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的高三记叙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长河般延绵不断,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为其文化传承沉淀了丰硕的果实,皮影,龙舟,诗词,国画,都是前人用其智慧、汗水凝成的一颗颗瑰丽的珍珠。一起来看看关于文化传承的高三记叙文,欢迎大家查阅!

文化传承记叙文1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书法艺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我从小就认识了几位艺术家,比如,书法家潘杰和画家蒋耀辉。我很崇拜他们,他们还送我一些毛笔、宣纸,蒋耀辉伯伯还精心给我刻了一枚篆章。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我的爸爸妈妈都喜欢书法。我家的书房里摆放着一个砚台和许多毛笔,只要有空,爸爸妈妈都会练习一会儿。爸爸最喜欢临写“柳体”。妈妈最喜欢临写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妈妈告诉我这是天下第一行书,与我们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清明上河图》一起被称为“书画双绝”。

著名书法家丁梦周爷爷还专门为我爸爸妈妈题写了一首《白梅》。有时爸爸妈妈还教我写,要我从楷书写起。一开始,毛笔在我手中一点也“不听话”,写出来的字也东倒西歪,难看极了,爸爸妈妈就鼓励我坚持下去。当我写得好的时候,他们就为我鼓掌加油。渐渐地,我写的字也有了进步!

今后,我要好好学习,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指导老师:黄正平评语:文章从远到近,从大到小,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得很精彩!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艺术家!

文化传承记叙文2

中国—一个伟大而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古国,它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许多著名学者为我们留下的光辉的著作,智慧的结晶,而且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从小我就听妈妈给我讲司马迁的故事,今天在这本书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业,著述历史,用毕生的经历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到汉武帝初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多字,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整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走出家门游历四方。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使他获得了大量史籍上没有的史料。

正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几次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写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的人生观,他认为自己的死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这种信念,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宫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却在史书中有权评价每一位帝王将相,他在史书中,自己就是统治者。

在司马迁的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个大人物,因为他是个敢于指责黄帝的人,他是个大丈夫,因为他可以忍辱负重,他是个圣人,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史记》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权大贵之人,而是那些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马迁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写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权贵,而是在于一颗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活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文化传承记叙文3

傍晚,借着最后一缕阳光洒过书页,我轻念着:“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在书桌前,面对着那本有些破旧的《论语》,我传承着这几千年来古老的文化。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五岁时,奶奶握着我的小手一字一句地朗读,“复习旧知识时从中学到了新的东西,就可以去当老师了……”稚嫩的声音跟着奶奶念着,至今记忆犹新。儿时,奶奶经常拿着一本《论语》来到我家,甚至在上小学后第一次过生日,奶奶竟将一本崭新的《论语》递给了我,“旧书快坏了,新书结实,错误又少,识字多了一定好好看啊!”抬头望见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挂着充满希望的笑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被同学拽进了欧美和日漫的各种圈子里,似乎一时发现了更合乎胃口的东西,渐渐忘掉了书架上的那本《论语》。有时与奶奶聊天,说到欧美电影或者动漫,老太太总变得兴趣淡然。直到一次,她一句话问住了我,:“你觉得现在你看过的动漫过了一千年以后还会为人知晓吗?”见我回答不出来,原来话有些结巴的老太太竟打开了话匣子,眼睛里闪烁着光“我姐姐和我那时从村子里走出来,在城里书店我就买了一本《论语》,当时要学会了这书可了不得……”她挥着手,似乎想象着书店中满眼的书籍,“现在的孩子更得用心学啊,将这老祖宗的智慧和文化延续下去,再传个千百年,万万不可将其磨灭……”奶奶越说越兴奋,身子时不时向前倾,几乎快站了起来。从奶奶家出来已是傍晚,心上却多了一份重量,传承文化的重量。

不知从何时起,同学在课间带着好奇和惊异看着我手中的《论语》,更是惊讶地听见我午饭时的小声背诵:“八佰舞于亭……”面对一句“你背这个干嘛?”我也只是浅浅一笑,送一耸肩——我在将我奶奶交给我的东西继承下来。趁傍晚闲暇之际,摇头晃脑地念着:“人而不仁,如礼何……”体会有传承文化的重担,担子固然是重。千年的文明若是要在当今异元文化的浪潮中屹立不倒,要在变迁的当今找到原来的一席之地,便少不了传承,少不了那些追根溯源和传递继承的人。

评语:(39分)叙事之中传承的细节与情节的设计进步很大,有传承的表达,奶奶的细节,人物形象生动。文章结尾可对传承进行总结,谈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影响。

文化传承记叙文4

他弯下身子,铺好衬布,找了几个瓦罐、水果小心翼翼地摆在上面——这正是我在老师家学画的事。在上幼儿园时,别的家长都把“汉字”、“单词”、“数字”强行的灌输给孩子,而我的母亲却按照“顺其自然吧”的方式教育我,从来不强迫我算数认字,她看我对绘画有兴趣,便让我去学画。

而我这位老师其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画家,他年轻的时候高考落榜,在这失落的时候,他却得到了一位著名画家的赏识,这次难得的机会让他十分珍惜,从此他刻苦练画,他的画也突飞猛进了。

