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写作指导 > 2021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2000字

2021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2000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2021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2000字范文5篇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驻村工作要有所成效的前提就是要先获取建卡户的信任,就是要放下当官的架子,常往村里走,多与建卡户交流,增进感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2000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1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2000字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2000字篇一

我的青春染上脱贫色

“我一个人来到广西贺州参加工作,去到哪里,就把哪里当成自己家,去到哪个村,就把那里的村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我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大家打赢脱贫攻坚战!”

天高地阔,去追寻青春的色彩

2016年的夏天,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我,面临着选择什么工作的问题。在大城市的摩天高楼接踵人流中打拼一片小天地,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作为一个学生党员,我有更广阔理想和使命担当,我想去追寻青春的色彩。于是我选择了选调广西,去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建设出力。

2018年3月,正值新一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选派,我积极响应报名参加,在步头镇梅花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2019年5月,因工作需要,我调整到黄洞瑶族乡石门村担任第一书记。从队员到第一书记,这既是对我之前工作的肯定,也是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但是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路远山高,难不住扶贫的脚步

石门村是一个山区瑶族聚居村。初来乍到,面对着苍苍莽莽的大山,脑子里闪过的都是诗情画意的浪漫,比如“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的雄浑险峻,比如“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悠然雅致。但诗情画意过后,是骨感的现实问题,路远山高,寸步难行,我要如何去迎战这里的贫困?

传说瑶族人都是占山为王,一户人家占着一个山头,这家和那家看着面对面,实际可以望山跑死马。水泥硬化路只通了村屯主干道,入户路多是泥土路,晴天还好,遇上下雨,连摩托车都走不了,只能走路,一些远的户要走上个多小时。入户难,但也难不住我的扶贫脚步。去到每一户贫困户家里,直观地感受他们的家庭生活状况,对于做好精准扶贫很有帮助。比如路最不好走的一户贫困户邓明林,是我自己帮扶联系的,住在山谷底下,没有水泥硬化路。每次入户都要瞅准晴了几天的时机,赶紧入户,否则下雨了黄泥路滑,就不好入户了。第一次去邓明林那里的时候,梅雨季节下了很久的雨,一直不见天晴,没办法,只好和村支书、驻村队员走路一个多小时去他家里,走得一脚水一脚泥一路滑。去到他家里,见到了勤劳质朴的两夫妻,和他因意外重残瘫痪在床的儿子,对他家的困难情况心里一下子就有了触动。还有一户是搬迁户盘石金,搬迁之前的旧房也是很远,路不好走。但本着贫困户第一的原则,心想就是再难走也要去,以便落实搬迁户旧房拆除事宜。于是就去了。走到没有水泥路的地方并不算什么,村干部带路继续往前走,走到一个上山的小坡口面前,告诉我们从这里上,我第一次惊到了。爬上了小半座山,又绕过了几个岭,一条只容得下一个脚掌宽的羊肠小道,长满了湿滑的青苔,让人特别担心会滑倒掉下去,怀疑这样的老林里面怎么会有人住。我们不时有人滑倒,终于走到了的时候,发现还真的有人在这山坳坳里住,几乎与世隔绝,也难怪这户的女儿都不愿意随我们再回一次这个旧房。当时我们就非常感慨,幸好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然继续长久地住下去,怕是要变成“山林野人”。

为了落实好各项扶贫工作,我不仅要爬山涉水翻沟越岭走遍每一户,更是用最快的时间把他们每一户的基本情况记在心中,用真诚和勤奋,赢取了贫困户和帮扶人的信任和支持。

扶贫先扶志,党员带好头

扶贫,有时扶的不光是贫困户,还有一个村的精气神,就像我们常说的,“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我们积极利用村党支部“三会一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是党员,把我讲给大家听”活动,强化党员党性意识,增强支部核心凝聚力,积极发挥党支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有个别党员思想退步,眼红贫困户享受到的政策,说出了一些不该讲的话。对此,我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扶贫是党中央的伟大决定,作为一名党员,不管是讲‘四个意识’也好,还是讲‘两个维护’也好,都要支持扶贫行动。作为一名党员,应该以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为荣,帮助实际有困难的群众,帮助思想有问题的懒汉纠正懒惰思想。希望大家去争当致富带头人。如果真的有困难,可以向我们提出来,我们也绝不会坐视不理。”

经过这次教育,党员中的“等、靠、要”思想偃旗息鼓,其他党员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在疫情防控期间,党员有力地承担起了守住石门疫情群防群控防线的重担。

夯实设施基础,谋划产业发展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由于地形地质原因,石门村的道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有3小段主干道没有水泥硬化,还有不少地方容易塌方塌陷。我通过后盾帮扶单位发改局,积极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将3.3公里未硬化主干道升级硬化,将每年第一书记5万元帮扶经费投入到村级道路转弯处扩宽和塌陷处清理维修,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争取到全村饮水工程项目,有效解决了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石门村山多地少,为了发展产业,只能因地制宜,发展林木种植。2019年,石门村集体经济收入24.3万元,主要为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金21.8万元和油茶营林补贴2.5万元。此外,还村级脱贫摘帽奖扶资金10万元及自筹资金建成吃水窝基地(速效林种植95亩),现已初步成林;利用上级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50万元建成大黎冲基地(油茶种植50亩,杉木种植150亩),现进入管护阶段。石门村产业发展,以短期、中期、长期增收为目标,发展种植桉树、油茶和杉木等,预计油茶3年可挂果产生经济效益,桉树5年可成林,杉木15年成林,届时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逾百万元收益,后续发展效益可观。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

