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感悟范文2020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不幸的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因病医治无效,7月9日在北京逝世,整理了关于“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第一篇

童秉纲是著名的流体力学家与力学教育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22位博士。先生走好!

童秉纲,1927年9月生于江苏张家港,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61年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历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1981年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到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秉纲主要从事非定常流与涡运动、运动生物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的研究,并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做科研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发现新方向。”他一直秉承着与时俱进的科研理念。

童秉纲从教55年,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16位博士。在执教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

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第二篇

童秉纲的严格在学生中是出了名的,他的博士生很少有按期毕业的。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教授孙德军 1991 年随童秉纲读博,差不多读了 4 年,1995 年春季才毕业。在孙德军看来,童秉纲指导学生认真、严格又严谨。" 我跟童先生接触,最早的印象是他对每一件事情都特别认真,交代事情都非常清楚,我们一听完就知道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第二个印象是他特别严格,希望每个学生选择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第三个印象是特别严谨,从选题、调研到研究的每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 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 ",童秉纲曾表示:他对博士生招生比较认真;自己的每个博士生都在做不同的题目,需要花很大精力加以指导,为此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自己也承担着很多科研项目,在时间和精力上受到限制。他认为,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做出创造性成果,是博士研究生最根本的要求。因此培养学生富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和锐意创新的能力,就成为促使他们高质量成才的关键。

据 " 科大校友 " 公号报道:童秉纲是我国航空航天与国防事业背后的无名英雄,其科研工作一直到 1972 年才正式开启,当时他已经 45 岁了。从 1974 年起,至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童秉纲先后协助航天五院、航天二院、航天一院等机构解决了一系列对卫星回收舱、导弹动态稳定性导数的计算方法问题,成绩显著,为我国侦察卫星、反导弹、洲际导弹等战术、战略导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第三篇

倾心科研的同时,童秉纲一直未曾离开他挚爱的讲台。1981年,他成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1986年,童秉纲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一直为学子们授课到70岁。此后,他不时开设讲座,为同学授业、解惑。

如今,童秉纲对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假如现在让我教理论力学,我肯定比以前教的更好。”在他看来,科研和教学能够互相促进,“经历了那么多年的研究过程,我能把很多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东西贯穿在教学中。”

“你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在童秉纲的教育理念里,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那些跟课本不一样的知识。

教育是童秉纲一生热爱的事业,现在尽管已经很少登上讲台,但他对教育的思考从未停止。

他曾在主持研讨钱学森教育思想时,引用吴耀祖教授所介绍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原则,其中提到:一要勉励师生追求有启源性和创新性的科研工作;二是大学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着重基础性和灵活性,灵活性是指要不断与科研新成果相结合,更新课程。

就教学的“灵活性”问题,童秉纲还专门给吴耀祖写信,咨询其含义。吴耀祖答复,加州理工学院的课程讲稿,不可能维持两年以上不更新,每个教师必须把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做成案例,与基础课程结合起来讲授。

近年来,童秉纲对于教育倾注的心血,更多体现在他培养的一个个博士生身上。从1981年成为博导算起,他培养的博士生不超过20人,而他本世纪以来培养的9个博士毕业生中,仅有两人按期毕业,其余均有延期。

是不是他的要求太苛刻了?童秉纲说,自己只是按照博士应有的标准去要求,“毕业生应该是合格的,而不能是凑合就可以”。

在童秉纲眼里,独立工作能力是对博士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有丰富的想法和实在的能力。“作研究不能像做习题一样,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他说博士生在科研中出现的“灵感副产品”,很有可能比原产品更有创造性。

除了科研,童秉纲还会经常跟他的学生聊聊人生,谈谈理想,希望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走到社会上,就要看人文素质了。”在他的理念里,科技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备的素质,就是实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要老老实实做好事情”。

“一定要做事”,正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成为童秉纲八十余载人生风雨路上,永恒不变的追求。回首人生,他自己总会用这些词语来概括:艰苦求学,国难当头;投身建设,岁月良多;逆境很长,挨批挨斗;很晚创业,小有成就。每一组词语背后,都有一言难尽的故事。

