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优秀事迹心得感悟

若水1139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以张连钢为带头人的青岛港集团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传承新时代奋斗精神,顽强挑战国际行业权威,锐意攻克世界技术难题,仅用 3 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嬗变,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优秀事迹心得感悟五篇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优秀事迹心得感悟篇一

“3年=30年;1台=2台;9个=60个。”

3年,走完国际上30年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历程;1台桥吊,在相同时间内干出国外自动化码头2台的作业量;9个远程操控员,替代传统码头前沿60个人的工作,“连钢创新团队”“智”造出独一无二的自动化码头。

2018年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上,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再捧桂冠,荣获“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大会主办方在颁奖词中,高度称赞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快、运行效率最高、作业增量最快的自动化码头,而且是全球唯一一个同时具备此“三个最”,为全球自动化码头的建设运营发展树立了典范、指引了路径。

“连钢创新团队”登上自动化码头的最高颁奖台,他们在舞台上闪闪发光,但聚光灯背后的辛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从外出求学遇挫,到决心自主研发新技术;从被国外专家质疑“中国制造”,到建成全球领先、亚洲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的成功,开启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更安全、零排放的“中国模式”,也标志着中国港口迅疾跨入第四代集装箱作业的全新时代。

“把报效国家、为国争光视为己任,把国家荣誉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精神支柱!丢什么不能丢士气,输什么不能输骨气!”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建成投产后,“连钢创新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再次踏上征程,为“中国‘智’造”、“中国速度”马不停蹄、日夜兼程,继续为中国港口书写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中国速度 唯快不破

在固有的思想里,如果在某个领域已经有了前者,那后来者是不是就注定不会超越他?“不是!”世界上本就没有永恒的事物,一切都在更迭前进。之前DPworld资深专家与张连钢打赌,“你们开港的效率肯定不会超过20自然箱/小时,输了请你们喝茅台!”那时外国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在几年之后,“连钢创新团队”会以不可思议的成绩证明,在中国人的眼里从来就没有不可能。

2017年12月3日,“以星芝加哥”轮靠泊自动化码头,0点20分开始作业。负责生产的操作部副经理王崇山一直盯着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数字,心跳随着数字的提高而加速。

“38.9”“39.1”“39.2”……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9点25分,屏幕上的数字定格在“39.6”。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在这座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码头上,自动化码头单机平均作业效率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

曾经认为中国港口不可能的外国专家愿赌服输,由往日的“指导”顾问,改拜“连钢创新团队”为“师傅”;曾经关于自动化码头单机效率能不能超过人工码头的争论也有了肯定的回答;曾经觉得刚起步的中国自动化码头比不上欧美国家钻研了20多年的成果的人,也刮目相看。在“连钢创新团队”看来,纪录就是用来打破的,你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外国人不行,不代表中国人也不行。

此后,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然成为世界单机作业效率纪录的“粉碎机”。今天,这一数字,经过一次又一次超越,已经升至44.6自然箱/小时,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要始终保持比全球同类码头单机平均效率高出50%”——这句话,张连钢说得底气十足。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受制于人,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根据生产实际来不断优化生产控制系统,让这个“大脑”越来越聪明。从开港作业至今,几个主要系统累计升级173次,优化功能2000多项。经过一次次优化升级,自动化码头流程管控系统已经成为一个有灵魂、会思考,可以智能决策、系统管理的“最强港口大脑”。

中国智造 引领潮流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山东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厚重嘱托;时隔不到一年,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天津港时再次对中国港口发展提出殷切希望:“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深深鼓舞了张连钢。从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立项起,他就定下了“全面超越一期码头,引领世界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潮流”的目标。这在“连钢创新团队”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期码头才运营一年多,设备和技术都已成型,已经是世界自动化码头的‘佼佼者’,前来‘拜师学艺’的技术团队踏破了门槛,为什么还要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自讨苦吃?”

虽然当时5G和氢燃料电池没有成熟应用于大型港口机械作业,但是张连钢还是决定瞄准这个领域,毕竟“氢+5G”是未来自动化行业竞争的蓝海,更是抢占新一轮智慧码头建设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回想起张连钢在二期码头建设动员会上的话,时任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副总经理的殷健至今热血沸腾,“要干,就要占领世界自动化码头技术的制高点;要干,就要引领世界未来港口的发展趋势;要干,就要干出百年不朽之作,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要干,就要让梦想在我们的手中变成现实!”

