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2021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

2021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2021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

十四五规划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那么大家学习完十四五规划的内容有什么心得体会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

2021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一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总结了我国“十三五”期间取得的历史性发展成就,科学擘画了我国“十四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广大年轻干部要继续坚定信心,将个人规划融入国家“十四五”蓝图中,做到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大口吃下“三碗面”,为祖国“十四五”建设添砖加瓦。

第一碗面:吃透“上面”的政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十四五”的大考中,年轻干部只有牢牢把握政策理论主心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方向不偏、有据可循。学习政策是每位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年轻干部更要不断加快新理论、新政策、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掌握和消化吸收,养成每日阅读时政新闻的习惯,通过上级文件条令、重大会议事项精神,领会政策的实质精髓,同时将对政策的理解与把握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让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越发通畅,激活“神经末梢”,进而争做工作领域的“活字典”和“政策通”。

第二碗面:吃透“下面”的情况。“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是一本丰富多彩的大百科全书,党员干部在机关大院“喊口号”、在办公室里“遥控指挥”是永远无法洞悉基层群众的“疑难杂症”、难以抓住“主要矛盾”的。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年轻干部只有肯“身入”基层并积极“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发现第一线的问题、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开展第一步工作,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且有“术”,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三碗面:吃透“里面”的本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年轻干部要在经风雨、见世面中真刀真枪锤炼能力、自我修炼干事本领,努力提高“七种能力”。“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年轻干部要提振“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心,激发“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面对“老大难问题”,要勇扛“千钧担”,要敢接“烫手山芋”,把“怎么办”变成“我可以”,把“要我上”变成“我要上”,充分发挥年轻的闯劲、干劲,勇于解题、精于破题、善于答题。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驶向“十四五”航程,“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年轻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要大口吃下这“三碗面”,担负起时代使命,做群众的暖心人。

2021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二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十四五”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布局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也提出了“五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五年。“五个坚持”的提出,为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前进动力和不竭源泉,绘制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起坚固“红”色堡垒。可以说,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也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长期执政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每个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时刻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是每个党员干部的处事原则。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想要实现二〇三五远景目标,广大党员干部就要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不断找问题、挖根源、想办法、促落实,以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为导向,提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起坚固红色堡垒。

坚持人民为中心,扎根发展“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决定了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服务群众为办事准则,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才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把群众放在首位,以群众需求作为改革方向,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坚持人民为中心,不能仅仅“浮于其表”,做“面子工程”,而应该深深扎根于发展的“黄土地”,以“眼皮”贴近“地皮”,双脚代替车轮,丈量群众的需求和现实之间的距离。

坚持新发展理念,走好“绿”色发展脚步。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说,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环境治理一直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难题,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走好“绿色脚步”逐步成为新发展的“指挥棒”和“定盘星”,要经济更要生态,要资产更要自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发展的重要部分不是一句空话套话,更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日后新发展的基本准则。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谋划发展宏伟“蓝”图。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2年来,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全面展开,不断深化,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社会生产力。当前,改革开放来到了深水区,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改革开放来到了新的历史关头,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难度增加,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就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统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探索顶层设计和实践的相互联系。深化改革开放,需要创新和完善体制,促进结构调整,使发展充满生机活力和科学有序,以全新的姿态,谋划发展宏伟蓝图。

坚持系统观念,积极贡献“金”点子。系统观念,是一种统筹兼顾、着眼全局的思维。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大亮点,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一个创新点,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的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就要进行认真思考,条分缕析,综合研判,联系理论实际,做到未雨绸缪、把握主动,精准施策、正确应对。这就更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结合实际工作,不断提出发展“金点子”,提供新方向。在即将进入的“十四五”时期,就更要加强全局性谋划,跳出地方“小圈子”,仰望区域“大舞台”,确保站位高远。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能力和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广大党员干部要着眼眼前事,思考新方法,提出“金点子”,上下“一盘棋”,绘制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1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一、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6%,预计“十三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三五”时期实现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建议》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充分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从目标导向看,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建议》细化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紧紧锚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从问题导向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牢牢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实际效果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着重关注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十四五”时期,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二、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影响而面临冲击。从国内情况看,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更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建议》强调,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四五”时期,要围绕实现这一目标,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坚持振兴实体经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补齐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配套政策等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加快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同时,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三、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随着我国迈入新发展阶段,改革也面临新的任务,必须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多的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国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推进对外开放也提出新的要求。要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走得更远,到2025年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过多年改革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十四五”时期,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进一步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十四五”时期,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持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稳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安全保障,促进共同发展。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四、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建议》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建议》提出,到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同时,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五、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解决过去多年积累的大量环境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平衡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建议》提出,要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措并举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法律和政策保障,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

