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个人学习 > 2019新时代要痛下猛药整治形式主义,攀登新高峰

2019新时代要痛下猛药整治形式主义,攀登新高峰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2019新时代要痛下猛药整治形式主义,攀登新高峰

2019新时代已经到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新时代新发展内容,供大家参考。

  不负新时代 攀登新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转变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是我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我受到鼓舞,也倍感振奋,明确了自己创作和前进的方向。

  与时代同步伐 牢固树立新时代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就意味着,我们各个领域的工作都有一个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问题。具体到文艺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毋庸置疑,文艺的“高峰”作品,就孕育在这个引领之中。真正称得上“高峰”的文艺作品,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的“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

  如果我们只是身体进入新时代,头脑仍然停留在过去,我们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无法做到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为我们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为我们的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文艺要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 70年变化翻天覆地,70年奋斗感天动地,新时代蓝图经天纬地,文艺工作者要敏感于新时代的变化、新时代的风貌、新时代的气质、新时代的进步,为新时代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把符合新时代的文艺气象树立起来,读懂新时代,投身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培根铸魂,发出强国梦的文艺之声。

  载人深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脱贫攻坚等,新时代数不清的奇迹,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热情讴歌。这是文艺创作引领新时代、攀登新高峰的必由之路,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用文艺汇聚人心、凝聚共识;为时代画像,神情俊美;为时代立传,气象万千;为时代明德,光辉灿烂;用文艺汇聚起亿万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 走进实践最深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顺利实现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中国人口众多,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2018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提出,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要走进实践深处”。对文艺工作者而言,最好的题材永远来自人民,最大的幸福是被人民认可。我们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我正在导演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聚焦基层扶贫第一线艰苦奋斗的党员干部,我和主创团队数次走进广西百色最偏远的角落调研采访,和农民面对面谈心,跟着村第一书记挨家挨户走访,那些默默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带给我们最真实的鼓舞。这次创作过程,就是一次向人民学习、被人民感动的过程。

  做有文化含量的戏剧给观众,这是我们不容置疑的文化责任和担当。观众花时间、金钱、精力看戏,创作者如果不给出一个像模像样的精神产品,那就是失职。戏剧的功能是让大家走进剧场,看到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温暖的情感或是冷峻的理性思辨,传递昂扬的正能量。

  以精品奉献人民 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

  以精品奉献人民,首先要求文艺工作者有打造出精品的愿望、决心和本事。对于舞台艺术而言,要调动诸多艺术家的积极性、创造性,综合地去完成精品的创造,必须不畏困难、团结协作、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对于精品,从时间上看,是可以常演常新;从空间上看,是可以广泛传播,被人民普遍接受;从作品本身来讲,必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三个维度齐备,才可以称为舞台艺术精品。打造精品的目的不是给个人树碑立传,而是需要奉献给人民,由人民来看来评。

  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拥有五千年漫长历史文明的国家,应该自觉感到骄傲和庆幸。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中国文化是五千年一以贯之的。我的作品很多是对中国传统题材的当代解读和全新探索,创新不是一味追求流行,而是要基于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通过现代技术和视角,做好中国式表达。

  从我的处女作《断腕》开始,到话剧《生死场》《赵氏孤儿》《四世同堂》《青蛇》《北京法源寺》《狂飙》,歌剧《长征》等,我导演的几乎都是中国戏。虽然我也导演过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李尔王》,但我改成了中国故事。这是因为世界艺术家有对世界名著不同的理解与解读。作为一个中国戏剧创作者终归还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戏剧。

  我们不能被西方技术控制,而是巧思善用,做出伟大的中国文化故事。西方的技术是可以拿来使用的,在吸收了一些舞台工程化技术、专业能力之后,我所做的依旧是中国式的表达。比如《青蛇》,我们跟德国、英国的设计师合作,该剧受邀美国肯尼迪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这一古老的中国故事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再如歌剧《长征》,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展现红军坚定的信仰和“行走的力量”。《长征》自演出以来,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歌剧,始终一票难求,主旋律戏剧受到观众喜爱。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以精品奉献人民,让人民来评判。