2018年8月,“连钢创新团队”吹响了自动化码头二期建设的号角。除了与老伙伴上海振华港机再度联手,华为、中国联通、航天科技等一批国内顶尖企业也加入进来。多家企业联合攻关,集成创新,誓将核心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将整个自动化码头的上下游供应链条留在民族企业中。

时间窗口不对,PLC直接无法建立连接;数据分片引起乱序,图像卡住……

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徐永宁和华为、中国联通等多家调试人员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和修改,解决了数据分片和时间窗口两个困扰已久的问题。2018年11月成功实现在5G网络下岸桥自动抓取和运输集装箱及高清视频数据回传的全场景应用。在 全球首个5G智慧港口发布会上,“连钢创新团队”赢得这样的评价:“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为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为世界5G应用奠定了基石。”

2019年11月28日,短短18个月,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二期建成投产运营,推出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再次以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全自动化码头科技向全球港航业奉献了“中国方案”,将世界高科技码头的王冠揽入怀中。

也许会有人好奇,为什么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二期可以建设那么快?“拼命都不一定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连钢创新团队”秉持着敢做、敢拼的精神,在自动化码头领域,一次次创新,一次次超越,赋予了山东港口青岛港与众不同的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此得到了如此生动、如此鲜活的实践!

截至2020年8月份,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获受理和授权国家专利112项(其中发明专利69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70余篇;软件著作权10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0余项。核心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这,就是“连钢创新团队”从2013年奋斗至今的丰硕成果。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中国“心”,不是上天恩赐给我们的,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中国人自己拼命干出来的!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上奔跑着的AGV、运行着的轨道吊,高高矗立的桥吊,永远铭刻着“连钢创新团队”对事业的激情,对国家的忠诚,对梦想的痴情!

那是一种爱岗敬业、为国奉献的主人翁精神!

那是一种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

那是一种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

那是一种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

那是一种精益求精、超越自我的工匠精神!

创新无止境,又启新征程。“连钢创新团队”永远奔驰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期待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为“中国智造”再添辉煌!

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优秀事迹心得感悟篇二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

“连钢创新团队”的成员们深刻地认识到: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在项目组长张连钢的带领下,

创新团队的25名成员,

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开始了全自动化码头的自主研发之路。

拼了命也得完成!

2013年10月23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从这天起,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组吹响了“集结号”。IT组、土建组、桥吊组等9个攻关小组,分兵出击、协同作战,打响了攻坚战。

他们先后召开了数千次专题分析论证会,用逆向推导、模拟仿真等方法逐步推进。那年,53岁的张连钢刚刚经历了一场肺癌手术,他和团队成员们吃住在办公室,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同事们都很心疼,他却说:“这个任务,拼了命也得完成。”

靠着拼命的干劲,连钢创新团队翻烂了一本本行业书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自动化码头拖运集装箱的工作,是由无人驾驶的AGV(自动导引车)完成,其核心技术掌握在欧洲厂商手中,因为指定配套产品,系统不开放等原因,项目组决定与国内设备供应商联手攻关。

攻坚克难,背水一战

2016年初,系统进入仿真测试阶段,可一上来就遇到了难题:两辆自动导引车要访问一个公共区域时,会互相等待,一旦等待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车辆等待,以至于交通堵塞,实际生产停滞。

测试不尽人意,团队几乎陷入绝望。要完成任务,只能背水一战。为寻找解决方案,团队一头扎进设备供应商位于上海的基地,加班熬夜,列出问题清单,归纳整理,逐一解决优化。大概用4个多月的时间,团队开始在码头现场进行设备测试,当天的测试场上,6辆自动导引车同时运行、穿梭自如。

码头上一共铺设了4万多个磁钉,根据磁钉定向,小车每经过的时候,都会报告自己的位置。这如同给每个导引车装上了“大脑”。这项技术打破了垄断,连钢创新团队的士气被再次激发。

他们接连向行业痛点发起挑战。为了降本提效,团队将国外普遍使用的铅酸电池换成碳酸锂电池,重量从14吨减至两吨,寿命从两年延至10年。

他们还在全球独创AGV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系统。这项新技术的成功使用,引来国外同行参观学习。

三年半,站在世界前列!

