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聆听杨一仁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聆听杨一仁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虽然素质教育实行了很多年,但很多地方都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尽管从形式上似乎脱离了“应试”的外衣,但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上来看,依旧摆脱不了“分数棒”的影响,下面就是小编带来的聆听杨一仁老师报告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大家!

聆听杨一仁老师报告心得体会1

今天在高新区实验小学听了张店区科苑小学杨玉翠老师的报告,真的受益匪浅。

第一次接触杨老师是去年参加“淄博市小学数学‘教学写真’研讨会”,在科苑小学报告厅里,听了杨老师关于“乘法分配律”的说课,当时就被杨老师的幽默、风趣给吸引住了,后来又有幸听了杨老师的几节公开课,听杨老师的课真的是一种享受,在杨老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出孩子们非常快乐,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孩子们在课堂中都能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听说杨老师要作报告,我也是无比的期待,今天终于听到了,杨老师讲话总是那么幽默。今天她无私的把自己多年来的一些经验、教训传授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同时我也从杨老师的讲座中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从这次讲座中足可以看出杨老师是一位非常爱岗敬业的老师,她把自己无私的奉献给了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我想学生也会为有这样的老师而感到幸福和快乐的。我知道杨老师能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是与杨老师的努力分不开的。即使杨老师已经有了这么多的经验积累,但她还是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深刻的去钻研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这也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对于刚上任不久的我来说也没有那么认真的去备过课、查过资料,总感觉小学的知识太简单了没必要去付出那么多的功夫,今天听了杨老师的讲座,知道了杨老师有时也会为一节课查这么多的资料,学习这么多的知识,真的自感惭愧。

在教学方面,杨老师说:“教学机智是课前准备来的。”可以看出课前的备课是重中之重的,要想上好一节课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前对学生课上能够出现的各种反映做好预设,只有预设做充分了,在课堂上就不怕孩子们提问题了。现在提倡生本课堂,那么在生本课堂上老师放手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他们也许能够提出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了能够应变孩子们的这些问题,我们老师在课前更要做好预设,这样才能不会在课堂上被学生们的问题所难道。

在管理学生方面,杨老师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的习惯: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习惯。并介绍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其实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主要就是培养孩子各种习惯的阶段,只要孩子的习惯培养起来了,以后的学习也就变得轻松多了。但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习惯确实是一项大工程啊,自我教学一年多以来,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培养孩子们养成各种习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们每一个习惯的培养都需要老师下大功夫,不间断的慢慢去培养。孩子习惯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打持久战,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杨老师介绍自己培养孩子这些方面习惯的一些经验、做法也是很值的我去学习、借鉴的。

在管理学生方面杨老师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里,采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我想老师采用的各种方法只有适合孩子们的口味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比如她所采用的“三十颗星制”、“特别孩子特别对待”、“家校联系卡”、“小老师值班制”“元旦门票大比拼”、“期末考试合约制”、“神奇的本子”,都是结合他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所制定出来的,从介绍中可以看出杨老师是一位非常用心的老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神奇的本子”了,杨老师告诉孩子们发给他们的是一本“神本子”只要能够按老师说的去做就能考出很棒的成绩,孩子们带着激动的心情,按照杨老师所说的认真执行着,结果真的考试成绩都很棒。其实这只是一本很普通的本子而已,从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其实孩子们是多么的天真和单纯,但同时孩子们也都是很,我们老师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只要符合孩子们的心里需求,就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听过杨老师的几节课,都被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所感动着,课堂上孩子们的思维非常活跃,而且提出的问题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的那种质疑问难的习惯真的很值得我思考,当时我还想是不是课前老师已经做了工作呢?为什么他们班的孩子们这么厉害,在课堂上这么有胆量,完全无视听课老师的存在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还都说的这么合情合理。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正好点中要害,孩子们在提问题、解决问题中把课堂推向高潮,并且学到了超出课堂教学目标的更多知识。今天从杨老师的报告中找到了答案,杨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孩子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并且教会孩子们该如何去提问题,还在自己班里尝试让孩子去讲课,从这些方面来看,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必然的,是与杨老师精心的培养分不开的。

