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事迹心得感想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用一言一行,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先这位优秀的党员致敬!今天小编整理了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事迹心得感想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事迹学习心得1

周永开同志——

一辈子践行初心使命的“花萼愚公”

周永开,男,汉族,四川巴中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参加工作,同年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1991年6月离休。

周永开同志是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典范,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解放前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在职期间,他恪尽职守、苦干实干,带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顶着压力查办案件,坚决同腐败行为作斗争。离休后,他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牵头组建退休干部义务护林队,不遗余力参与万源市花萼山护林造林,推动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终以旺盛的革命热情践行“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的朴实承诺。他把群众当亲人,多次拿出离休费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先后捐资18.9万余元,连续10余年资助数十名花萼山贫困学生。他自掏腰包为花萼山群众购买中药材种苗,推动成立川陕萼贝专业合作社,带动老区人民规模种植、脱贫致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他对自己和家人始终严格要求,主动放弃单位集资建房选房名额,至今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家属院,绝大部分家具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的用品。周永开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一辈子奉献给了革命老区,奉献给了花萼山,被当地人称颂为“花萼愚公”。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事迹学习心得2

周永开:党是一生的追随

四川达州,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峦叠嶂。一位老纪检监察干部种下的“清风林”和整片森林融为一体,共同守护着长江上游水系。

这位老人是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永开。今年92岁的他,1991年6月离休后,一直带领乡亲们在花萼山植树护林。

认真、较真,是周永开最鲜明的性格特征。时至今日,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了4年零40天的纪委书记。他反复强调:“当纪委书记,就要敢于较真碰硬,敢于坚持原则。”提起当年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是顶着压力查办了两个地区副专员的案件。“我一生最痛恨的是对党不忠诚、背着组织干坏事的干部,今天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最英明的决策。”

“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离休后,周永开寻思着要贡献余热,便带着两名退休干部奔赴花萼山。

“莫砍树,不打猎,为了子孙后代要保护好山林。”他走遍花萼山11个乡镇30多个村宣传保护山林,长时间蹲点护林。山上条件艰苦,巡山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只能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虽然时常感冒咳嗽、腰酸背痛,但他仍然坚持着。

周永开的苦心有了回报:保护山林逐渐成为大多数村民的习惯,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以前的荒芜之地,如今绿树成荫,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国家社会公益项目实验基地。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事迹学习心得3

周永开

今年疫情期间,九旬老地下党员、四川达州纪委干部周永开、吴应明夫妇,颤颤巍巍地将10万元积蓄捐给武汉抗疫一线。

入党75年来,他们忘我奉献早就习以为常。

1945年,面对杀头的白色恐怖,周永开夫妇加入中共地下党,反抗国民党暴政,亲率武装起义迎来解放。

1984年,四川达州办成反腐大案“扳倒李作乾”。李是罐头厂厂长,光环无数却欺男霸女,时任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的周永开拍案而起:“处理不了,我不当这个官!”李作乾被逮捕时,鞭炮声响彻云天。

1994年,离休后的周永开带着两名老干部上山护林,志气不减当年:“护林不成功就跳崖!”

他上的花萼山是红军血战万源的主战场,生态破坏严重。他们上山要走两天,晚上打地铺,极其清苦。他曾昏迷摔伤,伤愈后仍然坚持。

周永开带头一干就是20来年,护林上万亩,手植千亩“清风林”,推动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称作“四川的杨善洲”。

他关心青少年走正路,带头捐资在多个红色学校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已颁发17届。2018年他再次捐资10万元。

周永开夫妇对自己却格外苛刻,局级离休却只住50平方米的旧房子,用旧家具旧衣服。誓言身后把房子、财产、遗体全捐出。

“作为共产党员,一切都应交给党和人民。”他的心里,丝毫没有自己。

王正谱强调,周永开同志是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典范,是全省广大共产党员的优秀榜样。正是有一批批如周永开同志一样的共产党员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才使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向周永开同志学习、向榜样看齐,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有为、砥砺前行,为推动治蜀兴川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事迹学习心得4

社会对他的关注大多集中于7月之后,各大媒体相继到访记录他的人生故事。

连日的阴雨终于在10月16日转暖。达州市通川区政府对面,两个人站在一个门廊口,商量如何布置这里。门廊墙壁刷得雪白。十多天前,这上面贴满开锁、疏通下水道等广告。穿过门廊,是一个颇有些年月的生活区。

