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写作指导 > 疫情防控战地日记5篇_抗疫情战地日记文字

疫情防控战地日记5篇_抗疫情战地日记文字

若水1164 分享 时间:

疫情防控战地日记5篇_抗疫情战地日记文字

  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来临时,医护人员们毫不犹豫地主动冲到一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疫情防控战地日记,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疫情防控战地日记5篇_抗疫情战地日记文字

  【战地日记】我是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党员,也是武汉人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武汉作为疫情防控的决胜之地,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弦,打赢“保卫战”更是全体武汉人民的心声。应“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号召,无数在汉党员主动请缨、无私奉献,举起了一面面抗“疫”的旗帜,筑牢了群防群控的铜墙铁壁。中国工商银行直属机关党委的李佳杰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新冠疫情发生伊始,李佳杰就高度关注武汉地区的疫情进展。随着武汉地区管控措施不断升级,作为一名老党员,同时也是一名老党务干部,归乡省亲的他第一反应就是找到组织、加入战斗。他第一时间完成疫情防控志愿报名和社区报到,根据属地政府和社区的统一安排、集中调度,成为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滨湖社区网格防控工作组的一员,在严格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主动完成好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保证居民日常供给,守好“生命线”。

  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镜的那一刻,李佳杰切身体会到了上“战场”的感觉,而组织交给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确保社区群众生活物资保障这条“生命线”,满足社区群众柴米油酱醋茶等基本生活需求。1个多月以来,他和组员们一起起早贪黑,从统计购置、交通运输、分配收敛、逐户分发等全流程、各环节都尽心尽力,为社区群众及时送上了新鲜的蔬菜、米肉,充足的药品和饮用水,并确保水、电、燃气等供给平稳,对于部分群众的特殊需求也是做到“随叫随到,努力满足”。

  大量的体力劳动下,李佳杰同志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吃不吃得消,而是担心防护服的破损。通过新闻报道,他知道武汉医疗物资供给的实际情况,也知道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协调防护服、防护镜等物资的辛苦,他尽量少上厕所、少喝水、少擦汗,在完成工作的同时,力所能及的减少防护用品的损耗。

  随着疫情防控战斗的推进,武汉市进一步部署了“入户排查”工作,并由社区具体落实。李佳杰同志所服务的社区孤寡老人偏多,工作任务重。得知这项艰巨任务后,他主动申请参加,同工作组的7名同志一起,利用2月28和29日两天时间,高效完成544户排查工作,排查率达到100%,真正做到了“不落一户,不漏一人”,重点核查了社区内的住户姓名、联系方式、人口数量、是否有老人、是否有困难、是否有发热或不适症状。

  排查后,他又和大家一起,筛查出了36户困难户作为需重点帮扶的对象,并对空置或无人居住的房屋全部贴上统一封条提示卡,坚持每日上门查看封条情况,确定有无人员活动,确保把防控工作落实落细。

  此外,李佳杰还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志愿者,他表示自己是一名男同志,而且还年轻、身体好,扛得住!他把更多休息时间留给了同样辛苦的“战友”们。

  春节回家本是亲人团聚的时刻,但在疫情防控考验面前,他却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他坚信,他守卫的不仅仅是一个社区的“防线”,更是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的“底线”,他用他的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与使命,他用他的方式守护着这片生他养他的故土和父老乡亲,还有他最爱的家人。

  当别人问他累不累时,他说:我是一名党员、一名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党员,就应该走在前、做表率,同时我也是一名武汉人,因此,于国于家、于人于己,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都是我“疫”不容辞的责任。

  【战地日记】始终牢记“第一身份”和“第一职责”

  为积极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农产品价格监测处处长王双正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委党组和中心党支部关于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及时学习传达有关政策精神和防控要求,严守防疫纪律、勇于担当作为,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每天审核大量数据报表和文字材料

  腊月廿九,马上就要过年放假,王双正收到了价格司一份特急件《关于开展有关商品价格应急监测的函》,他立即与31个省(区、市)、36个大中城市价格监测机构联系,做好粮油肉蛋菜、医用口罩、抗疫药物、消毒用品等相关商品价格应急监测有关工作,为疫情防控、保供稳价提供重要支撑。

  疫情就是命令。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春耕春种、民生民情……保供稳价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按照委党组和《价格监测中心应对疫情价格监测工作方案》要求,作为“全国组”具体负责人,王双正全力做好“米袋子”“菜篮子”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工作。坚持每天认真查阅31个省(区、市)、36个大中城市上报的有关疫情动态情况材料,全面审核30个粮油肉蛋菜品种价格数据,包括11个数据表格、3500多条数据,以及5000~8000字左右的有关疫情文字材料等。每天紧盯着一个个价格的涨落、一条条数据的变化,第一时间向价格司提供最新市场动态和价格情况,为疫情防控期间生活物资保障提供精准有效的数据支撑。