杨老师提出学生会学习的几个标志:1、会提问题是学生“学会学习”最显著的特征;2、“会讲”就会学;3、从学习中得到快乐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在杨老师的课上,从孩子们的表现中也可以看出这几点也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杨老师今天的成就是和她的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分不开的,与她比起来我轻松多了,但是还感觉总是没时间去读书、学习,也总在为自己找借口,其实有没有时间、想不想努力关键在于自己,我想以后我会多为学生想一想,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聆听杨一仁老师报告心得体会2

经过一天的认真学习,谆谆教诲还在耳畔,如坐春风,收获良多。我对语文的认识更深刻了,对语文新课标的了解更清楚了,对全国卷语文高考题的变化理解更深入了,使我认识到必须深深反思,2020年的新高考我们如何做得更好。

作为新高考的第二批试点省份,2020年高考将是新高考。语文、数学、英语仍使用全国卷,不分文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使用山东卷,每卷100分,时间90分钟,各科的组合不同,高考的时间战线将拉长。高考是指挥棒,题型和考查形式的变化,势必带来课堂和课本知识的改变。我们借鉴上海和浙江的高考改革经验,积极做出应对,尽量少走弯路。没有王教授的悉心讲解,我们怎能对新高考了解得如此透彻,怎能高屋建瓴第应对新高考和了解国家的新高考政策,并积极地做出复习策略的改变。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仅仅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传播正能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有责任、有理想、有担当、有国家意识的新青年。香港暴乱实际是教育的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我们要多进行正能量的传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崇拜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却不知为国默默奉献、鞠躬尽瘁的科学家,中国社会的悲哀,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们应该深深反思。

新高考讲求“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即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普通高中考试成绩,两个成绩是可见的,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认为唯分数是最公平的的,支持“两依据”。可是,“一参考”,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是考试,不是成绩,百姓并不买账,新高考的改革之路注定是崎岖而多波折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高考给学校的走班制带来了考验,教师资源、教室资源的不足暴露无遗,学生选科的杂乱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新高考也给高校的人才选拔与录取工作带来了困难,选择面变窄,程序更复杂,这都是考验。

2020年高考,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尽量多研究高考,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些。

听取了王教授的听课评课报告,对语文课特别是古诗文课的教学又有了深刻的认识,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背诵,古诗文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喜欢读、喜欢背诵,在读背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引领学生去全方位地品读诗文。新课改后,每课后思考题都引导学生学到了什么,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关注社会与现实。

总之,听取王敏勤教授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不能一心只教语文课,两耳不闻天下事,要研究国家的高考政策,洞察高考的变化,及时作出复习策略的改变。

聆听杨一仁老师报告心得体会3

听了王敏勤教授的报告,我受益匪浅,现将化学学习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

一、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

要想学好化学,必须先了解这门课程。课前一定要预习,在预习时,除了要把新课内容仔细读一遍外,还应在不懂处作上记号,并试着做一做课本上的练习。这样带着疑问、难点,听课的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高中化学内容比较多,知识比较零散,老师在讲课时,着重围绕重点内容进行讲授。因此大家要仔细听课真做笔记,这不仅有利于进行课后复习,掌握重点,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上课时“走神”。不过在记笔记时,要在听清楚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记重点、难点、疑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

二、常复习,多记忆。

课后应及时复习,认真做好作业,这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复习可采用课后复习、周后复习、单元复习、章节复习、综合复习等。复习的方法有复述、默写、做练习等。只有通过多次复习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化学有很多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掌握的元素周期表,还有许多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一些知识。这些内容都需要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它们多为学习化学的基础,若不能熟记,便会感到在“化学王国里”行走困难。要牢记化学的各个名词,定义,并且要仔细加以区分。常见的化学反应是必须牢记的,要会默写,条件(加热、光照、催化剂,箭头逆,不可逆都需要注意,反应过程的现象就不用说了,重要的都得记住。化学中的公式,就像记数学公式那样把它理解,记住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注意变通。

三、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以课本为主线,认真吃透课本,这是学好化学的根本。为此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一些图表、资料及选学内容。化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化学的同时,应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化学,体味化学,这样就能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四、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认真做好每一次分组实验,对实验所用的仪器、药品、装置以及实验原理、步骤、现象和注意事项,都必须弄清、记熟。

