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美的演讲稿

若水0 分享 时间:

演讲稿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使用上演讲稿的情况与日俱增,演讲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审美的演讲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审美的演讲稿篇1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进入新时代,青少年们被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个爱美等于“走资”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广受青少年喜爱的流行歌曲《只因为你太美》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寻找美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如P图、化妆、整容等。

人们的脸越来越像一个精致的工艺品。

然而,这真的是美吗?

一直有人吐槽,韩国女明星都长着一模一样的脸。

也许是受明星文化的刺激,一些孩子痴迷追求完美的外貌,不少家长盲目跟风带孩子“动刀”,整容日益呈低龄化趋势。

诚然一张精致的脸蛋可以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一些人尤其是孩子通过动刀子的方式追求外貌上的精致也无可厚非。

然而,脸蛋的美就是真正的美吗?

国人的审美一直广受诟病,从个人的不懂穿衣搭配到央视及各大媒体拍出来的“土味照片”、“土味视频”。

所以一直有教育专家强调要加强审美教育。

“内心的美才是真的美”这类话语我们已听过太多,也许都已厌烦,反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的追求脸蛋的精致,恨不得让自己的皮肤做到:苍蝇飞上去打滑,蚊子飞上去劈叉,要白嫩而不油亮,饱满而不肥胖。

这就满足了一些人所谓的审美。

审美就是“审脸”吗?我看未必,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女士,如果按这种所谓的审美标准看,一点也不美,但她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女神。

面对国外媒体刁难时的有力回击,面对质疑时的自信从容,面对无端指责时的不屑一顾,无不体现了他自内而外的一种气质,虽说这种气质有大国实力的默默相助,但不得否认这种气质,与他数十年勤恳工作,默默为新闻事业奉献不可分割。

由此观之,脸蛋的美和真正的美并无关系。

我们要加强审美,并不是“审脸”,更不应为了追求一张漂亮的脸蛋,花钱请医生在脸上“大兴土木”。

什么是真正的美?是脸上的干净、阳光,不是医学技术下的千篇一律;是衣着的端庄、大方、得体,不是一味的追随潮流;是由内而外的“腹有诗书气质华”,而不是时不时在社交平台上发几句酸诗装文艺。

愿大家都能成为会审美而不是“审脸”的人。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关于审美的演讲稿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本周是我们爱凡杰中学的审美节,今天我演讲的主要话题是审美。

什么是审美?

《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对事物、特别是艺术品的美、丑的欣赏和鉴别。 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没的眼睛。

在我们的眼里,一朵绽放的鲜花是美;一只鸟儿在天空中自有地飞翔是美;一条小鱼在江海里遨游是美。

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人主动捡起地上的字纸、废旧的塑料包装袋,轻轻地放到垃圾桶里,这是他们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他们的行为美;有人捡到同学丢失的饭卡、现金,毫不犹豫地交给学校领导,这是他们在用拾金不昧的品质书写着他们的人格美;有许多同学见了老师、校长、外宾主动上前行礼问好,这是他们在用高尚的文明礼仪书写着他们的道德美。

美好事物就在我们的身边。听到郎朗的读书声,是美;看到同学勤奋学习,是美;得到老师的鼓励,是美;获得同学的掌声,是美。

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我们爱凡杰人最美好的追求;乐学善思,明辨笃行,是我们爱凡杰人最美的学风;赏识合作,倾听分享,是我们爱凡杰老师最美的风格;我们敬人律己,我们明礼感恩。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书写着我们爱凡杰人的高风亮节。我们拥有美丽的青春,我们沐浴爱的阳光,我们追求高尚品德,我们用一颗美德心灵去开创我们美好的未来。

我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关于审美的演讲稿篇3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在这里发表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以修身,美以养性”。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言:“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的确,一个人倘若一无所知,那么他对世界的认知仅是浅薄简陋;但若一个人丧失审美,那么世界万千于他而言便是灰白一片,毫无意义。

何谓美?在我看来,美是人们在对周遭仔细观察品味后生出的直观感受,它与丑相对,因此,审美的过程便也是发现生活闪光点的过程,不论是外表的鲜艳美丽还是精神层面的高尚动人,细细省来总会内化为自己的原生动力,美以修身,美以养性。

然而,也许会有同学产生这样的疑问:对美的追求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们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这实则是窄化了美的定义,将美等同于外在的“入时打扮”和所谓的追求潮流。不可否认,倘若盲目地打扮自己,让自己变成花枝招展的“无实花”而不注重学生的本职任务,这样的“美”有百害而无一利。但这种“美”的本质是虚荣和浮夸,在“审美”这面照妖镜下,势必会显出其腐朽的本质,压根儿谈不上任何美感。

而修身之美,是“以铜为镜而正衣冠之美”,是待人接物之前必须做到的衣着整洁,谈吐有度之美。反观当下,多少学生以没时间为借口,以学业繁重为幌子,忽略了自身的言谈,何谈修养的培养和提升?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抛开了美也便抛弃了优雅生活的选择,沦为与野蛮人无异的境地。

养性之美,更在于精神层面的积淀和培养。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大多拥有这样一双审美的素心慧眼,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生活,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理趣之谈,无不向我们后人展示着他们丰厚的阅历和诗意的精神境界。在这种对美的探索中,他们忘却机心,成为后世美学教科书中的典范。

而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亦将以古人之光照耀我们的审美世界。不必以生活毫无美感为借口而放弃自身修养的提高,方能美以修身,美以养性。

