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作文题材 > 记叙文 >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1500字优秀范文10篇(3)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1500字优秀范文10篇(3)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1500字优秀范文10篇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1500字范文八

不竭的奉献:一名“30后”的扶贫故事

2020年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几代人的夙愿和理想,凝结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探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华,但扶贫不只是一代人的使命。我父亲顾诗泉可以说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扶贫干部,扎根少数民族地区31年,从事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在扶贫脱贫的道路上,他用不懈的奋斗、不竭的奉献,凝聚着力量与智慧,传递着梦想与希望。

今年,我宅家里防新冠病毒时,再一次细细地读父亲留下的回忆录,走进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此,我们一同分享一名“30后”的扶贫故事。

关山飞度,举家赴藏区

1958年,父亲从成都初中师资训练班毕业,本来可以分配去成都9中,他却主动申请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8月,到四川省阿坝州报到后,州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是否愿意将家属也调到阿坝州工作,他当即就一口答应了。随即回老家永川县(今重庆永川区),接上我母亲,将5岁姐姐留在家乡,抱着出生才4个月的我,关山飞度,举家赴边。先乘火车到成都再到宝鸡、天水,乘汽车到甘肃文县,再一路步行两天,到达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南坪县县城。历时5天,经过约3000里路,途径陕甘川三省。一路颠沛流离,住过脏兮兮的大车店,洗过雪山上流下来的冰冰凉的山溪水。

父亲追求的远方,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父亲没有打退堂鼓,而是一头扎进艰苦创业中,从没产生过下山或改行的念头,总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

学生哭了,他看到了希望

父亲去南坪中学报到时,学校正值初创,只有一个领导,一个语文教师,一个体育教师,还有一个炊事员。父亲与他们一起,开始了艰苦创业。与学校风雨同舟,一同成长。

在艰苦的环境中,父亲工作是努力的、精神是饱满的。学校刚开办的初中,只招收了两个班,名为初中61级甲板、乙班。父亲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师生关系很好,父亲对学生很爱护。没有因私事缺过学生一节课,还经常利用星期天带病给学生补课。

1959年末,州上出题统考,数学题太深,超出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因而考得不好。下课后,同学们坐在一起大哭,不肯出教室,感到没有给老师争光。

虽然学生哭了,却让父亲看到了希望,看到山区的未来。

家访遇狼,一个都不能少

那时是1962年春天,开学后,一位藏族学生没有来报名上学,据说是因为家庭贫困。这位学生勤奋好学,我父亲很喜欢他,实在不愿看到他辍学。

星期天,父亲一个人走了十多公里的山路,来到一个叫“野猪关”的地方,去学生家家访。见到学生家长,彼此谈了很多的话,才勉强说通,这时天已渐晚,父亲谢过家长的挽留,返身往回走。

从学生家出来后,天越来越黑,路越来越难走,手电筒的光也越来越弱。由于不熟悉路,错走到一条小路上。路的一旁是树林,一旁是山谷。走着,走着,父亲突然发现前面不远一个山包上,一排绿幽幽的眼睛正直勾勾盯着他,不知道是狼还是野猪,吓得父亲不敢前进,也不敢后退。那点点亮光就如一道道刀光在眼前晃荡,惊悚、恐惧,在与野兽对峙的半小时内,父亲经历了人生最漫长而又难熬的时光。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学生家长与几位乡亲打着火把赶来了,赶跑了野兽。

原来父亲走后,学生家长越想越不放心,才与乡亲找来了,然后把父亲一直送到家。

几天后,这个学生又来上学了,并坚持读完初中。

矢志不渝,此心安处是吾乡

送走了毕业的学生,父亲站在“荒凉”的学校操场上,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父亲围着一条长围巾。此时,他似乎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父亲与家人、同事同甘共苦,在贫困山区一干就是31年,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初心,守着平凡、挥洒汗水,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民族地区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学生,为民族地区建设奉献青春和力量。父亲与学校一同成长,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了校长。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1990年,父亲退休。他为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献了青春献了终生,还献了子孙。我的一个弟弟至今仍在九寨沟县工作,这几年一直是驻村扶贫干部。

退休后,父亲仍然时刻关心着南坪中学的发展,九寨沟县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如今的九寨沟县南坪中学是当地最大的一所学校,为九寨沟县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突出成绩。2019年4月,九寨沟县成功“摘帽”、36个贫困村退出、815户2957人脱贫。

此心不移系九寨,九泉之下的父亲可以瞑目了。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1500字范文九