楼宇外墙满是岁月斑驳的痕迹,楼梯间里更明显。走上五楼,右边的一户,铁门有些锈迹。

听见敲门声,一个老人打开门。灰色铁门发出嘎吱嘎吱声响。老人穿着深蓝色的夹克,眉眼间净是笑意。

“你们好,我就是周永开。”对于记者的到访,91岁的周永开很高兴,“我希望我做的这点事情,能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只要有需要,他就会去做

与周老的交流,从一个多月前的长途跋涉开始。

9月5日,周永开和老伴很早就起床,收拾行李,穿戴整齐,戴上党徽。他们要去老家——巴中市的化成小学、奇章中学,给老师和学生颁发“共产主义奖学金”。从达州到巴中150公里,对于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言,并不轻松。

1945年初秋,周永开17岁,在这里读书。彼时,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地下党员。在他们的启蒙和指引下,一天他和老师借着月光来到学校后山,面对着巍峨的青山,注视着鲜艳的党旗,悄然且肃穆,庄重又激动。他在川北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王朴庵领誓下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时不敢大声讲话,但是我觉得我血液都在燃烧,我感觉我从来没有那时那样高兴,我做梦都想加入共产党!”说到入党,周永开的情绪有些激动。因为上了年纪,他的眼角时常潮润,他伸手揉了揉眼睛,手背上的皮肤和眼角一样,松弛,堆满皱褶。

入党后,周永开在巴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长达五年。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周永开曾先后任中共巴中县委书记、达县地委副书记、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等职务。

后来,他在这两所学校倡导成立奖学金,每到开学季均到场颁发,讲一堂党课,基本从没缺席。“一两个小时不歇气,语言活泼生动,几乎没一句重复的话,大家都听得来劲。”化成小学校长邓多清说。

对自己的坚持,他又重复了一遍见面时说的话:希望“能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与他共事过的同事解释更简单:“他觉得只要有人需要他,他就会去做。”

正是这一朴素的理念,让他在上世纪50年代每天上山下乡,发动老百姓不要滥砍滥伐、用巴茅草作燃料。“下雨天路滑得不得了,只有穿草鞋。天天跑田坎,跑烂了十多双草鞋。”他因此得名“草鞋书记”。

还有当时轰动全国的“扳倒李作乾”案。周永开还清晰记得,违法乱纪的罐头厂厂长李作乾被逮捕后,“厂里特别闹热,看得出来群众特别激动!”

社会对他的关注也大多集中于7月之后,各大媒体相继到访记录他的人生故事。而年逾九旬的周永开只要身体允许,就会尽量接受采访。就算身体不适,他也会在恢复后第一时间联系媒体,告知他们“身体已经好转了”。

达州市纪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次采访都长达几个小时。我有时候在旁边坐着都觉得累了,他还一直讲,他觉得他需要讲。”

“我现在能做的事情不算多,但是我会一直关注国家,也会关注我身边的社会。”每天下楼去家附近的公园走一圈,是周永开的必修课。

正是国庆前夕,他看到进小区的门廊墙上布满广告,就决定自费清理。小区管理方听说了之后,先一步做了处理。10月3日,在成都参加完“四川最美老人”评选活动回家后,看到白白的墙壁,周永开乐得合不拢嘴。

在周永开看来,这些简而言之就是,“只要给群众一碗水,他们就会还一桶蜜。”

不能徒手走到人生终点

今年夏天,周永开瞒着家里人,拉上了几个老同事,坐了近3个小时的车赶到花萼山。面对家人的担心,他有些不好意思,只顾偷偷笑,“我挂念那里的百姓,既怕生态没有保护好,又怕百姓没有富起来。”

1991年,周永开退休了。本该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他却不想就此退场。“虽然从组织上退休了,但是事业上不能退休”。

他一头扎进了农村,经过50多天的调研,对两个组进行逐一访问,写成三万字的报告,“看清社会和群众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真正让我打定主意要干下去的,是一户农民家里挂的一幅字,上面写着‘坟墓,是人的终结,但不能徒手走进去’。”

因为久坐,周永开靠在沙发上几乎使不上力,整个身体会往下滑。他发现自己坐得不正了,就把双手放在沙发上,伸开五指,手臂微微发抖开始用力,正了正自己的身子。

坐正后,周永开感慨地说,当时60岁的他,看到那幅字第一反应就是,“一户农民都有如此觉悟,自己更要用行动回报党!”