关于审美的演讲稿篇4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审美难道不是我们人类这个巨人身上坚硬挺拔的脊梁吗?我们拥有审美之心,香辈才有更好的未来,吾辈才能更好地特就盛世毕章。“文盲不可怕,美首才可怕。如是我闻。故依笔者之见,拥有这颗审美之心,我们的生活才能活得更加精彩。

世界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次模特大赛,曾走出一个1.68米的小女孩,她是一个混血儿,最终获得那场比赛的亚军。很多人都感到非常的诧异,但正是她有审美之心,才有对时装的独特的理解与表现力。

试想个,如果没有评委对美的一种看法,没有懂得如何审美,哪有那个女孩的优秀成绩,哪有那个女孩的一鸣惊人。再试想下,如果学会对服装进审美,对美进行选择,没有对自己东方独特的美的肯定,哪能在舞台上走出自己纵横的模样,哪能有“亚军”的称号,哪能在生活的道路上活得更加精彩。

一沙一世界,一人一乾坤,何必执着于自己与他人的丑。只有自己拥有一颗乐观的审美之心,才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美,才能发现他人的独特美,你看的世界才会觉得处处美。懂得审美的人,就会把自己世界描绘成一幅画,你可以让画面上长出红花,你可以让山林幽幽,你可以让阳光温柔地照亮这一方天地。只有这样,你才会用心活,用力活;无论怎样你都会永远地热爱生命,不断地前行,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得更加绚丽多彩。

揆诸现实,许多的同学都会觉得:现实大过于骨感,自己的生活过得的是“三点一线”,哪有觉得这种看法真的是大错特错。究其原因,就是不会拥有一颗审美之心,不会懂得去看待生活的美。埃克苏佩里如是谓也:“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同学心中没这颗审美的心,没有认真观察,没有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才会觉得现实很骨感,无需去审美。

“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蔡元培如是说。同学们,我们从现在做起,学会去审美,审美之心让我们相信,纵历千般不丑万般不难,怀审美之品质,我们必能在于一经透迤之处连铸就更好的盛世华章,才能活得更精彩。

关于审美的演讲稿篇5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代表高一进行国旗下演讲。

今天的信息时代之下,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多元。人们的审美观也随之发生了极大转变:传统审美已受到极大冲击,取而代之的是追求个性、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的审美观念。然而,凡事都要把握“度”,如果在追求个性审美的路上超越了尺度,就会走向反面与歧途,因此,把握好审美的“度”尤为重要。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借《诗经》中《关雎》一篇,提出快乐与悲哀都要有节制,告诉人们凡事都要把握尺度的道理;而我想借此观点谈一谈怎样把握好审美的“度”。

“审美”二字,“审”是我们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并选择的过程,而衡量“美”的标杆则是个性化的,每个人选择自己理解的“美”去欣赏。倘若对“美”的理解出现偏差超越限度,审美就变成了“审丑”。因此,我需要先界定“美”的底线,即何可为“美”。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越来越多的流量“小鲜肉”从屏幕向我们走来,刮起了一阵“娘炮风”。“娘炮”在资本冲动与浮躁风气的推动下,只注重“颜值”,无视业务水平;他们借着匪夷所思的造星运动拼命捞钱,为搏眼球公开挑战公序良俗。初三的书告诉我们要拒绝“性别刻板印象”,许多舆论也支持这种现象,还抨击社会不够包容开放。是的,现代审美,提倡包容自由、追求独特个性,个人追求特殊的外貌举止也不该被阻止,但这种现象将个性上升到了社会的高度并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超越了应有的“度”。“娘炮风”其实是奢靡浮夸之风的爆发,是猎奇、拜金、颓废的集中体现。“少年娘则国娘”,这种病态文化的传播损害了社会风气,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危害极大,我们要拒绝这种不良文化并抵制其侵蚀作用。

“美”是追求个性,但不能超越伤害社会风气、宣传负面精神,甚至毒害人民思想的底线。

把握对“美”的界定是根本,接下来要研究的,是如何“审”,即如何选择“美”。“审”可不仅是不超越上文讲的所谓底线了,而要有更高的追求,要“审”出具有积极意义、能正向引导的内容。

我认为,“审”要把握三点,一要理性与感性思维兼具,二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三要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

我们评判事物的“美”并选择之,往往以主观视角从内心感受出发,动用“感性”思维。但只以感性思维评判“美”,有越过底线误入歧途的风险,因此我们还要用理性思维设一道防线,以所审之美的价值导向、社会影响划清楚审美之“度”并确保不越界。

进一步地,我们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这对我们对待非传统文化的方式与结果有极大影响。面对它们我们不应该一味抵触,也不应照单全收。我们要在心中编织一张意识的滤网,收集有深度的思考、有底蕴的文化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之类,摒弃其中超越限度的成分。

比如,引进西方流行文化,我们可以研究其中有内涵的文字、模仿充满活力的运动以及学习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我们自觉抵制颓废、拜金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对于暴力、犯罪等不良内容,内容供应方都做了马赛克等处理,这正是不渲染丑恶的正确做法。

最后,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从中华文明五千年深厚底蕴中汲取精神滋养。京剧等传统艺术表达含蓄,把握好了“美”的限度;它们虽然不如流行歌曲那么有吸引力,但只有慢下来仔细琢磨、深入研究,我们才能领会其中内涵,汲取其中精髓获得精神上的升华,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把握好审美的“度”,不仅要守住不伤害社会风气、不宣传负面精神甚至毒害思想的底线,而且要在动用感性判别“美”的同时以理性规制“度”,随时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识,并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审”出更积极、更有价值的“美”,并从审美中树立正确价值观、构建健全人格,最终达到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的完美统一。

117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