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14亿人的小康心得体会范文十篇

14亿人的小康心得体会范文十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14亿人的小康心得体会范文十篇

百年来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亿万人民心心念念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愿景呼之欲出,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近在咫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4亿人的小康心得体会范文十篇,欢迎大家阅读和采纳,希望大家喜欢!

14亿人的小康心得体会范文十篇

14亿人的小康心得体会范文一

2020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该文件又被称之为“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特指新的一年,中共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文件,因其特殊的意义,使得每年“一号文件”最终“花落谁家”都备受社会各界瞩目。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将目光聚焦到“三农”问题上,这已是中共中央连续17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的“殊荣”给予“三农”领域。

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他强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切。

农业要“丰收”,重在保供、稳价、增后劲,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业稳则发展稳,农业强则根基强。我国有14亿人口,粮食安全事关国之大事,必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毋庸讳言,我国的农业产业发展结构还不均衡,部分农产品仍依赖进口,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土地抛荒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伴随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有待提高,农业用地被工业用地、城市用地所挤占,城乡土地矛盾日益凸显。农业作为“奠基之业”,保障农业长期稳定就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问题的主要根源就是农业供给侧与需求侧存在的矛盾,供给过度则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行,供给不足则导致农业市场根基不稳。鉴此,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破除农业在发展中模仿型、排浪式的发展方式,着力扭转一段时期内部分农产品扎堆上市引发的农产品过剩问题,引导规模化、分散化、差异化种植。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变,着力转结构、调方式,增加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标准,提高农产品利润率,提升农业发展效率,让农业成为“利润丰厚”的产业,成为经济乘风破浪的“压舱石”。

农民要“丰收”,旨在保民、安康、共致富,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帮助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有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让农民群体实现共同富裕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每位党员干部的应尽义务。基层干部扎根基层、奉献基层,是农民群体的“贴心人”,是农民致富的“土专家”,是农民信赖的“知识人”,要进一步发挥基层干部立足乡土的优势,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关心群众生活冷暖,维护群众正当权益。在疫情防控中,广大基层干部深入一线,为群众查测体温、送粮送物,给基层群众带去了党和国家的温暖,带去了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未来,随着新型农业规模化的不断壮大,“农民”这个职业将不再“农”,真正成为有“科技”含量的职业,成为有“知识”产权的职业,成为“高大尚”的职业,成为人人向往、受人尊敬的职业。

农村要“丰收”,要在山美、水美、助振兴,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说起农村,很多人的想法不尽相同,脑海中浮现的或是乡愁、或是儿时的记忆、或是蒲扇下的午后时光,亦或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思绪飞扬,但农村作为“落后”的代名词或许是很多人长久以来的记忆。作为基层干部,我想为乡村代言,今天的农村真的不一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闲时看禾之葱葱,忙时仰天之滔滔。听,不远处盛世闻樱景区姹紫嫣红,引无数游人尽“咔咔”;看,不远处水上乐园消暑热,呼朋引伴游水嬉戏尽欢愉;走,不远处乡村振兴画卷齐普展,莫负时光和冬雪。一幅山美水美的“山水画作”正渐渐绘就,乡村振兴的“乐曲”已然奏响……

14亿人的小康心得体会范文二

近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800万吨和300万吨,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随意倒掉的剩菜剩饭,可能是2亿人的口粮,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节约制度,需要我们绷紧“节约心”、做好“表率人”、打赢“光盘战”。

端稳节约碗,绷紧“节约心”。“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全球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不放松,在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多重压力的情况下,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树立“节约”的思想,开展“光盘”行动。必须时时刻刻紧绷节约的心,才能让“光盘”成为习惯、成为文化,让节约耳濡目染,成为一种风气,才能营造全民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良好社会氛围。

端稳节约碗,做好“表率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背后的深意,以身作则发挥党员“领头羊”“排头兵”的引领作用,带头节约做好表率,不搞铺张浪费式接待,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在生活中更要杜绝“剩宴”,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党员干部做好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领头羊”,消除物欲崇拜,消除“面子”思维,在聚餐聚会时不争“面子”,不比“气派”,为吃喝“减负”,坚决杜绝“剩宴”,做一个文明理性就餐的“光盘族”。