  用明德引领风尚 以作品立大德

  文艺工作者首先需要自身“明德”,以德为先,不但要恪守做人底线,还要“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以为衣,独好修以为常”,做风霜高洁的道德楷模,自珍自重,勤业精业,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同时,我们需要把明德放到作品里去彰显,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作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深沉的家国情怀,立大德、明真理,让伟大的德行光照于中华大地。

  我导演的话剧《赵氏孤儿》贯穿着“失义人心不在,失信正道不存”的春秋大义精神,剧情仍取材于《左传》《史记》等史料记载以及元代纪君祥的同名杂剧,但我们力求探讨诚信在时代中所具备的普遍意义;《北京法源寺》则是一出晚清题材剧,讲述了一次困境中的国家突围,剧中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每一个人都是爱国的,他们利益角度虽有不同,但是剧中人没有一个不尽心竭力地希望国家好;在《聆听弘一》中,弘一法师在自觉的严苛戒律中,得到的不是俗眼看到的苦楚,而是超越俗世的极大自由和喜乐。我希望观众能够发现,中国话剧的开拓者李叔同是一位提出“以戒为师”的大德智者,观众能在观剧的同时,明朗自身与时代的关系。

  让作品能够启迪人心、传续文化,是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壮志情怀。时刻牢记培根铸魂的使命,为时代书写,为人民创作,努力深入现实、共同铸就“高峰”,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自我要求。

  (作者: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

  新时代要痛下猛药整治形式主义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这是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根本问题。本文先从一个古代“治虚”的故事说起:明朝洪武八年前后,全国各地接连发生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朱元璋皇帝下诏让朝臣上书议论朝廷政策得失,以便改正。时任刑部侍郎的茹太素写了一份奏章,洋洋洒洒长达17000多字。

  看到这份奏章,朱元璋皱了一下眉头,便让中书郎念奏章。中书郎接过奏章便一字一句地念了起来,念到约16500字时已口干舌燥,而此时朱元璋尚未听到重点,于是勃然大怒:“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立即令人将茹太素召至殿上当面责骂,并暴打了一顿板子,以示惩戒。

  尽管茹太素在剩下的500字奏章中,提出5条建议被朝廷采纳了4条,但却因为奏文冗长挨了一顿暴揍。《明史·茹太素传》记下了朱元璋的感慨:“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此后,朱元璋下令制定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

  从这个故事使我们联想今天整治“会议多”中的形式主义。这东西之所以屡受群众诟病却又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虽然大家人人深恶痛绝,可又往往缺失痛下猛药的决心和对策。正是从这个角度想开去,茹太素“虚词失实”挨暴揍的教训就有了现实活性。

  凡经历过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的人,大概都知道这样一句民谚:“国民党税多,共产党会多。”会多,曾经是我们党实行民主、顺应民意的一个标志性景象。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大事小事都要开会研究。

  开会干什么?一是集思广益,民主决策;二是“洗澡”“洗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三是学习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明白大是大非。开会,既是民主集中制的表现形式,也是上下级、同志间互相沟通、求同存异的最好方法。发扬民主,调动群众参政、议政、监督的积极性贯穿其中。其重要意义,诚如那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唱的那样:“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显然,这个“会多”是一个正能量。

  然而,凡事皆有度,物极必反。1952年秋,中共中央西北局调查组发现,咸阳一区7月至10月,区干部因经常开会及配合各方面工作太多,导致中心工作没有按期完成,干部们有怨言。这事引起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1953年3月,亲自起草了中央《关于解决区乡工作中“五多”问题的指示》。1960年3月30日,他又亲自写下了《反对官僚主义,克服“五多五少”》的党内指示,其中列举历城县委在70天的时间内,县委及县委各部门召开各公社党委书记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184次、电话会议56次的典例,明确指出,这种情况是不能继续下去的,物极必反……从这开始,“五多”问题一直为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所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提出反对“四风”和“三严三实”的具体要求,都把纠治“五多”作为了重点内容。

  然而,值得高度警惕的是,“会议多”的问题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因我们的强烈反对而消停,而是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出一茬,甚至在一些地方成了“臭豆腐”:一边吆喝“精简会议”,一边把开会当了“妙招”;一边要求“减少陪会”,一边将“开设XX个分会场XXX人参加”当作了成绩,把“中心组学习带机关、带直属单位”当作了经验;一边表示“下决心把会议减下来”,一边宣扬“逐级开会贯彻”“层层统一思想”。于是,报上便出现了新的“景观”:某贫困县的县委书记仅一个上半年,就参加了上级召开的几十个会议,加上县里召开的各种会议,粗略算了算,平均下来几乎一半的时间在开会;地处西部边疆的基层连队,连长、指导员在27天里,参加了26次各种会议……

