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范文 > 学习刘桂珍同志心得体会

学习刘桂珍同志心得体会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学习刘桂珍同志心得体会

  学习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她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政治品质,还要学习她扎根农村、埋头苦干的低调作风,下面就是学习刘桂珍同志心得体会,希望刘桂珍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在奋斗的道路上,找到奋斗的目标。

学习刘桂珍同志心得体会

  学习刘桂珍同志心得体会1
  刘桂珍,1963年1月生,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忻州市代县峪口乡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乡村医生、代课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作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治病救人的好医生、教书育人的好老师、扎根山区的好党员,刘桂珍39年如一日始终怀着一颗为民服务、不畏艰难、乐于奉献、不图回报的赤诚之心。她舍小家、为大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忠贞不渝践行党的宗旨,充分发挥了一名基层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体现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在默默坚守中追求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刘桂珍先后获得“代县第二届道德模范”“代县三八红旗手”“忻州市文明和谐家庭”“忻州市五一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中共忻州市委、中共代县县委评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个人”;2015年被评为“忻州好人”;2016年被中共忻州市委、中共代县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我们要向刘桂珍同志学习,学习她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政治品格,坚定爱党为民的理想信念;学习她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坚持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学习她扎根农村、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坚守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决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刘桂珍为镜子,深学细照、对标一流,找准差距、务实笃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自觉把维护核心、见诸行动的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面对矛盾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树牢宗旨观念,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民造福,努力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共产党员。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组织开展向刘桂珍学习活动,纳入到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学习先进,对标前行,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为实现忻州市全面脱贫、全面小康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学习刘桂珍同志心得体会2
  把开展学习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作为推进全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精心设计学习载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将刘桂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全县形成“争当刘桂珍式好干部”的浓厚氛围。
  一、认真部署及时学。在市委下发《关于向刘桂珍同志学习的决定》后,县委第一时间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学习宣传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的实施方案》,号召全县广大党员、各级党组织向刘桂珍同志学习,学习她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爱党爱民的政治品格;学习她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勇于担当的拼搏精神;学习她扎根农村、埋头苦干、长期坚守的务实作风。要求各单位把学习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营造学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班子成员带头学。县委领导以理论中心组全面学、平时生活积极学、联系工作深入学等方式,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县委书记田永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深入峪口乡段家湾村,了解刘桂珍同志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田永清要求常委班子成员要带头学习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通过精读事迹文章、座谈讨论、交流心得等方式,深刻领会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确保学习取得实效。
  三、创新载体深入学。一是成立县乡两级宣讲团,走进农村、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宣讲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二是制作专题片,编印《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汇编》,下发基层,供学习使用。三是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以及各类基层宣传文化阵地的作用,用好宣传栏、黑板报、电子屏、公益广告等各类宣传载体,大力宣传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四是各单位举办“学习刘桂珍精神,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