  第一时间报送“新问题、活情况、好建议”

  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防控形势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和关键阶段,发现新问题、掌握活情况、提出好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和非常必要。每天密切跟踪和持续关注粮油肉蛋菜、口罩、消毒液等生活必需品和防护用品价格变化,深入超市、集贸市场、药店掌握最真实的数据、第一手的材料,全面深入了解疫情防控期间生产供应、仓储物流、市场行情等各方面情况。尤其是关闭离汉通道后,部分蔬菜抢购、价格大幅上涨,第一时间向中心领导报告,并及时与湖北省、武汉市联系了解情况,组织撰写专报《近日武汉市猪肉零售价格涨幅超15% 部分集贸市场存在加价抢购现象》,刊载委“信息”,以价格司、价格监测中心名义联合上报中办、国办。

  针对近期饲料供应受阻和价格上涨、一些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部分中药材价格明显上涨等新情况新问题,第一时间与江西、山东、浙江、新疆、湖南、安徽、河北等地联系,全面核实了解情况,多次组织撰写专报上报委领导,提出一些有较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委领导了解情况、精准施策提供重要支撑。

  【战地日记】他在“红区”拍照片

  新冠疫情发生后,新华社摄影部记者王毓国在第一时间报名,志愿赴武汉参加疫情报道。2020年2月3日,经总社批准,王毓国同志与其他六名同志一起抵达武汉,踏上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

  王毓国是新华社著名的摄影记者,曾参加了众多战役性报道,还做过战地记者,具有丰富的采访经验。来到武汉后,他被前方指挥部任命为摄影组组长,并于第二天开始了采访工作。

  王毓国先从外围着手,积极挖掘人们重点关注的题材。他将镜头瞄准了基层奋勇抗击疫情的人们:社区工作人员、公交司机、清洁工、建筑工人……都成了他镜头捕捉的对象。他拍摄的《守厕人的坚守》,就是其中的代表。通过对公共厕所清洁工不惧危险、无私奉献的报道,展现了武汉群众坚韧不拔的抗疫精神。

  采访中,王毓国发现,武汉的外出通道虽然关闭,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特殊的运输线,他深入采访,最终完成了专题稿件《武汉战“疫”特殊运输线》,向读者展示了武汉交通的基本情况以及公交职工坚守岗位、服务社会的可爱形象。

  到武汉短短十几天,王毓国同志马不停蹄四处采访,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武汉市共有13个区,他已经跑了8个,拍摄发布新闻图片近百张。

  在报道的关键阶段,前方指挥部准备组织人员进入“红区”(指新冠疫情患者收治医院重症隔离病房)。王毓国得知消息后,再次向组织提出请求:“‘红区’是新闻报道的主战场,作为一名老党员、老记者,我理应冲锋在前。”

  经前指认真研究,最终决定由王毓国和视频记者许杨进入“红区”。

  2月18日,阳光明媚,给武汉带来一丝春天的气息。就在这一天,王毓国、许杨穿上两层防护服,戴上两层口罩和护目镜、遮尘罩,在专家、医生的带领下,穿过四道门,进入了医护人员与病魔激烈搏斗的“红区”。

  在“红区”采访期间,王毓国四下出击,先后拍摄了《出院逢生日》《李医生,加油》《宝宝,真棒》《专家战“红区”》《关心疫情》《武汉白衣天使:最可爱的人》等6组新闻图片,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广泛采用,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

  【战地日记】坚守一线 记录历史 讴歌英雄 服务人民

  春节前夕,新冠疫情在湖北武汉爆发。人民日报社湖北分社采编中心主任田豆豆主动请缨、坚守岗位、日以继夜、争分夺秒,短短一个多月,在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发稿240余篇。她坚持在众声喧哗中追寻真相,浓墨重彩地歌颂英勇无畏的“白衣战士”,细致入微地描摹各行各业的“凡人英雄”,无愧于“人民记者”这一光荣称号。

  “谢谢你,某某已经住院治疗,你又救人一命!”