扶贫工作的苦与累,经常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得完。“书记,我女儿读高职有什么政策补助吗?”“书记,我爸去住院了,医疗费能报销多少?”“书记,我今年想扩大规模种植马蹄,顺便养点鸡鸭,想申请扶贫小额贷款,要怎么申请?”有时候接电话接到手软,还要十分耐心地解答。有时候田间地头走上一天,人都晒得虚脱,回来还有一大堆的工作要面对。不是想有三头六臂,就是想放弃。

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有时候面对贫困户的一声感谢,觉得什么都值了。我们做了什么,他们都是心中有数和感恩的。不仅仅是贫困户,一些普通群众也都是看在眼里感在心里的。有一次,我去入户,要从这座山头,走去那座山头,中间是那种一人宽又窄又滑的小路,我有点不敢一个人走。一位非贫困户的老阿姨知道后,自告奋勇地陪我一起走过去。我非常谢谢她,她反而说:“你们来扶贫,帮了我们这么多,我陪你走这一小段路,不算什么。”当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啃最后“硬骨头”的一年,叠加新冠疫情的影响,更是难上加难。但不管有多难,我们都将迎着困难向前进,越是艰险越向前。我的青春染上脱贫色,我奋斗,我自豪,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2000字篇二

空壳村脱贫记

五月,春和景明,万绿吐新。清晨沿着公路缓缓向岚天乡三河村里走,道路两岸苍翠碧绿,高耸入云,溪水潺潺,倒映着蓝天白云,层层叠叠的山峦下炊烟袅袅升起,和煦的晨光暖洋洋地洒在人肩上,农户们开始了一天劳作,打猪草、晒玉米、挖红薯……院子里、山坡间处处是辛勤的身影,他们三三两两说说笑笑,村里难找闲人。

自脱贫攻坚以来,全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015的26.4%下降到了0.5%,重庆市城口县岚天乡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在村民精神建设上下功夫,让村民自给自足,勤劳致富。

“懒汉”也有致富的春天

以前,三河村深度贫困户黄启玖是出了名的“懒汉”“疲沓混”,成天泡在酒中不能自拔。他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学校寄住,一个在亲戚家寄养,自己却到街上赊酒喝,醉了就在山坡上晒太阳。驻村工作队员、乡村干部多次上门想与他交谈,都吃了“闭门羹”,后来经过多方了解干部们才终于找到他意志消沉的原因。原来,十年前黄启玖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一家三口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妻子生女儿难产而死后,黄启玖的天“塌”了,一直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明白黄启玖的痛结后,乡村两级干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针对黄启玖问题进行探讨,组建关爱小组以“不感化、不解开黄启玖心结不死心”的决心,三番五次登门劝说,“斯人已矣,两个孩子不能再失去父爱,你要打起精神来啊!”终于在驻村干部与他“软磨硬泡”“死缠烂打”三天三夜后,黄启玖不再拒绝与干部们交谈,说道:“孩子现在读书,我也没什么技能,日子怕是过不好哟!”“现在政策好得很,只要你愿意干,国家是不会亏待勤快人哩!”说罢,干部们便连夜为黄启玖量身制作他的脱贫方案。黄启玖居住的房子破破旧旧,干部们就积极宣传扶贫政策,让他自食其力盖新房;考虑到黄启玖盖房过程中可能遇到材料、人力等问题,干部们就热心为他筛选供货商并帮他一起和石灰、挑水泥;担心黄启玖思想又僵化,才燃起生活希望又因思念亡妻萎靡不振,干部们就仍旧每日到黄启玖家中与他谈心聊天,还撮合他找个新媳妇。

如今,黄启玖住进了自己亲手盖的3层小洋楼,与同乡李国燕组建了家庭,还成为脱贫光荣户。在李国燕的照顾下,一儿一女也接回了家,儿女的成绩都很好,在班级排列前茅。黄启玖也摇身一变,丢掉了酒罐子,拾起了信心,加入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了民房变民宿改造项目。去年,黄启玖他家接待了20多名游客,收入了3000多元。四月,各地对新冠疫情解封后,黄启玖背上了行囊,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踏上了远赴山西务工的路程。