周永开把目光投向了万源县花萼山。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山上生态破坏严重,一些老乡家庭非常困难,“他们的贫困光靠自己的力量根本走不出来。”

1994年,他正式入驻花萼山。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季,大雪正覆盖着花萼山,晚上11点,从海拔2300米的山梁上传来了喊叫声,我带人去接应,从黑夜里走出5个人,为首的老者满头雪花。”花萼山项家坪村的马大得这样回忆初次见到周永开上山的情景。

二十多年里,周永开多次受伤,却从没想过放弃。在孙女周婧的记忆中,爷爷摔伤最严重的一次是在2006年,当时78岁的周老在巡山时一不小心栽到近3米高的石坎下。当人们发现时,他头部鲜血直流,早已不省人事。

“就在医院住的时间比较长一点,但是每一次只要好了之后他又上了山。”周婧告诉记者。

如今周永开依旧每年要去几次花萼山,“因为我热爱那里。”

除了保护花萼山的生态,他还做了许多事——保护野生腊梅,将腊梅申请为达州市花;拍摄《巴山教魂》《血战万源》教育纪录片,推动中小学生学习红军精神;成立巴渠共运友好学校联谊会,设立奖学金,用革命精神对孩子们进行教育。

当被问及这些年花费了多少钱时,他笑着摆了摆手说:“不知道,也不重要。我是农民的孩子,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党给我的,我要把我所得的回馈给党和人民。”

由己及人方能由己及天下

对于金钱的认识,周永开比其他大部分人的确更豁达。这其中,年龄也许占了一部分原因,但绝不是全部。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每次上山前,周永开都要动员身边的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这家给100元、那家给100元,早已数不清给了多少次了。

护山养林时买树苗、给学校配备发电机、帮村里出资修路、资助贫困学生……这个捐了不知多少钱的老人,如今住的是60平方米的老房子。环顾四周,上白下绿的粉刷是上个世纪标配。沙发是老式的,因为皮革破损,上面铺了一张床单。案几上放着毛泽东塑像。其他家具是儿女们淘汰不用搬来的,平添了些许沧桑。

“其实,爷爷是有机会换房的。”周婧回忆,十多年前单位集资建房,论资历和职级,他第一个选,但他没要。“爷爷说,我退出,年轻同志就有机会。我们已经习惯他这样了。”

夫妇俩已过鲐背之年,生活不方便。子女又忙于工作等事,就请了一名保姆唐荣玉照料周永开与老伴的日常生活。在唐荣玉眼里,“世界上找不到他这种人”,“平常都是省吃俭用……净是七八十年代的衣服,吃饭都是简单的两菜一汤。”

但就在今年7月,周永开没有和家人商量,交了一笔特殊党费,一共10万元。

“我们是在很多记者集中来家里采访时才知道这回事儿,没人感到惊讶。”周婧说,在周永开退休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家人的不理解早在他的感化下,慢慢变成了支持。

在问及此事时,周永开只说了句,“由己及人方能由己及天下”,就结束了话题。

在家人眼里,周永开是一个“没有小家概念的人”。上世纪80年代,周永开任地委副书记,妻子吴应明是一般干部。当时组织部门拟提拔她为副县级。周永开得知后,找到当时的地委书记说,吴应明能力和文化都很有限,提拔的话,“群众有意见,也影响党的形象”。

“小时候我很少见到他,婆婆总对我说,‘爷爷出去了’。”周婧告诉记者,“但他在哪里,在做什么,我都不知道。”对她而言,儿时对爷爷的印象就是“一见面就会教育我们要爱国爱党”。

周婧说:“他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进行言传身教。”当时周婧还在万源做公安工作,有一次爷孙俩同上花萼山,“山上没有路,我根本不知道怎么走。但他对山里的情况非常熟悉,家家户户都欢迎他。也是那时,他教会我和老百姓打交道要用心。”

周永开家中有20多人,其中10人是共产党员。对家人和后辈,周永开要求严格。8年前,他专门设立了一个“家魂奖”,每年评奖一次,每次评选一人,在家庭成员中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首先要是共产党员且坚定不移跟党走,其次还要在工作中是先进,并且为社会做了公益事业的,才能得这个奖。”周永开说。

回顾91岁的周永开一路走来的路,无一不印证了他所说的那一句“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

巴州区委党史办原副主任汪开桂说:“周永开一生都是一根红线拉到底,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坚守信仰底线、人格底线和责任底线,是巴中几十年来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活教材。”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事迹学习心得5

四川达州。一排斑嘴鸭,掠过天际。每年春夏,它们离开南亚次大陆,飞越喜马拉雅山,在四川境内停留。斑嘴鸭羽翼之下,花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层峦叠嶂、绿树葱茏,呈现一派盎然生机——一位老纪检监察干部种下的“清风林”和整片森林融为一体,共同守护着长江上游重要的水系。

这位老人叫周永开,今年91岁。曾任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的他,离休后28年不改为民本色,在花萼山带领乡亲们植树护林。