  四、联系实际灵活学。一是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介,广泛宣传开展学习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不断扩大学习刘桂珍先进事迹的覆盖面;二是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组织广大党员、群众收看刘桂珍同志先进事迹,激励党员、群众学习先进,共建和谐新农村;三是举办巡回报告会和“最美基层干部”网上系列谈,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使典型效应成为群体效应、社会效应,形成见贤思齐,比学赶帮的生动局面。
  学习刘桂珍同志心得体会3
  刘桂珍同志,中共党员,1963年1月出生,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代县峪口乡段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乡村医生、代课教师。先后获得“代县第二届道德模范”“代县三八红旗手”“忻州市文明和谐家庭”“忻州市五一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中共忻州市委、中共代县县委评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先进个人”,2015年被评为“忻州好人”,2016年被中共忻州市委、中共代县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刘桂珍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作为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治病救人的好医生、教书育人的好老师、扎根山区的好党员,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岗位,始终怀着一颗为民服务、不畏艰难、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赤诚之心,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模范地发挥了一名农村基层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在平凡岗位上体现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在默默坚守中追求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全市广大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为深入学习刘桂珍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和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实施“1661”发展战略,为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再立新功,市委决定,在推进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中开展向刘桂珍同志学习的活动。
  向刘桂珍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她不忘初心、永葆本色的政治品格,坚定爱党为民的理想信念。刘桂珍同志在39年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不管是当乡村医生、代课老师还是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恪守“一名基层干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为老百姓服务上,那才是价值”的人生信条,饱含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不图名、不图利,舍小家、为大家,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奉献给了山村群众。在父亲弥留之际,她仍坚持为群众看病;担心群众受到洪水袭击,彻夜在雨中蹲守;为了别的孩子能多学知识,她让15岁的女儿自己做饭;移民搬迁时,她举债带头在移民小区购买楼房,为群众做出表率;忙工作经常顾不上吃饭,体重从100斤减到80多斤;组织撤离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她顾不得老父亲和小女儿。她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树立了党员干部亲民、爱民、为民形象,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三严三实”的时代要求,时时事事处处彰显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学习刘桂珍同志,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就是要时刻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把党的事业作为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认真做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事;就是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以实际行动落实“四讲四有”要求。
  向刘桂珍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她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坚持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刘桂珍同志生在山村,长在山村,高中毕业后,坚持不懈扎根农村服务群众,做到了只要群众有需要、村里有困难,她就有行动。39年前因群众看病不方便,经常把小病拖成大病,她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挺身而出当上了乡村医生;1987年村小学唯一的老师调走后,停课两个多月,急坏了村民,她又挑起了代课教师的担子;1996年71岁的老支书实在干不动了,谁来接班成了难题,她又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2003年村“两委”换届,54口人的小村多半外出打工,村干部无人可选,她连村委会主任也一起干了。刘桂珍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哪里需要哪里就有我”,不推不靠、主动任事,群众有求必应、乡亲有难必帮,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全村百姓生存的责任、健康的责任、教育的责任、脱贫的责任四付重担,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学习刘桂珍同志,就是要坚决摒弃不愿为、不敢为、遇到困难绕道走、碰到矛盾躲着行等错误倾向,在群众需要时挺身而出,在攻坚克难中敢于担当,做到勇于任事,敢于担责,主动作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想干、敢干、苦干、实干、快干、干成的“六干”精神,放心干、放胆干、放手干,在全市决战脱贫、决胜小康的历史进程中冲锋在前、争创一流、勇立新功。