  “昨天给你报了信息之后,已经有人来询问我叔叔的病情,可是,今天早上我叔叔已经去世了,还是感谢你。”

  2月上旬,田豆豆的心情一直在经历着“过山车”般的起伏。多数向她求助的患者,通过人民日报“新冠疫情求助通道”得到了救治,但是也有一些人,永远失去了痊愈的机会……

  “疫情面前,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不是修辞,而是赤裸裸的现实。”田豆豆说。

  2019年元旦前夕,华南海鲜市场7位“不明原因导致的肺炎”患者让群众心惊,让媒体动容。田豆豆和分社医疗口跑口记者程远州了解到,此次疫情非比寻常,主动请缨春节期间“留守”武汉。

  随着形势急转直下,1月21日,人民日报湖北分社、人民网湖北频道的采编人员绝大多数主动留在武汉,迎接“战斗”。在分社社长贺广华同志的率领下,田豆豆带领大家临时成立“春节值班群”,所有人员打通使用,编辑24小时分班倒,紧盯一切最新信息,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时间发布。记者分兵出击,奔走在医院、超市、火车站、高速路……

  1月21日,武汉实施进出武汉人员管控!

  1月23日,武汉公交地铁停运!

  1月24日,武汉“小汤山”医院定名火神山医院!

  1月25日,武汉将建第二座“小汤山”医院……

  这些重磅消息,田豆豆第一时间掌握,就进行全网同步或全网首发!在人民日报社驰援记者到达武汉前,短短一周内,她和湖北分社的记者就为人民日报客户端供稿100余篇,单条微博综合点击量动辄过亿!

  在采访过程中,田豆豆和记者们发现,由于湖北疫情发展迅速,确诊人数快速攀升,医院“一床难求”,供需矛盾突出,不少患者病情严重,却迟迟无法入院治疗。一方面,是百姓的求助呼声;一方面,是地方党委政府对于主流媒体“平息舆情”的期待,党报记者到底应该为谁立言?在贺广华社长的支持下,田豆豆决定:不畏艰险、逆行而上,为人民立言,为真相而战!

  田豆豆和记者们顶着压力,不断向人民日报社汇报实情,人民日报社领导高度重视,于2月5日在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开通了“新冠疫情求助通道”,征集“四类人员”求助者信息。这个平台从2月5日开通以来,已收集到超过4万条有效的求助信息,不仅帮助部分求助者解决了实际困难,而且对于武汉市彻底排查“四类人员”,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月8日起, 武汉市打响了“应收尽收”的大会战。短短一两天时间内,对定点医院实施改造,开发出了数千张病床,1000多名重症患者从家中转运到定点医院。在与时间赛跑的阻击战中,武汉保卫战赢来了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1月24日,除夕之夜,老人和孩子在看春节联欢晚会,田豆豆却在另一个房间,盯着手机和电脑,不放过每一条关于疫情的最新信息。突然,发来一条微信,“您首发的‘不计生死!武汉7名医生在请战书上按下红手印’照片上了春晚大屏幕!微博热搜第二,点击量高达3.7亿!”这时,她才意识到,她发的这条微博竟“火”到这个地步。

  “如果说,抗击新冠疫情是一场战斗,敌人是看不见的病毒,那么医务工作者就是最勇敢的战士,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人民的钢铁长城。1月22日,早在湖北省、武汉市发布向社会公布医疗物资捐赠途径前两三天,田豆豆就全网首发了一条关于捐赠口罩和防护服的快讯,社会影响很大。此后,她又及时发布了医疗物资官方捐赠渠道,不少爱心人士包括海外人员联系她,通过她了解捐赠事宜。在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田豆豆对爱心人士的咨询来者不拒,并提供交通保障电话,急缺物资的医院联系方式,急缺口罩和防护服的医用标准(国内外标准不统一)等重要信息。

  各大医院医疗物资告急,为了节省防护服,有的医生一天不吃不喝,连续奋战!田豆豆心急如焚,作为媒体人还能做什么?让更多医疗物资快速直达医院!当时,不少医院都发布了求助公告,然而,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谣言与事实并存。田豆豆立刻联系记者,核实并整理了武汉市各大医院和湖北各地、各主要定点医院求助公告信息,并通过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湖北频道、个人朋友圈大规模推送,为海量社会捐赠物品快速直达医院提供便利。

  讴歌英雄,传递正能量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疫情肆掠的特殊时期,从医护人员,到公安民警;从社区工作者,到各类志愿者;从快递小哥、到保洁员,一个个平凡人化身‘超级英雄’,冒着被感染的风险,竭尽全力保卫湖北、保卫武汉。采访他们,每每让我泪流满面,能够记录这段英雄辈出的历史,是我毕生的荣幸。”田豆豆说。

  2月2日,她参与采写的《致敬!逆行的“白衣战士”!》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中一个个医护人员“逆行而上”,以生命护佑生命的感人故事,组成了“白衣战士”的英雄群像。作为统稿人,她完成这篇稿件已是深夜。随后,她向报社地方部领导发了这样几条微信:“我是饱含泪水写下这篇文字的,医护人员真的太不容易了,由于医疗物资紧缺,很多人穿着尿不湿工作,有时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能力有限,肯定写的不是那么完美,但确实用尽了我的全部诚意。”第二天,这篇长篇通讯几乎未删节,全文刊发。