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第四篇

童秉纲的科研工作一直到1972年才正式开启,当时他已经45岁了。几经起落的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以一种更为专注的态度,埋头科研,致力于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从1974年起,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童秉纲先后协助航天五院、航天二院、航天一院等机构解决了一系列对卫星回收舱、导弹动态稳定性导数的计算方法问题,为我国侦察卫星、反导弹、洲际导弹等战术、战略导弹的研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1979年,童秉纲以个人之力完成的“卫星回收舱(短钝锥)再入的压力分布与动导数计算方法”和“椭圆钝锥动导数计算方法研究”两个项目获得了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1987年,童秉纲关于战术导弹动导数计算方法的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1年,年逾半百的童秉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这意味着他学术生涯延长了10年,可以到70岁再退休。

1984年至1985年,童秉纲获得了出国访问的机会,本打算只是出去“见识”一下的他,却意外地迎来了科研黄金期。

在美国访问时,童秉纲从加州理工学院的吴耀祖教授处,了解到生物运动力学这一前沿学科分支,回国后便开始了该领域的研究。

他与程健宇、庄礼贤首次提出了模拟鱼游三维流动效应的“三维波动板理论”,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当时该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批准的“863”高技术计划中提到要发展航天技术,希望开展“天地往返系统”的高技术研究,这调动了空气动力学科研、设计和教学人员的积极性。

1987年,童秉纲提出了在北京成立“空气动力学科研点”的建议。1988年,空气动力学实验室成立。之后,童秉纲在非定常流与涡运动的若干问题和航天器气动加热的气动热力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1990年,童秉纲主编了《非定常流与涡运动》一书,至今,这本教材出版已有20多年,在读者中仍享有盛誉。

1997年,童秉纲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回顾一生,童秉纲用十六个字进行了总结:逆境很长、服务很多、很晚创业、小有成就。

他25岁第一次站上讲台,从教数十年,为教育奉献了大半人生;

他45岁开始科研之路,却一路走了数十年,结下累累硕果。

人生不为自己设限,才能不被时间所困,童秉纲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为后辈树立了榜样!

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第五篇

完成《理论力学》教材的整理出版工作后,童秉纲受邀调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随即担任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教研室副主任,协助系主任钱学森和室主任林同骥安排落实专业教学计划。

当时,恰逢中科大第一届学生入学三年,正要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对中科大倾注了极大心血的钱学森找到童秉纲,说他感觉这批学生基础还不够扎实,准备在学制中增加一个学期,补补数学基础和力学基础,并请童秉纲主持力学补课工作。

“这个任务执行起来会很难。”在刚到中科大的童秉纲看来,这相当于“炒夹生饭”,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讲深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可能听不懂;讲浅了,也会有同学觉得没收获”。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任何学科和研究中,都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教授力学也不能光靠书本,而要让学生搞清楚方法论。”在哈工大教了多年理论力学,童秉纲自然是内行,他认为应当通过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灵活掌握研究的方法,而不是去死背公式。

童秉纲教学方法的创新最终收到了成效。那届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力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有人至今保留着当年童秉纲上课时的笔记。

在补课之后,系里又安排他给力学系60级和61级上课。童秉纲回忆,当年在大教室里坐了300多人,没有麦克风,全靠嗓子喊。但学生们都感觉,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无疑,他清晰的思路和精练的语言,让学子们感受到了知识的乐趣。

“我在那个时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中。”从研究生毕业算起,童秉纲将汗水全部挥洒在三尺讲台上,为国家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急需人才。


悼念!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感悟范文2020相关文章:

给复旦大学回信寄语精神学习心得感悟5篇最新精选2020

学习童秉纲院士心得体会

学习2020两会精神心得体会总结范文5篇

2020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总结范文5篇最新精选

复旦大学回信寄语精神学习心得感悟5篇精选2020

2020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心得体会感想范文5篇

2020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八期学习心得范文5篇

2020网络学习心得体会最新范文5篇精选

2020两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精选

2020网络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悼念!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感悟范文2020

不幸的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童秉纲因病医治无效,7月9日在北京逝世,整理了关于“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学习童秉纲院士精神心得第一篇童秉纲是著名的流体力学家与力学教育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培养了22位博士。先生走好!童秉纲,1927年9月生于江苏张家港,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61年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历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1981年担任教授、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27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