2017年5月11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开港作业,桥吊单机效率达到26.1自然箱/小时,创造了世界同行业最高效率,震惊了国际航运界!

连钢创新团队,用三年半走完了按常规需要8—10年的科研攻关路,建成了中国人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

这所全自动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比传统人工码头提升30%,减少作业人员80%,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

2018年6月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工程开建,短短18个月后,就建成投产运营,并推出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

截至2020年8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获受理和授权国家专利112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青岛港站在了世界港口自动化领域的最前沿。

“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说:“这个自动化码头,其实是实现了行业里的一个超越,这种码头不只是欧洲人能做,我们可以做得比他们更好。”

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优秀事迹心得感悟篇三

如果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来形容匠人精神,那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匠人,他们就是“连钢创新团队”。从2013年10月23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建开始,到2017年5月11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诞生,是他们勇担当、敢拼命、求创新、善钻研,用自强不息的奋斗创造着震撼世界的奇迹,也赋予了这座码头远超本身的意义。

中国志气 从零做起

“梦想只是开了一个头。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成为了未来港口的推门人;我们的一次成功探索,为港口的转型发展拉开了帷幕。”张连钢作为“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长,肩膀上扛着的除了荣誉,还有压力,但他并没有被压垮,反而还越发兴奋。2013年10月,张连钢接到任务时,正处于大病初愈的关键恢复期,可是他没有推辞,而是觉得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为中国建设属于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是张连钢20多年的梦想。随后,张连钢就把从青岛港各基层单位抽调的8名IT、流程、设备、土建等方面的专家集聚在一起,开始了历时数年冲击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的艰难跋涉……

立项之初,项目组成员连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没吃过猪肉,但总要见见猪跑。”抱着勤学好问的心态,张连钢带领团队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但国外同行却对核心技术“三缄其口”。另外方专家还表示凭借中国的技术想要独自建设码头最少需要10年的时间,也可以直接购买成熟技术,但价格怕是难以负担。通过交流,项目组成员发现国外同行彬彬有礼背后的傲慢和不屑,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了深深的不甘。

“跑了一圈有收获,但求不到‘真经’。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成功还得依靠我们自己!” 张连钢沉闷了一路,最后面无表情地扔出了两句话。正是因为做出了这个决定,所以项目组成员都在心里卯足了劲,开始“恶补”关于自动化码头的相关知识。面对超过几十个专业的内容,每个人都忙成了“陀螺”,开启“连轴转”模式,翻烂了一本本行业书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考察报告,夜以继日召开了数千次专题分析论证会,用计算分析、逆向推导、模拟仿真等方法艰难推进,打响了一场自主创新攻坚战役。

“皇天不负有心人”,为了让“中国智造”的旗帜在全球自动化码头的高峰上高高飘扬,团队成员咬牙坚持,终于将涉及十几个学科和专业、纷繁复杂的信息关联成串,捋顺出码头的轮廓,并朝着目标稳步向前。

中国锐气 敢为人先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创新就是走没有人走过的路,做没有人做过的事,吃没有人吃过的苦,“连钢创新团队”之所以用“创新”二字形容,原因就在于此。

自动化码头拖运集装箱的工作,是由无人驾驶的AGV(自动导引车)完成。其核心技术是ECS系统,掌握在欧洲技术咨询商手中。因为指定配套产品系统不开放,项目组决定放弃欧洲方案,与设备制造方上海振华联手攻关。

当时,业界对青岛港的选择众说纷纭,甚至有国外专家直接质疑:中国有能力独自研发ECS系统?2016年初,项目组对ECS研发进行阶段评估后,发现功能根本达不到需求。“码头几十个亿的投资,可能就转不起来,开工时间也将拖后好几年。”面对无法承担的后果,项目组成员一度迷茫困惑,是张连钢率先打破了沉默:“做不好,我们排队跳海就行了。我第一个跳。”这句话犹如惊雷炸响在每一个人的胸腔,饱含着破釜沉舟的必胜决心。