  于是,听领导干部抱怨:“要么在开会,要么在去开会的路上”,想深入基层也深入不下去;听机关干部喊累:“领导开会,机关遭罪”,既要整理领导发言材料,又要处理日常工作,“加班加点”成了常态;听基层干部叫苦:“上级要求我们狠抓落实,蹲点一线解决矛盾和问题,但我们却被上级召集的各种会议‘缠住了’”;而群众则戏谑:“领导干部的主要工作就是开会”。其负面影响,正如坊间一副对联——上联是:“今天会明天会天天开会”,下联是:“你也讲我也讲大家都讲”,横批:“谁来落实”?!

  又于是,一方面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很重,面临不少新问题新矛盾,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最大限度地提高时间的含金量;另一方面大家却被“会多”困在会议室里,泡在“会海”中动弹不得,相当一部分时间被各种各样的会议占据了。这表明,“会议多”已经成了党和军队事业的大敌、顽症,确实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拷问:为什么大家从心底里都对“会议多”不胜其扰,实际上却又自觉不自觉地被其役使?扒掉“会议多”中形式主义的马甲,不难发现,首先,它与一些领导干部迷信会议的作用有关,即思想上把开会当成了推动工作和抓落实的“灵丹妙药”:事先,开个会动员一下;事中,开个会推进一下;事后,开个会总结表彰一下,不仅省事省力,而且看起来也热热闹闹。其次,它与一些领导干部缺失担当有关,以开会敷衍塞责,将开会作为一个“安全保险”:你说我不重视,我开会传达了;你说我抓得不紧,我迅速开会了;你说我不负责任,我会上讲得很全面、要求很明确,云云,绝不会有“不讲政治”之虞。再次,它与一些领导干部喜欢“作秀”有关,以开会“秀”姿态,把开会当“落实”。看上去是在认真贯彻上级精神,其实是在认认真真走过场,目的是为了给上边看,特别是引起上面注意,以期对自己由注意变为重视、重用。套用一句古语,这叫作“‘秀翁’之意不在‘会’”,而在沽名钓誉、加官晋爵也。

  开会是部署工作、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反对形式主义并不是反对一切形式,整治“会议多”更不是从此不开会了。因此,这些年在解决“五多”的问题上,几乎各级都强调说,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不开。问题是,究竟哪些“可”、哪些“不可”,又大都是边界不清、原则模糊。这就让形式主义有了自由腾挪的空间。这也警示我们,纠治“会议多”,必须确立清晰的治理边界。比如明确:开会必须解决问题,内容重复、形式大于内容的会,坚决不开;开会关键要“议”,没有议题、没有问题导向,易致“议而不决”的会,坚决不开;开会务必有落实举措,只有上篇、没有下篇的“半截子工程”会坚决不开,等等。

  把好“不开”关,关键在有权决定开会的各级主官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把会开好,当好“第一责任人”。1956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这一思想用于我们今天整治“会海”,就是谁搞形式主义就革他的职。尽管形式主义往往有一个政治正确的外壳,动辄打出唬人的名头,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哪样的会是解决问题,哪样的会是形式主义;哪个会是真落实,哪个会是用貌似勤快的办法推行懒政;哪样开会是讲担当,哪样开会是用貌似担当敷衍塞责;哪样开会是讲党性,哪样开会是搞伪忠诚,群众心里有杆秤。只要将会议列出清单晒一晒,让群众评一评,就不难得出结论。最终,来一个谁搞了形式主义且“总是不改”就让谁丢官帽的导向,试看谁还能造次?!

  “会议多”中的形式主义,是寄生于党的工作作风中的一个疽痈,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我们对形式主义采取零容忍态度,紧盯其新动向新表现,上下喊打,露头就打,“会议多”中的形式主义一定会逃遁无踪。这,我们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终获压倒性胜利中,看到了端倪,树起了信心。

43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