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周恩来回延安庆祝新中国共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优秀观后感20篇

周恩来回延安庆祝新中国共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优秀观后感20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周恩来回延安庆祝新中国共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优秀观后感20篇

  《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影片以介绍1973年周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发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所愿”为主线,故事真实而感人。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周恩来回延安庆祝新中国共成立70周年党员干部优秀观后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以下是《周恩来回延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组织党员干部观后感范文20篇精选,供大家参考: 

  《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者:吴志强

  影片以1973年身患重症时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已经阔别26年之久的延安为主线,真实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点点滴滴,通过周恩来总理与革命圣地延安人民同吃同住的22个小时,表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大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以延安为代表的老区人民,始终永葆革命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崇高使命和伟大精神。

  短暂的影片、零星的片段、寥寥数语,却给每一位观影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震撼,其中最让我感动,同时也将继续影响我生活与工作的是以下三点:

  要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强信念

  晚年的周总理深受癌症、心脏病等疾病折磨,但尽管如此,依然夜以继日坚持工作,依然争分夺秒、边走路边听汇报,时刻与时间赛跑,依然在群众需要鼓舞士气的时候不听医嘱、不顾身体冲刺在前。是什么让总理几十年来如一日,从未松懈,我想应该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仰,是总理已将个人理想毫无保留的融入革命事业中,是当今时代我们每一位浮躁的年轻人最缺乏但也最需要的革命精神。

  饮水思源,永远要有一颗心怀感恩的心

  时隔26年,周总理仍清楚的记得在老郝家吃的第一顿小米饭,仍活在对小曹为他壮烈牺牲的深深愧疚中,仍时刻惦念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延安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样,简单纯朴的延安人民也清楚的记得周总理给予他们的帮助与支持,才有成百上千人从外地赶来,只为见周总理一面。只有时刻铭记前行路上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战友,才能时刻保持舍已为人、勇敢直前、不畏强权的浩然正气。

  年轻的时候,要多吃一些苦

  周总理对从北京到延安的知青们,语重心长的讲到:“年轻的时候,要多吃一些苦”。回顾过去,青年人以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奋斗理想与骄傲,去延安的知情是,张富清老人是;反观当下,我们多数年轻人往往心浮气躁、吃不了苦也缺少大局意识,很少从国家、组织需要我们做什么的角度出发,工作生活多以个人喜好为主,强烈的反差下,让我们认清了自身不足,明确了改进方向。

  回望历史,周总理的精神依旧照耀我们前行的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有责任传承周总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以周总理为榜样,做人纯粹朴实、感恩进取,做事不计得失、鞠躬尽瘁,在该吃苦的阶段绝不退缩、在该奋斗的年纪绝不放弃!

  观《周恩来回延安》有感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素质,响应国家红色爱国主题,贯彻落实伟大领袖的精神理念。

  2019年5月26日下午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经贸学院组织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该影片中周恩来总理的一言一行都让我心生敬意,深受感动。在周恩来总理身上所表现出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在一次次被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伟岸形象所折服后,在一遍遍被延安百姓的善良朴实感动后,让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再多的坎坷,也要努力坚持,奋勇前行。

  延安是周恩来总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最牵挂的地方。46年前,周总理回延安看望人民群众,46年来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和延安人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延安一改往日旧景象,山绿城美百姓富,特别是2019年5月7日正式告别了绝对贫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周总理坚守信仰、热爱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风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发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革命理想大于天,周恩来同志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夙夜在公、辛苦操劳,毫无保留地将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仰、砥砺前行,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国贸1801班 2019年5月31日)

  《周恩来回延安》电影观后感

  在即将到来的建国70周年,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日益富强.

  ——题记

  学院在建国70周年前夕组织我们观看了,有关周恩来总理在建国后重新返回革命圣地延安的所见所闻和许多回忆及感想,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精神以及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头的部分,周总理在繁重的工作中,仅仅是休息了一小会,醒来得知因为秘书怕影响自己休息,有关外交的文件较晚上报,而重复强调的三条,主席的来电立刻来报,重大灾情立刻来报,以及外交文件立刻来报,总理即使工作繁重,却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也让我们新一代的青年学习到了,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要不怕困难,不畏艰苦,要勤奋,要用心.

  周总理到达延安的迫不及待,以及返回时在延安的不舍,让我们知道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的展示了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周总理邀请曾经在延安帮助过他们的邻居好友吃饭,深刻关心基层人民的粮食产量和温饱问题,我们的周总理是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好总理.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去深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去为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奉献我们的一生.

  总理在临走之时,曾经的老友送的呢一袋小米,一包红枣他都记着用自己的工资去购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使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之一,在面对一碗小米饭也不会浪费,没有奢侈,更不会滥用职权为自己谋福利,自己过的简简单单,丝毫不将自己的病情放在心上,可为了祖国的发展白了头,奉献了一生.