7月4日,有着74年党龄的周永开,站在达州市纪委监委小礼堂鲜红的党旗下,再次举起右手,与百名纪检监察干部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岁月深刻的鱼尾纹下,是老人激动的泪花和坚定的目光。在建党98周年前夕,周永开拿出节俭下来的10万元退休工资,郑重向党组织交了一笔党费。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忠诚——青山常在,初心不改,信仰永存。

“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党和人民满意就行了”

1945年初秋,黎明前的夜幕下,现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后山。

在川北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王朴庵领誓下,17岁的周永开握指成拳,郑重宣誓。特殊环境下,尽管宣誓者刻意压低了声音,但那澎湃着的激情萦绕在周永开的日后岁月。“那个场景始终就在眼前。党旗真红!感觉血液都要燃烧起来。”

“要做群众的模范”,这个朴素的初心让周永开无论在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坦然面对,信念不变。

上世纪50年代末,滥砍滥伐造成原巴中县群众生活燃料极度缺乏。县委决定大栽生长期短的巴茅草作燃料,由时任县委副书记周永开负责落实。

到各乡发动群众,走的都是土路,下雨天只有穿草鞋才不会滑倒。周永开跑遍原巴中县大小上百个村落,穿烂10多双草鞋。当农家护院的狗见到他都不叫时,巴中群众最大的困难解决了。“因为田坎跑得多,老百姓都喊我‘草鞋书记’,哈哈……”回忆起和群众在一起的往事,周永开开怀大笑。

“那时生活困难,老百姓在河里捞到鱼,舍不得自己吃,却要喊我们吃。”周永开说,“你给群众一碗水,他们还你一桶蜜,这就是我们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1984年,时任达县地区纪委书记的周永开主办了轰动全国的要案“扳倒李作乾”。“李作乾是原达县地区罐头厂厂长,头顶光环无数,从中央到省、地、县拿的奖状有50多张。”周永开回忆说,“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却丧失党性原则,违法乱纪。”

收到群众举报后,原达县地委成立调查组进驻罐头厂,周永开任组长。“‘保护伞’天天来阻拦。我们顶着压力把案情查清后,在对李作乾的处理上又出现分歧。”周永开回忆,在为案情召开的多次党委会上,他拿出确凿证据,证明李作乾不仅违纪更涉嫌违法。“后来,李作乾被逮捕法办,罐头厂放了3天鞭炮。”

“当纪委书记是党交给我的光荣任务,这个任务很考验人。”周永开看得很透,“虽然得罪少数人,但让大多数人满意,让党和人民满意,就行了。”

离休后,周永开家住达州,但每年都要到机关、乡下,到村委会、学校讲授党课。“一两个小时不歇气,语言活泼生动,几乎没一句重复的话,大家都听得来劲。”化成小学校长邓多清说。

“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要把绿色还给大山”

“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1991年,周永开从原达县地区纪委书记任上离休。

如何再为老百姓做点事?他把目光投向万源市花萼山。

花萼山是川东北最高峰,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大巴山动植物基因库。花萼山项家坪村原党支部书记马大得依然记得,1993年11月的一天,大雪封山,晚上11时,海拔2300米的山梁上传来呼喊声,黑夜中5个人艰难跋涉,一人一拐,为首的老者满头雪花。

“那是我首次上山,花了整整一天。”周永开告诉记者,上山前,他想的是能否在山上搞旅游。结果,山里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因为穷,当地人把树砍掉当柴烧,开荒种粮,生态破坏严重。”

“要把绿色还给大山。”周永开植树护林的想法日益强烈。第二年,他花费数万元积蓄购买了一批树苗,在山上租了两间茅草房,带着两位退休干部职工踏上保护花萼山的征程。

1995年初,为了对山上冬季资源再一次摸底,他带着一名向导徒步穿越花萼山,途经国家梁、小窝凼等险要之地,不小心深陷在积雪中动弹不得,被发现送医后经过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

“我找拐杖准备下床时,感觉杖底与以前不一样,提起一看,多了一颗防滑铁钉。”谈起这件事,周永开依然激动,“那些年,我的19根拐杖上都有老百姓悄悄钉上的防滑钉。这是群众对我工作的认可,更是期盼我再上山去!”群众的目光,是周永开不竭的动力。从此,他便常年在山林间穿行,播撒绿色的希望。

“莫砍树,不打猎,为了子孙后代要保护好山林。”周永开走遍花萼山11个乡镇30多个村,苦口婆心宣传。山上条件艰苦,巡山一整天,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晚上只能睡在垫着棉絮的木板上。虽然时常感冒咳嗽、腰酸背痛,但周永开仍然坚持着。在他的带领下,项能奎等5位村民加入护林行列,成为义务护林员。