生命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居住在三河贫困村最偏远地区的建卡贫困户文玉刚,生来吃苦耐劳、勤耙苦做,六岁时便开始跟着父母亲做农活,打菜籽、挖洋芋、掰包谷,样样在行,可命运却像是故意考验他一般,十三岁那年他正和父亲在高地上挖野菜,却一不小心从山上狠狠地摔了下来,顿时血肉模糊,父亲急慌了赶忙抱起他往卫生院送,可那时道路不通、山路崎岖,没有车,只能靠人力一步一步走下山,“父亲抱着我走了一天一夜,才走到卫生院,我的右腿已经没有了知觉。还好失血不多,捡回了一条命。”文玉刚回忆起那时的画面感慨地说道,“摔下来时我以为我死定了,可后来活了回来,我感恩极了,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活。”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文玉刚从山上滚下后摔了右腿,鉴定肢体二级残疾,可素来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他却没有自怨自艾,而是更用力、更勤劳地生活,踏踏实实地过好生命的每一天。如今,在扶贫干部的撮合下,文玉刚还娶了媳妇,小两口的日子越过越敞亮,他自己还通过小额扶贫信贷政策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打开了产业致富的门路。2016年12月文玉刚顺利脱贫,2017年文玉刚为做好黄牛产业,摸索培育优质黄牛,他想出运用岚天乡锅底凼天然草场优势,每年4-5月将牛群赶上锅底凼,10月牵回的天然放牧养殖模式,每头牛体重约增长4~5斤,2018年文玉刚继续通过小额扶贫信贷添补资金断口,在发展黄牛产业的基础上同时探索发展重楼、油麦香等中药材产业,2019年养殖黄牛40余头,销售至县城中小学、机关食堂等,赚取资金约20万元。

以我之力,报以故乡

张辉、张伟是土生土长的岚天人,两兄弟从小头脑灵活、敢拼敢闯,初中毕业便在外闯荡,先后从事过瓷砖、房地产等生意,十年的浮浮沉沉,他们见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积累了浑身经验,也积累了一定财富。兴许是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对山水的眷恋自然是渗入到骨子里的,“都说月是故乡明,在外飘荡的十几年,我们兄弟俩一直想回到故乡创业,但无奈没有门路,所以一直飘在外面。”哥哥张辉说道,“有次无间在家乡微信群里看见了乡党委、政府发在群里的合股联营项目推荐书时,我们心里燃起了返乡创业的念头。”就这样,兄弟俩赶忙主动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接,通过返乡实地考察,与乡党委、政府沟通协商,再加上对故乡的眷恋,他们毅然绝然放弃多年来积累的产业决定反哺家乡。返乡创业的路上是艰难的,在这个穷山僻壤的小山沟里搞基建能有资金吗?搞娱乐设施能吸引游客吗?客源又从何而来?张辉、张伟返乡后一系列的问题扑面而来困扰着他们。

自助者天助,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岚天乡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善于将劣势转为优势的兄弟俩发现岚溪河河水夏季冰凉清冽,河流涓涓流淌安全性高,适合进行水上游玩。于是他们结合当前脱贫攻坚政策,想出了“村集体+公司”的经营模式,成立了智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股联营开发了岚天乡的“水上乐园”项目,园内有喊泉、水上冲关、亲子摸鱼等20余个游乐项目,同时为打造水上游乐一体化,他们还沿岚溪河修建了钓鱼台,可垂钓、观景、桌球,还能即刻品尝新鲜美味,自项目建成以来,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岚天乡村民就业30余人,人均务工收入直接增加5000元,带动实现旅游经济综合收入达80万元以上,与村集体分红5万元。如今,新项目露营基地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着,三河村已然在他们兄弟俩辛勤地付出和智慧的耕耘下越发美丽,也焕发着亘久的生机与活力。

五月的三河村气温依旧不高,傍晚山间的微风阵阵从山头拂过,凉凉地吹拂在人们的脸上好不惬意。忙碌了一天的三河人陆续收拾着回家了,他们在院坝里说说笑笑地吃着晚饭,而后收拾了碗筷,喂了鸡,拉起圈门,进屋享受着劳作一天后的惬意时光。布谷鸟仍在窗外不知疲倦地叫着,鸡仍旧在每日的清晨按时报晓,然而这个曾经的空壳村却大变了样,呈现出产业从无到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人人从“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和美景象。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2000字篇三

脱贫路上有个“牛”书记

“牛”书记并不姓牛

“他好像一头牛,永远不知道累似的。”贵州省石阡县栗坳村攻坚队队员童祖明说,孙国江是他见过最负责、最能吃苦的干部。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叫他“牛”书记。

孙国江,一位五十多岁的乡镇改非干部,2018年担起了石阡县龙井乡丝栗坳村攻坚队队长的担子,肩负起了龙井乡丝栗坳村265户1023人实现脱贫的攻坚重担。

两年来,多少个日夜,为丝栗坳村加快实现脱贫,消灭贫困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孙国江付出太多心血,用自身的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的为民情怀。

“牛”书记苦得像牛

“做农村工作,只要你愿意干,就有干不完的事,享不完的乐趣。”孙国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9年5月,丝栗坳村丝栗坳组赵相来的妻子方永凤经医院确诊为肾衰竭,一家5口的生产、生活及小孩读书都成了问题。

得知这个消息后,孙国江坐不住了。

为不让该户因病致贫,孙国江在当时民政低保已通过乡、村两级初审的情况下,急患者之所急,及时汇报并在征得乡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领导同意的情况下,身先士卒,不计工作量大小,严格按照农村低保评审程序,启动快速通道加班加点完成对这该户的入户核查、组群众会评议、村群众代表会评议、村“三委“及攻坚队评议等系列工作,及时将该户纳入了低保扶助对象。

再谈起这件事时,赵相来眼含泪花:“没有孙队长,哪来我们这个家。”