端稳节约碗,坚决打赢“光盘战”。李商隐《咏史》诗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员干部要把握机遇、抢抓机遇,将“光盘”精神融入到攻坚克难中,每一项任务都做到时时清、事事明、事事清,有效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今年我国将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值此紧要关头,党员干部更要将“光盘”思想融进脱贫“战役”中,补齐短板,不留漏洞,不遗死角,全力打通“中梗阻”,高质量跑完“最后一公里”,迎难而上为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14亿人的小康心得体会范文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决胜全面小康,如今已经进入读“秒”阶段。在这关键时刻,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一鼓作气、快马加鞭,攻坚克难、精益求精,以“读秒”的紧迫感决胜全面小康。

越是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到紧要关头,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要发扬实干的精神、保持实干的状态,把“实”字贯穿工作始终,从谋划部署到责任分工再到推动落实,必须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脚踏实地,扶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巩固一个,真正把党中央各项部署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要豁出去、顶得上,涉深水区、啃硬骨头,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更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抓实工作,紧锣密鼓推进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越是冲刺阶段越要一鼓作气、快马加鞭。当前,全国脱贫攻坚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时间紧、责任重、困难大。面对这场攻坚战,能否做到拔“钉子”、啃“骨头”、挖“穷根”,考验的是定力,检验的是作风,磨炼的是意志。在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绿水青山成了绿色银行;在山东泰安,泰山赤灵芝撑起农民“致富伞”;在上海崇明区园艺村,村民们通过大力发展黄杨种植特色产业,实施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各地脱贫攻坚“提速”的背后,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以时不我待的意识、快马加鞭的状态、百米冲刺的速度,不减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不变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的信念。

越是胜利在望越要攻坚克难、精益求精。脱贫如挑山,攻坚莫畏难。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歇息的“接力赛”,越是胜利在望,越要锲而不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攻坚克难的锐气和韧劲,汇聚起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精神力量,乘风破浪,化危为机,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打好脱贫攻坚决胜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开出对症脱贫“药方”,坚决避免“一方治百病”,解决好“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和超常规的力度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下足“绣花”功夫,提高工作实效,向人民和历史交出合格答卷。

风雨无阻奋进路,使命在肩勇向前。在决战脱贫攻坚关键时刻,在决胜全面小康紧要关头,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咬定目标、合力攻坚,凝心聚力、砥砺奋进,向着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乘风破浪,全力冲刺。

14亿人的小康心得体会范文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四专题,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文中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要始终坚守为民本色,说到做到,时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理解和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用平凡的实际行动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弄清“我是谁”,守住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党员干部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听民声而纳之、念民意而顺之、闻民怨而纾之、促民安而乐之,时刻不忘工作的方向所指,目标所导,初心所在。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带领人民从一穷二白,走过温饱,走进全面小康,把“人民”放在肩上,时刻牵挂着群众,没有什么力量比“为民”两个字更加气势磅礴。党员干部要坚守为民初心,经常想一想“为了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立足于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开展基层调研,从调研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竭尽全力解决老百姓的难事、急事,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就要时刻反省自己,常问自己的初心,才能筑牢信仰堤坝,树牢党员意识和宗旨意识,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本领,让“为了谁”落地生根。

明白“依靠谁”,扛起服务人民的使命担当。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缔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引领未来。纵观党的奋斗史,在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伟大胜利,无不是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得来的,党员干部要做好各项工作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配合和参与。“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民心顺,一顺百顺”,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坚持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勇担时代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当疾风劲草,做烈火真金,迎难而上,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走稳,真真正正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党员干部要抓实抓好抓细各项工作落实,传承和发扬好伟大的民族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提高服务针对性,看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对老百姓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党员干部要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守住初心,担起使命,自觉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人民群众才会给与我们强大的工作支持,才能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找准“我是谁”,亮出人民公仆的为民身份。任何一名党员干部在地位上都是人民群众,没有任何特殊而言,“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党员干部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要首先清楚自己也是一名普通群众,要下沉一线,多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与老百姓同坐一条板凳,说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与群众唠唠家常、摆摆龙门阵。基层“小天地”,亦有“大智慧”。无论是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还是在防汛减灾的战场上,亦或是脱贫攻坚冲刺征程上,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党员干部只有时刻牢记人民公仆的身份,将为民服务撰写在思想里、践行到行动上,始终以百姓心为心,以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向往,才能凝聚民心,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生活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凝聚着14亿中华儿女的磅礴伟力。新时代开启了奋斗新征程,历史将在我们手中延续,未来将在我们手中创造。党员干部要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干劲,顶天立地创新功,开天辟地创新局,改天换地谱新篇,勇做新时代追梦人,用实际行动坚定答好“我是谁”。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党员干部只有真正搞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才能更好地明白我们“往哪里去”,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才有力量源泉,才能永葆为民本色!

46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