2006年,年近八旬的周永开仍然坚持拄着拐杖上山巡护。“一天清晨,我独自到野外巡护,不小心栽倒在近3米高的石坎下,头部触地动弹不得,连呼救的力气也没有。”周永开说,因为他长期在山上居住,与村民蒋大兵家的大白狗建立了深厚感情,“正是大白狗发现我倒地后不停嚎叫,引起村民警觉,大家才找到了我。”

伤情危重,村民将周永开紧急送医,并转往达州市中心医院救治,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才基本康复。“住院时,他念叨的都是花萼山和山上的人们。”老伴吴应明说,病情稍有好转,他就硬撑着身子又上山了。

周永开的苦心有了回报,保护山林逐渐成为大多数村民的习惯,村民自发造林上百亩,林业部门也在花萼山实施公益林项目500亩,这些山林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清风林”。2007年,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你们有空了也去看看花萼山,青山绿树,很好。”周永开说,习近平总书记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他影响很大。

“植树护林是为什么?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不能让他们现实利益受损。”堵住一条路,必须为群众开辟新路。“1995年有一阵,周书记三天两头找我们开会,商量调结构发展山木药材。”时任官渡镇项家坪村文书的项尔方回忆。

花萼山的野生萼贝品质一流,能否人工种植?周永开买来萼贝种子,找到村民李如银,“老李,你先试种。我联系了陕西一家中药材种植基地,你去学,费用不用操心。”

几年后,初见成效。当听说小小一颗萼贝能卖近10元,周永开有了信心,“要帮村民把萼贝发展成挂帅的药材。”如今的项家坪村,成立了川陕萼贝专业合作社,萼贝年产值数百万元。

7月4日,记者登上花萼山,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太阳落坡石山阴咯,石山凉水就冷浸浸咯……”尽管年事渐高,周永开上山的次数少了。但在村民记忆里,周永开察看药苗园后哼着当地山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做人要像腊梅,把清香留在天地间”

在花萼山守山护林的岁月里,看到特别困难的家庭,周永开经常自己掏钱接济,早已数不清次数。每次上山前,他还要动员亲戚朋友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然后请人背上山,挨家挨户发送。

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化成小学、奇章中学,周永开还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现已颁发17届,先后奖励师生近400人、8.9万余元。2018年,他再次捐赠奖学金10万元。

对群众慷慨解囊,对自己却很吝啬。多年来,周永开生活俭朴、省吃俭用,没给老伴买过一件首饰,没给儿女送过一件礼物。家里人都知道,这个看似没有人情味儿的老革命,几乎将他的全部家当用在了他一生追随的革命事业上。

至今,周永开还住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分配的住房里。是仅有的一部小电视和一台挂机空调,才使房间里有了点现代感。屋里最多的是书,老两口从不给自己添置家具。

“其实,爷爷是有机会换房的。”孙女周婧回忆,2005年,市里搞政策性集资建房,“论资历和职级,爷爷可以第一个选,但他说,我退出,年轻同志就有机会。”

几十年来,周永开以身作则,树立优良家风,不为家人谋私利。上世纪80年代,组织部门拟提拔他的老伴吴应明为副县级干部。时任达县地委副书记的周永开得知后,找到地委书记说,“吴应明文化有限,提拔的话,群众有意见,影响党的形象。”

对周永开的严格治家深有体会的孙女周婧介绍说:“每到年终,爷爷都要问我,‘你今年为群众做了几件好事?’”

“每年初,周永开都要把家人召集起来开会,作总结表彰。”市纪委退休干部杨祚德同周永开在一个退休支部,他告诉记者,“周永开在会上提要求讲纪律,表现好的,颁奖,这个奖叫‘家魂奖’。”

如今,周永开还不时梦回花萼山。“那里野生腊梅连片成林,隆冬季节傲霜斗雪,在悬崖、峡谷怒放。”酷爱腊梅的周永开说,“做人要像腊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以鲜艳的颜色吸引人、讨好人,只愿散发清香,留在天地之间。”


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事迹心得感想相关文章:

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心得范文5篇

学习周永开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范文5篇最新

2020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2019向优秀党员余元君学习先进事迹的心得感悟5篇精选

学习2019全国道德模范事迹优秀心得体会范文5篇

2019学习张富清先进事迹的党员优秀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020

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心得体会最新5篇

2020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事迹学习心得5篇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先进事迹学习心得5篇

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事迹心得感想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用一言一行,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了示范、树立了榜样……先这位优秀的党员致敬!今天小编整理了学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事迹心得感想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0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