群众之事无小事。正是因为孙国江真实实展现出了党和政府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不落下一户,不丢下一人”的为民情怀,赢得了了全村群众的认可。

在丝栗坳村开展脱贫攻坚的500多个日子中,熬夜成了他的工作常态。他说:“如果我们想明白了为谁工作、为什么工作,工作越多也就越快乐。”

编“一村一发展方案”、审定“一户一帮扶措施”、写“工作报告”、核实“贫困户信息”、校对各种报表数据、走访贫困户等脱贫攻坚的琐事,成为孙国江生活的“主旋律”。

脱贫工作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只要是群众的需求,无论大小,孙国江更多的是亲力亲为。工作再多,压力再大,再苦再累从无怨言,也从不敷衍塞责。

在孙国江心里,作为一名攻坚队长责任重大,必须时刻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要带好兵,也要做一名永不落伍的党员。只有用高度热情和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亲力亲为才能带好攻坚队这支队伍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如今,丝栗坳村人民在攻坚队全体尖刀班队员奠定的坚实基础下正以崭新的姿态笑迎各级领导的检阅。

“牛”书记傻得像牛

2018年2月看望生病老了李大斌购礼品106元。

2018年7月为受龙卷风灾害最严重的李江波户奔波呼吁募捐共9000余元,该户11天恢复了灾后重建,没有出现因灾反贫。

2018年10月看望帮扶对象李大元户购买大米20斤,菜油10斤。

……

翻开孙国江厚厚的民情日记,字里行间的点点滴滴不难发现他对困难群众的认真和关爱。

“我们为什么到这来?不就是解群众之忧、解群众之难吗?”再问孙国江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还是这句话。

为了让帮扶村的贫困户早日脱贫,他与攻坚队的同志们一遍又一遍走村串户,详细了解记录全村每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家庭收入及孩子们的学习就业现状,了解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等,对村里每一户的情况都细数家珍。

每当有群众家里困难时,孙国江总是慷慨解囊,为群众送去温暖。然而,群众不知道的是,“牛”书记还得用一个人工资支撑全家6口人生计。

这些本不是驻村工作中的内容,但孙国江却义无反顾,这一做就是两年。大家伙儿都说:“‘牛’书记傻得像牛。”

真诚换真心。老百姓对他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难舍,与丝栗坳村的广大群众建起了深厚的感情,也使该村曾经的那些老上访户对乡村干部过去的误解隔核得到了有效沟通和化解。

傻得像牛的“牛”书记用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脱贫政策深深地耕植在了老百姓心中。

“牛”书记干得很牛

或许正是“牛”书记苦得像牛、傻得像牛,使得他的工作也干得很牛。

在驻村工作期间,为了让帮扶村的群众充分享受到扶贫政策红利,达到不让一户拖后腿、不让一人掉队的工作目标。孙国江多次组织脱贫攻坚队在全村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宣传动员工作,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广泛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在这场战役中,为消除了群众疑虑及等、靠、要的思想,仅2018年落实“改厕、改厨、改水、改电”及危房改造工作中,召开党员大会、户代表会、小组会、院坝会、家庭会等40多场7展宣讲工作。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深挖和激发全村群众踊跃参与脱贫攻坚的激情和动力。在人居环境亮化及住房安全保障大改造大建设中,丝栗坳村群众参与自改率达到了95%以上,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由工程队实施“五改“工程所带来的各种隐患。

2018年,可以说是丝栗坳村发展历程中跨时代意义的一年。

在“牛”书记和各位帮扶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努力,丝栗坳村村级办公场所得到完善;“五小工程”及文体广场顺利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百姓扶持得到了最大实惠;干群关系得到进了一步密切。

这一年,丝栗坳村“村村通”“组组通”全覆盖完成危房改造67户,投入资金66万元;落实“三改”建设154户,投入资金169万元;落实产业扶贫项目2个,投入资金39万元;享受易地扶贫搬迁31户136人,享受搬迁扶贫资金459万元。

……

“这一年是工作以来最辛苦,压力最大的一年,同时也是收获最多的一年。”孙国江说,能给群众干实事,得到群众的认可就是最大的褒奖。

在2018年村级组织开展的“话惠民,感党恩”活动中,村里的乡贤人士石磊等30余人自发为村民捐资6万余元,为村民办事实好事370余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全村人民“爱家乡感党恩”的激情。

这一年,村里的群众也自发敲锣打鼓给攻坚队的同志们送去了一面面鲜红的锦旗。

脱贫攻坚这场战斗没有炮灰硝烟,没有厮杀呐喊,但却有随响起的冲锋号角,检验着每一个指挥员和战斗员的政治品德、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耐压抗压的承受力。

“牛”书记用他的实际行动经受了组织的考验,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2000字篇四

贫困户投身抗“疫”报党恩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江西省万载县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广大人民群众也自发行动起来,自发支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他们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自身困顿,但在疫情中却挺身而出,出钱出力,回报党和政府的恩情,齐心协力共筑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

