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习资料 > 初中 > 初二 > 承天寺夜游优秀语文教案

承天寺夜游优秀语文教案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承天寺夜游优秀语文教案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总能给人一种淡淡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历代文人的雅兴,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承天寺夜游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韵味,并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3、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2、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总能给人一种淡淡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历代文人的雅兴,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借月抒怀的诗句吗?指名吟诵,然后显示图片齐诵。

  二、吟读课文,读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频朗读。2、生自由读,显示初读要求。3、指名试读,并指名评价(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4、师指导读,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文言的味道。5、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显示要求。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3、生质疑。4、师检测。(1)重点文言词,抢答。(2)重点语句理解。指名翻译,小结译句方法。5、开火车译读全文。

  四、赏读课文,体会写景之妙。

  过渡:齐读标题,并指名说说标题的意思。

  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究竟是怎样的月色让原本打算睡觉的作者忍不住起来散步呢?

  1、出示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学生自选角度赏析,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角度,表达的情感角度等去赏析。(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比如,学生把藻荇当成真的,这样描绘“步于中庭,目光所及,皎洁的月光洒满整个庭院,庭院中水池里的水草交错纵横。”归纳方法:翻译入手,扣词展开。如扣紧“如”“空明”、“交横”等词。同时提示这里用到层层比喻的修辞手法。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例如,仅从字面翻译。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4、朗读指导: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五、品读课文

  ,感悟作者心境过渡:试想在这样清幽宁静的环境中散步,作者的心情如何?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这时学生应该能品出欣喜和悠闲)此时再顺势引导:但这些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实际上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要更复杂。文中就有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找出来并体会一下。

  1、出示抒情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简介作者苏轼过渡:如此才华横溢的苏轼在政治上有怎样的遭遇呢?

  3、联系背景,观看视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探究:理解“闲人”的含义?谈谈你的感受。

  4、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引导提升,突破难点:提示:①生活清闲。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他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以清闲。②闲情雅致。有闲情雅致的:并不是所有清闲的人,都会有如此雅兴。现代生活中有很多闲人,他们宁愿把时间掷在搓麻将、玩游戏之上,是想不到安静喜悦地赏月的。可见,这里的闲还是“闲适”的闲、“闲情雅致”的闲。

  5、结合上面的学习收获,朗读课文,读出文章的情味。朗读指导

  1)拉长字音,品味情感。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2)放慢语速,放低语调。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如读月下写景段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见月则喜,月色如水,庆幸喜悦。)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见到好友,竟也没睡,兴致大增。)盖竹柏影也。(融进自然,心情闲适,恍然大悟,心情畅和。)(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为了突破本文 “解读作者复杂情感”这一难点,遵循“三个一”理念:一个基本切入点--闲人,观照写作背景;一颗人文心灵:关注人性需要;一双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读)

  六、推荐阅读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过渡:苏轼抒怀的作品还有一篇许多,老师给大家推荐一首老师挺喜欢的词。苏轼在中秋月圆之夜抒发对胞弟的思念,并表达对天下间所有离别的人的美好祝愿。(请欣赏动画视频朗读)

  七、课堂小结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幅清闲淡雅的水墨画,是一颗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一颗恬淡的心灵去欣赏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灵,更是一种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篇二:承天寺夜游

  一、 教学目标

  1、 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中的韵味。

  2、 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 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 教学难点文中末尾“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夜空中美丽的月亮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们能否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生回答) 这些诗句大多表达了思乡,思念亲人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散文,它在众多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生回答) 课件展示有关苏轼的资料: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散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诗: 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三)、背景介绍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政治上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课件展示有关背景的资料: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全班齐读课文)

  (四)、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停顿

  A、给下列字注音遂( ) 寝( ) 藻( ) 荇( ) 柏( )B、.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班齐读课文)(五)、字词疏通  重点句翻译A(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相与步于中庭 (7).积水空明 ( 8).藻荇交横 (9).盖竹柏影也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B、(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   明确:苏轼想找朋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他有众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   资料助读:张怀民 :   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觉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2)、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明确:欣赏美景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所见的景色:月色与竹柏影       空灵 皎洁 明净     (3)、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时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 竹柏象征美景原句=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4)、如何理解文中的“闲”?资料助读:苏轼以犯人的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云:“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雪盖草堂,日炙风吹面如墨.”闲”:闲情雅致 闲适的心情(5)、怎样才能做到文中的“闲”?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学生齐念描写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讨论明确:苏轼心如积水般空明,非常宁静。这是一种旷达、明亮的心境。教师补充资料: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生讨论明确:苏轼拥有乐观豁达、 心胸开阔 、洒脱达观的人生观。

  (七)、拓展延伸:和苏轼面对面 面对苏轼,你想和他说点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请学生背诵)

  (八)、结语 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散文诗歌,更在于他的豁达,洒脱的人生观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后请大家记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我们洒脱地面对人生,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

  (九)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14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