  向刘桂珍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她扎根农村、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坚守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刘桂珍同志长期坚守在贫困山村,把山村作为自己服务群众的阵地,把群众的信任视为最大财富,把群众的尊重看作最高荣誉,始终无怨无悔、不离不弃,三十九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体现了一名农村党员干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始终不渝的精神。39年来,为了群众的健康,她坚持奔走在邻里乡村为群众看病而不觉辛苦;为了山村孩子的未来,她顶骄阳、迎霜雪,风雨无阻,常年奔波在自家与学校的山间小道上;为了帮助贫困家庭,她省吃俭用为他们代付农村合作医疗费用、免费送医送药;为了别人早日脱贫,她总是把致富的机会让给群众。她始终坚持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村里群众评价她“就像坚守阵地的士兵,有她在我们就不担心”。学习刘桂珍同志,就是要坚守岗位、恪尽职守,深入基层、埋头苦干,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磨炼意志,当脱贫攻坚的明白人、实干家,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排头兵。
  当前,在全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刘桂珍同志为镜子,深学细照、对标一流,找准差距、务实笃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自觉把维护核心、见诸行动的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一步强化担当意识,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树牢宗旨观念,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民造福,努力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共产党员。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组织开展向刘桂珍同志学习活动纳入到全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维护核心见诸行动主题教育中,教育引广大党员学习先进,对标前行,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为实现我市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学习刘桂珍同志心得体会4
  在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工作背景下,我通过共产党员网了解到优秀党员刘桂珍的先进事迹,她那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坚持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扎根农村、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深深触动着我。
  刘桂珍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她”,不推不靠、主动任事,群众有求必应、乡亲有难必帮,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全村百姓生存的责任、健康的责任、教育的责任、脱贫的责任四付重担,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作为青年干部,应当认识到,只有对工作、对事业充满激情,一旦认准目标,就义无反顾、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的人,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摒弃不愿为、不敢为的错误想法,遇到困难勇敢去面对,在群众需要时挺身而出,主动作为,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护与认可。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为青年更应该积极主动担当,做有为青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征程中贡献力量。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党花费大量心血培养出来的,肩负着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身份决定了我们都应像刘桂珍那样,时时刻刻牢记党的宗旨,多奉献、少索取,多点真抓实干,少点夸夸其谈。无论在什么位置上,无论多长时间,都要恪尽职守、一丝不苟地为老百姓解决好各种难题,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以对人民群众无限热爱的感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刘桂珍先进事迹
  39年前,河南头条网消息:因群众看病不方便,她放弃考大学的机会,当了乡村医生;1988年,村小学唯一的老师调走后,她又挑起了代课教师的担子;1996年,71岁的老支书干不动了,她上任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村“两委”换届,她连村委会主任也一起干了。多年来,她将村支书、村主任、乡村医生、代课教师4副担子一肩挑,在默默坚守中追求和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日前,忻州市委下发《关于向刘桂珍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向优秀共产党员刘桂珍同志学习。
  1 村里谁家有病人 她随叫随到
  段家湾村是代县城东南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刘桂珍就扎根在这个小山村中。
  刘桂珍出生于1963年1月,高中毕业那一年,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她一心只想考大学,走出“山沟沟”。但那时当村支书的父亲却不这么想。当时段家湾村又小又偏,村里没有医生,村民们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常把小病拖成大病。时年恰逢县里培训医生,给了段家湾村一个名额,父亲就想着让她去县里学医,回村当医生。“说实话,我当时心里还是想着上大学,但是父亲说村里出了你这么个高中生,你不去学好医术回来给乡亲们服务,叫谁去?”刘桂珍说。