无声的请愿书

“感谢党、感谢政府的帮助,让我享受到很多帮扶政策,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已经成功脱贫。面对此次疫情,我们也想出份力,在我困难的时候国家帮助了我,现在正是我们回报社会的时候,我们也想加入,一起抗击疫情。”联和村贫困户宋庆勤夫妇早早地就来到了联和村部,宋庆勤妻子表达了丈夫想加入防控队伍的想法。

宋庆勤是康乐街道联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四口,宋庆勤是聋哑人,妻子是肢体残疾,育有一儿一女,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政策,于2017年顺利脱贫。宋庆勤妻子告诉我们,在家时丈夫向自己表达了想加入值守队伍的想法,妻子也非常支持,于是和宋庆勤一起来到了村部。在妻子与村干部交谈时,宋庆勤找来纸和笔写下了这句话。

“我不要钱,我可以值班,虽然我是个残疾人,但在点位上值守完全没有问题。”

2月7日一大早,宋庆勤戴着口罩和袖章站在了村口执勤,看到往来的车辆及人员总是第一时间冲过去,用手比划着告诉他人需要进行登记并测量体温。宋庆勤已经连续多日和村党员干部一同坚守在村口执勤点,尽管村干部和村里群众多次劝他回家轮换休息,但他始终没有离开。

疫情防控战打响以来,康乐街道广大党员、群众、脱贫户纷纷响应号召,积极主动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与村、社区干部一起值守路口、发放宣传单,齐心协力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爱心捐款助力防疫

黄茅镇军屯村是“十三五”省定贫困村、深度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147人,大部分家庭生活刚刚脱离贫困。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的当下,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响应镇村两级号召捐款驰援,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抗击与防控出一份力。

张永接,今年已经93岁,妻子二级残疾行动不便,2014年被纳入贫困户。张永接老人家就住在村部旁边,不知道怎么用手机也不懂看电视,当他看见村书记组织村干部捐款,得知了国家发生疫情,未与村干部交谈完,在大家都摸不着头脑中老人转身回家,后又喘着气走回来,微微颤抖的手上拿着100元,“我们得到国家的帮助过上好日子,现在国家有困难,我要出一份力。”张永接老人是村上第一个响应号召的贫困户。

周华有,享受易地搬迁政策一家五口住上新房子,享受扶贫贷款政策自己创业种植果树,虽然已经脱贫但是家里也不宽裕,周华有通过收听电视新闻节目,了解到全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不同寻常的肺炎疫情,主动到村委会捐赠100元,“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给了我们很多关心和帮助,带领我们走上了脱贫之路,现在疫情防控有难,我也要积极出力,钱虽不多,但也是我的一份心意。”周华有憨厚的笑着说。

周宣成100元,谢起荣100元,黄德忠50元,刘环兴50元,李观成10元……涓涓细流汇大爱,这些他们勤俭节约攒下的辛苦钱承载着朴素而厚重的真情,汇聚成注入抗击疫情一线的一份希望,助力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狙击战。

为一线抗疫者送温暖

“值班人员都是三班倒,24小时守在体温监测点,这么冷的天,我在家里都要烤火,何况是在简易帐篷里,看着都过意不去,现在疫情严峻,他们也是为了所有人的身体健康着想,我送一些柴火过去也只是举手之劳。”株潭镇后槎村贫困户黄金生说道,截至2月6日,黄金生和附近的群众已累计给监测点送了三千多斤的柴火。

黄金生是株潭镇后槎村的贫困户,妻子因残疾为弱劳动力,有两个女儿,一个在读中职,享受雨露计划补助。黄金生在村里的花炮厂务工,妻子除了照顾家里,也时常到花炮厂帮忙,夫妻二人勤劳朴实,又享受了国家低保政策,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

1月27日清早,株潭镇政府就在株楠公路楠木方向设立了监测点,24小时安排人员值守,住在附近的黄金生体恤值守人员辛苦,主动找到村委会表示自己家里还有很多干柴,可以给值守人员烤火用。自第二天开始,黄金生就陆陆续续给监测点送去柴火,天晴时就将干柴一担担的挑到监测点,碰到下雨天时,就细心的用绳子绑好,撑着伞抱过去,以免淋湿了柴火,就像黄金生自己说的“雨天无非是多走几步路,就当锻炼身体了”。

除了黄金生,附近群众黄秋发、黄华明、田长生等也纷纷加入送柴队伍,他们表示:我们都是农村人,冬天自己家里也会烧柴烤火,知道每天的需求量很大,大家能帮的就尽力帮一下。他们不仅送柴火,还不时的送去水果和点心等食物,并24小时为值守人员提供卫生间,有些群众甚至在晚上还贴心的将卫生间的灯打开,方便值守人员。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给值守人员送去温暖,让值守人员在寒冬中感受到浓浓暖意。

疫情无情人有情,自防控疫情工作启动以来,株潭镇已有15名贫困户主动参与到防疫工作中来,尽自己所能奉献一份力量。

沉甸甸的托付

“我们能脱贫致富,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现在国家有难,我也想出一份力,虽然钱不多。”双桥镇清城村16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吴章友在电话里激动地说。老人家今年70高龄了,是一名五保户贫困户,最近在电视中看到全国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消息,非常揪心,主动联系村干部表示要捐款用于防疫物资的保障。“你不要过来,现在尽量别出门,我会到你家里来,你就在家等我。”考虑到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老人家又年老体弱不便出门,李书记亲自上门去接收善款。接过老人家500元现金,李书记感到沉甸甸又暖乎乎的,“困难群众能有这种奉献精神真的令人钦佩,我们村两委一定会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全村老百姓的安全与健康,不辜负群众的支持与厚爱。”