后来,他们决定,必须采用非常规手段,彻底跳出原来的思维圈。在上海长兴岛一间封闭的会议室内,攻关小组吃喝拉撒不出方圆100米。经过了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经历了近百次失败,终于有了突破。在2016年8月的测试中,无论是模拟仿真系统,还是现场,6辆车都在流畅运转,现场成员忍不住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在设备执行系统方面,设备组用创新设计降低成本,核心设备比欧洲同类码头节约成本数亿元,其中轨道梁可做到10年免维护。特别针对AGV的设计,项目组算了一笔账:如果采用国外主流的铅酸电池,寿命短,污染大,码头规模化后要配备超过1000吨的铅酸电池,每周就要淘汰10吨电池。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大胆采用先进的钛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设计制造了世界首台不用换电池的AGV,每个作业循环自动完成充电,巡航里程无限制,不但节能环保,而且设备减重十几吨,实现了低成本、小容量、长寿命、轻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一举节省换电站建设成本过亿元。

负责工程设备技术的殷健创新提出了“一横一竖一全”的最优建设原则,使三大设备的调试与土建工程可同时进行,集成方案实现各专业、各系统的“并行迭代推进”,成为了短周期、高效率建设自动化码头的典范;负责IT系统研发的李永翠和同事们用了几个月,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最终成功使AGV“解锁”;负责作业的李波、管廷敬、耿卫宁等做了40多个闸口方案,设计了高效、便捷的进出分离式闸口;负责土建的周兆君以一当十……这个团队被外方专家评价为“所见过的技术水平最高的码头方工程师团队”。

中国正气 工匠精神

“连钢创新团队”把创新、科学、严谨、报国作为核心精神,并表示愿意为了中国港口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独一无二的意义,或为人父母、子女、伴侣,或为成就大业。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连钢创新团队”为了成就“中国制造”,只能将家庭的责任置于国家之后,也许他们不是称职的家人,但对于国家,他们是符合时代的英雄,也是社会的楷模。

管廷敬因为首船测试,几乎没有机会看望生病的母亲,甚至母亲在家中意外去世时,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甚至处理完母亲后事之后,还匆匆赶回码头。回想起这件事,管廷敬红着眼睛说:“我觉得特别对不起我妈……”

徐永宁面对癌症的妻子和冲刺阶段的项目,他只能坚持每天早早送妻子去医院治疗,再赶到单位一头扎进调试工作中,如此反复一年多时间,人累瘦了十几斤,但工作硬是半点没有耽误进度。在尽了最大努力后妻子还是离开了他,当团队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统时,徐永宁独自遥望着远处的码头,任泪水流淌,久久没有说话……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们也会做同样的选择。“能建设中国自己的一流全自动化码头,此生不算虚度!”

随着汽笛鸣响,生产控制中心一声令下,码头上顿时生动起来,桥吊、AGV、轨道吊快速运转,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安全员、指挥手的身影穿梭和对讲机呼叫,只有数千个集装箱或装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准。

20:20,一组统计数据跃然眼前:本次作业完成3858个自然箱,桥吊单机效率达到26.1个自然箱/小时,船时效率达到161.2个自然箱/小时,创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商业运营首船作业最高效率——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诞生了!

“连钢创新团队”的成员们眼含热泪见证了这个时刻。

他们在码头上安家,从荒芜中启航,从迷茫中觉醒,走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把“5+2”、“白+黑”作为生活常态,付出了无数心血。当码头横空出世、石破天惊时,所有的付出终究有了回报。曾经他们被孤立、被质疑、被嘲讽,但在成功时,其他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没有不可能!

心中有家国,脚下有方向。明天,“连钢创新团队”将向着更加浩瀚辽阔的星辰大海,开启壮阔雄奇的新一轮远征。

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优秀事迹心得感悟篇四

2013年10月,山东港口青岛港组建以张连钢为组长的自动化码头项目组。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摆在他们眼前的只有一条海岸线和一片待平整的土地……

2020年12月,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德翔普南”轮作业中,创出47.6自然箱/小时的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世界纪录。

他们,是中国智慧港口的“拓荒人”。

·拒绝“天价”,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代表港口集装箱装卸的高端形态,中国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七席,但在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闻,因为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

青岛港在2013年决定建设自动化码头,而重任就交给了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钢——一名有30多年码头管理、设备管理和科技创新经验的老港口人。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首创的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建设工地上,与施工方研究优化施工方案。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取经”,但国外同行却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

“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只能远远观望,更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当时,大家心里特别窝火。”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说。

国外同行只给连钢团队一条路:买,而且开出了天价!