扶贫路上 一声“丫头”背后的故事

与张阿姨相识是三年前的冬天,当时镇里每位同志都结对帮扶一户困难户,她是我帮扶的对象,我们就这么认识了。

同名的意外结下了不解的缘分。张阿姨家是失独家庭,丈夫身体不好,遭受丧子之痛后夫妻二人一直没能走出来,是村里出了名的“独居户”。还未去帮扶村委会,严主任就让我做好心理准备,这让第一次帮扶的我更加紧张了。见面后,严主任熟稔地和阿姨交谈着,并向她介绍:“这是镇里新来的公务员,是你们的帮扶责任人,以后有什么事都可以联系这个小姑娘。”我连忙向阿姨介绍名字并且互相留下手机号码。说名字的时候,原本沉默寡言的张阿姨突然激动起来,再三确认我的名字后整个人就崩溃了,哭喊着“你咋和我那闺女一个名啊”。这般“巧合”让我和严主任都措手不及,“大家一直只知道你家有个闺女,这么多年了,你也从来不肯和我们提她叫啥名。”我的到来触痛了眼前这位皮肤黝黑满头白发的阿姨,不知是因为心疼还是抱歉,我鼻子不禁一酸,眼泪跟着流了下来。张阿姨就这样一边哭着一边和我们讲了很多很多以前的故事。交谈中,我得知那位“同名的姐姐”因为白血病走了10年了,当年用奖学金给家里买的电视机虽然已经坏了,但老两口一直都没舍得扔掉。张叔右腿先天残疾,且患有肝病、胃病,每两个月需要复查一次,一次费用大概3000元,复查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最大最吃不消的花销。

多次走访只为最精准的帮扶。经过第一次入户走访,我实感肩上重任,决心一定要帮助张阿姨打开心结,走出困境。后来我每次来张阿姨家,阿姨都会站在门口等我。一边招呼着我坐下,一边收拾着桌边各种瓶瓶罐罐的药物。阿姨每次都会和我聊会家常,和我说说叔叔的近况,说说田里的庄稼,但她依旧不愿意与邻居们交流,不过经过多次的走访陪伴,张阿姨已经愿意走出院门,到路边吹吹风散散步,对我的称呼也从“小刘”变成了“丫头”。2018年的夏天,我刚从镇里开完“126”精准医疗救助培训会便立刻赶往张阿姨家,我要向阿姨介绍镇里首创的“126”精准医疗救助,一项能让阿姨一家从“高昂”的医疗开销中走出的新政策:政府为大家购买精准医疗救助保险,普通门诊免收挂号费及检验费用,到镇卫生院凭救助卡就能现场报销,办理转院后也能享受相应的补贴。经过申请、村公示、镇审批,张阿姨两口子顺利地拿到了“126”精准医疗帮扶卡,这一次张叔带着“126”的卡复查,只花了不到往日的十分之一,张阿姨在医院收费处就给我打电话:“丫头,这次带着‘126’的卡,你张叔复查只花了两百多块钱,真的太感谢政府,太谢谢你们了。”

一声声“丫头”藏不住脱贫的喜悦。有时下班早我都会绕过去看一看,张阿姨每次只报喜不报忧,家里缺什么从来都不和我提,她说:“丫头,你忙别常常来,早点回城里带小宝,一个电话就好了,我听听声就很开心了。”后来张阿姨好几次都流露出想找个时间自由一点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照顾叔叔,另一方面可以贴补家用,争取早日脱贫,不给政府增负担。在镇劳动所的帮忙下,我帮张阿姨找了个手工活,可以带回家做。看着她一天天开朗乐观,一天天忙碌起来,对生活建立起信心和期盼,觉得自己的扶贫工作更有动力。有一次,严主任在镇里遇到我,和我说:“你和张阿姨‘结对’真是结对了,村里人都说她现在像变了个人,也肯去邻居家走走了,还常常念叨镇里的刘丫头,整个人都开朗了。”我想同名的缘分或许是打开阿姨心结的那把钥匙,而精准的帮扶才是治好阿姨心病的那剂良药。

虽然张阿姨家去年已经脱贫了,但“丫头”与张阿姨的故事仍在继续。我的扶贫工作简单而平凡,每次听到张阿姨一口一个“丫头”喊着,我真切感受到了扶贫扶志的价值所在。扶贫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份缘、一片情、一团火,正是这团火带来了脱贫的希望,点亮了群众的心灯,更结下了一份不解之缘。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1500字范文十