1月31日一大早,村干部在村委值班,突然有人推门而入,原来是清城村15组贫困户兰成根特意从虎塘冲步行到村委会捐赠1000元给一线同志购买物资。他再三嘱咐不让拍照,他们做的只是力所能及的小事。

中午,正在路口卡点值守的村干部的手机“滴滴”响起来,原来是15组贫困户兰彩平转账500元捐给一线同志购买防疫物资。

不一会儿,另外一名村干部的手机也响了,“捐款村委防疫,请您帮我转交给村委,谢谢!”又收到15组贫困户赖水根转账1000元。

这只是3.8万双桥干群当中的小小缩影,在友爱互助蔚然成风的双桥,好人好事不断出现,爱心温情不断涌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1日,双桥镇共收到防疫善款44370元以及各类物资。“好人之镇,大美双桥”从来都不只是一句口号!

建起疫情宣传队

“张师傅,要勤洗手,不串门,不聚餐,注意下家庭卫生,当前疫情防控,我们不能给国家添乱。”2月3日,万载县赤兴乡楼山村村民张留根正在义务宣传防疫知识。

张留根是2019年度宜春市脱贫户示范户,通过享受易地搬迁、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发现生态养殖实现脱贫。1月25日,在得知村里向群众宣传疫情防控健康知识需要人时,他主动申请做防疫宣传员,并牵头组建了一支由9名贫困对象自发组成的防疫宣传队伍,他们手拿锣鼓,深入各屋场村组,用通俗的语言提醒和督促村民做好疫情防控。

“老陈,现在疫情这么严重,你还出去干什么,现在是能出不能进,尽量克服下待到家里,不要给政府添乱”。春节期间,这样的劝解每天都在镜山路口上演,而发问的正是镜山村贫困户张梅生。

为切实减少疫情交叉感染风险,镜山村在春节期间采取了封路措施,在得知需要村民配合守路的时候,张梅生主动向村两委申请。“我家离路口近,有进出的人我发现的快,值班守路人员算我一个”。整个春节期间张梅生按照“外地人员不能进、本地人员非特殊情况尽量不外出”的原则对来往人员进行了劝阻,有效的隔绝了外来人员病毒交叉感染的风险。

“你们还在一起聊天,快散了回家吧,政府都说了这个容易唾沫传染,出了问题全村都遭殃,不要给政府添乱哦。”镜山村贫困户冯龙秀同群众说道。自从担任宣传员以来,冯龙秀冒着病毒传染的风险,一边鸣锣向群众宣讲政策,一边化身成“劝解员”,每当看到有人聚在一起聊天,打麻将、打扑克,她就积极劝解疏散。面对个别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她总是在旁边笑笑的说:疫情宣传无小事,现在他们没转过弯,回到家冷静想一想肯定也会理解,都是乡里乡亲的,都能明白是为了大家好。

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面前,赤兴乡昔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做旁观者,主动作为,自发组建防疫宣传队伍勇当抗疫兵,从“等待救助”到 “一线作战”,充分展现了我县贫困群众饮水思源、脱贫不忘回馈的良好精神风貌,是贫困户精神脱贫感党恩的生动诠释。

问起为何要自发组成宣讲队伍,张留根满怀感激地说:“这些年自己在党委政府和大家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自己又是一名中共党员,我觉得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做这个防疫宣传员,尽自己的一点能力去回馈下这个社会”。

爱心早餐助抗疫

“来,吃面啦!”

在白水乡进出的主干道体温检测点,每天早上七点半便传来了一声呼唤。这是得知换班的防疫工作人员没吃早餐,文义村贫困户张先菊便默默的煮了几碗面给工作人员吃。这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无疑是给这个寒冷的冬天增添了几分暖意。

“慢点吃,管够,怕你们几个‘男子人’不够吃,我特意多煮了两碗。”看着工作人员狼吞虎咽的吃着面条,张先菊一脸笑意的说着。桌旁,是张先菊女儿给大家倒热茶的忙碌身影。

“饿了吧,来,吃点水果和点心。”“我们家自己做的醋姜,吃点驱寒。”“热水烧好了,茶叶我放这,你们泡点热茶喝。”这些天,体温检测点附近总是回荡着张先菊这些热乎乎的声音。虽然我们的防疫工作人员总是说:“不用,不用,我们有规定的,不能麻烦群众”。可总是架不住张先菊的热情:“你们太辛苦,每天没早没夜的守着,我在家也做不了什么,能帮一点是一点”。

体温检测点初设时,考虑到夜间照明问题。工作人员向就近居住的张先菊沟通,要在他家接一根线,到时候给他补一些电费。张先菊一口答应:“接线没问题,电费就算了,党和国家给我们这么多好的扶贫政策,我心里感激着哩,现在国家有困难,这点电费不算什么。”

自白水乡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一线防疫工作人员辛劳疲惫之余感受到群众的温暖和支持比比皆是。我们坚信,有人民群众在,我们也一定能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新冠疫情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组建扶贫保洁队