这样的方案被张连钢否了,不仅仅是因为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不向青岛港开放,码头投产后青岛港无法根据自身生产实际优化系统。

“每个港口特点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张连钢说,“我们要根据青岛港口实际、货源结构、码头流程、操作习惯等,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自主创新,为自动化码头装上“中国大脑”

设计之初,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状况。“码头要用什么设备、怎么布局、怎么控制运转、运行后有什么问题,我们统统没概念,所有细节都要一一设计。”李永翠说。

在“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中摸爬滚打,自动化码头轮廓在连钢团队的图纸上一点一点成型。仅仅是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他们就设计了40多稿方案,有时已敲定方案,因为一个细节调整,所有数据都要重新核算。

一个个通宵达旦,一次次推倒重来,连钢团队仅用15个月就完成了码头的设计方案,这项工作在国外至少需要三年。

在码头建造和设备研发上,连钢创新团队同样是从零起步,而且要做到比国外自动化码头更好。以自动导引车(AGV)为例,连钢创新团队打破全球通用的铅酸电池技术垄断,研发了基于钛酸锂电池的小容量、长寿命、高功率的动力系统和循环充电模式,AGV电池重量从13吨减为2吨,寿命从2年延长为10年。

解决世界性技术难题的一连串自主创新,组成了“中国大脑”的自动化码头:

首创港口大型机械“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及系统,解决了港口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世界性难题;

采用物联网感知、通信导航、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码头作业的全流程智能调度和智能化高效管理;

……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有受理和授权专利107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讨论由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首创的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方案。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超越自我,成“智慧码头”领跑者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开港运营,在“中远法国”轮作业中,桥吊单机效率达26.1自然箱/小时。国外自动化码头的桥吊单机效率要达到25自然箱/小时,至少要开港1年以上。

此后,连钢创新团队不断完善码头系统功能和作业流程,提升作业效率。2017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他们一举创出单机效率39.6自然箱/小时的新纪录,标志着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单机效率全面超越人工码头。

今年12月17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德翔普南”轮作业中,创出桥吊单机作业效率47.6自然箱/小时,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世界纪录。

在二期工程建设中,连钢创新团队没有简单复制,而是不断突破自我。他们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组为自动化轨道吊提供动力,不仅减轻设备自重约10吨,降低了设备机构复杂度、设备维保量和维修费用,提高了发电效率,而且实现零排放。

“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专属’,他们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张连钢说。

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优秀事迹心得感悟篇五

近日,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再次传来捷报,“连钢创新团队”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47.6自然箱/小时,第六次刷新了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

“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青岛港首席高级工程师张连钢回忆,2013年码头规划立项时,全球30多个自动化码头中没有一个来自中国,项目组曾到国外考察,但国外同行们对数据和技术规范“连捂带盖”,甚至都不允许到现场近距离观看。

张连钢:那时候见过自动化码头的,可能很少几个人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我们还是有这个方面的决心、信心,通过我们整个团队的努力,一定要一个一个去克服。

一切从零开始,连钢创新团队迎难而上。团队25名成员成立了桥吊、轨道吊、闸口等9个攻关小组分兵出击、协同作战。团队成员李永翠说,见证这段艰难历程的,是几十万字的分析论证报告和三千多份技术讨论会议记录。

李永翠:研发的过程很坎坷,我们的问题清单都一长串,当时我们压力都特别大。最后想了办法,跟我们的合作方一起封闭开发,就感觉那时候已经没有晚上的概念了。

连钢创新团队仅用3年半的时间自主设计建成了亚洲首个真正意义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开创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零排放的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先河,为全球智慧港口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青岛港首席高级工程师张连钢:随着自动化码头的建设,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时代的发展,这个发展就要求我们要持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和引领这个时代的发展。

全自动化码头是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和业务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工程,为了让“中国智造”的旗帜在全球自动化码头的高峰上高高飘扬,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与时间赛跑,向难题叫板,同困难抗争,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大胆地走自主攻关、自主创新的路,终于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更为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时代楷模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优秀事迹心得感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热搜

662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