详细的方式方法,实际育儿过程中都可以借鉴。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父母在孩子在十五岁之前应该把握的教育之精髓吧,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那就是让儿童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才不至于像蒙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你理想的孩子和理想的教育是这样的吗?如果是,我们便可以一起继续接下来的阅读之旅。

爱弥儿小说读后感5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但是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小说读后感相关文章:

关于爱弥尔读书心得

爱弥儿读书心得体会

爱弥儿读书心得800字5篇

关于儿童的阅读心得5篇

关爱自闭症儿童主题演讲稿5篇

让幼儿都爱听你说读书心得5篇

以平庸为话题的满分作文

读《当美拯救我们:星期二的哲学课》心得感想3篇

个人读书学习计划

青春励志文章短篇精选

96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