  周总理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仅仅通过一部电影并不能完全了解,在我们这个还没脱离学业的年纪,我们应该像青年时期的周总理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努力学习提高自我能力水平,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一身.同时作为积极分子,更努力学习党的知识,使自己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更早的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董晋宇)

  周恩来回延安庆祝新中国共成立70周年党员观后感:忠诚、担当、为民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观后感

  5月20日下午,在炜衡延安律所的统一组织下,我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周恩来回延安》。这部向新中国建立七十周年献礼的影片,反映了周总理时隔26年、利用陪同外宾之机再回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故事,运用现场互动与历史回忆相穿插的表现手法,将一代伟人周恩来与延安人民的真情厚谊予以再现,故事真实,情节感人,形象丰满,使观众受到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在中央已经部署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势下,组织观看这部电影,颇有现实意义。

  下面,围绕“忠诚、担当、为民”这一主题,谈几点观影体会:

  忠诚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公仆理想信念的主要衡尺

  周总理在全国人民心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一生鞠躬尽瘁,体现了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他生而无后,死而无灰,体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闻和面对建国几十年依然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和吃不饱饭的延安人民,他深感自责和愧疚,落下了涟涟老泪;看到延安人民将他深陷泥中的小车肩扛手推的动人情景,他热泪潸然、掬诚感谢。而几番番嘱咐、一次次拜托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一定要实现“三年变面貌、五年翻一番”的目标,让延安人民吃饱饭、穿暖衣,也真切地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家本色和共产党人宗旨。回顾历史,可学于周总理者,何止万千;联系现实,真达乎周总理者,不足万一。芸芸众生者,姑且不言,惶惶贪墨者,何尝有愧?以忠诚而鉴初心,以良知而行使命,的确已成为执政党建设和管理的迫切重任。作为一个普通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我们应当从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中得到启示和感怀,重新校验自己的忠诚,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

  担当是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实践证明,担当和作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内核。一个堂堂的大国总理,日理万机,百事缠身,仍不忘为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的延安老区人民,遂抽遐过问关怀,表现了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和责任意识。那些在历史上敢于承担、为民请命的勋吏廉臣,被人民记载于青史书籍之中,传颂于口碑歌曲之内,而那些视百姓如草芥、以私利为荣耀的乱臣贼子,则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被人民唾骂千秋,以至遗臭万年。而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政治经济金融形势异常复杂,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如延安一样的相对落后地区要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缺乏担当作为和奉献精神,缺乏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品格和根本责任,是难以承担使命的。具体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个人,莫不是职责所关、任务所系,纵难为伟人之大事,敢不尽岗位之微功?

  为民是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践行初心使命的终极情怀

  据有关回忆文章讲:1970年春节,从延安返京的知青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向周总理反映了延安的贫困和落后。1970年3月,周恩来总理把陕西省和延安的领导同志叫来北京开会,参加会议的还有北京市的领导。总理要求陕西省要关心延安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要求北京市支援延安地区,派科技人员,帮助延安发展。自此,延安的“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水泥、小化肥、小农机、小水电)才逐步有所发展。延安的贫困状况一直牵动着周恩来的心。在他去世之后,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周恩来选集》,给邓颖超寄来了一笔二万元的稿费。邓颖超对秘书赵炜说:“恩来同志1973年去延安后回来说过一段话,意思是延安人民的生活艰苦,今天虽有变化,但仍不平衡。恩来对这些变化是看不见了。把他的稿费送给延安,让它们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钱虽不多,算是替他圆了个心愿。”并一再吩咐:不要宣传,不要登报。从历史事实和回忆文章中,我们足以看出周总理心系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怀。他岂止关怀延安人民,而是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中华热土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他是毫不利己、一心为民的典范。

  2018年3月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和人格魅力,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我们应当永远仰止他、学习他!(齐应凯)

  周恩来回延安历史故事片观后感

  5月26日,在机场公司党支部的组织下,我去观看了《周恩来回延安》。影片主要叙述了1973年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时隔多年,再次回到延安,回顾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是一部纪录片,单给我的感觉更像一部剧情片,影片的细节却非常温馨、感人、催泪。

  影片有几个细节,如:总理的一件衬衫穿的衣领都快碎了,不能用力清洗;收到老乡的特产,都让工作人员折成现金返还。这些细节虽一笔带过,但让人感动,体现出我们伟大的周总理廉洁自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不占公家一丝一毫。

  还有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方,关于总理惊人的记忆力。片中周总理与老乡多年未见,张口就能叫出每一个人的名字,说明我们的总理不仅有慧眼更有慧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惦记着当年一起为新中国打下基石的延安人民,显示了总理不朽的人格。

  最后,令我印像最深的一幕是总理与延安老百姓一起吃饭时,那几个老大爷由于饥饿已久,大家吃的又快又急,周恩来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区人民生活还很艰苦,有些人居然还吃不饱,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当时总理的眼中一直含着泪光,就在这种泪光中,我感受到了周总理心中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心绪。

  这部电影用真实的感动,唤醒当代青年对历史的记忆,重现对伟人的敬意。伟大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当下时代更要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同时,和平生活都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这点要牢记在心中。身为机场公司的一名党员,我既骄傲,又自豪,未来我将时刻告诫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财务部 杨梦君)

38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