“来咯,来咯,家伙拿起来咯,卫生清扫起来咯!”早上7点,杨广洲就在忙着给大家伙发劳动工具,不一会大家就开始边清扫边哟呵起来,“亲朋好友莫来往,电话拜年一个样;不出门不聚集,凑在一起害乡邻……”

杨广洲是仙源乡新市村的贫困户,2018年享受易地搬迁政策搬迁入住至新市安置点,一直以来他都十分支持乡村两级的各项工作。得知乡村两级正在组织人员集中进行防疫宣传和环境卫生整治后,他便每天拿着扫帚自发到新市街道进行防疫宣传和卫生清扫,没过多久,他的事迹便在安置点住户群传开了,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志愿加入了他的队伍,于是他们便组建了一支扶贫保洁队伍,每天自发参与到街道清扫和防疫宣传工作中来。杨广洲告诉我们,自己平时受到很多国家政策的帮助,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在这种特殊时期,他有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2000字篇五

最是初心能致远 红色茶乡踏青来

前言

在贵州省凤冈县这片红色沃土上,孕育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在凤冈红色文化中有“红军长征在凤冈的历史记忆,八千子弟请缨杀倭寇,凤冈儿女胡有猷献身革命与江姐共赴国难、慷慨就义的英雄事迹,毛主席批示‘这个地方的路线是正确的’‘崇新经验’”等等,为凤冈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精神食粮。

忆往昔,守初心,坚定不移发扬“红色坐标”光荣革命好传统;新时代,担使命,行稳致远走好“红绿相映”特色发展“长征路”。新时代,新征程,凤冈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红色土地,汲取红色营养,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

上篇:守初心,“红色坐标”永不移

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时期,发生在凤冈大地上的红色故事是鲜明的“红色坐标”,是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是感恩奋进的发展后劲,是凤冈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凤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早在1934年,任弼时、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其十八师五十二团一部约一百八余十人于10月16日至18日,从石阡分三路进入凤冈县南部乌江沿岸的天桥、王寨、蜂岩三个乡镇,留下了当地群众为红军摆渡、带路、提供救护食宿等许多感人的故事。1935年1月,为确保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留守湄潭为遵义城警戒的中央红军红九军团两百余名红军从水鸭子、杉树坳经张家大土到达琊川(偏刀水),并于当晚成立抗捐委员会,并与第二天宣布成立偏刀水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活动。

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红军两进凤冈,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希望,为凤冈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凤冈先后涌现出一批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积极投身到革命事业的大潮中,为贵州解放奉献力量。

凤冈这块一千八百多公里的土地,不但留下了红军战士的脚印,还留下了很多为抗日踊跃参军、英勇抗战的故事。

在贵州省政府1947年出版的《贵州统计年鉴》中,记录着凤冈应征参战的人数有8483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在不同的战场上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抗日凯歌。战火硝烟早已远去,“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歌谣却成为了永远的记忆。

胡有猷,1911年9月出生于凤冈县城一个商人家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四川重庆市北碚学运特支书记,积极领导学生运动。1948年4月17日下午,因为叛徒出卖被杀害于渣滓洞。胡有猷与江竹筠、李青林等30位革命烈士,在全国解放之际,英勇就义,血染红岩,让后人所铭记。

1952年,崇新乡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组建了生产合作社、多个互助合作组、互助联组等,有效地解决了当时全国很多地方没有解决的“农村基层党支部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这一经验经时任凤冈县委组织部部长柳耀华同志整理形成了《凤冈县崇新乡是怎样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互助合作的》报告,被选入毛泽东亲笔作序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1955年毛泽东就此亲笔批示了近600字的按语,高度肯定了崇新乡的做法,称赞“这个地方的路线是正确的”。

“书记带头、支部引领、互助合作、自力更生”的“崇新经验”就此诞生,为全国各地开展农民互助合作运动提供了借鉴。毛主席的光辉批示,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凤冈人民。如今,“崇新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指引和鼓舞凤冈儿女为建设美丽家园而不懈奋斗!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这些永不磨灭红色记忆,是为了在历史中汲取力量,更是为了不忘初心再出发。

永不褪色的红色阵地。

近年来,凤冈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和遗址保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中央红军偏刀水指挥部遗址、红军长征转战天桥旧寨驻地遗址、红军长征平头溪渡口遗址等地设立保护碑,建立天桥镇红军与凤冈陈列室和琊川镇红色文化陈列馆,有力保护了红色文化遗产。目前,凤冈县列入红色文化保护的遗址已有5处。

永安镇在打造茶海之心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实施农旅一体化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对红色崇新文化的保护,修缮了毛主席批示纪念馆,不仅促进永安茶产业的发展,还拉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红色旅游已成为当地宣传名片和经济发展支柱,帮助该区人民摆脱贫困、发展致富的重要途径。

铭记历史,感恩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凤冈以此保护历史留下的这段红色印记,保护红色阵地永不褪色,进而达到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