  “在收治患者的医院里,他们守护着白衣天使,关心着患者,维持着就诊秩序;在街道、在社区,他们和工作人员一起把急需救治和隔离的确诊患者、疑似患者从家中转运出去;在城市的出入口,他们站岗执勤,防止病毒输入和扩散,只把‘最美逆行者’和最急需的医疗物资‘警车速递’到现场!大灾大难面前,他们英勇无畏,冲锋在前……”2月17日,田豆豆在要闻六版刊发长篇通讯《武汉战“疫” 警徽闪耀英雄本色》。2月22日,《把忠诚写在抗疫一线》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对在冲锋一线的湖北省公安干警带来了极大的精神鼓舞。有民警给她发短信说:“这是这么久以来最开心的一天。”

  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志愿者,是排查“四类人员”和社区“封闭管理”的主力,服务项目琐碎而繁杂,却常常承受着来自居民的不理解。2月13日,田豆豆在人民日报二版发表现场特写《守好一个门 守护一座城》,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江岸区桃源社区志愿者如何在社区封闭管理中挺身而出,保卫武汉的点点滴滴。文笔生动、可读性强,报道以图片、文字加视频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后,成为一篇高质量的融媒体作品,被多家媒体转载。“在这场大灾大难面前,一个个平凡人,化身超级英雄,不顾自身安危,守卫着武汉。英雄的武汉,英雄的人民,就是由这样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小人物’组成的。”田豆豆在抗“疫”日记中写道。

  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2月25日,田豆豆和多位记者共同采写的长篇通讯《英雄的武汉 英雄的人民》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全国几乎所有主要新闻网站、客户端均转载了此文,影响巨大。

  “不获全胜,绝不收兵。我将坚守阵地,直到全面战胜疫情的那一天!”田豆豆说。

  【战地日记】这是我们结婚纪念日最好的礼物

  “是你提出捐的,我也是同意的,看你咋有点不高兴呢?”

  “就是觉得有点对不起你。”

  “这你可想错了,你为支持疫情防控捐款才是对得起我,这是我们结婚纪念日最好的礼物!”

  2020年2月的一天,太原局集团公司侯马北工务段党员技术员李天恩正在跟奋战湖北防疫一线的妻子高海霞手机视频。

  这之前一天视频时,李天恩对妻子说:“我有个事情想跟你商量一下。”

  “你是不是又要去献血?前几天不是刚捐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吗,间隔时间太短了。”

  李天恩数十年无偿献血已达16万毫升,先后6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2016年1月入选全国助人为乐中国好人榜。这次疫情再次触动着李天恩的心,2月1日,李天恩得知临汾市中心血站需要献血,便毫不犹豫献出了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不是这个事,是关于咱们结婚纪念日。”

  “那不是4月27号吗?那时我们肯定能打败疫情,回家团聚了。”

  “我,我……我是想把准备给你买钻戒的那一万块钱捐给党组织,用于这次疫情防控。”吞吐了半晌,李天恩说道。

  给妻子买一只钻戒,作为他们结婚20周年的纪念,这是李天恩夫妻很早之前的约定。李天恩也知道妻子对这件礼物很上心,网店、实体店看了好多家。

  听到丈夫的这个想法,高海霞先是一怔,但很快就爽快地说:“行啊,这个我也支持你。”

  “钻戒不是不买了,只是往后放放。”李天恩解释道。

  “你献血、资助贫困地区儿童上学,哪次我不支持你?这次也一定支持你。这不光是你自己为抗击疫情献力量,也是代表咱全家做贡献!”为让丈夫踏踏实实去捐款,妻子反而宽慰起了丈夫。因为妻子深知,有着25年党龄的丈夫一直有一个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热心肠。不让他做想做的事,买了钻戒也不会开心。

  相互理解、彼此支持是李天恩和高海霞相爱的基础。腊月二十九,高海霞所在的临汾市中心医院下达自愿报名赴湖北抗击疫情的通知。她作为呼吸科护师,有着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她觉得这个时候她理应支援武汉,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等人员名单确定后才告诉李天恩,她先斩后奏的决定同样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和支持。

  转眼到了“三八”国际妇女节,妻子已在抗疫一线奋战了40多天了。李天恩每天都能从妻子那里听到“新增病例越来越少,治愈人数越来越多”的好消息。

  李天恩也没闲着,他在为即将从抗疫一线凯旋的妻子悄悄准备着另一份结婚纪念日礼物。他颇神秘地说:“这个礼物不是钱能买到的,但肯定会比钻戒有更大的惊喜。”

238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