六、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期盼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建议》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实现这一目标,要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多措并举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既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又要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还要不断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建议》提出,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建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要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建议》提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要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七、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议》在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国家行政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以及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十四五”时期,要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要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展望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四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赴地方考察,就“十四五”规划开门问策,听取大家对当前经济形势、“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强调要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我们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2020足迹,回顾总书记问策“十四五”之路。

4次调研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2020年7月到10月,习近平先后前往吉林、安徽、湖南、广东等地调研考察,就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7场座谈会

2020年7月到9月,3个月的时间内,习近平相继主持召开了7场座谈会,包括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7场座谈会的安排,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

61位嘉宾现场发言

在7场座谈会上,共有61位各界人士现场发言,对“十四五”建言献策。其中有7位企业家、10位党外人士、5位党政官员、9位经济社会领域专家、10位科学家、10位基层代表和10位教文卫体领域专家。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

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编制实施8个,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习近平强调,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2021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五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体现了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均达到新高度。我们要全面理解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贯穿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确立“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顺应我国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发展格局变化的必然要求。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十四五”时期,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更加充分,使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平衡协调,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进一步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这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既是问题之所在,又是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之所在。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高质量供给加快成长、升级需求得到有效满足的过程,这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一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政治、科技、安全等格局出现深刻调整。同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合作与共赢仍是人类共同期盼,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仍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十四五”时期,在大变局中掌握战略主动,在大挑战中用好战略机遇,关键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内在统一的。坚持高质量发展,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形成供需有效衔接、良性互动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

深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需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也是各类风险易发多发阶段。深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跨越的关口。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质量不高,往往会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不断产生和累积风险隐患,而坚持高质量发展既有利于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也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抵御各种冲击的能力和韧性。高质量发展对应的是低风险隐患,低质量发展对应的是高风险隐患。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必然选择。

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但决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摹版”和“翻版”,它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和特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跨越,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进一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真正开好局、起好步。

精准把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需要正确认识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使各地区各部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一体遵循,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式和成效。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并全面阐释了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把坚持新发展理念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对发展内涵作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全方位拓展,使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新发展理念一以贯之地贯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提升发展的质量、效率和动力,努力实现“三大变革”,这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内在统一的这“三大变革”,核心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标志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途径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全面有效推动“三大变革”,才能持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把有限资源配置到高效领域,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结构的动态平衡。

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为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有机统一,这是多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好的质量、结构、效益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经济结构趋于均衡协调,质量效益才能不断提升。同时,发展应充分发挥增长潜力,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协同实现质的提升和量的扩大,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确保安全发展。当今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存量矛盾和新增风险相互交织。我们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确保高质量发展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中推进,同时以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要按照《建议》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要求,切实抓好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工作,防范各类风险累积叠加。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转危为安、化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了“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靶心”,瞄准“靶心”才能走对路子,使发展再上新台阶;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了经济工作的“纲”,“纲举”才能“目张”。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主题同主线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二者统一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之中。

将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对经济工作的要求,而且是贯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进,拓展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使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得到全面体现。

用心用力把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落到实处

落实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是涉及面很广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建立有效管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强化科学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考核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抓住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重要标准,对各地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三大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发展综合质量效益的情况进行综合绩效评价。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差异性,重在纵向对比,避免相互攀比。要充分体现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要求,促进树立正确政绩观,突出重改革、重实干、重实绩导向,对真正敢于干事创业、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实行激励和容错,把考评结果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各级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对影响高质量发展的行为,需要严肃问责、及时纠偏。

强化政策支持引导。要与时俱进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提高精准性,增强决策质量和实效。政策体系需要同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办法等协调推进。要把提高经济效率,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等作为决策重点,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激励市场主体加快科技创新,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目标、标准和政策,为各地区各部门提供工作依据和遵循,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性、整体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支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途径,形成比学赶帮、因地制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要根据各地区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国土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要做好国家规划同地方规划的有效衔接,加强中央与地方的高效协调。

强化干部人才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要加强党对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坚持德才兼备,突出政治引领,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特殊重要性,使新发展理念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使高质量发展真正落地落细落实。要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选拔任用忠诚干净担当、专业能力突出的干部,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务实、胜任领导高质量发展的干部人才队伍。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锻炼干部、识别干部、培养干部,根据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干部人才布局,有力保障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得到持续有效贯彻落实。


2021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2021十四五工作规划学习心得最新五篇

2020十四五规划工作学习心得感悟五篇

学习十四五发展规划个人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800字范文5篇

学习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800字优秀范文五篇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内容学习心得五篇

展望2035远景目标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0十三五工作总结及十四五工作规划范文5篇

2020青春新征程奋进十四五直播观后感心得感悟五篇

红领巾相约2035观后感个人感悟5篇

635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