开始上调子,铅笔与纸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在耳边环绕,遇到一个带劲的对方,便开始埋头雕琢,画得越来越细致。这时老师走了过来,低头看了看我的画,皱起了眉头:“你为什么把这个骷髅画得那么黑!是不是画的时候又没有顾全大局?”,“告诉你多少遍了,先从暗的地方画,否则整张画的明暗层次就无法掌握了。”老师一把把我的画夺了过去,手里握住铅笔,在纸上认真的画着,每画几笔就抬一次头,眯起眼睛看一眼,再低头画,“看见了没有?就像这样……”看着画得如此精致的骷髅,老师却让我重画,恋恋不舍地问:“那我把它擦亮……”没等我说完,老师就从牙缝里蹦出两个字:“不行!”接着又说:“画是不能擦的!一擦就会出问题,特别的别扭!那画就跟贴了块膏药似的,特别难看……”

老师对我们很严厉,经常为了一点小毛病就让我们重画,而且很奇怪,有时我们觉得造型画得已经逼真到了极点,老师看了就会皱起眉头,砸吧一下嘴,摇着头说:“不好,不好。”在当今社会各种“炫技”广受外行人追捧时,他始终坚持着他自己的原则。他时常跟我们说:“画画目的不在像,而在于表达,突出,要在像与不像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临界点。要是一味追求像,谁又能像过照相机呢?但我们画画能通过对现实的改变,将一些东西画得虚一点,一些东西画得实一点,一些东西画得暗一点,一些东西画得亮一点,明暗结合,虚实结合,这所表达出的东西就会远远超过那些照相机了……”,我们似懂非懂得听着。

直到有一天,我去看了一个画展,画展里很多作品追求极致,处处都画得逼真,我看了就感到好像有根针扎到了我的眼里,十分刺眼,一眼都不想多看,大家都在追求精细,千篇一律,味同嚼蜡,但仿佛一幅不那么细致,甚至说得上粗糙的一幅画让我走进了画里,思绪连篇,驻足了许久。我终于明白了老师所讲的“画不在于像,而在于突出与表达。”

那天下了课,坐进车里,母亲激动得跟我说:“你们老师到莫斯科看完画展后感触很深啊,他今天跟我们说,他说西方绘画的精髓传承给我们这一代人是他们那一代画家的责任……”听了之后,我对老师肃然起敬,也对绘画有了新的认识。

文化传承记叙文5

一笔淡墨勾勒出青山空蒙。数点靛蓝描绘出碧水微波,一张白纸铺开在我眼前任我挥洒。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口中呢喃着,手中的画笔,却丝毫不停下,与白纸跳着优美的舞蹈,时而停下静静思考,细细品味。精简的文字间蕴藏着隽永精炼的美,时而运笔挥毫,一幅浩然山水在笔锋微扫下缓缓展开,正是波光艳。胡水清,山色碧。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踩着别致的步伐款款向我走来。满足与快乐充盈心间,我感受到了。曾现于苏轼眼中的雅韵我也感受到了,字与字所组成的千年不衰的美,在我心中复苏,在我笔下绽放。人间至味不过如是。心中感慨着,又想起了当年那个不屑一顾的自己,不禁哑然一笑。

记得当时年纪小,对这些个文绉绉的字句。极为不屑,一天最烦的就是母亲念叨这些诗,但是在那个繁花似锦的春日,一切都改变了。

春日融融,是个踏青的好日子。公园里大片大片的花朵像天边绯红的轻云,误入人间。我和妈妈背倚着一株古老的梅树,相依而坐。暗暗的梅香点染了衣角,片片白梅装点了繁华的梦。一束白梅花似锦。如蝴蝶落满枝头,如繁星点缀夜空,那着眼却又轻柔的美将我轻轻环绕,我的心被这香气一浸,仿佛有什么将破土而出。

母亲又一次从口袋里拿出了那本古旧的诗词书。也许是过于沉醉美景,我经忘了反抗。母亲的手指指着暗黄书页间中的铅字,一句一句的念道,:“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那语气之中充满了喜悦与满足,我愣住了。

一阵风轻轻吹过。片片花瓣纷纷落下,那洁白的白如同雪一样轻盈而圣洁。如同学一样轻盈而圣洁,确是藏着暗暗的香气,胜雪三分。母亲温柔的声音,和着片片落雪飘入了我的心。母亲抬起了手。将我头上的花瓣轻轻拂绿却又数瓣飘然而至,她轻笑道:“你看,拂都拂不掉呢!”

是啊,怎么可能拂掉呢,它早就在我心里开出了一树繁花呀!几个精练的文字,将心中喷薄欲出的情感描绘的淋漓尽致,那一刻我仿佛懂了母亲的执着,懂得了那平平仄仄的韵味,更是牢牢记住了,那追寻美的精神。它就是我心中的繁花,带我领略诗中万物之美。花下的母亲,将这种精神教于了我,赋予了我同样的执着与热情,让我在这平平仄仄的格律中,将中国古汉语的魅力尽数品味,将之传承发扬。

耳边不由得又想起了母亲的话“寻找美方能得诗之真意。”,我轻轻地笑了,这就是传承吧,诗词的韵律,美的追寻交织出一条传承的脉络。


文化传承的高三记叙文相关文章:

文化传承的高三优秀作文800字

文化传承的高三作文5篇

文化传承的高三优秀议论文800字

高中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五篇精选

关于传承的记叙文800字

文化传承作文600字

关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高中生作文800字

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传承作文600字记叙文

文化传承议论文

文化传承的高三记叙文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长河般延绵不断,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为其文化传承沉淀了丰硕的果实,皮影,龙舟,诗词,国画,都是前人用其智慧、汗水凝成的一颗颗瑰丽的珍珠。一起来看看关于文化传承的高三记叙文,欢迎大家查阅!文化传承记叙文1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书法艺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1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