五、准备好两个笔记本。

一个“错题本”专记自己在练习、作业、考试中的错题,分析出错的原因记下正确和好的解法。另一个“好题本”对于一些好题,好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解题规律记下来,在考前看一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其实学好任何科目,不做题都是空的,化学一定要刷题,关于刷题,再推荐一套书:高考必刷题。哪里薄弱就刷哪里,如果你永远只是做你会做的,那么你的成绩永远提不上去。

聆听杨一仁老师报告心得体会4

9月12日,我们有幸听了王敏勤教授的专家报告,感触颇深。

态度决定高度。讲座中,王教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课程标准?几分钟后王教授给出示了答案。老师们每天都在谈课标,说课标,可是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课标。我们总是想当然,并不真正理解其实质,也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甚至是不假思索。如此态度之下,毫无高度可言!

怎样说教材?王教授指出了当前说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目标重视不够;说内容标准不够具体;对材料意图重视不够;教学建议和评价不完整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王教授作出了分析:说课程目标;说内容标准;说特点和结构;说教学建议;说评价建议;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

说教材已经不是新兴的辅教手段,而是作为教师的达标检测提到课改的日程上来,我们应更加积极地学习和进步。

抓住学生的志趣。王教授一句话点出了教育的本质,减负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可一旦形成了“志趣”,学习就成了“挡不住的诱惑”。学生目前缺乏内在的学习动机,没有学习的“志”和“趣”。这就是需要我们下功夫的地方。教师如何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如何把抽象知识具体化,如何点拨,如何评价,这些解决好,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是个大熔炉,要么变成钢,要么变成渣。没有资历,要有进取的态度;没有成绩,要有奋斗的决心;没有战略,要有成长的希望!王教授的报告,如重锤一击,使我豁然开朗。相信,如沐春风的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生涯中,绽放出一个个绚丽而夺目的硕果!

致谢王敏勤教授!

聆听杨一仁老师报告心得体会5

9月12日我们用一整天的时间聆听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长王敏勤教授专题讲座,王教授分别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新高考,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和微观的角度讲述了答题技巧,听后受益匪浅。下面我们就王教授谈到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王教授讲到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是:一个设想、两个支点、三个途径、四个问题和五个环节。

一个设想就是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实行了很多年,但很多地方都依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尽管从形式上似乎脱离了“应试”的外衣,但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上来看,依旧摆脱不了“分数棒”的影响,所以王老师在报告中提出要通过提高课堂效率实实在在的减轻学生的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复习的高效局面。

要想实现这个实现必须有两个支点,其中之一是教师要对课堂标准和教材有深刻的把握,之二则是培养学生有效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这两个支点则要依靠三个途径来实现:首先是“说教材”的活动,其次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再次就是“课例分析”。无论是哪个途径,我们以前其实都已经接触过。甚至是研究过,但通过王老师的具体分析,使我们对实现这一设想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当然还得考虑四个问题,分别是:目标问题、效率问题、方法问题和达标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设计前必须认真考虑这四个问题,然后依据五个环节来完成我们之前的设计。这五个环节是: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学指导、合作探究;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变式练习、扩展提高;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这五大方略中,尤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刻把握重要,教师如果对课程标准和教材不够熟悉,那么他的教学就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乱冲乱撞,所以要想综合运用这五大方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以为最根本的问题是首先得对我们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1、我们要想把握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掌握学科教材的整体排编,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短时间内肯定无法完成,这就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把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作为自己首要的业务内容,坚持每天看一点,每周、月看一点,在阅读和了解的过程中与自己、他人的教学过程进行比对结合,使自己的了解更为细致和深入。

2、可以先对本册教材相对的内容和课程标准进行分析,把自己的分析融入所教的课时中,再扩展到其他内容,这样对整体的结构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现在的教材都是都是呈螺旋分布的状态,我们可以教到哪、看到哪、学到哪。

3、以学校或教研组单位定期召开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讨会,借研讨会的形式使教师更进一步学习和了解。还可以以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展开研讨。

4、借助网络,在网络上积极搜索相关的资料,比如课程标准解读之类的内容,以加深对本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熟悉。

8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