  是去学医回村当赤脚医生,还是去考大学走出大山圆自己的梦想,这样的念头反复“煎熬”着年轻的刘桂珍。高考那天,她借了一辆自行车,偷偷去县城参加考试,却与人撞了车,耽误了考试时间。刘桂珍说:“那天摔倒后反倒让我冷静下来细想,我就想父亲的期望也有一定的道理,也许是命中注定该我当这个村医。”刘桂珍没能参加成高考,便走进了县城的医生培训班。半年后培训结业归来,她便成了村里医生。从此,她边学边干,一干就是数十年。
  刘桂珍这个村医可是“响当当”的。39年来,村里谁家有了病人,她总是随叫随到,而且从不收取诊疗费。村民用药,也是按进价收费。有些家庭困难的村民一时拿不出钱来,她就干脆给免了单。采访中,许多受过她医治的村民都会说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刘桂珍还把自己的足迹拓展到附近的十里八村。王家会村离段家湾村2.5公里,全村有100多户村民,唯一的老村医已经70多岁了,视力不好扎不了针。村民们有病了就都去找刘桂珍,她也从不拒绝。
  今年春节,王家会村的李银宝因为感冒合并其他病症,下不了床,刘桂珍连续去给他输了7天液,却一分钱也不要。看到刘桂珍大冬天跑来跑去,李银宝的儿媳心里过意不去,硬给她要拿一箱牛奶、一盒蛋糕,刘桂珍推脱不掉,一出门又悄悄地给她留在了家门口。这些年,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问及这些年当村医究竟给乡亲们免了多少诊疗费和药费,刘桂珍说:“没记过,就没想过要挣钱,还记那个账干什么?”
  2 怕村里孩子们失学,她当代课教师近30年
  刘桂珍的第二副担子是在1988年担起的,那年,她当上了村里的代课教师,而且一干就是近30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段家湾村还十分贫穷落后,生活条件差,教师工资不高,一个个来了又走了,留不住。1988年,村小学唯一的老师调走后,眼看十几个小学生就要失学了,村委会就给刘桂珍做工作,让她暂时为学生代课,等待新老师的到来。
  刘桂珍说:“当时我并没有想着要和这些娃娃们打交道,就想着既然推脱不了,就临时帮忙,等新老师到来。”可是左等右等,新的老师一直来不了,时间长了,当她每每面对孩子们天真的面孔和期盼的神情时,她就再也无法放手。当年她暗暗发誓:不管咋样,一定不能让孩子们失学,一定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事实上,这份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由于小学生不多,段家湾小学一直是复式教学班。15个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要分成好几个年级。刘桂珍要教小学所有的课程,备各年级所有的课。因此,这项工作让她每天备课都要熬到深夜。白天上课也是教完这个年级再教那个年级,比单式班教学要付出更多的辛苦,但是刘桂珍从没有就此叫苦叫累。
  1996年,由于村校舍需要修建,学校暂时无法上课。“我就想,这可咋办,弄房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叫娃娃们去哪里?总不能让娃娃们回了家坐等哇?”思来想去,刘桂珍便把自己家当作了课堂,把所有能用的用具都用上,桌子、床、缝纫机板,还弄了一块简易黑板。就这样,愣是坚持上完一个学期的课程。新学期开始了,新校舍也盖起来了,可仍然没有正式老师到来,刘桂珍就一直以代课教师的身份干了下来。
  段家湾村的山上生长着各种野生中草药。有几年,村民们都上山挖草药,一年能挣5000多元钱。有人就喊刘桂珍一块去挖,但她为了不耽误给孩子们上课就断然拒绝了。可那时候,她当代课教师一个月才75元的工资,当乡村医生也没有什么补贴,家里生活全靠种地那点收入,可是为了孩子们,她甘愿固守着那份清贫。在她的辛勤努力下,段家湾小学的十多个孩子没有一个辍学的,全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小学毕业生的合格率都达到了90%以上。
  2006年,为了优化学校布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段家湾小学与邻村的王家会小学合并,刘桂珍转到王家会小学任代课教师。刘桂珍教过的不少学生后来都升了初中、高中,有的还考上了大学。说起这些,她如数家珍:“2006年小学毕业的杨媛现在中央财经大学就读,去年小学毕业的李喆喆升入初中后,成绩在全班排名第一。”刘桂珍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没有上了大学,但是自己的学生有考上大学的,这也算是替自己圆了大学梦。
  3 在村民劝说下,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重担也挑起
  1992年7月刘桂珍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村里71岁的老支书干不动了,支部、村委换届,谁接班又成了难题。
  当年的段家湾村村民不是外出打工不愿接,就是不识字干不了。刘桂珍说:“当年大家希望我当村支书,我就说我手里现有的事还挺多,我就不当了吧。没想到大家都极力劝说我干,还有人跟我说,我们是叫你给我们大家领头服务了,不是叫你当官。后来我想想,就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这样下来我更累更忙了。”
  其实更忙的还在后面。2003年村“两委”换届,深得大家支持的刘桂珍在众人的轮番劝说下,又连村委会主任的担子也挑了起来。刘桂珍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就更大了,如何把这几个身份的事都办好,是件难事,无捷径可走。
  刘桂珍说:“都说农村的事难办,但我看来,也没有多难。只要没有私心,事情就好办。”刘桂珍的父亲刘白小是一名老党员,他以身作则,留给女儿最宝贵的就是“没有私心”这件法宝。
  国家在农村地区实行新农合,刘桂珍挨家挨户做动员,有的村民觉得自己身体好用不上,不愿交费,刘桂珍就拿自己的钱替他们交了。2007年,村民陈智良得了一场重病,住院花了3万多元钱,可他自己却没交过合作医疗费。正愁得没办法,刘桂珍给他打电话让他去办理报销手续。原来是刘桂珍垫钱代他办了合作医疗,一下子帮他省了1万多元钱。至今,刘桂珍仍然为十几个村民垫付着新农合的费用。
  刘桂珍家的墙上,现在仍然留着洪水淹过的痕迹。许多年前一场大雨引发了山洪,很多留守老人和小孩被困在家里。刘桂珍冲出家门,挨家挨户指挥村民撤离。等其他村民都撤离后,刘桂珍才想起自己的小女儿和老父亲还留在家里。回到家中,刘桂珍发现屋里的水已经快要没过膝盖,老父亲和小女儿都蜷缩到了桌子上。平时很少流泪的刘桂珍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为了帮助村里脱贫,2009年刘桂珍带领村民们大力种植油松苗,2011年很多村民靠育苗脱了贫。可是近年来,油松苗不好卖。村里每次有人来买她的树苗,她总是把机会先让给别人。村民邓润才告诉记者:“2015年,有人看上了她家的树苗,但她让我先卖。那次我一共卖了5000多元钱,而她家的树苗却一棵也没卖。”
  2012年段家湾村实施移民搬迁,不少群众都不愿意搬。刘桂珍说:“我知道大家都在看我,只要我一搬,村民们就会跟着搬。”刘桂珍一咬牙,拿出省吃俭用存下的8万元积蓄,又借了4万多元,在县城移民小区买了一套楼房,后来村里有10多户村民也跟着她买了房搬迁下山。但因为工作需要,刘桂珍至今仍住在村里的老房子里,这个房子已经盖了近40年,乱石砌成,泥巴糊墙,里外两间仅30多平方米。她说:“现在村里还有10多户村民没有搬迁,他们无论是上学、看病都需要我,我怎能放下不管,一走了之呢。”
  刘桂珍的大女儿已经从医学院毕业,考取了护师资格证书,现在在外地一家医院工作。刘桂珍说:“我的愿望是,等女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后,让她回来在县城的移民小区开一家门诊,继续为乡亲们服务。”

相关热搜

26912