万亩滩上一枝独秀

“哞、哞……”循着路边一声声牛叫声,我们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乌拉哈乡南营村。雨后的乡村空气清晰,仿佛洗涤过一般空旷洁净,蓝天白云下,一群牛正悠闲地吃着鲜嫩的青草。穿过一排垂柳,我们来到南营村村长鄂爱平的家。今年58岁的鄂爱平穿着朴素,皮肤黝黑,是土生土长的南营人,她正给牛填草料,得知来意,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里,端上奶茶、奶食,请我们品尝她们的民族特色食品。

鄂爱平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村里的人们处理婆媳关系、老夫老妻吵架都来找她,大家开玩笑地叫她“管得宽”。鄂爱平也是全村人尊敬的村长,是一名蒙古族干部,1997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察右前旗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04年,又当选为乌兰察布市人大代表。自2013年担任乌拉哈乡南营村村长以来,她始终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为乡亲们办实事牢牢记在心头。

南营村是一个汉族和蒙古族混居的地方,依山傍水,芳草萋萋,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号称“万亩平滩”,适宜发展畜牧业。

鄂爱平刚担任村长时,有些村民不以为然,对一个女人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报着怀疑观望的态度。现在呢?每逢乡亲们杀猪时,都会邀请鄂村长去吃杀猪菜。是什么导致乡亲们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改变呢?

南营村曾经是个典型的贫困村,全村66户农户,2015年,户均收入2760元,有65户被识别为贫困户。为了精准把握贫困户情况,鄂爱平利用自己蒙汉双通的优势,每天都到贫困户家中与他们促膝谈心,讲政策、谈打算,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同时,悉心听取村里老干部、老党员对扶贫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一起商讨研究脱贫致富的路子。

鄂爱平先着手解决村里的基础设施问题。南营村周围的田地都是旱地,以前经常出现季节性缺水,乡亲们吃水很不方便。鄂爱平多次与水利局协调,与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先后修建了浇地的井房和人畜饮水的机井,解决了村民饮水难的问题,赢得了村民的好评。还为全村每户都配备了一台净水机,让乡亲们吃上了放心水。有的村民房屋年久失修,夏天漏雨,鄂爱平与乡里沟通,与危房改造政策对接,让村民住进了明亮的新房。渐渐地,她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尊重。

乡亲们脱贫致富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村里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是缺钱。要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必须首先由村干部先蹚蹚路、打个样,干老百姓想干而不敢干、干不了的事,让村民看见真金白银的成果后,才能紧紧地跟着干部走。

2017年,村里联系到老年促进会,引进72头西蒙塔尔牛,每户只需出4000元就可以买一头牛,其余资金由老年促进会贴补。项目发展之初,大家担心市场行情等因素,信心不足。在安抚大家的同时,鄂爱平也对西蒙塔尔牛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带领大家去前旗的养牛场参观,参加旗里组织的养牛知识培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后,乡亲们的信心增强了,村里老党员也响应号召积极参与,每户分到一头牛。经过半年的悉心照料,到年底,大部分农户都收获了一头小牛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门打开了。到2020年,南营村户均收入都在8000元以上,全村人一举全部脱贫。一位村民说:“自从爱平当了村长,忙里忙外,村里的环境、村民的生活变好了,我们现在天天都能吃上肉,搁在以前哪敢想啊?鄂村长是个好干部,现在谁不念她的好啊?”

沈建林是南营村的村民,以前,全家人就靠他骑着小三轮卖煤维持生计,养牛项目启动时,鄂爱平帮他凑钱买了7头牛,到2020年,他成了村里的养牛大户。现在,他已经拥有20多头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跑在了前头。他经常说:“没有鄂村长就没有我现在的好日子。”

村里人为了感谢鄂爱平,专门给她送去一面锦旗,她却说:“心意我收了,东西不能收,这个钱你拿去买饲料,你们生活变好了,我比拿到啥都高兴。”

今年夏天气候多变,不少村的村民因为连绵大雨遭了灾。鄂爱平连夜向有关部门反映,大家齐心协力,冒雨修建了一条200米的泄洪渠,乡亲们看着暴雨中鄂爱平瘦弱的身影感叹道:“我们的村长对村民的关心比家里人都到位。”

“在村里做工作,喊十句口号,不如干一件实事。”鄂爱平说。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这么一句话;“共产党员要用真情服务乡亲,用行动诠释责任。”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1500字优秀范文10篇相关文章:

我的扶贫故事优秀征文五篇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优秀范文5篇大全

我的脱贫故事征文优秀范文五篇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2000字范文5篇

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征文优秀作品五篇2020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最新大全【5篇】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汇总5篇

帮扶干部我的扶贫故事征文5篇大全

2020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最新大全5篇

2020年有关我身边的扶贫故事主题征文五篇

相关热搜

51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