永放光辉的红色文化。

长期以来,在长征精神与遵义会议精神的激励下,凤冈广泛、深入、系统地挖掘凤冈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整理编写了《遵义大捷》《黔北特委在凤冈》等红色史料,出版了《红色转折》《凤冈红色文化丛书》等红色书籍,组织本地历史文化爱好者编撰了《凤冈儿女的抗战记忆》《凤冈历史微澜》《凤冈剿匪纪事》等一些列丛书,拍摄了《长征与凤冈》专题片……

中共凤冈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研究室等多个部门联合还承办了红色文化图片展,分为红色记忆、抗战记忆、英雄事迹、历史遗迹、发展新貌等5个主题,用30个板面,近260多幅照片展示凤冈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展现宏伟蓝图。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党员干部沿着红军曾在凤冈县天桥镇境内留下的足迹开展“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锤炼党员干部党性和敬业精神。追忆红军长征往昔,追寻革命前辈足迹,让党员干部牢记红色革命历史,弘扬长征精神。

红色基因传承,从小从早抓起。创立了凤冈天桥红军小学,并举行授旗授牌仪式,让新时代的老师、学生永远不能忘记红军将士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奋斗精神,不能忘记他们与人民一起建立新型人民政权那艰难而辉煌的历史,不能忘记广大红军将士在长征路上用生命、热血和智慧凝聚起的“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

不负时代,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大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让凤冈红色文化永放光辉,让红色成为凤冈后续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下篇:担使命,“红绿相映”别样景

忆往昔峥嵘岁月,红色基因是凤冈持久的精神动力;

看今朝百舸争流,绿色发展是凤冈特色崛起“长征路”。

红色基因最持久。

一直以来,凤冈人民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迸发出了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红色基因已经成为凤冈人民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凤冈党员干部传承红色传统,在凤冈建设发展的各项攻坚克难任务中,大家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率先垂范、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

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近年来,凤冈涌现出诸多先进典型:有“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所不辞”的脱贫攻坚战线英雄龚其润、“公安二级英雄模范称号和革命烈士”的罗金宇、“一生只做一件事,用心用情奉献教育事业38载”的龙华英、“不畏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新时代愚公精神的光辉典范”的梯子岩精神……

新时代,他们的事迹感动凤冈,是千千万万成长在凤冈红色土地上新时代凤冈精神的缩影,是凤冈传承红色基因最持久精神动力。

绿色发展最靓眼。

凤冈享有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全国绿化造林百佳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健康小城等多项殊荣。

近年来,凤冈县以“双有机”战略为引领,以培育绿色资源、开发绿色产业、打造绿色品牌、形成绿色制度、营造绿色环境、实现绿色增收为抓手,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生态、有机”之路,取得了丰硕成果,摘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字号”招牌。

近年来,凤冈围绕茶叶、肉牛两大100亿级产业,书写绿色、生态两篇文章。累计发展生态茶园50万亩,投产茶园30万亩,综合产值达60亿元。存栏肉牛16万头,出栏6万头。建成100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6个、5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176个。种养循环模式得到上级认可,2018年被列为贵州省种养循环试点县。

凤冈立足于打造本土品牌提升产品质量,凤冈锌硒茶、凤冈有机大米、有机莲藕等一批本土农产品品牌。其中“琊川贡米”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凤冈锌硒茶获中国驰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标,品牌价值13.53亿元。蜜蜂、中药材、辣椒、红心柚、蚕桑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有省级农业园区7个、市级农旅一体化示范点9个和县级农业示范园区16个。

……

如今,绿色发展已是凤冈最靓眼的风景线。

“红绿相映”别样景。

红色资源不仅具有重大教育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品牌价值。凤冈把红色文化传承中的精神力量贯穿到凤冈的各项事业发展中,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好凤冈良好的生态资源,让“红绿”交相辉映,开创凤冈发展新局面。

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凤冈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遗产,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绿色发展上,把红色文化与旅游规划建设结合起来、与绿色产业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如凤冈的琊川镇、天桥镇利用自身的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推动乡村发展,谋划万佛峡谷、乌江画廊的旅游开发。

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永安镇崇新村人民的探索从未止步,在老“崇新经验”的影响下,崇新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基层治理提供动力。当前,在延续老“崇新经验”的同时,逐步探索出“积分管理制度”“支部引领、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乡村振兴”等多项基层治理新模式,形成了新时代崇新人勇探索、敢于创新的“双塘精神”。

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近年来,凤冈坚持红色传承,增强发展后劲,秉承“生态立县”方略,扬茶、强牛、靓花、添彩,全域旅游蒸蒸日上,好山好水好生态,卖茶卖酒卖健康,通过产业带动,经济引领,民生优先,共筑44万茶乡人民小康梦。

后记

最是初心能致远,红色茶乡踏青来。红色,是凤冈这片热土的底色,更是44万凤冈人民持续光荣、走向未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凤冈一定能在新时代新起点,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在接续奋斗中激荡磅礴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心筑梦、携手前行,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光辉业绩,书写下现代化美好凤冈建设的辉煌篇章。


2021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2000字相关文章:

2021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素材大全5篇

2021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优秀征文范文5篇

2021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主题征文五篇

最新“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主题征文五篇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5篇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感言5篇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主题活动征文范文五篇

学生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最新五篇

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800字

小学生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征文5篇

相关热搜

71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